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时间:2024-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单单教育经济学如此,其他任何新兴学科也是如此,由于其科学性水平较低,研究这些学科更容易使学者们出成果,其研究事业成功的机会也较大,这是毫无疑问的。

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在讨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两组概念的范畴加以界定:一是科学与学科;二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不可混而谈之,否则,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一、科学与学科

一门学科是否达到真正科学的层次,或说是否已达到较高的科学性,应该有一些明确的标准加以区分。据说,马克思曾说过这样的话,意思是:一门学科是否可称为科学,或这门学科是否成熟和发达,其衡量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成功地运用了数学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本身的实质问题,它有多少数学公式[19]。如果按这一标准来衡量,现有的绝大多数学科,都不应该被冠以“科学”的头衔,充其量,只能算作一门学科而已,尽管其内涵可能有充实与否、成熟不成熟、完善不完善等等之分。按此推论,如果一门学科被作为科学看待,那么,它的整个体系不仅必须十分严密,而且必须十分准确,就是说,至少应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其结果必须是可重现或重验的,其结论也应该是无可挑剔的,就像1+1=2那样,被认为是公理。若此,现在的所有学科中,真正能被称为“科学”的,恐怕就为数极少了,可能只有数学、物理化学等少数几门学科,才勉强有资格达到“科学”这一层次。因此,如果马克思真的说过这样的话(目前,我尚未查阅到这句话的原出处),而且如果这样的衡量标准是唯一正确的,那么,现在的所有科学史都应该重写,所有学科的许多概念都应该重新修定。如此看来,这一衡量标准可能太过挑剔了,是难以令人心悦诚服的。

但是,我们已习惯于将许许多多的学科,冠之予“科学”的称号,如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等,如果按照上述标准来衡量,那么这些学科也只能称为“学科”而已,而绝对分享不到“科学”的殊荣。是不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或判断失误?回答是否定的。其实,在笔者看来,一门学科“科学”与否,不应该只用数学这一标准来衡量,它作为一门学科是否成熟与发达,也不应该单单看它有多少数学公式。是否运用数学的手段,充其量,只能当作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与完善的一个指标而已。就是说,这样的衡量指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哲学”,它是人文科学的核心,但哲学是绝对不可能用数学的公式来简单加以表述的,也永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哲学能否被列入科学的行列?如果它不能被称为科学,那么它显然应该排除在人文科学体系之外,这就自相矛盾了。

因此,我以为,衡量一门学科是否达到科学的水准,是否用到数学表达式并不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如下三点:

1.这门学科是否有自己独立而明确的概念、特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效的研究手段以及较为明确的研究目的。

2.这门学科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否能独立解决人类的精神世界或物质世界的某些实际问题,能否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这里提到“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句话,指的是所有科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条件改变,那么其整个体系或其结果,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或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拿数学来说,整个严密的数学体系,其实只是建立在某些简单的“公理”之上,这些“公理”就是人们绝对公认的所谓“常识”,它没有必要证明,也无法加以证明。而数学学科决不会因它是建立在这些无法加以证明的“公理”之上,就不能被称为科学。但是,如果抽去这些“公理”,整个数学体系将不复存在。不但数学如此,其他所有相关的科学大厦,都将瞬间倾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科学都不可能是绝对完善和严密的,它是永无止境的。但是,只要它能正确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和对人类的某些社会活动有指导意义,就不应该被拒之于科学的大门之外。

3.这门学科的所有结论或其中的某些结论,是否能在相同条件下,得到重新验证,我以为,这才是衡量这门学科是否发达或其“科学性”高低与否的最重要标准,能够重新验证的结论越多,那么,其“科学性”就越高。比如说,一种疾病的治疗,我们不可能得到什么数学公式,但是这种疾病,可能用某种手段加以根除,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它可以重复得到相同的结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种治疗方法是科学的。如果条件发生变化,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由于病菌自身的病理发生突变,以前的治疗手段失效了,那么这时,这种治疗方法就不应再被称为科学了。因此说,“病理学”肯定是一门科学,但它不可能是恒久不变的科学。

我个人以为,以上三点是衡量一门学科的科学层次或科学性高低的重要标准。如果三点均具备,那么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就较高;如果仅适合第一点,其科学性就极低,这时仅仅把它称为“学科”可能更为合适些。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中,能全部达到上述三要点的,为数不多,数学、物理、化学等几门学科似乎可列其中,因此,相比较而言,这几门学科的科学性应该是最高的。而其他绝大多数学科,只能达到第一、第二点标准,如所有社会科学学科等,就属此列,包括教育经济学在内。

此外,我以为,一门学科的科学性越低,其发展空间就越大,也就是说,它越有可能在未来得到长足的进展,同时,人们也越有可能获得突破性的成果。教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已具备了第一点的要求,对于第二点,只能说极少部分已满足。如按目前来说,它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不能起到完全正确的指导作用,只能作为某种参考而已(如,给政府和学校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等),它还不能真正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因此,其科学性仍然极低,这就注定了研究教育经济学将大有可为,学者们在这一研究领域,较为容易获得显著的成果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无怪乎,舒尔茨和丹尼森的早期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公式,尽管在现在看来,是十分不科学和不合理的,但在当时却真正震惊了整个西方经济学界和教育学界,舒尔茨还摘取了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不单单教育经济学如此,其他任何新兴学科也是如此,由于其科学性水平较低,研究这些学科更容易使学者们出成果,其研究事业成功的机会也较大,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指的是研究这门学科特有的一般性的运动形态及其表现形式。任何物质或社会现象,都有它特有的运动形态和表现形式,这是它们相互区别的根本准则。正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的:“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矛盾性。”[20]有些学科研究的是它单一的运动形态和表现形式,如19世纪前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地质学等。而有些学科研究的却是多重运动形态和表现形式,如地球化学物理化学等,它除了需要分别研究各自独立的运动形态和表现形式之外,还必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特点与规律。

事实上,现在纯粹研究物质或社会现象的单一运动形态和表现形式,已很难获得什么大的突破,尤其对一些古老的学科而言,更为如此。其原因主要是研究手段的贫乏以及某些学科的科学性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层次,长期的研究,已使其深度和广度达到了极高的科学水准,如果没有借助其他手段或技术,可能就会进展十分缓慢,甚至毫无作为。因此,不管是新兴学科,还是古老学科,目前都不可能单纯研究其单一的运动形态和表现形式,比如物理学,如果不借助数学的手段和技术,它根本不可能达到很高的科学性。就是说,它的任何进展,都离不开对数学的借助,所以,物理学本身已完全不是19世纪之前的那种单纯的“物理学”了。这就是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容。这种学科间的渗透和包容,使各门学科的研究范畴、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大大拓宽了,也使学科的科学性越来越高。自19世纪以来,这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包容,已使科学技术大大进步了,同时,也因此而诞生了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

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没有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容,就不可能有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人类的生活水平也不可能达到今天这样的地步。而学科之间的渗透越快、越多,科学的进步也就越大。为什么说近百年间的科学进步,比过去五千年还要大得多,其原因就是近百年来,各学科间的渗透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大量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有时两门之间,有时却多门之间),不仅使相关学科的发展极为迅速,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甚至毫不相关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比如说,数学的发展,最终可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科学的进步,甚至可能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科学”领域,这完全不是夸大其辞。

至于一门学科的研究内容,从广义上讲,指的是研究这门学科所涉及的所有范畴,它必然包括这门学科一切相关的物质与社会现象的运动形态和表现形式。由于涉及范围极大,因此,对一门学科来说,研究广义的内容是不现实的,而只能研究其狭义的内容。所谓一门学科狭义的研究内容,指的是研究与这门学科密切相关的主要物质或社会现象的运动形态及其表现形式,至于其次要的物质或社会现象可以完全不涉及,或者仅简单地利用其他学科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如简单的介绍、评述等。比如说,教育经济学不仅涉及教育学、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还涉及政治法律及其他一些社会科学(如国家要制定教育和经济政策、法规等,这就要涉及政治、法律等问题),但是教育经济学不可能去研究、至少不可能过多地去研究政治和法律等问题,充其量,只能略有旁涉而已。或说,教育经济学无须专门研究经济学和教育学的纯理论问题,尽管它涉及这两门学科,但只须借鉴这两门学科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手段。教育经济学主要是借用这些方法,来研究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及其特征,同时,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因此,我们可以说,所有学科的研究内容只能是狭义上的内容。

但是,在此必须指出的是,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概括地说,研究对象是指研究一门学科的一般运动形态和表现形式,是指研究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学科内涵,如它的一般性规律和本质特征。因此,可以这么说,研究对象是研究内容的核心部分,而研究内容是研究对象的展开形式,换句话说,研究对象包含在研究内容之中,但它又决定了研究内容的性质、范围和方向。(www.xing528.com)

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解释,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它的独特的运动形态和表现形式。具体讲,它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从这一意义上说,教育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要研究清楚教育与经济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以及它们有什么规律可循等,最终能够对人们的教育和经济活动起指导作用。

目前,国内已有多种“教育经济学”版本,其研究对象往往有多种解释,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经济学》[21]列出了如下三种:①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及其规律;②研究教育领域里的经济问题;③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特点等。事实上,这三种解释并不矛盾,它们只是大同小异而已,说到底就是研究教育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作用及其规律。

教育与经济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之间的联结点就是劳动力再生产。通过教育,能够使受教育对象的劳动生产能力得到提高,而经济活动本身离不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者,提高了能力的劳动者,自然可以把自己的才智更好地用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从而可以提高生产劳动的产出数量和改善劳动产品的质量,这就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是教育维持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达可以给教育增加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等,如此,更多的有较高能力的受教育者进入生产领域,又可进一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但是,两者又是有区别的,这是两者的性质不同所决定的。教育着重于培养有较多知识和较高才能的劳动者,它的生产加工对象是人,它传递的东西是知识和技术,这是无形的。经济的运行对象主要是物质资料,它生产的是社会所需求的物质产品,它是通过人的劳动而传递附加值,而物质产品是有形的。当然,这种有形与无形之分只是相对的,并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显然可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一般说来,直接关系就是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向教育部门提出有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包括劳动力的数量、种类、层次和性质等,而教育生产部门根据这些需求情况,组织生产和“加工”教育对象,最后将这些“加工”过的劳动力投入社会,供社会生产部门挑选和使用,那么得到选用的劳动力就可直接进入社会生产领域,并对生产活动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就是说,这些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可以在社会生产部门改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它也能以更有效、更节约的方式,使用劳动生产资料,甚至改造劳动对象,因而可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促进社会生产的向前发展。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这种直接关系,但对其间接关系也应有所涉猎。

教育与经济的间接关系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带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没有直接进入社会生产部门,而是进入非生产部门,甚至暂时滞闲在家。但这些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把自己的观点、思想等传递给他人。譬如,一些科研人员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思想,通过一定的媒介在社会上传播,如果其思想和技术成果得到社会中人的认可和接受,必然会改进别人的生产能力或对别人有所启迪。现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的许多研究人员,就是通过这种途径间接地参与和推进社会的生产活动的,如技术转让就是其典型的例子。生产部门通过这些研究人员转让的技术,可以生产新的社会需求产品,也可以对过去和现有的生产工具加以改造,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事实上,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远不止上述这些内涵,也远不止如此简单,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相当复杂。作为新兴学科的教育经济学,远远没有研究清楚它们之间的所有关系。其复杂性在于,教育活动和经济活动本身就极为复杂;再者,世界分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或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都有可能在这两个世界中得到体现和发挥,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十分复杂。因此,研究清楚这些复杂的问题,就是教育经济学本身的任务。

另外,有些学者还认为,社会制度不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同。我以为没有必要如此加以区分,因为作为一门学科来说,不同的社会制度,其研究内容肯定是不会完全相同的,不过,其研究对象显然是一致的,即,都是要研究清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其规律,只是人们的语言表述方式可能不同而已。而社会制度的不同,只是说明其研究的范畴和考虑的角度可能不同,但这些都属于其研究内容之列。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

1.研究教育经济学赖以支撑的基本理论。其基本理论,现在主要指人力资本理论(也可称之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至于教育和经济本身的理论问题,不是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但是必须加以借用。因此,在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整个学科体系时,应该有所涉及和引用,否则,难以展开我们的研究工作。

2.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具体关系。目前主要指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是研究教育经济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之一。上面提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至今远未研究清楚,因此,有必要对它们的关系加以进一步研究。对我国来说,还应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的关系等。

3.研究教育的成本问题。要研究教育的经济行为,必然要涉及成本问题,而成本问题又涉及投入问题。教育成本是研究教育的经济功效或经济活动规律的出发点,没有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教育经济学只能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而很难做某些定量分析方面的工作。

4.研究教育的支出问题。与教育投入相对应,研究教育支出主要就是要研究教育费用的使用原则(如费用的分配原则)、使用范围及其使用过程。

5.研究教育的收益问题。研究教育收益,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育的投入—产出分析或成本—收益分析,最终可使人们了解教育的功效,包括它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等。同时,通过教育收益率的计算和分析,可以给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提供指导性的指标,并能帮助有关部门调整政策、改善教育环境、调整教育的规模等,以促使教育活动朝着更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方向发展。

6.其他内容。如学校经营、教育产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教育结构、教育规划、教育预算、教育决策、教育财政、助学贷款、学校经费管理以及其他与教师和学生有关的问题等。这些方面,最好也能加以认真研究,以使教育经济学体系更趋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