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础部分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础部分

时间:2024-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础部分在前面几章中,我们已经指出,教育对个人和社会都可能带来好处,有些好处是直接的,而其他一些好处却可能是间接的。本章和下一章就是力图从定量上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借鉴美国和前苏联学者的方法,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劳动系数简约法”和“总课时数简约法”,并对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进行了有特色的研究。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础部分

第八章 教育经济增长的贡献:基础部分

在前面几章中,我们已经指出,教育对个人和社会都可能带来好处,有些好处是直接的,而其他一些好处却可能是间接的。这些好处大多可从理论上加以定性阐述,只有部分好处可从定量角度进行分析。本章和下一章就是力图从定量上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

最早进行这方面尝试的是美国学者西奥多·W·舒尔茨(1961),他是用余量法分析美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他得出的结论是,在教育收益率为17.3%的情况下,美国1929—1957年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这一结论已被广为引用,尽管其结果后来被证明是相当粗糙的,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和责难,但他的研究工作无疑是开创性的,即他开了从定量上研究教育对经济贡献问题的先河,其功自不可没。差不多在同一时期,美国另一位学者丹尼森用系数分析法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并建立了“丹尼森模型”。丹尼森的系数分析法被众多学者认为比较可靠,其推论也较为严密,因而,他的方法后来被广泛运用于研究世界各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其中有许多工作是丹尼森本人完成的)。前苏联也有不少学者做过类似的尝试,应该说,这些尝试都是非常有益的,姑且不论其结果是否可信,但他们的方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www.xing528.com)

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借鉴美国和前苏联学者的方法,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劳动系数简约法”和“总课时数简约法”,并对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进行了有特色的研究。就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而言,我国学者的研究也是难能可贵的,其功也不可没。另外,笔者在研究前人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测算方法,暂且称之为“人力资本存量—教育收益率法”,并用此法对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82—1995年)进行了测算,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果,其方法和思路将在本书第九章第六节中作详细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