独立学院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不断扩大的新的高等教育资源有效形式的一种全新办学模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项创举。独立学院的产生,对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前进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独立学院发展起点比较高,如果在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上进一步加强政府指导,在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上进一步形成学校特色,独立学院将可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具体分析如下:
一、对独立学院发展现状的基本判断
2003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8号文)的通知以来,独立学院发展很快。至2004年,全国已有249所,另有多所正在申报和准备申报中。短短几年来,独立学院之所以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关键是其直面我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张中的两大核心要素——质量与投入,因此有着强劲的生命力。通过调研,对目前独立学院发展状况的基本判断有:
1.基本符合教育部关于试办独立学院的形式要求
2003年6月,教育部召开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网络视频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讲话中指出:在试办独立学院的工作中要坚持改革和创新。一是坚持体制创新。必须实行新的管理体制,必须实行新的办学模式,重点突出一个“独”字,即在办学和管理方面必须与校本部保持相对独立;必须坚持独立颁发学历证书;必须坚持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必须要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并实行独立财务核算。二是坚持机制创新。独立学院必须实行新的办学机制,即试办独立学院一律实行民办的机制。三是要高度重视质量。因为有审批要求,目前各独立学院在形式上均能满足这些要求。
2.得到了教育界内外的广泛支持
独立学院的发展得到了大学、投资方和地方政府的普遍支持。在普通高校扩招、学校内在发展的潜力基本挖尽后,学校对发展独立学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如提供师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质量保障方面的支持,更有许多学校原来并无“二级学院”,只是在8号文发布后才积极申报独立学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通过独立学院这种形式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许多投资方也看好独立学院发展的巨大潜力,分别投入上亿元的资金,有些甚至不要短期回报;许多地方政府认识到独立学院的发展对提高本地高等教育入学率、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的巨大好处,也纷纷在土地使用、校园规划、资金贷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以政策支持。同时,独立学院的产生,为广大百姓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教学运行比较规范
由于独立学院的申请者是普通本科高校,它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及专业设置工作负责,保证办学质量。因此,各校受自身办学传统影响和对独立学院责任的限定,普遍重视教学质量,也为保证办学质量提供了应有的支持。从各独立学院反馈信息看,教学运行比较规范,一般都有着“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立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坚持教学质量第一”等保证办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4.管理模式比较规范
独立学院基本上都实行着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独立学院的投资方和申请者(母体学校)依据协议约定分别担任着正、副董事长职务,独立学院院长基本由母体学校推荐、董事会任命。合作双方签订了严格的合作协议,独立学院有着自己的办学章程和符合国家财经制度的财务制度,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体制。
5.注重教育与社会的结合
独立学院因为按民办机制运营,因此非常注重与市场、社会的结合。学院的专业设置一般都是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结合母体学校的专业特长进行的。如辽宁有学院根据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需要侧重设置了企业急需机械相关类专业,河南有学院根据省卫生资源在全国落后的状况积极开设了医疗卫生方面的专业。因为面向市场的需要,专业设置主要为应用型的,且分三种情况:一是按大类分,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二是提高专门化程度,以增强实用性;三是开设新专业,以满足社会急需。此外,还有提出自选专业或弹性学制的。
6.发展模式多样化
各地、各校独立学院的生存环境和成立基础不尽相同,发展态势有生机勃勃的,有勉强维持的,甚至也有发展前景要超越母体学校的。有些独立学院是由原二级学院或分校转过来的、有些是并入了发展状况不好的专科学校,有些是利用了母体学校校园置换的校舍,有些则利用了科研院所、中专等资源重组的机会,当然也有白手起家的。办学规模从百人到上万人的都有,办学实力的差距很大。投资方有母体学校外部公司,也有母体学校内部公司。对母体学校教师的共享程度强弱不一,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控制也有强有弱。
二、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分析
独立学院发源于1993~1995年产生在一些公立高等学校内部的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形成规模于1999年高等学校的持续扩招,命名定位于2003年教育部8号文件颁布。回顾这几年的发展,其产生背景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独立学院适应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这种转轨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和根本性的,在教育领域中民办教育、成本分担、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理念探讨与实践探索不断增多;另一方面,教育由于其公益的地位和对民族发展、人才成长的特有作用,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还呈现出与经济体制改革不完全相同的一些特征。教育是面向社会全体的事业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资源,需要保持公立教育的主导地位。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公立教育都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但也都注重吸引各方面的力量推动教育的发展,许多国家也都积极鼓励民办(私立)教育和混合类型教育的发展。因此,在社会需求旺盛时期,在公立教育难以兼顾的领域和政府投入不足的领域,就有了包括公立高等学校举办独立学院在内的各种非公立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独立学院满足了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需要
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首先是在公立高等学校“体制内”进行,即所谓的内涵式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的初期,由于质量和规模的局限、社会观念的影响等,并没有太大的发展机会。公立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展过程中受办学条件、办学思想、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的制约,形成了既想保持“精英教育”的品牌和质量声誉、又想利用“大众教育”机会解决高等教育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这样,在高等学校的持续扩招过程中,早期在部分公立高等学校出现的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发展很快,并且重新出现了录取标准和学费“一校两制”的问题。为了调整和规范这种发展趋势,形成更加公平的制度环境,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独立学院的基本概念、试办独立学院的若干原则、办学层次、基本性质、申请和审批、举办地点、办学条件和质量、专业设置、财产及其处置、领导关系等等。根据这些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独立学院进行了检查清理和重新审批的工作,分批批准建立了一批独立学院。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些公立高等学校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没有进一步发展为独立学院,也有些省份对新增加一批高等学校有所保留、持慎重态度。目前,重新审批独立学院的工作仍在进行当中。
3.独立学院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需要
实现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扩招体现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必将对国家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在建国100周年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47万(1998年是108万),高等教育规模达到2000万左右,毛入学率超过了19%。发达地区入学率普遍达到40%左右,录取率可以达到70%~80%。老百姓有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获取更高人生收益的机会。据有关教育经济学家的测算,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一般超过10%(高于银行利率),人均国民收入在1000美元左右的国家,这一比例大致在20%左右,而物质投资收益率大约平均在15%左右。目前就业市场情况也说明了这一规律,无论是从就业机会还是薪酬角度看,研究生的就业机会好于本科生、本科生好于专科生、专科生好于高中生、初中以下的就业选择范围就很小了。独立学院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独立学院在校生规模接近4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按新机制运行后的新招学生。按照4年学制计算,预期规模将很快超过了150万人,可以达到本科学生规模的30%左右。如果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在校生规模超过3800万,独立学院学生还占相同比例的话,其在校生将会达到300万左右。我们知道,在英国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主要贡献的不是牛津、剑桥等名牌大学,而是一批后起的科技、人文学院,在美国则是社区学院和本地大学。有理由相信,独立学院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4.独立学院适应了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到2004年6月,全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共1104所(不包括独立学院),在普通高等学校1915所中民办高等学校有214所,独立学院233所,民办机制占23.4%,民办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比例为1∶1.1。普通本科高等学校876所,其中民办本科9所,独立学院233所,民办机制占27.5%,主要是独立学院(1∶16)。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现在处于重新发展时期,社会各方面非常看重其教育教学质量,眼光比较苛刻。如果不采取非常规措施,在公立教育的巨大优势面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会是比较缓慢,并且更多地处于较低层次。目前建立的200多所独立学院,应该被视为国家批准建立的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民办大学,它的投资由社会力量实现,它的质量由条件比较好的公立大学监控,它的教学和管理由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负责。如果发展得好,民办高等教育整体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独立学院发展的特性与作用
独立学院首先是在自发和自主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有着强大的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动力,因此生命力很强。换一种角度思考,其之所以发展势头很猛、生命力很强,是因为它具有一些独特的东西,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这种独特的东西或称之为特性的东西,又是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展模式及模式需求分不开的。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扩展模式
(1)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一般都伴随着新的办学形式
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随着经济的腾飞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机构会出现多元化、分层化的趋势,高等学校一般都在传统大学之外派生出新的办学形式。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中,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以前,美国的高等教育以私立的教会大学占主导地位。进入20世纪以后,政府开始以创建侧重实用科学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州立教育机构支持高等教育。随着本地大学、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的兴起,美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战后欧洲高等教育开始提速,从60年代起,欧洲国家普遍增加了公共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各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迅速提高。英国在牛津、剑桥等著名古典大学,以及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城市大学基础上,发展起多科技术学院,1992年它们全部升格为大学;德国在大学体系之外又发展起了高等专业学院(1)(Fachhochschulen),注重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它除不能颁发博士学位外和其余大学一样可颁发文凭(Diplom)和学位(Magister),目前它们已经占据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亚洲的日本有着“学在官府”的历史传统。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初期的几十年间,日本的大学都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官办大学,当初设立在全国各大城市的7所“帝国大学”,构成后来日本高等教育体系的塔尖。二战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渐增大,拉动了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目前私立高等学校的学校数和学生数已分别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3/4左右。
目前,那些已经进入大众化或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形成了一套由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高等教育体系,并有以下几个共同的趋势:第一,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及院校类型趋于多样化;第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模式与特色,各类学校之间呈现互补关系,彼此不可替代;第三,在保证高等院校的多样化和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尝试在大学型院校和非大学型院校之间建立联系和沟通渠道。
(2)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的新的办学形式
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既产生了一些全新的办学形式,也有些前些年出现的办学形式。这些办学形式主要有:
大学城。产生于1999年,目前全国有几十个。大学城的建设有企业投资、城市引凤、校区置换、高校统筹等多种形式,主要是通过政府优惠、高校自筹或社会投入等措施,引入市场机制但仍按公办形式扩大已有高校的规模。
高等学校分校。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些,之后有些成为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90年代国家严格限制高等学校异地办分校,全国分校寥寥无几。随着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扩招,国家政策又允许每所高等学校异地办一个分校,少量高校利用大学城或有关地方政府的办学积极性也建立起了一些分校或研究院。
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为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进展,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教育部2000年决定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网络教育学院可根据本校已经具备的学历学位授予权资格开展研究生有关专业学位的教育,本科、高职高专等层次的学历学位网络教学工作。之后网络教育学院发展很快,国家共批准67所普通高等学校开展了网络教育试点工作。
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起源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力量办学,大发展于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如1997年全国仅有普通民办高等学校22所,到2004年就有228所。民办教育由于贴近市场,弥补着穷国办大教育国情下办学经费的不足,适应着社会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国家也给予了积极的鼓励,并于2002年12月28日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
职业技术学院。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发展于2000年专科高校设置权的下放。1996年,我国有专科学校342所。之后,职业技术学院产生,专科学校也开始向职业技术学院方向变化,并被笼统地称之为高职高专。2003年,全国有专科学校197所、职业技术学院711所,共计高职高专院校90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5%。
独立学院。独立学院发源于1993~1995年产生在一些公立高等学校内部的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形成规模于1999年高等学校的持续扩招,命名定位于2003年教育部8号文《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颁布。至2004年末,全国独立学院已有249所,它们都能颁发本科学历文凭。
软件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在清华大学等35所重点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以适应国家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需要。示范性软件学院主要以工程开发教育为主,招生层次有软件工程本科、软件方向第二学士学位和工程硕士。它不以传统模式办学,而要求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国际通行规则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2.独立学院所独具的发展优势
(1)在所有新的办学形式中条件得天独厚
尽管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目前尚不非常明朗,但它们无疑在现阶段拥有了公办和民办两种体制的优点。公办好处如利用母体学校的优势,有助于保证质量、吸引投资、提供师资和管理人员,这在学校开办的初期是非常必要的;民办好处如走的是体制创新的道路,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师聘任等方面市场化程度更高,有助于学校的发展更贴近于社会,因而也就更有生命力。
比之于许多普通民办学校,独立学院能直接颁发本科学历文凭和有公立学校的后盾;比之于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学院能直接颁发本科学历文凭和办学机制灵活;比之于高等学校异地分校,独立学院办学机制灵活,与母体学校距离近因而母体学校更方便参与教学;比之于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独立学院能集中进行教学,办学是可控的。而大学城本身只是教育教学基地而非办学单位,里面甚至就有多种办学形式,软件学院则是针对着一种特殊行业的人才需求而建立的。因此,独立学院这种办学形式产生后,其他几种办学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
(2)填补着正在扩大的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空挡
目前,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着填补“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空挡”的新的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高等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其本科教学质量在世界上是有一定声誉的。建国初我国政府在接管和改造旧的高等学校体系后,通过院系调整等措施建立起了一大批专门学院,以其培养人才的有效针对性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近十年来,随着一批本科院校纷纷向教学科研型或研究型大学迈进,出现“教学型”空挡;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原行业部委院校在体制改革中划归地方为主管理后向综合性迈进,专门学院的特色在逐步丧失,出现“专门学院”空挡;同时,随着职业技术学院学制由三年向二年转变,出现“高层次应用型”空挡。总体而言,“本科教学型、应用型”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空挡开始出现并不断加大。(www.xing528.com)
独立学院恰恰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学型学院”,发展的空间很大。因为按民办机制运营,非常注重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其前景主要是应用型;因主要靠学费维持运行,非常注重教学,纷纷提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学质量第一,学生素质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等办学理念,其前景主要是教学型。
因此,独立学院需要紧紧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科学利用分类空挡占据自己的市场份额,探讨自己的办学定位,在特色创建上下大功夫,探索出一种不同于母体学校的新的办学模式来,在满足国家和社会多方面需求的同时发展自己。
3.独立学院当前所发挥的作用
正是由于独立学院独特的地位和特性,提供了更多本科层次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发挥了别的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吸引了闲置的社会资金投资高等教育
部分从一、二产业退出的资金能够有效和稳定地进入教育领域,补充了政府公共财政的不足。目前我国一年的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不到4000亿,高等教育公共投入不到1/4,249所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完全不占政府公共投入。
(2)提供了公办高等教育转型和管理机制创新的新鲜经验
从长远发展来看,目前我国所拥有的2000余所公立高等学校(含成人高校)全部维持公办可能没有必要。同时,可以提供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鲜经验,比如教授治学,管理强校,绩效评价。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对经营管理的理念借鉴较多,可以按照最优化原则配置教师和其他教学资源。由于没有人员包袱,可以实现专兼职结合,社会化安置,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可能形成较高的组织效率。
(3)加强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按照社会承受能力和培养成本收费可以促进大学与社会联系、提高办学效益。独立学院要得到社会承认,就必须面向社会需要灵活设置专业,这样才可以提供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四、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问题
独立学院是初生之物,不可否认其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分析有需学校正确对待、加强自身建设、并努力解决的问题,如招生批次落后、与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不一视同仁、报到率低等,特别要杜绝招生中的欺诈行为;有需政府协调的具体问题,如助学贷款、评价指标、招生计划、学位等,需要在协商、规范的基础上逐步得到解决;有独立学院长期发展回避不了的重大问题,如产权、盈利、教师等,需各方面通力合作专题探讨研究加以解决。本文对上述问题不一一展开,仅就几大政策性问题提出看法。
1.两大政策边缘性问题
(1)由“营利性”产生的问题
我国《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因为独立学院按民办机制运行,许多学校实行了股份制、提出了公司经营的观念;又因为许多出资人来自教育外部,制度约束及理念限制较少,有些出资人要求对学费按一定比例事先进行分配;还因为独立学院直接办的是本科教育,市场需求较大,一些出资人为缩短投资周期就想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这些都相当于直接的企业投资行为,有些并不符合教育规律,理念上还有可能突破有关教育法规的规定。由“营利性”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有的学校拼命追求规模效益,为什么会有招生中的欺诈行为或模糊信息宣传。
(2)由“独立性”产生的问题
为了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需要规范管理,希望独立学院真正独立于母体学校。而为了保证独立学院的质量,教育部8号文又规定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事实上,许多母体学校直接控制或投资于独立学院,这类独立学院更像是母体学校下属单位。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不独立不符合规矩,太独立又不利于保证办学质量。有人提出待独立学院发展成熟时要实现与母体学校的脱钩,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民办本科大学;但也有母体学校提出“既然独立学院要与我们脱钩,我们为什么还要扶持它”;也有人提出独立学院肯定营利,为什么非要教育外界营利而限制学校自己来赚这个钱呢?这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有的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极为支持,而有的学校任其发展而主要关心收取管理费,另已有大学的院系开始规定其教师不能到独立学院兼课。
2.两大政策调控性问题
(1)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独立学院的师资主要来自母体学校。主要好处是有助于保证质量,主要不足是不利于形成特色。因为母体学校也许是研究型大学,而其独立学院却是面向市场的应用型学院,办学模式不同。并且我们也希望独立学院不要翻版其母体学校的办学模式,否则千校一面的状况会一直持续下去甚至加剧。此外,现在有些独立学院发展规模较大,机制又比较灵活,其聘请教师的行为开始冲击母体学校的正常教学。
从长远发展来看,独立学院需要建立起自己精干的师资队伍、发展自己的特色方向。具体来说就是:一部分不依赖母体学校的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一部分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流动教师队伍,精干的管理人员队伍。因独立学院是以教学为主,生师比可以高一些。
当然,建立起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要有一个过程。既有观念上的因素,如高质量教师是否愿意来;也有制度上的因素,如教师职务晋升制度、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等;还有特色方向,办学是否稳定等因素。我们的基本看法是:因为庞大的求学市场的存在,上述问题在独立学院办学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是不难得到解决的。
(2)独立学院发展对全国高等学校布局结构产生的影响
我国高等学校原是按大区设置的,存在着布局不均的问题。如据2003年的初步统计,我国共有673座城市(其中地级市300余个),644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中,北京市集中了超过8%的学校,四个直辖市共集中了约18%的学校,加上西安、武汉、南京七城市共集中了约28%的学校、再加上长春、大连、哈尔滨、广州、成都十二城市共集中了约38%的学校,绝大多数的学校集中在省会以上城市。随着大学分校、大学城以及后来的独立学院的建立,一些沿海地区学校增多,高校集中地学校更多,带来的后果是西部贫困地区的高校数相对更少。
2003年,与我们合作的OECD专家组在对我国考察后提出:“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不愿回到家乡服务于当地,他们还是喜欢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省里)就业。关于这一点,根据欧洲高等教育的经验,毕业生在距他们上学的城市50公里内寻找第一个工作。”高等学校的集中设置使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愈发集中,不利于高校毕业生下基层。
五、努力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发展的速度很快。已产生一批万人学院,有的学校在校生规模接近两万人。所以,当前独立学院最首要的任务是保证质量。一旦有一些学校产生质量声誉危机,将会影响整个独立学院的发展;其次,在质量稳定的基础上,独立学院应当在特色创建上下大功夫。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不应雷同于其他本科院校,否则学校发展的空间会受到限制,国家和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也不容易得到满足。政府对独立学院的质量管理,也应该按照独立学院的情况建立独立的、不同于母体普通高等学校要求的评估体系,以利于独立学院形成特色、促进发展。总之,对于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可以用如下几句话来概括: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基础,特色是关键,市场适用是本质,允许多样化。
1.独立学院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分析
(1)办学模式
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向主要是应用型,但真正办好应用型本科谈何容易,需要大量的投入、设备、实习基地、经验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一般是在母体学校的优势专业或有市场前景的专业基础上派生的,因此有可能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充分借鉴和利用母体学校的学科积累,但是独立学院也不能完全翻版其母体学校的办学模式,否则千校一面的状况会一直持续下去甚至加剧,独立学院自身也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发展的空间会受到限制,国家和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也不容易得到满足。
经过1999年以后的连续几年的扩招,独立学院母体学校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又要上水平、又要搞基建、又要综合化、又要保质量,还要迎接各种各样的检查与评估及社会排名,经费又不足,很难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上有所作为。事实上,独立学院既可以完全独立,也可以成为母体学校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块试验田,二者的关系有分有合而相对独立。独立学院的办学过程,首先要利用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其次与产业界合作吸引一批有经验的师资,最终以自己精干的师资队伍为依托发展起有特色方向的面向市场的应用型本科教学学院。
(2)办学机制
独立学院按民办机制运营,有人说公私不分明,其实这是在中国国情下发展民办教育的一个良好对策。
过去,我们常常议论说国外一些私立学校都有一个基金会,捐赠举办私立学校基本属于公益事业其资金不再属于出资人。而我们的一些私立学校举办者本身是想通过办学赚钱,因为我们缺少一些大的财团等等。而现在的独立学院这种混合所有制形式,更接近基金会式的私立学校模式。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5条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教育部8号文规定:“独立学院的财产、财务管理以及变更和解散、撤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及合作办学的协议处置。”这说明在法律意义上独立学院的产权属于独立学院,但在具体操作上仍要参看合作办学的协议。因此,现实给了独立学院不因人而异、没太多产权纠纷而办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民办高校的机会,民办高等教育事实上有了极大的发展。
独立学院的民办机制不是单纯体现在收取学费上。各独立学院不能简单地背靠母体学校这棵大树来乘凉,今后的发展也不能单纯地按传统思维模式“等、靠、要”或期望于更优惠的政策。而是要真正地面向市场,遵循“价值”和“教育”两方面的规律、按“经营”和“教学”双重管理活动来构建学院的组织框架,以就业为导向好好研究自己占据什么样的市场份额。
(3)办学规模
要办成很好的应用型本科层次学院,规模不宜很大。否则质量不容易稳定,特色不容易形成,就业不容易保证。现有的一些万人以上规模的独立学院,将来的发展方向类似于现在的普通高等学校,这只是独立学院发展的一种形式。
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比较适度的办学规模初期以4000~6000人、或以母体学校规模的1/4为好。这样做一是容易控制办学质量、探索办学特色,二是也有一定的规模效益。为了独立学院的整体健康发展,政府需要有所调控。
投资方也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在中国将长期是一个“卖方市场”,投资肯定会有回报的。但教育必须要立足于长远,不能追求快速高额回报,而可追求长期稳定回报。
2.独立学院健康发展需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明确独立学院与投资方的关系
目标是实现独立学院发展的自主、独立、良性循环。投资方通过校董事会协商和表决机制影响独立学院决策,投资方不干涉独立学院内部具体事务运作和人员安排,投资方所有投资归独立学院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投资方保证资金按时到位和独立学院建设计划的实现。
(2)明确独立学院与举办方(母体学校)的关系
目标是实现独立学院发展的独立运行机制。举办方通过校董事会协商和表决机制影响独立学院决策,举办方不干涉独立学院内部具体事务运作和人员安排。在开办初期,举办方有义务提供合适的院长、教师和管理人员人选,举办方有责任监督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
(3)确保独立学院独立法人地位的实现。
目标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独立学院发展的制度保证。独立学院应当有自己的章程(学校宪法),主要包括:名称位置,基本规格,资产情况,决策机构及程序,法人代表,教学和管理人员,利益分配,终止和清算,章程修改办法。目前多数独立学院的章程还比较简单,或者是为了批准方便,没有更多的考虑到发展和改革,需要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和修改。独立学院实行校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应尽可能实行任期制,保证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避免短期内频繁更换领导人。独立学院应当建立民主决策、行政执行和群众监督等机制,健全行政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精干的党团和工会组织,实现学术、行政、人事、财务自主。
【注释】
(1)在我国经常被译作高等专科学校和专科高等学校。我们认为根据这类学校的性质和功能,称其为高等专业学院比较合适,这样也避免了与我国专科教育层次的混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