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美学范式的冲撞收获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美学范式的冲撞收获

时间:2024-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以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美学。二是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三是以艺术的共同规律为对象的美学。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一套统一的逻辑体系把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融合成有机整体,可以说是一些在西方范围内横贯古今的美学理论。但是,它们都忽视了中国美学,从而也显出未达到真正的时代高度。

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美学范式的冲撞收获

二、本在范式冲撞中的美学

在各门学科中,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最为命途多舛。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人柏拉图面对美的小姐、美的马儿、美的雕像等具体的美的事物开始沉思:这些纷繁复杂、差异悬殊的美的事物的共同本质是什么?他写下了《大希庇阿斯》,专门询究美的本质问题。这篇专论包含着一种努力,要使美学成为一门科学。这种努力直到1775年才结出果实,德国学者鲍姆加通用Aesthetics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前后历时两千余年。进入20世纪,是否应有美学这样一门学科在学术界又引起过激烈的争论。西方美学生成的艰难,从根本上说,源于西方古典思维把握不了复杂的人类审美现象。用西方古典的思维方式和“学”的标准去掌握美学,产生了既相互交叉,又相互排斥的三种不同范式的美学。一是以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美学。古希腊人认为,在千差万别的具象后面有一个共相,一个本质。把握住了这个本质,就能说明一切具体的东西。从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开始,很多人就源源不断地追求美的本质,建立了一种以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美学。二是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把人的主体心理分为知、情、意三部分。知,研究真,与之相应的是逻辑学;意志与善相关,与之相应的是伦理学情感呢,也应该有一门科学,这就是美学,美学是研究情感或感性认识的。从这一思路形成了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康德美学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审美心理学诸流派都属于这种美学类型。三是以艺术的共同规律为对象的美学。在古希腊,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绘画、建筑是艺术,裁缝和剃头的技术也是艺术,因为它们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法则和技巧。直至文艺复兴才开始了艺术脱离技术的运动,到18世纪,巴狄斯(Charles Batteux)把七门艺术(绘画、雕刻、建筑、音乐、舞蹈、诗歌、雄辩术)与技术相区别,称为美的艺术(fine art)[1],方被普遍接受。七门艺术既然同为艺术,就应有统一的性质,就是追求美。由此形成了艺术哲学式的美学。黑格尔的《美学》、丹纳的《艺术哲学》就属这种类型。这三种美学范式各有自己的最后核心、推导方式和演绎范围,在古典理性所规定的“学”的严格意义中,很难统一起来。到20世纪,随着现代观念的形成,美学所面对的不仅是如何看待三种相互冲撞的美学范式并将它们统一起来的问题,它还遇到了20世纪20年代兴起并迅速壮大而在基本趣旨上完全不同于古典美学的技术美学。比这些更为严重的是,它遇上了在整个套路上完全不同的中国古典美学。

乍一看来,中国古文化没有美学,细而察之,实为有美无学。(www.xing528.com)

从很早很早起,灿烂辉煌的原始彩陶就意味着,中国古人的实践活动产生了含人的文化特质于其中的审美对象,同时也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构塑了主体的心理结构。当然,更主要的是,对美学所包含的具体问题,中国古人都从理论上做过深刻的、富有特色的研究。然而另一方面,中国古人却没能从一门学科,从美学这个视点去看待这些问题。中国古代文艺学的形式特征之一是零散,不成系统,但诗话、词话、画品、书品等再零散,不成系统,毕竟有诗、词、画、书这些个角度、这些门学科,而却从未出现过美话、美的散记、札记,没有美学这个角度。既无美学这个角度,又对美学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因而可以称之为有美无学的美学。

在今天,要想从“学”的高度讲美学理论,那么对这个理论的起码要求就是,它不仅能适合于西方美学,也应适合于中国美学。20世纪50年代,西方美学掀起了一个重建体系的热潮,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如弗莱的《批评的解剖》、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等。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一套统一的逻辑体系把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融合成有机整体,可以说是一些在西方范围内横贯古今的美学理论。但是,它们都忽视了中国美学,从而也显出未达到真正的时代高度。今天,美学要想从“学”的高度讲清楚,恐怕得先走一条贯通中西美学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