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当代移民
青铜峡当代移民是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始的。一批优秀干部、科技文教人才、工农业生产建设者为青铜峡的建设作出了无私奉献,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1951~1965年,先后从北京市、上海市、陕西省、河南省、浙江省迁入青铜峡移民1.3万余人,从广武库区搬迁6564人。
1950年12月,宁夏、北京两省市人民政府商定,由北京市向宁夏移民,第一批移民人数为1500人。宁夏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移民安置委员会,在银川设立两处移民招待所。1951年,先后从北京移民795人,安置农村从事农业生产583人,其中安置在宁朔县100人,分散安置在全县4个区内。
宁朔县邵刚沙湖开挖排水沟
1955年5月~10月,北京移民陆续抵达宁夏,宁朔县安置241户,1041人。集中安置在邵刚沙湖。宁朔县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建立了生产队和生产小组,以队为单位进行生产和分配。劳动报酬采取评工记分,秋收后兑现的办法,在收益前生活费标准为每人每月7.20元,两口之家每月供应口粮150斤,每增加1人加发5斤。住房为2~3人一间,有土炕、炕席、锅台等。修建学校1所,房屋23间,保证了移民生活和子女入学。
1955年8月,安置上海单身或带子女的妇女80人,分别安置在大坝、瞿靖、李俊、叶升、邵刚、宁化、蒋顶等7个乡。
1956年,北京和上海移民陆续到达,宁朔县安排245户,1114人。分别安置在10个乡的各农业生产合作社。投资50余万元,建房708间,购置车马农具,并给予一定生活补助。
1956年5月,从陕西华阴县迁入700余人,安置在大坝乡、叶升乡、蒋顶乡、仁存乡,政府帮助建房2365间,并从当地拨给土地。
1958年3月17日,从河南民权迁入600人,安置在中滩乡。从郸城迁入1000人,安置在大坝乡、小坝乡、蒋顶乡、邵刚乡、叶升乡、仁存乡、宋澄乡。建房510间。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外省区支宁掀起了高潮。在巩固原有移民的基础上,又接收安置了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兄弟省市支援宁夏的建设人员。这批移民被充实到农业、工业、科技、卫生、教育等各行各业,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1958年,广武地区划入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库,迁移安置从1960年开始到1965年结束。在旋风槽、二道梁、三塘墩就近安置1000人,大坝农场安置4000人,营门滩安置500人,市机关农场(大坝刘家滩)安置500人,迁往永宁县618人。
1959年1月12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动员内地青年参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宁夏和浙江两地商定5年内由浙江省动员30万青年支援宁夏建设。当年5月4日,第一批浙江支宁人员到达宁朔,安置到国营农林场、工矿、财贸、文教、卫生、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工地和国家机关。(www.xing528.com)
参加青铜峡水利工程建设的2400名浙江支边人员,经常突破劳动定额,提前完成生产任务。在1959年国庆节评比中,有7个青年队(组)被评为先进集体,1700余人得到跃进奖金,140人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39人被授予“红色青年”的荣誉称号。
1959~1960年,浙江支宁青年7716人,分两批迁入宁朔县。其中嘉兴2034人,安置在小坝公社13个点;桐乡县1252人,安置在李俊公社14个点;海宁县1289人,安置在连湖农场;倡化县424人,安置在时坊、古光等3个点;建德县734人,安置在瞿靖公社的9个点。其余1983人,安置在县农牧厂(树新林场)。政府帮助建房2080间,划拨耕地90.8公顷。
1966年6月,浙江舟山地区800名支宁青年到青铜峡县插队落户,分别被安置到邵刚、蒋顶公社28个生产大队的73个青年点,与当地社员一起参加生产劳动。
舟山和青铜峡对支宁知青的生活都做了妥善安排。舟山方面为每个支宁知青做1套新被褥、1件灰色棉大衣,每4人配制一个木橱柜。青铜峡县还盖了4人一间砖木结构的住房和半间库房,炊具齐全。知青的口粮先由国家定量供应10个月,每人每月45斤,70%的大米、30%的白面,每月供应食油四两,发10元生活补助费,每个知青集中点划给了集体自留地。考虑到知青开始不会做饭和种自留地,各生产队还派专人为他们做饭、种地、腌制过冬蔬菜。县人民政府设知青安置办公室,有4名专职干部,由1名副县长分管。普陀县还抽调1名干部列入蒋顶公社编制,专管知青工作。
舟山知青的住地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以利于生产和管理教育。每队安置8至12人。定海、岱山两县知青安置在邵刚公社的39个生产队。普陀县知青安置在蒋顶公社的34个生产队。20世纪80年代,这些知识青年大多返回原籍。
此后,外来移民由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掀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所取代。
1966年12月~1967年春天,青铜峡水库淹没区的渠口农场的两个生产队迁移到连湖农场,共98户,459人,另外两个生产队迁移到灵武农场,共163户,745人。
1970年2月,青铜峡水库搬迁区的渠口农场职工迁往简泉农场459户,2315人。
1990年,国家实施“三西”扶贫战略,宁夏南部被列入“三西”地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引黄灌区划出大片土地,将生存环境恶劣且人口承载量已高于国际人口承载临界标准的西海固地区的部分群众,移民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川区垦殖。经自治区批准,青铜峡市在玉泉营划出3万亩土地,移入西吉县移民1.5万人。
当代移民为青铜峡地区的农业、工业、科技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传播和融汇了历史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