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文明绿洲的开发:进入青铜峡

黄河文明绿洲的开发:进入青铜峡

时间:2024-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黄河文明绿洲的开发一、赫连夏兴起赫连夏政权是由赫连勃勃建立的,故史书称这个地方割据政权为赫连夏国。黄河太极湾赫连勃勃称王后,指挥他的骑兵,先后屠杀秃发的南凉国,屡屡大败后秦,成为关中以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这一时期,中原的汉人纷纷外迁,已进入黄河流域的西北边地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另有因躲避战乱而自发迁徙的地区人口损失较大。

黄河文明绿洲的开发:进入青铜峡

第一节 黄河文明绿洲的开发

一、赫连夏兴起

赫连夏政权是由赫连勃勃建立的,故史书称这个地方割据政权为赫连夏国。赫连勃勃(?~425年),字屈孑,是南匈奴左贤王去卑的后代,前后秦地方实力派“西单于”刘卫辰之子。

黄河太极

赫连勃勃称王后,指挥他的骑兵,先后屠杀秃发的南凉国,屡屡大败后秦,成为关中以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赫连勃勃命令大匠叱干阿利带领民工10万选址建城,命名为“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并定都于此。“统万城”的名称是赫连勃勃“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对于这座都城的修筑,赫连勃勃非常重视,亲自督工检查,要求筑墙的土都要为“蒸土”,若“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赫连勃勃还给都城的四座城门各起一个威慑四方、气吞天下的名字。东门曰“招魏”,南门曰“朝宋”,西门曰“服凉”,北门曰“平朔”。

赫连夏国建立后,在宁夏南部设高平城,北部设薄骨律城(今吴忠利通区古城湾一带)和饮汗城(今银川市东郊)。黄河两岸是赫连夏国的重要军事地区,所以赫连勃勃不仅将黄河沿岸的原灵州县建为军事要塞,还把他游览的“果园城”作为繁育军马的场所。并将心爱的白嘴唇骏马放养在果园城中,夏军称皇帝的这匹战马为“白口骝”,所以当地人就以“白口骝”来代指马所在的果园城,再后来又讹传、转音为“薄骨律城”。在黄河西岸,由于贺兰山东麓开阔平坦,到处呈现出一派湖光山色的景象,赫连勃勃就把饮汗城改名为“丽子园”,并修建行宫。今银川市还有一处著名的古建筑物与赫连夏国有着联系,它就是海宝塔,俗称北塔,是一处重要的佛教场所。

刘宋元嘉二年(425年),赫连勃勃病逝,赫连昌继承帝位,改元承光。第二年,拓跋魏伐夏。北魏始光五年(428年),魏军追至上邦,赫连昌被俘,其弟赫连定率残部退守平凉继承帝位。魏军又将赫连定从平凉追赶至上邦,最终赫连定于途中被吐谷浑部擒获,并送交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境内)。赫连昌、赫连定都被拓跋魏处死。赫连夏国灭亡。(www.xing528.com)

南北朝时期,当北魏打败赫连夏国时,把夏国境内的胡户迁徙到今宁夏北部的薄骨律镇境内,并在黄河以西单设“胡地城”,让胡户居住,以便进行管理。

二、农耕文化草原文化的融汇——南北朝时期的移民屯田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动荡惨烈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原汉人纷纷外迁,已进入黄河流域的西北边地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这种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为少数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历史舞台,不少民族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种兼容性的民族政权,不仅显示了这期间三百多年的战乱和民族大迁徙的过程,而且展示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融合。一向作为战略要地的灵州在这一时期不仅是各民族逐鹿的战场,还是民族交融发展的舞台。随着地域统治属权的变化和主体民族的变动,人口的迁徙司空见惯。民族融合的发展使内迁民族普遍接受中原的农业文化,由畜牧经济进入半农半牧的经济形态。在曹魏和西晋的短暂时期内,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之初,出于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着手恢复河套地区的农业生产,强制性移民和自发性移民活动又逐渐兴起。北魏拓跋部善于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在内迁后接受并适应了农业生产。统治集团也逐渐树立起重视发展农业的统治思想,实行“招抚流亡,鼓励农桑”的政策。至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农业经济已经成为其社会经济的主体成分,孝文帝的大规模汉化改革,必然以农业经济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为依托,而这又以大量农业移民的迁入为前提。

曹魏末年,负责屯田的地方官员称“农司马”,在“农司马”之上又设典农都尉,典农都尉之上则设典农校尉或典农中郎将,二者皆简称“典农”。各郡的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皆统属于中央大司农。可见,银川平原的典农城,即为曹魏屯田时设置的管理屯田的典农校尉或典农中郎将的城堡。《水经·河水注》称“河水流经典农城”,城以“典农”命名,即修筑之后直接以典农城相称,之后约定俗成,便有了“典农城”的名字传世,它是魏晋时期银川平原屯田的历史折射。典农中郎将所管辖的屯田区,不仅有赋役任务还有协助屯田区出兵战斗的任务,屯田与移民相伴而生。

北魏时期,移民不光是迁入,也有过迁出。薄骨律镇是北魏的军事重镇,迁出、迁入人口较多,薄骨律镇黄河灌区的移民屯垦开发发挥过很大的历史作用。

西魏大统元年,西魏赵贵、李弼进攻灵州城,引水灌城后,“迁其民于咸阳”,而灵州刺史也“拔其建户五千……从灵州东北入云州界”。另有因躲避战乱而自发迁徙的地区人口损失较大。北周时继续向宁夏北部组织移民,北周大成元年(579年),北周攻破南朝陈国的徐州,迁徙被俘的将士3万余人和其他江北及淮南的居民到灵州。因“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竟使原本“杂羌戎之俗”的灵州风尚为之大变,使银川平原获得“塞北江南”的美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