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经济学:教育收益概念

教育经济学:教育收益概念

时间:2024-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教育收益的概念教育收益,有些学者称之为教育的经济效益或教育经济效率,其实,这两个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本书权且将教育收益和教育的经济效益分别讨论,试图能更清楚地说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讨论教育收益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两个方面问题,即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这种笼统的说法,是目前教育经济学界普遍流行的。但这种说法,其实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可以说是没有涉及教育收益的本质,说它隔靴搔痒并不为过。

教育经济学:教育收益概念

第一节 教育收益的概念

教育收益,有些学者称之为教育的经济效益或教育经济效率,其实,这两个概念并不完全相同。现在,国内外教育经济学者在谈论教育收益时,已趋向于把教育收益和教育的经济效益区别开来,并分开进行讨论。笔者认为,教育收益主要是探讨教育的理论意义上的收益,属于宏观的定性范畴,而教育的经济效益则是探讨教育的经济价值,或说教育的经济意义上的收益,应该属于微观的定量范畴。这种区分是否恰当,或有必要,我们暂且不去深究。本书权且将教育收益和教育的经济效益分别讨论,试图能更清楚地说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所谓教育收益,就是通过教育活动,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好处,这种好处可以是理论意义上的,也可以是实质上的。现在许多学者在讨论教育收益时,均以十分肯定的口气,大书特书教育的种种好处,事实上,迄今为止,教育收益问题,在理论意义上讲,根本未有定论。比如工资的增长,除教育的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因素?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下面有关章节里作专门讨论。

在讨论教育收益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两个方面问题,即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教育投入问题,我们在前三章中已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在此不多赘述。至于教育产出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数量和质量作为唯一衡量指标,也不能简单地用“知识增量”来衡量。因为除了数量之外,所谓质量和“知识”本身就很难衡量,因此,我们目前还不可能找到恰如其分的标准来衡量教育产出。对于一个学术机构来说,我们或许可以用这个机构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章数量和出版的著作数量,来大体衡量该机构的成就或工作效率,但也只能是大体衡量而已,因为还有文章和著作的质量或其他影响因素未加考虑。现在常有人说,可以按获奖数及获奖层次来衡量其质量,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就是说,未获奖的文章和著作,也未必就是低质量的,这是显而易见的。

英国学者L·魏格纳(L.Wagner)在定义教育产出时,用到了“推进文明”这一术语,即教育的主要成果是推进文明,“它包括激励人们在人类已经创造的最高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怀疑旧的,发现新的”。[1]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太过笼统,正如英国学者阿特金森所说,学术界或许可以用某种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校的成就,但是,这种“推进文明”的客观性,却是无法度量的。

我们知道,教育可以有许多职能和作用(如帮助社会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受教育者的社会可行能力、提高个人和社会人力资本存量等),但这些职能和作用,根本不可能完全加以准确量化。这就注定了要准确地衡量教育产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教育的最主要职能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或“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社会可行能力”,此外,教育对人的其他许多方面也有巨大影响,比如道德品质、世界观等。正面的教育可以使人格趋向完善,使人走向成熟,而这种成熟,是有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成熟,它是促使人们成长和发展的源泉,但反面的或不恰当的教育也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正如人们曾议论过的,低智商的犯罪可能只是小偷小摸,而高智商的犯罪,却能使一家大银行瞬间倒闭,甚至使一个国家迅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在世界上已多有先例。

所以,仅简单地用学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教育产出,是相当不完善的,即使用目前学者们普遍采用的“知识增量”来衡量,也不是十分科学的,因此,还应把教育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问题考虑在内。

尽管我们尚无法精确说明和估算教育收益,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理论上用公式来精确定义它,即(www.xing528.com)

R=P-Q

上式中,R为教育收益,P为教育产出,Q为教育投入。

如果R值大于0,说明教育活动是合算的,是有利可图的;相反,如果R值小于0,说明教育活动并不值得。

现在,衡量教育产出的最直接指标是学生数量和质量,即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教育机构所培养的学生数量和质量,看成是教育的唯一成果,其中,质量也间接地用教育层次来衡量。因此,在投入量一定的情况下,所培养的学生数量越多,层次越高,说明教育收益越好;反之,教育收益则越不好。或者可以说,在学生数量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教育投入的量越少,教育收益就越高。

这种笼统的说法,是目前教育经济学界普遍流行的。但这种说法,其实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可以说是没有涉及教育收益的本质,说它隔靴搔痒并不为过。其原因:一是人才的质量高低,很难衡量,我们并不能完全用所受教育层次的高低来判别,而只能通过长期的社会生产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才能逐渐体现出来,至少说,人才质量的好坏,雇主才是最主要的评判者。

二是教育成果除了学生之外,尚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内涵,如教师的科研成果等。因为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有大量的科研任务。因此,在教育投入方面,事实上,只有一部分教育资源纯粹被用于培养学生,而尚有其他资源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没有多大关系,那么,这方面的教育成果是否应该考虑进去?我以为,至少应该将教育资源进行某种分类,剔除非教学方面的教育耗费,只有这样,用学生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教育收益时,才较为精确。但这方面工作如何进行,或者说如何把教育资源进行划分,应该是教育经济学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