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暴力违纪事件成因个案分析与思考

暴力违纪事件成因个案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4-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暴力违纪事件成因的个案分析及思考陈春江摘要: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案访谈,了解学生违纪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在其成长过程中,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和学校、家庭等对其影响,并探求个体违纪行为的偶然性,以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

暴力违纪事件成因个案分析与思考

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暴力违纪事件成因的个案分析及思考

陈春江

摘 要: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案访谈,了解学生违纪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在其成长过程中,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和学校、家庭等对其影响,并探求个体违纪行为的偶然性,以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质性研究违纪事件

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是指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生,他们是当前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群体,而且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这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国家政策倾斜等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迅速增长,据官方统计:截至2005年底,普通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99.52万人,占学生总数的5.97%;截至2009年底,全国2 263所普通高校中,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 000多万人,少数民族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0%,人数在200多万。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有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一面,也有好激动、难控制自己情绪的一面,时而会发生违纪等现象。如何让他们了解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快地融入当地社会和适应学校生活,保持心理健康,顺利完成学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质性研究方法简介

“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在社会科学教育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由于它们都不属于量化研究,被归成同一类探讨。质性研究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与思辨的研究、科学的研究不同的研究传统,具有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特色。质性研究权威人物丹曾(N.K Denzin)和林肯(Y.S.Lincoln)对“质性研究”进行了如下的界定:“质性研究是观察者置于生活世界的情境化活动。该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解读和研究工作使人们看清楚这个世界。研究者通过研究性劳动把人们的生活世界转化为实地研究的笔记、访谈、对话、照片、录音和备忘录等形式,再现世界的面目,质性研究在此意义上,运用解读和自然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国内质性研究的代表人物陈向明认为“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她根据相关文献和自己的理解归纳了质性研究的主要特点:“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使用归纳法,重视研究关系。”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生活的环境,收集资料,与研究者促膝访谈,沟通对象的内心,并通过对相关事件和人物的自然描绘,对资料的归纳总结,解释事物发生的缘由,呈现微观理论的方法。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对象的选取可以采取多种抽样方法,但“由于受到当地实际情况的限制,抽样只能随研究者自己的方便进行”。虽然这种抽样方法所抽取的案例不具有代表性,但我们选择下面这个案例进行研究,更能追踪人物的成长历程,对事件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和解释。最后出于研究伦理等的考虑,本文所涉及的人名是虚构的。

二、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人物及违纪事件介绍

阿岩,男,生于1989年,是来自某偏远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2008年考入某高校。研究者是他的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而班集体的纪律、卫生和团结要靠全班同学的自觉维护,班集体的学习活动、文体活动要全班同学共同参加,特别需要有得力的班干部组织。而阿岩就是班主任得力的助手,因为他本人能歌善舞,对班上的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和同学相处也比较融洽。他个子不高,但比较聪明,多才多艺,身体强健、灵活,是一个明星式的人物,在迎新晚会上的表演给大多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平时却是一个少言寡语的学生。

(二)事件陈述

这样一个学生,在大一的第二学期竟会发生“一拳打三人”的严重暴力违纪事件。情况是这样的:一天傍晚,阿岩接到老乡的电话,约在校门口的一家饭馆吃饭。几个老乡在一起边吃饭边喝酒。由于某老乡说阿岩当了学生干部,不喝他敬的酒,瞧不起人了,从而引起了争执。在醉意中,两人动起手来。阿岩顺手拿起酒瓶就扔向与他争吵的老乡(没有砸着对方,却砸在一个背对他们吃饭的学生头上,后被送入医院治疗,而当时阿岩自己不知道)。其他老乡见打起来了,纷纷站起来拉架。这时门卫也前来制止,拉扯中门卫也被阿岩碰撞着几次。结果,阿岩成了一个一打老乡,二打同学,三打门卫,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受到学校留校察看的处分,并赔偿受伤同学医药费,给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添加了一笔不小的负担。

(三)访谈起因

这是一起典型的学生酗酒打架斗殴事件,阿岩虽然不是整个事端的挑起者,但却是事件后果的主要承担者。他明明知道学校不允许酗酒的规定,还要去喝酒,并出手伤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那么,整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学校教师或管理人员能否提前采取什么管理措施,避免这一类事件的发生?阿岩以什么心态对待违纪处分,处分对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阿岩的生活,聆听他的心声(以下用仿宋字的部分是访谈者的记录)。

三、访谈记录及解读

(一)家乡环境——经济、教育的落后

我的家乡在高寒山区,粮食产量极为低下,无法维持家中的生活。冬天的时候以打猎为生,有时会断油,有时也会断盐。夏天的时候,会去找野生菌来卖,卖到的钱拿来买粮食。

我们那里的老人不会讲汉话,甚至一些没有读书的十六七岁的孩子也不会讲汉话。在家里我们都不讲汉语,当一个汉族人走进我们村时,大家都认为他是“老外”。

我们那里每家都有几个子女,一般每个家庭都有六七人。我父母都将近六十岁了,(我)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都因为没有钱上学而待在家做农活。我们全家在供我读大学,读大学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

阿岩与家乡的父老是生活在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因自然生态环境采取了一些简单的谋生方式。可以说,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是造成阿岩家乡经济极端贫困的原因之一;其次,由于“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和计生执法的边缘空隙,越是在这样偏远贫穷落后的地方,人们越是多生,人均耕地也越来越少,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贫穷,子女也没有接受较好教育的机会,人口多也是造成阿岩家乡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经济是一切的基础,经济对教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教育的发展也推动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岩家乡人们的生活贫困,实质也就是教育的贫困。教育的贫困,也是当地人素质偏低的原因所在。

(二)家庭教育——脾气的形成

我爹妈是文盲,不懂得怎样去教育孩子,如果我们做错了只会打、骂。我爸常说,你不要去乱逗同学,惹起事来,我们给他们什么呀?

记得在初中时,有一次我与同学打架,虽然互相没有伤害,但我父亲说:“穷孩子还打起架来了,把人打伤了拿什么赔别人?”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假期在家我经常参加劳动,所以身体很强壮。但有一次周末,我爸叫我去放羊,我犟着不去。我妈不忍心父子俩为此争吵,撑着自己瘦小的身体左拐右拐地赶着山羊向陡坡走去。那样子让我伤心。但从此,他们也认识到我的脾气,再也不强迫我做什么了。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农村地区,家长对子女的成长有较大影响,他们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方式对子女进行说教,教子女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好各种关系,这些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以身作则的过程中发生的。但也要看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单靠语言和行动不能让阿岩发自内心地认同。而且阿岩的父亲对他的教育,一是用打骂的方法,二是用朴素的语言传授一些做人的常识,这些常识带着贫困偏窄的观点,纠结在经济的问题上,使他接受了以钱为主的思想,以为不能打架是钱的问题。此外,父母对阿岩的打骂,也让现在的他感到家庭教育的缺陷。

(三)初高中学习——转型期思想

我初中、高中时学习在班上还可以,但高考的时候考得不理想,剪断了父母及亲友的希望之线,但我自己尽力了。

这个事件都是我的脾气所引起。以前我很沉默,性格十分内向,到每一个班级里,我都是最小的一个,这给了我很大压力,沉默或许是金或许是魔。但到高三时,我的同桌换成了一个比较开朗的男生,他影响着我,我俩在一起时开心、快乐。我很满足,很充实。我变得活跃起来。

在初高中,学生的身心有了较大变化。生理的蓬勃成长、急剧变化,心理上也急需友谊、友情,这时候他们会从孩提时代的依赖父母转向更信任同伴之间的友情。但一般中学都将考试分数和升学作为核心工作,一切工作皆围绕此运作。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脑子里除了分数、升学,还是分数和升学,他们爱说爱笑、爱蹦爱跳的天性完全被扼制住,正常心理和精神需求因此受到压抑,就更加偏向同学和同伴,受同学和同伴的影响就更大。

(四)大学学习——家庭的期望

能够读书的人家还算可以,读不起书的人家就很惨。

我的任务是学习、再学习,学习好知识、技能,以后找一个好工作。

我是父母最小的孩子,他们很疼爱我。我们族有这样的规矩:一家人之中最小的男孩子必须承担起父母年老后赡养的责任。所以我爹妈对我放任,他们也很渴望年老时的幸福。

每一次我回家,那些与我同龄的村友都非常羡慕我,即使是在村里说话权力很大的人,也常听从我的讲解。

教育的功能总的来说,乃是人的谋生手段。阿岩父母哥姐含辛茹苦,脸朝黄土背朝天地供养他上大学,就是希望他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本领,将来有一个好工作,有一个美好的前程,来帮助家庭,赡养父母。但也表现出了他们害怕竞争,依附心理严重,抱着一种务实的生存态度。

(五)传统习俗——双刃剑

我们家乡的人,从来是吃了上顿,不想下顿的。只是吃了就算了,下顿再作打算。

对于我们民族来说,是以酒为食。在我们那里有这样的说法:不喝酒的男人不算男子汉。我们喜欢三五成群在一起,以酒为媒介,寻欢作乐。酒是事故发生的主谋,有人喝起酒来做事顺心,而有些人喝酒后做事一塌糊涂。

阿岩的民族传统习俗是他们民族长期历史的积淀,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比如,酒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待客、婚嫁、丧葬离不开酒;甚至赔礼道歉,也用酒作为礼物。喝酒适量不仅能活血化淤,还能麻痹神经,使人轻松;但酒一喝多,便容易激动,一激动就会闹事,平时不敢干的事情都敢干了;酒后吐真言把平常不敢说的内心深处的话都说出来,造成一些事端;同时,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也反映出了他们家乡民族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

(六)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1.生活态度

我们这些读书人在大学里顽强生存下来,同时不想在自己的身上显露出贫穷,只想追求富裕及安康的生活。

指出我缺点的人,并不少于送给我鲜花和掌声的人;但我却不喜欢指出别人的缺点,我害怕别人看不起我。(www.xing528.com)

米卢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阿岩在大学的生活中,是一个明星式的人物,表面上很受同学们的瞩目,也会显露出沾沾自喜的样子。马斯洛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层次上,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其次,阿岩长期受本民族精神性格和心理的熏陶感染,也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但内心却因家庭的贫困,很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尊和自卑交织在一起,也是使他性格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2.学习压力

现在大学里学习压力比高中时轻了一些,所以人也放纵了一点。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像阿岩这一类的学生,自控力都较差,如果学校要求不严,管理松散,这类学生就会放任自流。

(七)个人的情感自我认识

1.情 绪

那一天,老乡打电话叫我去喝酒,前几次由于学生会活动不能去,觉得对不起老乡。这次心情烦躁的我,重视乡情的我,走向酒场中,在酒的海洋中,时间在不停地流逝,思绪也随着千变万化,手脚无法控制。

百度百科上说:情绪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阿岩心情不好,被老乡召唤加入喝酒的同伴中。对阿岩来说,刚进入大学不久,远离了家乡家庭,情感上更加重视同学和老乡的友谊。

2.老乡——“哥们儿义气”

我们各自想着要好好学习,但有时为了老乡的团结,每人凑三五元泡在酒馆。我们从小参加劳动,身体强壮,在麻醉之时,手脚很轻松,没有想后果是什么,更不会瞻前顾后。

阿岩在外学习,业余时间常与几个老乡在一起,在一起不仅仅是共同的地缘和文化背景关系,也是因为他们需要进行情感交流,使心有归属;另外还有老乡结帮抱团、相互帮助的目的。但由于他们年轻,感情敏感,情绪波动大,喜怒哀乐形于言表,容易被强烈的情绪左右,行为不经大脑的考虑,不能驾驭自己的情感,故常发生由琐事发生口角或摩擦引起的打架事件,而且常是突发性的事件。

事后,老乡只能安慰我,与我发生争吵的老乡就躲着我,只有我自己面对(处分)。

人与人在一起,发生分歧和摩擦是常有的事;但在情绪和酒精的作用下意气用事,酿成酗酒打架、流血事件,轻则违反校纪校规,重则违法犯罪。阿岩打架被学校处分,在场的老乡,特别是打电话叫阿岩喝酒的老乡,心情是很沉重的,但也没有任何办法。这一颗苦果只有阿岩自己吞下,这也让他尝到了人间的冷暖。

3.事后感受

我的性格是不稳定的:坚强、固执,我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会流泪,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发生这件事后,我觉得天在嘲笑我、地在嘲笑我、别人也在嘲笑我。

我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很脆弱,不想让别人看到我无能,也不想让别人鄙视我。

我们家乡有这样的说法:出了事就(像)戴上了一顶帽子,能使你身上发生的事情都被挡住而使你无忧无虑。但摆在我面前的困难并不是被排除,而是好像时时都在我头上似的,压得我无法呼吸。

阿岩进入大学,由于身体的发育成熟、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及大学校园氛围,更加关注自我形象,自尊心也有更大的发展,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他通过文艺演出展示自己的才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喜爱。但是发生打架事件后,就认为自己在老师、同学眼里的形象一落千丈,大家都瞧不起自己。其次,经济上也要赔偿医药费,感到极大的压力,压得气都喘不过来。

四、研究结论的归因分析

酒后滋事是大学生中时常出现的一种违纪行为,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打架斗殴几乎都与过量饮酒有关。调查显示,有67.2%的学生有饮酒的经历和习惯。根据海德提出的恒常原则,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行为结果是由个体内部原因和环境外部因素联合决定的。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发展,认为寻求行为的内部原因是指行动者本体的因素,外部原因是指客观刺激物和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两方面的因素。从上述的归因理论来分析,阿岩的违纪行为应该是个体与其现在的生活方式与本民族传统习俗的冲突和对同学关系认可三方面的因素联合决定的。

(一)行动者——阿岩本人因素

从上面的访谈中,我们看到阿岩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同学,有强烈的自尊心,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表现出对自己不自信。由于经济上贫穷,也有一定自卑感。他的价值观受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很深,形成了性格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平时活泼,为人非常朴实、真诚,但遇事易激动、应变性和自控性差,这是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二)刺激物——本民族传统风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

民族传统风俗,就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世代相传并具有自身特点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等。阿岩长期生活在家乡的本乡本土,受民族传统风俗的熏染,有能歌善舞、真诚朴实的一面,也有爱喝酒、遇事不灵活、固执的一面。

“那天我们已喝了不少酒,其中一个老乡端起酒来敬我,我想到学生会还要开会,时间也不早了,就没有喝,他就认为我瞧不起他,就吵了起来。他砸了酒杯,我就扔了酒瓶。”

阿岩他们民族的传统习俗认为:饭可以不吃,酒不可不喝,敬酒喝了就是朋友。所以在阿岩他们的聚会中,酒是一种友情、民族情的媒介,阿岩不喝敬酒就是对本民族传统习俗和友情不认可。但身为学生会文艺积极分子的阿岩,把很多业余时间投入到学习和学生活动中,有了新的生活方式,这就与老乡仍保留的习俗产生了冲突。

(三)情境——对同学关系的认同

阿岩他们民族一般都有重群体的习俗,个体的意志、行为等往往要服从于群体的意志和行为。正如阿岩的“为了老乡的团结”,“重视乡情的我,走向酒场醉场中”。在行动中往往考虑到老乡同学的感受,不由自主地进入事件情境。

五、研究问题后的讨论及建议

(一)学校的学习任务和校园文化建设

“现在大学里学习压力比高中时轻了一些,所以人也放纵了一点。”阿岩的一句话,引起了讨论:是大学的学习任务不重,导致学生业余时间太多?这是学生个体的感受,还是大部分学生的感受?(这个问题,只有通过量的研究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也让研究者有了下一步的目标)。如果是个体的感受,学校老师和辅导员就要对个别或少数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自主学习,多参加社会实践,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如果是大部分学生的感受,学校就要考虑自己的教学体系的问题,就要对学校的教学体系进行调整,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体系,精心设计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地方。”英国大学者培根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所以要让学生努力学习,多到图书馆,多看好书,用知识武装头脑,让书香陶冶情操。同时大学生还要积极参与各种集体和社团活动,聆听各类讲座,亲自到乡间地头、工厂、商场进行社会调查和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施展自己才华时,学有所得,成为对社会、家庭的有用之才。

(二)学校对违纪学生处分规定的讨论

在学校的学生管理手册中明确规定:酗酒打架者,视其情节的严重性分别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记大过处分、留校察看的处分和开除学籍的处分。根据阿岩酗酒闹事的行为,达到开除学籍的处分。在此又引起了讨论:一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以教育人还是惩罚人为目的。二是制定规章制度时,对一些词语的引用要明确。比如,酗酒与喝酒。很多学生认为他们只是在喝酒,没有酗酒。所以没有违反校纪校规。但酒喝多后控制不了自己的行动,才演变成酗酒。也就是主观上没有想违规,但结果往往是酗酒闹事,引发事端。为此,在制定管理规定时,应明文规定:在校园内不允许学生喝酒。也就是要有校园“禁酒令”。就如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禁酒令和现在的公务员禁酒令等等,在特定的环境下或对特殊人物采取特别的规定。三是有了明文的禁酒规定,还可以对参与喝酒而没有酗酒的学生按规定进行相应处分。这样就在喝酒的学生中形成人人有责,相互监督、互相约束的良好氛围。四是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有学生代表参加,要有学生的话语权。这样既可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可让学生基于自己的问题,提出可采纳的意见,使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重视对学生的纪律教育

有了学校规章制度,还要让我们的学生明确规章制度的规定,必须加强学生进行校纪校规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各学校的学生管理手册,学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学生个别学习,以班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和以年级为单位集中学习;也可以把学习内容放在网上,让学生学习、查询;还可以把学习内容做成标准试题库,集中学生通过练习或测试的方式,来强化学习的内容;最后还可以通过笔试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这样校纪校规印记在每一个学生头脑中,对“每人凑三五元泡在酒馆”的事件也许会起到警戒的作用。

(四)加强对学生的“三生”教育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开展对学生的“三生”教育。通过调查,笔者认为三生教育要有的放矢。对阿岩这一类的学生,要教育他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关爱家人和关爱同学同窗。当他把酒瓶扔向同乡时,应该想到扔向的是同乡,是同学,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同时应想到自己、想到含辛茹苦的父母和亲人,也许头脑会清醒一点,举酒瓶的动作也会停下。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要教育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学会应对生存危机,摆脱生存困境。就如在本案中,被酒瓶砸伤的学生,听到饭馆有吵闹打架声时,就该警觉起来,保护好自己,不要被意外伤害。总之,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无论成功与否,它都会画出一条轨迹;但生命不是彩排,不可能让你一切又从头再来。所以大学生要了解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要了解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把握生存规律,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六、研究的展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大国。只有我们大家都来关心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对社会和教育中发生的事件和现象进行研究、解释和理解,才能建构一个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白应华、李春忠.大学生违纪行为及预防对策研究[M].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