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信息管理:协同商务的定义及关键要素

现代信息管理:协同商务的定义及关键要素

时间:2024-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研究机构、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协同商务进行了定义。协同商务必须提供安全而又可靠的商务交易流程,包括财务交易、订单管理、票据管理以及存货管理。

现代信息管理:协同商务的定义及关键要素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协同商务的概念、内容;理解企业协同商务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理解协同商务与知识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关系;了解实现协同商务的关键信息技术

一、协同商务的概念

协同商务在目前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理论,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定义。很多研究机构、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协同商务进行了定义。

Gartner Group对于协同商务的定义为,“一种激励具有共同的商业利益的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的商业战略,它主要是通过对于商业周期所有阶段(从产品研发期直到最后的分销阶段)的信息共享来实现。协同商务的目标是在满足不断增长的顾客需求的同时来增强获利能力。价值利益的所有成员通过将他们的核心竞争优势组合起来创造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来获取利润,这些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将比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大得多。”

国内著名的咨询公司AMT(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则从管理和技术两个侧面对协同商务进行了定义:从管理上来说,协同商务是一个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思想,强调在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利用Internet技术,在企业的整个供应链内及跨供应链进行各种业务的合作,最终通过改变业务经营的模式与方式达到资源最充分利用的目的。从技术上来说,协同商务是一个基于Web架构的应用,为企业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企业的业务流程为“血脉”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个信息平台来打通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节点:人事、工作任务、客户、知识(文档)、资产、产品、项目、财务、合作伙伴(代理商、分销商、供应商),以使所有的信息达到充分的共享,使企业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

下面从管理、技术等多个角度对协同商务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

1.从管理的角度看,协同商务是一组经济实体(制造商、供应商、合作伙伴、顾客)的动态联盟,共同开拓市场机会并创造价值的活动的总称。

2.从技术的角度看,协同商务是一种新的软件和服务策略,它将现阶段已出现的支持企业动态联盟和全球化供应链的独立信息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规划ERP等)集成在一起,提供一个集成化的协同工作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其特点突出表现为解决方案的完整性、各个功能之间的集成性和功能发挥的协同性以及系统的开放性。

3.从知识的角度看,企业对知识信息增长和扩散速度的需求是产生协同商务概念的主要动力。

4.从核心理念上看,协同商务追求的是价值网络的整体优化,而不是片面地追求诸如采购、生产和分销等功能的局部优化。

5.从发展方向上看,协同商务有两个主要目标:聚合(Aggregation)和集成(Integration)。聚合是指建立更加广泛的商业合作伙伴,集成是指在合作者之间启动更加流畅、有效的商业过程。

二、协同商务的内容

协同商务是一个包含产品全过程的协作活动,从产品的设计一直到最终的分销阶段。它包括企业内部协同和多企业系统。

企业内部协同,是指不同部门计划之间、各层次计划之间,以及不同周期计划之间的协同,如多股东间的协同,库存、生产、销售、财务部门计划间的协同,公司战略、战术、运作层次计划间的协同,长短期计划间的协同等。主要目标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排除信息孤岛沿着企业既定的战略方向运作。

多企业协同,是指对于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它包括各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以及各个企业间相关业务流程的整合,使得企业的所有规划与运作,都不仅从本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而要兼顾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化。

(一)IBM的观点

IBM在其红皮书《B2BCollaborative Commerce with Sametime,QuickPlace and WebSphere Commerce Suite》中将协同商务分为四个内容:

1.信息与知识的共享(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将企业内部人员与他们完成自己工作所需要的信息联系起来。一方面信息要足够充分,甚至包括后台ERP系统的一些数据;另一方面这些信息是根据员工自身定制的相关信息,员工将只能访问与他们相关的信息。

2.业务交互(Business Interactions)。当企业内部或者跨企业的员工需要协作以达到企业目标时,都需要借助业务交互来展开。例如,包括协商合同、对建议书(Re-quest For Proposal,RFP)的反馈、新产品设计以及计划规划等。

3.建立合作社区(Community Building)。当涉及人员需要询问问题、分享想法或者解决重大问题时,需要借助合作社区来进行。例如在线会议、在线培训课程、讨论区甚至在线聊天环节。

4.商务交易(Business Transactions)。协同商务必须提供安全而又可靠的商务交易流程,包括财务交易、订单管理、票据管理以及存货管理。这些交易结果必须及时向后台系统进行更新。

(二)AMT的观点

AMT则认为,协同商务蕴涵着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涉及供应链的范围与跨供应链的范围,按其领域的不同大致分为:协同设计、协同商务与协同制造三个环节。

1.设计环节。它包括工业设计、工业工程与工业制造。工业设计包括绘图、建立产品数据等日常工作与图档管理、设计变更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业工程包括:有限元分析等对设计进行可行性检验的工作;工业制造是把经过有限元分析后的设计数据,导入加工生产设备中,直接进行自动化生产的管理与控制。

2.商务环节。它包括市场(Marketing)、销售(Sales)与流通(Transportation)。市场是指营销与客户管理;销售指销售流程与合同的执行与管理;流通指货物的运输与储存,这里面又引申出像车辆管理等新的需求。

3.制造环节。它包括物料控制(Material Management)、计划(Planning)与成本控制(Cost Control)。物料控制包括:采购、库存与狭义物料管理,其中包括采购政策的制定、补货政策的制定、物理仓库与虚拟仓库的管理等诸多事务;计划包括生产计划的制定与修正,其延伸面至少包括主生产计划、粗能力计划、产能平衡、细生产计划与车间作业计划等。

协同商务需要通过工作流、流程整合、信息与知识共享(包括Internet技术和协同社区等)完成企业内部以及跨企业范围对上述工作内容的系统化操作。

一、企业信息系统的局限性

伴随企业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多数企业现行的信息系统已经开始显现出局限性。综合来看,现行信息系统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孤岛

20世纪90年代末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建立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服务于企业或政府部门。这些系统多以实现某个特定应用、满足局部需求为目的,针对不同的部门实施,用于解决企业或政府的某些业务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之间大多不能相互通信,横亘于应用之间的是众多不同的硬件环境、网络环境、软件环境、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的数据格式定义又如此不同,正如不同国家的人说不同的语言。这些异构问题是信息孤岛现象的根源。

大量的信息孤岛存在,阻碍了整个企业的信息流转,企业无法有效整合已有资源,严重影响了企业竞争能力和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

而企业间的信息孤岛问题更为严重。从企业信息化的历程来说,一开始是专注于生产制造管理的MRP,后来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非生产性资源的管理,从而形成ERP。ERP专注的是单个企业内部资源的管理,通过重组企业业务流程,帮助企业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它难以突破企业的组织边界,使得企业之间无法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和业务上的协作而对市场作出快速的反应。

(二)资源冗余

大多数企业所处理的信息量正在迅速膨胀,平均每12~18个月就会扩展1倍,这种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的确使得很多人员感到无所适从。信息高速膨胀的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多元化,由此带来的信息互相交叉,造成大量的数据资源冗余和共享冲突,由此引发数据的不一致,各种信息被不断地重复处理。

(三)资源浪费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结构化数据只占到企业全部信息与知识的10%左右,其他的90%都是非结构化数据。对于后者,现行的信息系统难以进行管理。

(四)非个性化

企业管理者、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等,这些都是企业信息的提供者和需求者,而他们所切入的角度和关注重点是不一样的,个性化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内容、频率、结构、安全、存取、集成等等。而现在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只实现了被动式、大众化的信息提供方式,而远没有达到个性化的信息存取。

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现代企业的生存及发展,国内外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开始尝试解决这种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实际方案。

二、协同商务系统的层次

企业协同商务不是原有信息系统(如ERP、CRM)的替代,也不是若干信息系统的简单加和,而是在原有的信息系统之上进行集成,通过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全面达到系统协同,资源共享。从企业协同商务深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数据、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如图7-1)。

为了完成最终系统和业务流的协同,必须首先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平台,这样不同来源的数据才能在不同系统之间分布和共享。

图7-1 企业协同商务系统的层次关系

协同商务需要企业内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协同运转,因此需要内部应用系统的集成,使他们可以进行实时的协同工作。

信息系统协同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优化服务,当前两步工作完成后,企业就需要以数据集成和信息系统协同为基础,对内部业务流程进行改进,使之实现协同化、自动化,以减少周转时间、降低操作成本、增加客户满意度。

三、协同商务的功能与作用

作为协同商务理念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体现,协同商务系统要具有以下这些功能模块:知识文档管理模块(e-Documents),客户关系管理模块(e-CRM),资产管理模块(e-Logistics),人力资源管理模块(e-HRM),项目管理模块(e-Project),财务管理模块(e-Financials),工作流程管理模块(e-Workflow),供应链管理模块(e-SCM)。

(一)知识文档管理模块(e-Documents)

e-Documents在一个数据库中存储和管理各种信息和现有业务,是存储企业电子数据的基础。通过e-Documents,可设计灵活多样的员工、客户、供应商和分销商门户。e-Documents是基于协同商务系统解决方案的信息和知识管理,它提供了全面知识管理的框架,允许企业在任何地点和时间,张贴、存储和创建文档并共享信息。所有的文档都可以经由Web浏览器搜索并获得,并将不同等级的文档赋予不同权限的人。文档管理系统使得内部和外部的交流更加容易,企业可以建立公共Web站点、内部网、为不同用户组建立不同门户。这种用户友好性和柔性的结合使得这个模块适合于任何大小类型的组织。

(二)客户关系管理模块(e-CRM)

e-CRM集成的访问客户信息,包含了传统的CRM产品的全部范围。将客户集成到服务、销售、产品和财务组织中,真正获得对客户360度的观察,大大提升客户管理的水平。通过这个基于Internet的CRM解决方案,企业可以管理客户、潜在客户、合作伙伴的合同、文档和需求等相关信息。客户通过客户门户可以访问允许访问的信息。分销商们通过分销商门户可以被授权访问共有客户的信息。

(三)资产管理模块(e-Logistic)

公司内部所有有价值的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公司产品和公司对外提供的服务都可以在这个模块中进行管理。对资产的管理,在相关权限控制下可以查看当前任一资产在哪个员工手上使用。该模块对一个资产的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可以方便查询目前公司资产方面的当前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产品和服务的管理,可以对价格,相关的订单,相关的发送渠道进行管理,并通过Intranet和Internet发布到相应的门户中(客户门户,分销商门户,代理商门户和公司的外部网站),让相关的外部资源来共享信息。该模块还可以管理公司产品、公司对外服务和价格。e-Logistics可以同协同商务系统的其他模块、back-office解决方案相集成,在内部和外部使用相同信息,提升效益和一致性。

(四)人力资源管理模块(e-HRM)

除了传统的HRM管理的功能,e-HRM还具有对与角色和安全权限相关的员工和信息的维护功能。e-HRM是电子商务流程管理的基础,它可以让所有员工通过Internet访问企业的信息系统。e-HRM这种基于角色的访问机制可以将企业所有的员工、合伙人、分销商和客户融入到电子商务流程中来。人们可以自由讨论,而不管是在办公室内部或者外部的环境。e-HRM与其他模块相集成,员工可以轻松跟踪与他名字相关链接的产品、客户、文档和外部及内部的请求。

(五)项目管理模块(e-Project)

项目管理模块管理与项目相关的活动和资源,并从矩阵视图观察组织的效能。不论咨询公司还是建筑公司,项目管理意味着所有相关资源的管理,从员工到物料。e-Project可以管理所有相关的资源,因为它与其他模块相集成。例如,人力资源信息可从e-HRM中得到,而e-Project在项目管理系统中使用这些信息。

(六)财务管理模块(e-Financial)

e-Financia1s通过Intranet和Internet自动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能在线分析组织的效能;能实现中央控制和本地执行的集成;能集成中央控制与各个本地运作部门的指令。e-Financia1s产生并保证来自个人和各地运营部门数据的有效性,以获得详尽的分析报告。通过将Internet作为通信中枢,e-Financials中的数据能够在事务处理的时候自动收集。e-Financia1s使企业可以分析基于地理层次、组织单位和业务处理链中的财务绩效;可以通过集中信息提供对本地运转的监控;可以使用户浏览多种预算;可以实现财务报告功能。

(七)工作流程管理模块(e-Workflow)

流程管理模块是打通其他各个模块的“血脉”,是系统协同性的本质表现。流程管理模块将e-workflow与eHRM相结合,可以保证全部的内部和外部商务流程的电子管理,减少请求处理的作业成本;同时提供定制好的视图和报告;并满足企业定义适合自己管理要求的请求和工作流程的需求。包括一般的公文流转,合同会签,资金的申请,费用的报销,物品的领用和办公流程。所有公司运作的机制都能在这个模块中进行定制,业务流程的可灵活定制性是整个系统的优势。

(八)供应链管理模块(e-SCM)

e-SCM供应链管理打破存在于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之间的障碍,实现供应链的统一和协调;供应链和经销商之间可以实时地提交订单、查询产品供应和库存状况,获得市场渠道和销售信息以及随时的客户支持;企业可以清晰及时地监控企业的销售、库存、货物和资金周转状况等业务信息。e-SCM供应链管理通过信息集成、物资集成和管理集成,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总之,协同商务突破个人的思考方式,通过集体智慧解决各种问题,来提升组织的创造力。透过协同商务,便于组织展现其隐性知识,便于企业本身或与其他企业彼此分享知识,进而提升竞争力。协同商务帮助组织间建立基于理解的互信关系,产生更强健、更真诚与更具生产力的供应链伙伴关系,并营造出一个创新的环境。

协同商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实现是建立在整个供应链环节的战略性紧密合作之上。在协同商务的功能模块和实施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协同知识管理和供应链协同。

一、协同知识管理

协同商务时代对所有协同管理过程都是以知识协同为基础,而协同知识管理的建设与实现目标是为了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创建、编码、修正,以及知识查询和知识挖掘等知识管理过程,并在企业个人、组织、战略以及经济诸方面形成知识优势和产生价值的过程。

协同知识管理强调了三个方面:①知识管理的机制,它不仅是技术相关性问题,而且是对“人、过程、技术”的有机集成,是一种“技术—社会”系统。②知识管理的“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核心过程———知识的创建、编码、应用、修正的管理。③知识管理的实现要表现为它能够有利于提高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以及得到直接的经济绩效等方面。

协同知识管理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来定。例如,以ICN(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division of Siemens AG)为解决销售电话接线总机解决方案时交易过程复杂的问题,设置了在线知识管理软件以帮助销售人员取得销售时所需之相关信息来改善销售流程。英特尔在加速新产品开发速度的过程中,发现60%以上的技术问题其实在别的小组的开发过程中早就碰到过而且得到了解决。这启发英特尔建立了一个“最好方法资料库”,让每个人都能在此分享其他人的经验。这大幅度减低了问题重复出现的概率,新产品产出的速度大约提高为过去的两倍。可见,企业协同知识管理的方式是生动活泼的,一切应以服务于组织的成长为原则。

协同知识管理中知识的分类非常重要,数据库等商业化应用软件极大地方便了知识库的创建和使用。美国空军质量管理创新中心开发了一个共享最佳实践经验的基础设施,这项计划的积极参与者唐尼·威廉姆斯(Donnie Williams)指出,他们成功的关键就是开发出一套分类方案,可以在不同的数据库之间工作。安达信咨询公司(Arthur Anderson)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建了“全球最佳实践”数据库,其目的是获取和共享全球成功的商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详细信息。

协同知识管理具有以下一些的功能:

(一)集成功能

只有具有集成功能的系统才能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集成和处理。通过Internet/Intranet将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信息集成起来,及时了解企业内部、供货渠道、市场营销金融动态、客户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最新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快速作出反应,才能紧跟市场变化并创造市场。

(二)外向型功能

协同知识管理打破企业知识管理封闭的状况,供应链上企业是没有明显边界的,知识管理系统也必须具有外向型的功能。协同知识管理有利于实现组织的协作与沟通。例如,施乐公司的知识库可以存入员工的建议。员工在工作中解决了一个难题或发现了更好的处理方法后,可以把这个建议提交给一个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评审小组对这些建议进行审核,把好的建议存入知识库。建议中注明建议者的姓名,以保证提交建议的质量,并保护员工提交建议的积极性。

(三)决策支持功能

消费者的消费观逐级成为企业推出新产品和服务的首要驱动因素,企业必须利用集成的信息和知识,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各种快速反应,如经营战略决策投资决策、买卖决策、财务决策、产品组合决策、产品成本决策等,基于协同知识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将为企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提供有效的服务。

二、供应链协同

供应链是一种协同活动,一旦有一个环节不能有效运作,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都会遭到损失。供应链协同的本质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其存在和运行的基础是供应链伙伴关系和客户关系,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是引发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根源,供应链管理就是从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到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加强供应链整体协同,从而加强系统的竞争力。

供应链协同具有以下一些的功能:

(一)供应链协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具有全面的核心资源,足以应付社会的竞争压力,也不可能单独地与其他所有竞争企业抗衡,它们只能以联盟整体的力量与其他竞争企业抗衡,以维护企业的共同利益。这样企业间的互相协作、互相服务就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终端客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网络。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只要能创造核心价值、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有竞争力的关键业务,对于非核心业务则通过供应链上的资源高效配置来快速响应需求,就可能赢得市场先机。因此,供应链协同的本质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在供应链形成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在挑选合作伙伴时,首要标准是该合作伙伴是否能以其核心优势来弥补本企业的竞争不足,从而实现增强竞争力的目标。而其他企业是否愿意与供应链中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合作,首要目标是这种合作是否能发挥本企业的资源优势,拓展发展空间,规避市场风险。因此,只有当核心企业拥有独特优势,并且将其目标统一为以供应链优势来培育供应链整体的核心竞争力、以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加强各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时,利益共同体才能形成,供应链协同才能实现。

(二)供应链协同的实现

1.供应链伙伴关系。如果将供应链中的企业作为一个节点,那么,处于企业上游的企业是它的供应商,处于其下游的企业和消费者就是它的客户。供应链中的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所建立的以信任、合作、双赢为基础的关系就是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是供应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在一定时间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战略联盟。

实行供应链伙伴关系意味着:由供应商与制造商,甚至销售商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市场机会共享和风险共担。在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环境下,制造商选择供应商不再只是考虑价格,而是更注重优质服务、技术革新、产品设计等因素。

2.客户关系。客户关系管理(CRM)是客户拉动的供应链运行的前提,因为客户拉动的供应链需要客户需求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快速反应;客户化定制;敏捷物流;个性化服务;供应商、销售商的协同一致,渠道资源共享。

客户价值驱动供应链的改变和改善,而客户价值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问题。一方面,通过完善客户服务,提高客户价值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内在追求;另一方面,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也迫使企业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客户,维持客户,提高客户价值。要做到这些,供应链必须能够为适应客户关系的变化而调整。

同时,供应链的高效运行又促进了企业与客户关系的改善和加强。企业通常会运用供应链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促进客户价值的提高,像Dell通过供应链及时向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而确立竞争优势一样。并且,高效运行的供应链使准时交货、订单时间缩短、产品可得性、客户及时了解订单信息等复杂业务流程简捷化,从而使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一次性到位。

(三)信息共享———供应链协同的纽带

信息技术是供应链实现信息集成的重要工具,利用各种IT工具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和加强客户联系,可以提高供应链企业运行状况的跟踪能力、直至提高整体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供应链协同的作用表现在:①信息技术是供应链信息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相关业务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工具,使信息在不同供应链环节之间通畅、可靠地流动,能有效减少低效工作和非增值业务,节省时间。②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客户化定制、敏捷制造和准时生产,缩短订单流的提前期,消除物流和信息流之间的障碍,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从而有利于供应商作出更准确的预测,捕捉市场机会,通过准确定位来满足客户服务需求,提高客户价值;能够缩短提前期,降低库存,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产品过时所导致的市场风险,增强产品的适应性和即时性,提高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程度。③战略规划受到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因素的影响,而且供应链管理强调战略伙伴关系的管理,这意味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去实现企业目标,如电话会议、Internet、多媒体、数据库、专家系统等,可以用以收集和处理数据。决策的准确度取决于收集的内、外部数据的精确度和信息交换的难易度。

(四)供应链协同模式

下面介绍三种主要的供应链协同模式:

1.战略伙伴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与少数战略供应伙伴的多层次的深度合作,由于合作双方投资额巨大,导致转型成本高昂。为支持合作关系,需要在采用先进业务实践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笔投资。有时,战略伙伴需建立客户化业务流程和IT基础设施以支持合作关系。

例如,一家电子设备制造商从单一供应商处采购集成电路。鉴于集成电路的生产特性,最大化利用产能和最小占有库存是保持低成本的关键因素。这两家公司都认为,彼此紧密整合是使双方利润最大化的关键。整合的层次通过长期合约和协同计划得以实现。该合约要求两家公司确保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所需的投资,以及建立对协同计划至关重要的IT基础设施。

2.重要伙伴模式。这一模式适用于与几家供应伙伴的中等水平的合作,包括在业务和IT基础设施方面的适度投资。持续地对合作伙伴进行评估,并将其与市场上可替代的其他供应商进行比较,共同投资决策注重在合作关系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的计算等。

例如,有一家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从三个不同的供应商处采购元器件。为很好地控制供应伙伴,该制造商建立了两套独特的业务流程和IT基础设施。①为迅速递交和接受订单的管理流程。IT基础设施包括电子邮件通知和工作流程管理功能,以保证管理流程迅速执行。②该制造商建立了绩效管理网站,以跟踪不同制造商的历史绩效水平。

3.大众市场模式。这种模式将成本作为合作中的最重要因素。采用这一模式的公司拥有很多供应商选择,合作的深度非常有限。关键的问题是力求获得物料和交易成本最小,同时在合作关系支持流程和基础设施方面无须大量投资。

例如,一家知名的计算机制造商需要采购大量零部件。这些采购由跨地区的多个部门完成。该公司认识到这种现状后,与几家供应商共同建立一份电子目录和逆向拍卖功能。电子目录使公司能够集中采购,在与供应伙伴交易中增强其采购能力。该目录还帮助公司通过订单输入和审批的自动化,节约时间并减少交易成本。

一、企业协同商务系统的特点

协同商务需要提供一套协同信息系统———协同商务系统,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协同商务需求。这套系统不是企业原有信息系统的替代,也不是若干信息系统的简单累加,而是在原有的信息系统之上进行集成,通过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全面达到系统协同,资源共享。作为协同商务理念在信息系统中的体现,协同商务系统要具有以下这些功能特点:

(一)协同的业务管理

将ERP的概念延展到对企业外部资源(客户和合作伙伴)的管理,并将其纳入到系统的统一平台中,与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工作的协同。协同的业务处理能支持群体人员的协同工作。它提供自动处理业务流程,减少了成本和开发周期。其主要内容为:

1.通信系统。它包括电子邮件和信息系统。这常常是一个公司网络应用中的首要内容。

2.人力资源管理。它包括雇员的自我服务。如查找公司的人事政策,了解员工情况及项目组织计划。

3.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部网。将企业内部各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与制造商、供应商及企业伙伴共享信息和进行流水作业。

4.销售自动化。它包括合同管理、合同审定及签署。

(二)实现内容管理

内容管理即管理网上需要发布的各种信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来增加品牌价值,扩大公司影响和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

1.提供公司内信息的传播。如在企业内部网上发布公司政策、通知及招聘信息等。对于一个公司而言,一旦建立了网上通信,它立即想创建一种在Internet上的信息沟通渠道,以便连接雇员、客户、供货方和商业伙伴。

2.提供Internet网上的信息发布。Internet网站上的主页(包括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将不定期地发布和刷新。

3.提供有关品牌宣传及相关的信息。例如,关于产品供求、服务和策略等情况的信息。

4.提供保护及管理关键数据的能力。它包括公司财务数据、客户数据、产品信息等。

对于相当一部分国内企业来说,ERP、CRM、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物流管理等各种软件已经在普遍的使用,信息化的内部要素已基本建成。但是,这些要素之间还未被集成起来,每一个信息系统都是孤立的,这样就使企业的信息化出现了信息膨胀、信息孤岛、信息非结构化等问题。协同商务系统能针对现有软件将企业各种数据封存在不同的数据库和应用平台上的问题,提供协同的信息管理,采用中央数据库管理企业信息,数据可以通过任何与其相关的应用更新或被提取。从应用层面上来看,所有的信息都进行了全面的整合,信息与信息之间无阻碍链接,用户可以从信息归结的友好界面入口,进行大范围和深度的信息提取,而完全无须在不同的数据库和应用平台之间切换。从管理层面上看,它基于企业资源网状管理体系的思想,从任何一个信息点都可以非常方便地提取出所有与其相关的信息,所有的信息和应用都是多维的、立体化的、强关联的。

(三)引入企业信息门户

通过协同商务系统的企业信息门户,将企业的所有应用和数据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界面提供给用户,使企业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内部雇员的个性化应用。它向分布各处的用户提供商业信息,帮助用户管理、组织和查询与企业和部门相关的信息。内部和外部用户只需要使用浏览器就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数据、分析报表及业务决策支持信息。企业信息门户突破“信息海洋”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以友好、快捷的方式提供给访问者最感兴趣和最相关的信息。

(四)资源的协同交互

1.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协同商务系统将企业现有的知识和信息集成在一起,并且通过信息门户,根据每个用户的要求定制出个性化的信息和应用,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获取相关的知识和应用。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库,无论是企业内部员工还是客户、供应商和外部合作伙伴都可以通过协同商务平台实现知识信息创建和共享。

2.实现客户协同。通过协同商务实现的客户关系管理不是单方面的客户管理,而是让客户真正参与进来,从而实现对客户的全方位跟踪和交互。通过协同商务系统,企业可以实时了解到客户的信息和需求,从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客户也可以通过系统,更新自己的相关信息,了解最感兴趣的产品和服务,与企业相关部门一起共同完成购买、服务请求、项目实施等业务。(www.xing528.com)

3.实现合作伙伴协同。通过协同商务平台,合作伙伴可以及时获取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反馈,更可以与企业共享知识,使企业能够获得采购、生产和销售的最优路线,降低成本,提高响应速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保证更高效的供应链水平和更低的供应链成本。

(五)与商业智能相结合

协同商务系统还应该提供信息的分析工具。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和转换,提供从基本查询、报表和智能分析的一系列工具,并以各种形象的方式展现,为企业考察运营情况、业绩表现、分析当前问题所在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商业策略,调整产品结构、分销渠道、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等提供决策支持。

(六)基于Web的结构

协同商务系统是基于Web的应用,客户端只需安装IE浏览器就可以使用系统。系统使用具有易用性、维护简单、24小时连续服务的特点。

二、协同商务的信息门户

(一)企业信息门户在协同商务系统中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EIP)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框架。它将企业的所有应用和数据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企业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内部雇员的信息通道。企业信息门户是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系统,使企业能够释放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并提供一个单一的访问入口,使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能够从单一的渠道访问所需要的个性化信息。

目前,企业的各种IT应用,面临着信息膨胀、信息孤岛、信息的非结构化和非个性化等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企业整体协调困难、信息流通不畅和不完整等问题,更无法保证和外界企业的互联。因此,在有效连接企业各种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角色,提供一个完整的协同平台是协同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技术上说,协同平台是企业之间动态交互协作的环境,是一组集成的企业信息系统,也是已有数据、服务和系统集成的框架。协同平台需要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端到端的业务集成,使企业可以为各种类型的用户:企业内部雇员、合作伙伴、供应商和顾客等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搜索、访问和分析的功能,帮助他们通过有效利用企业的信息资产,作出最佳的业务分析和决策。

门户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所有数据源、应用和服务集成到一个信息平台上,并基于角色的存取控制设置权限提供给不同的参与者。通过网络和安全机制,使客户、供货商及合作伙伴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访问企业的信息和应用,获得个性化信息服务,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门户也可以把各种系统功能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提供统一的入口。门户提供信息检索等基本服务。通过门户服务可以使企业内部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通过门户从各种相关应用访问所需信息,将企业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以便进一步分析,给参与者提供决策支持。企业的门户技术为企业内部员工和合作伙伴提供了一个公共的、便宜的交流和协作平台,将企业的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ERP、电子商务等整合到一起,有效地实现了各种信息和业务的工作流程管理。

客户、雇员和供应商能通过各自的门户有效地协作,人员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合作伙伴等之间保持紧密联系,信息流通通畅。随着企业数据的分布化、多样化和海量化,及时地获取相关信息是许多组织面对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集成不同数据源的信息并以一致的易理解的方式提供给一定权限的参与者,以便决策和提高工作效率。这是门户技术的关键。

(二)利用内容管理实现信息集成

企业信息门户建设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存储在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并对其进行个性化处理。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要进行信息集成,对于结构化数据,常利用基于EAI技术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来完成,而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常利用内容管理技术。

经研究发现,85%以上的信息都是非结构化的。例如,文件、电子邮件、网页、多媒体信息、银行、保险、票据等。目前,非结构化信息已经日益成为企业管理、决策的依据。内容管理就是主要用于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

对于内容管理(Content Management,CM),业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Gartner Group认为内容管理从内容上应该包括企业内部内容管理、Web内容管理、电子商务交易内容管理和企业外部网信息共享内容管理。

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知识集成是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由低到高的三个发展层面,其中知识集成是内容管理的理想目标。知识集成的目标是针对能够获取信息的内外部数据源,按照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分类算法,通过对信息的智能理解,将信息依照用户的需求,充分有效地进行整体集成,并通过系统提供的前端工具,为用户提供所需主体、类别的相关信息,建立每个系统用户的个人档案,实现信息个性化、信息提示、信息检索等功能。

内容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内容仓库、内容搜索引擎、内容管理功能模块、用户接口以及内容访问设备等。内容管理系统的集成结构如图7-2所示。

图7-2 内容管理系统的集成结构

在内容管理系统中,内容仓库用以存储各种形式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档、视频、声频文件等。

内容搜索引擎是内容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用以帮助使用者快速定位所需内容。按照搜索方法可分为全文搜索、上下文搜索等,现在更先进的检索技术还包括智能化知识检索技术、自然语言查询等。

内容管理模块是内容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用于提供对内容管理过程的支持,常见的功能包括:内容创建和编辑,用以实现各种数据、信息、文档和程序的获取并提供创建内容的写作工具,如文档和网页制作工具,数据转换工具等。内容个性化包括根据用户喜好的用户控制个性化、根据内容相关性的数据控制个性化等。存档管理,用以实现安全存储、管理各种形式的内容。工作流,用以实现用户自定义的流程和基于角色的流程控制、审批流程等。安全控制,包括数据库安全控制、加密,拷贝和传播限制等。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是指对内容版本的控制,如多版本控制、版本跟踪等功能。

用户接口模块包括传统的非Web方式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和企业信息门户等各种方式。

内容访问设备包括客户计算机以及PDA、移动电话等移动型设备。

图7-3 基于内容管理技术的协同商务信息门户总体架构

(三)基于内容管理技术的协同商务信息门户总体架构

从图7-3的应用框架出发,可以将EIP的体系结构抽象为“数据信息资源层/内容管理、整合平台/应用逻辑层/门户展现层”四层。除此之外,还应包括系统安全保障层。

1.数据信息资源层。这就是底层数据的存储。底层数据是企业当前存在的各种系统及各种内容来源,包括文件系统,关系数据库系统,文本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等,它是企业内容管理及信息门户的内容的源泉。

2.内容管理整合平台。这是整个企业信息门户中最关键与最重要的一环,是企业信息门户的基础。内容管理平台提供了实现异构信息源交换整合时,两个核心问题的解决方案:①异构信息源的访问,它能够简便,快速地访问到异地异构的信息,无论信息源是何种信息,内容接口能适用于不同的数据或信息类型,可以是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或是经过处理的文件、或是原始未经任何程序处理的数据流,都可以透过整合接口的沟通,进而达到统一管理的目的。②整合信息的管理,从异构的信息源找到后的信息,到成为用户或应用系统可以使用的“成品”,是一段动态的整合过程,在整合过程中系统保持前端调用信息、后端信息源及相关的元数据或索引数据的版本的一致性与统一性。对内容的整合顺序如下:

(1)原始信息。这是指业务处理应用所涉及的各类信息资源,包括文字、图片、业务数据等。原始信息的承载包括关系型数据库、文件系统、传统介质(如纸张)等。

(2)内容聚集。这是指提供多种的信息采集手段,将原始信息从其原有的承载体中聚集到整个内容管理平台中,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内容聚集在采集过程中,应对信息内容本身进行合理的分类、组织,在保留其原有的各种业务属性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操作和管理属性,扩展信息内容的处理范围,建立不同类型信息之间的关联特性。

(3)内容协同。这是指各类业务处理应用对信息内容的获取要求,建设开放的内容部署管理机制,将协同化的信息资源面向不同的业务处理方向进行发布、部署。

(4)内容管理。内容整合管理的建设目的是对来自于不同业务应用的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并有效地支撑不同类型的业务处理需求。所支撑的信息服务应用将包括应用系统、信息发布网站、统计查询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和功能测试,整合区,版本控制及回溯等管理功能。企业在实现内容的处理时,会面临许多工作流程、工作方式或人员职责分工的调整,内容管理整合层中提供了弹性的工作流,能随用户与业务的需求,灵活改变工作流程的制定,以适应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与变动性。

(5)内容智能。通过对内容本身的对象化管理,实现信息从原始数据到发布的自动化流程,并实现信息的合理分类与关联,以服务于知识管理和统计查询等更高层次的管理应用。

(6)内容服务和内容部署。针对各种业务处理需求,将内容管理平台所综合处理的各种内容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推送服务及提供内容的多种部署功能,包括面向数据库的部署、面向信息发布网站的部署等。

3.应用逻辑层。负责业务逻辑和信息功能的提供,完成核心服务。包括各部门主要业务功能,各类文档系统管理,个性化管理,用户自助服务,公布栏和报表等。在经过内容管理整合层的处理之后的信息发布到应用层,依据终端用户及业务流程的需求,设定信息服务与使用的规则与权限。

4.门户展现层。实现界面服务,主要是面向EIP的用户,不仅仅要提供企业门户网站单一的访问渠道,尤其是针对每天工作中对计算机依赖程度不高的非技术性用户,还可以依据用户与业务的需要,考虑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将一些整合后的数据,整合成为电子邮件或短消息的格式后,主动发给适合类型的用户;用户通过不同渠道所得到的信息,应该统一一致,应用设计应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各样访问用户的具体要求和技术限制来提供友好的、有效的用户界面;还应该保证良好的企业与外部伙伴的互通性和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的共享。

5.安全保障层。要求系统提供与数据安全、用户管理、访问控制相关的系统安全功能的支持,将烦琐的现有各系统彼此独立的系统管理与用户权限认证等功能进行整合,统一管理,简化系统间繁冗的相互关系。

三、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协同商务系统不仅需要实现企业内信息系统的集成,还需要实现供应链上合作伙伴间信息系统的集成。从Web服务技术的特点可以看出,它是非常适合用来实现企业内和企业间信息系统集成的一项技术。企业可以将需要集成的系统模块利用Web Services技术进行封装,发布在企业私有的UDDI中心,供其他应用系统共享。而更理想的情况是,供应链伙伴间可以将需要共享的私有应用系统封装后,发布在公共的UDDI中心,供其他合作伙伴共享。

(一)Web Service技术

Web Services建立在基于XML的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UDDI(Universal Discovery,Description Integration,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协议)、WSDL(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eb服务描述语言)等协议之上,通过对应用程序的模块化、自适应的描述,并通过Web发布,使其他应用程序可以通过Web对其进行定位、调用,从而动态进行应用的组合,可以动态构成极其复杂和灵活的应用系统。Web Services为真正跨平台的应用间的互操作提供了基础。目前,微软和IBM公司均在大力推动有关Web Services的研究。

1.Web Services技术的特点。Web服务(Web Services)是一种自适应、自我描述、模块化的新型的Web应用程序,可以跨越Web进行发表、定位和调用;Web服务所执行的功能可以是简单的请求如股票查询、邮政编码查询等,也可以是复杂的商业过程处理;某个Web服务发布后,其他的应用程序(及其他的Web服务)就可以发现和调用它。Web服务的目标是将软件转化为一种可以通过互联网订阅使用的服务以及使网络软件具有更高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它是建构在4个开放的核心标准即XML、SOAP、UDDI和WSDL之上的。Web Services具有如下特点:

(1)跨平台性及高度可集成性。由于Web服务是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为了能让使用不同平台和编程语言的所有用户都能使用,可将其封装成完全独立于任何平台和语言的组件,程序员只需要通过封装参数并借助于最基本的互联网通讯协议如HTTP 和SOA-P,就可以将Web服务集成在自己的应用程序中。封装参数及绑定信息在Web服务提供者发布的WSDL文档(XML格式)中有详细的描述,程序员可联机查看以获得调用格式。可以说,Web服务具有跨平台性,可在任何支持HTTP和SOAP协议的平台上使用任何支持HTTP和SOAP协议的编程语言调用、集成Web服务。

(2)普遍性。Web服务使用HTTP和SOAP协议并按XML格式进行通信,任何支持这些技术的设备都可以拥有和访问Web服务。Web服务不仅可在计算机网络上出现,而且将在电话、汽车、家用电器等设备中出现。现在,各主要设备和软件供应商都已宣布支持SOAP和Web服务技术,相信在未来,Web服务将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完好的封装性。Web服务既然是一种部署在Web上的对象,自然具备对象的良好封装性,对于使用者而言,能且仅能看到该对象提供的功能列表及接口参数,不必也无法探究其实现细节。

(4)松散耦合。应用软件的发展方向是分布式系统,Web服务是下一代分布式系统的核心。目前的分布式应用程序逻辑是通过使用分布式的对象模型来实现的,包括微软的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DCOM)、对象管理集团的公用对象请求代理程序体系结构(CORBA)和Sun的远程方法调用(RMI)。通过使用上述对象模型,程序员可将服务置于远端从而建立分布式系统,然而这类系统要求服务客户端与系统提供的服务本身之间必须进行紧密结合,即要求一个同类基本结构,很难扩展到互联网上;而且这样的系统较难升级:如果一端的执行机制发生变化,那么另一端便会崩溃。Web服务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当一个Web服务的实现发生变更的时候,调用者是不会感觉到这一点的,对于调用者来说,只要Web服务的调用界面不变,不管Web服务内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甚至是当Web服务的实现平台从JZEE迁移到了.NET或者是相反的迁移流程,用户都可以对此一无所知。当然,对于这种松散耦合而言,需要有一种适合Internet环境的消息交换协议,而XML/SOAP正是目前最为适合的消息交换协议。

2.Web Services的体系结构。Web Services体系基于三种角色和三种行为,这些角色和行为一起作用于Web Services构件———Web Services软件模块及其描述(如图7-4所示)。

Web Services体系中的角色如下:

(1)服务提供者。从企业的角度看,这是服务的所有者,提供一个Web Services的实现;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这是托管被访问服务的平台。

(2)服务请求者。从企业的角度看,是寻找Web Services来满足特定功能的企业。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这是寻找并启动与服务交互的应用程序。

图7-4 Web Services的体系结构

(3)UDDI注册中心。这是可搜索的服务注册描述中心,包含了有关企业和Web服务的一般信息和技术信息。服务提供者在此发布他们的服务描述,服务请求者在此查找服务并获得服务的绑定信息。从网络体系结构的角度看,一个UDDI注册中心是一个网络节点,可以根据发布到节点的Web服务的域的范围,将UDDI节点分为以下几种:①内部企业应用程序UDDI节点(Internal Enterprise Application UDDInode):公司内部为了进行内部企业应用程序集成而使用的Web服务应该被发布到这一类UDDI节点。此类UDDI节点的范围可以是部门的或公司的单独的应用程序。这些UDDI位于防火墙之后,允许服务发布者对他们的服务注册中心和它的访问权、可用性以及发布要求有更多的控制。②门户网站UDDI节点(Portal UDDI node)节点:由公司发布以供外部伙伴查找和使用的Web服务可以使用门户网站UDDI节点。门户网站节点运行在服务提供者的防火墙之外或之间。这种专用UDDI节点只包含公司希望向来自外部伙伴的请求者提供的那些服务描述。这允许公司保留对他们服务描述的控制、UDDI节点的访问。此外,通过使用门户网站中固有的基于角色的可见性,企业将服务描述的可见性局限在允许看到它们存在的伙伴中。③伙伴目录UDDI节点(Partner Catalog UDD node)节点:由特定公司使用的Web服务可以被发布到伙伴目录UDDI节点。伙伴目录UDDI节点位于防火墙之后。此类专用UDDI节点只包含来自合法企业伙伴的经过允许的、测试过的、有效的Web服务。此类Web服务的业务环境和元数据可以被定位到特定的请求者。④电子市场UDDI节点(e-Marketplace UDDI node)节点:对那些打算用自己的Web服务来与其他Web服务竞争的提供者来说,服务描述应该被发布到电子市场UDDI节点或UDDI运营商节点。电子市场UDDI节点由一个行业标准组织或社团托管,包含特定行业中的企业的服务描述。我们可以要求这些服务支持特定的标准、可搜索元数据、接口或数据类型。电子市场UDDI节点一般会过滤掉某些非法的条目,并提供有保证的服务质量。⑤UDDI运营商节点:如果希望Web服务可以被潜在的新的企业伙伴或服务用户发现,还可以将其发布到UDDI运营商节点。IBM,Microsoft和HP公司都支持、复制和托管UDDI运营商节点。在发布UDDI运营商节点的时候,如果要让潜在的服务请求者发现服务的话,完整的业务环境和经过深思熟虑的分类法是很必要的。

Web Services体系中的行为如下。

(1)发布。为了使服务可以被访问,需要发布服务描述以使服务请求者可以查找它。发布描述的位置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要求而变化。

(2)查找。在查找操作中,服务请求者直接检索服务描述或在服务注册中心查询所要求的服务类型。对于服务请求者,会在两个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中牵涉到查找操作:在设计师,为了程序开发而检索服务的接口描述;而在运行时,为了调用而检索服务的绑定和位置描述。

(3)绑定。在绑定操作中,服务请求者使用服务描述中的绑定细节来定位、联系和调用服务,从而在运行时调用或启动与服务的交互。

(二)基于Web Services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系统集成

构建基于Web Services的企业内部集成信息系统,要经过Web的流程如下。

1.集成内容的选定。选定系统需要集成的部分,并将其描述成商业逻辑是实现系统集成的第一步。商业逻辑,是指实现应用程序用途的代码,主要用来完成企业部门的实质性管理活动。商业逻辑的选定应考虑以下四点:

(1)尽量将一个相对完整的商业活动描述为一个商业逻辑,以便其他的应用程序易于使用。

(2)只将需要共享的商业活动描述为商业逻辑,那些纯属个体行为的商业活动可在客户端实现,不必占用应用服务器资源。

(3)尽量将商业逻辑模块化,各个模块之间可以嵌套,使企业的商业逻辑从整体上看具有较高的灵活性,避免包装成一个大而全的商业逻辑,商业逻辑的选定还应考虑软件环境因素及未来的发展,以提高其利用率。

(4)商业逻辑的接口应尽量简单,以便于被调用。

2.Web服务的创建和部署。商业逻辑选定好之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创建Web服务并进行部署了。目前,创建和部署Web服务的工具较多,目前较流行有:微软的Visual Studio.NET工具、Sun公司的Forte for Java、IBM Web服务工具包(WDTK)等。

Web服务最终要通过部署工具部署到Web服务应用服务器,目前成熟的Web服务应用服务器软件主要有:BEA公司推出的Web服务应用服务器BEA Weblogic Server系列、IBM公司的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系列等。

3.Web服务的发布。这包括服务描述的生成和在私有UDDI中心的发布。发布可以使用各种不同机制。

(1)生成服务描述。我们可以生成、手工编码服务描述,也可以根据已有的服务接口定义组成服务描述。开发者可以手工编码整个服务描述,包括UDDI条目。有些工具可以从编程模型和可执行Web服务的部署生成WSDL,还有可能生成来自元数据构件的部分UDDI条目。部分服务描述可能已经存在(例如,Web服务可以基于一个行业标准服务接口定义),这样就只需进一步生成一小部分就可以了。

(2)发布服务描述。服务描述可以使用各种不同机制来发布。根据应用程序将使用服务的动态程度,这些不同的机制提供不同的能力。服务描述可以使用多种不同机制发布到多个服务注册中心。

最简单的情况是直接发布。直接发布意味着服务提供者直接将服务发布给服务请求者。这可以通过使用电子邮件附件、FTP站点甚至光盘分发来实现。直接发布可以在企业伙伴双方就在Web上使用电子商务的条款达成一致后进行,或在请求访问服务的服务请求者支付了费用之后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请求者可以保留服务描述的一份本地副本。

稍微更动态一点的发布可使用DISCO或ADS。DISCO和ADS两者都定义了一个从给定URL获取Web服务描述的简单的HTTP GET机制。增强的服务描述资源库会提供服务描述的一个本地高速缓存,同时还提供了附加的搜索能力。对在企业内部跨越主机的服务描述资源库来说,服务提供者会向专用的UDDI节点发布。

4.调用Web服务。调用Web服务的流程大致相同,下面以目前在企业中应用较为广泛的ERP系统和CRM系统的集成为例,说明调用Web服务的流程(如图7-5所示)。

图7-5 基于Web Services的ERP和CRM集成

(1)用户登录企业门户或内联网,通过浏览器发出Web服务请求。

(2)应用服务器登录企业私有的UDDI注册中心,查找并得到已经在UDDI中心发布的ERP和CRM系统的Web服务。

(3)分析找出的Web服务的WSDL文档,得到调用该Web服务的参数、返回参数和调用端口地址,以SOAP消息的格式的形式传送给应用服务器。

(4)应用服务器通过SOAP消息调用ERP系统发布的Web服务得到用户个人信息,如姓名、住址、电话等。

(5)应用服务器通过SOAP消息调用CRM系统发布的Web服务得到用户的订单信息和交易记录等。

(6)Web服务执行后,会以SOAP消息形式返回查询结果,返回的SOAP消息的格式由Web服务的WSDL文档指定,可以是XML、HTML、XSTL等格式。

(三)基于Web Services技术实现企业间信息系统集成

企业间合作伙伴分为两类:一种是动态的、临时的、非固定的合作伙伴;一种是长期的战略性合作伙伴。相应的,企业合作伙伴间信息系统的集成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面向动态电子商务的企业间信息系统集成;另一种是面向一个核心企业的企业间信息系统集成。

面向动态电子商务的企业间集成信息系统中,任何两个系统间的集成关系都是松散的,A企业发布的某项Web服务,如果可以为B企业所利用,那么单纯从技术角度来考虑,C企业、D企业同样可以利用这项Web服务。而且,B企业也不是固定、永久地使用A企业的这项Web服务,它随时可以从公共的UDDI注册中心发现与该Web服务具有相似功能的另一企业的Web服务,并轻松地与其绑定。因此,在这种支持任意两个相关企业间的动态集成系统中,相关企业必须将有关的应用封装成Web服务,并发布到公共UDDI注册中心,以供其他企业发现并调用。同时,还需要某个标准化组织或行业组织为特定的行业发布规范接口,以供不同的企业发布功能相同的Web服务时能够遵循相同的接口规范。目前,由于对公共UDDI注册中心安全的担忧,以及还不具备形成行业规范的条件,支持任意两个相关企业系统的动态集成还无法在短期内普及。

协同商务强调的是一种长期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表现为以一个核心企业为中心,实现对供应商、经销商和客户之间的系统集成(如图7-6)。

1.普通的客户除了通过浏览器访问企业提供的应用服务之外,还可以获取并选择个性化Web服务定制表中所需的服务。这些服务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①企业将其内部应用程序中需要进行集成的部分用Web Services进行封装后发布到企业UDDI中心,如果企业应用系统已经进行了组件化,形成企业的组件资源库,且组件可根据具体的应用平台与业务需要封装成COM/DCOM,EJB等类型,供企业内部的CRM,MIS,ERP等系统使用,则可以对组件库中的不同组件,利用Web服务再次封装,并利用WSDL对接口进行描述后发布到UDDI中,供客户使用。②企业外部的服务提供者(包括企业供应商、经销商、政府机构、银行等)将其自身的内部应用程序或组件通过Web服务进行封装,并利用WSDL对接口进行描述后通过Web服务代理发布到UDDI中。企业可将发布到UDDI中的各种Web服务进行分类,并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与Web服务的提供者进行绑定、调用与集成,形成一个可供用户选择的个性化服务列表。

图7-6 面向Web服务的企业间信息系统集成框架

2.企业合作伙伴可查找与选择核心企业注册到UDDI中心的专有Web服务,并将其应用程序与利用Web服务技术封装的企业组件库中的服务组件进行绑定与调用,从而实现企业间异构松耦合应用的动态集成,并实现企业间的信息与数据实时交流与自动化处理。

四、协同商务平台解决方案

一般认为,协同商务平台是将企业的所有应用和数据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企业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内部雇员的信息共享平台。它具有如下的特点:①通过协同商务平台,将企业现有的数据和应用无缝地集成到一起,根据每一个人的要求来设置和提供数据和应用,定制出个性化的应用门户。内部员工可以通过平台分享信息,而客户、供货商及合作伙伴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②通过网络和安全机制,使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访问企业的信息和应用。通过将内部和外部各种相对分散、独立的信息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用户能够从统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的信息,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运作和提高生产力的目的。③EIP支持几乎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能识别多种关系型和OLAP数据库,并可以搜索和处理各种格式的文档。可以提供的安全机制包括认证、角色分配、用户和组的特权、用户操作监督,与专门的B2B安全服务器建立安全通道等。④协同商务平台站在比“系统集成”、“应用集成”更高的“信息集成”的层次上,对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它能适应企业新的人员和部门的调整的变化,满足企业业务调整和扩展的要求,解决企业与IT部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技术需求问题。

可以看出,协同商务平台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也越过了普通意义的网站,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两大应用的结合点。它是电子商务的一种综合实现模式,同时又是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系统。通过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它使企业能够释放存储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使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能够从单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要的个性化信息。

下面介绍两个成功的协同商务平台解决方案。

(一)mySAP.com

该平台是SAP公司利用网络帮助企业及其客户协同工作的工具,借助这一平台,数以千计的个体组织将融合在一起,跨越企业的界限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协作网络。SAP协同化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提供的是一套集成了购买、物流、制造、销售以及订货等步骤的完整体系。对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在线销售及目录维护等环节的调整是当前阶段的目标,下一阶段的目标是新兴商品的开发、协作应用、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以及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最终,当财务方面的整合实现后,整个电子交易市场将成为一个整体。上述协同化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已经在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中得到了认可,这也证明了协同在新经济时代的可行性和优势性。

mySAP.com商务平台体现新一代协同商务概念,扩展了传统的销售与生产、生产与财务、财务与人事等业务应用方案的功能,使其紧密地融为一体,在企业内部以及整个价值链中得以顺畅运行。例如,当公司销售增加时,供应商就能随即加快订单速度,而供应商生产系统的改变,也立即使公司修改收货时间;同时,公司的财务系统会自动对客户的货款进行收款及过账,客户订单的确认及发货时间也能在瞬间确定。

通过mySAP.com协同化电子商务平台,SAP公司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共同商业目标所需的一系列服务,如为企业提供详尽的业务规划,帮助企业简化企业外部的关键业务流程并实现其自动化;为每个员工提供最及时的业务、应用及服务等方面的信息;为虚拟市场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使不同机构能够进行卖、买、协同商务等活动以及一整套具体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对于企业而言,采用mySAP.com可以减少市场投入的时间,进行实时的网络商务活动,完善端对端的业务流程,快速实施和更新业务;对企业的员工而言,mySAP.com可以当做是为自己的客户、公司和行业定制的工作台,易于学习和使用,有利于方便、快捷、高效地工作;对于企业的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而言,该平台可以持续地进行商务关系的管理,并集成不同的商务、合作伙伴、市场和信息。

(二)HAN@NET

汉普协同商务平台(HAN@NET)的建立是采用荷兰Exact公司的e-Synergy。这个平台采用B/S结构,只要通过浏览器上网就可以使用该系统,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该系统具有:分类的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自动的网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各种报表工具、员工安排管理、客户管理、项目管理、BBS和讨论组等10个方面的功能。这些方面的功能都是集成在一起的,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可方便地在不同的业务和知识领域内切换,查找和共享信息。

这样,实现了用一个平台来进行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作流管理、客户管理、项目管理等。它构建了一个数字化的汉普,通过自助化服务、自动的管理流水线、充分的知识共享、统一的管理平台,使得每个员工、合作伙伴、客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HAN@NET没有距离地联系在一起,真正地实现充分协同的工作。

学习了关于协同商务的一些主要理论和技术之后,下面结合案例来进一步说明现代企业是如何实施协同商务的。

1999年开始,TNT物流公司成为HP公司的第三方物流(3PL)管理商,负责管理零部件仓库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供应商货品的进口运输。随着HP公司开始减少直接开支,允许低成本服务商接管原来由HP公司自己的员工管理的一些事务,TNT的势力逐步增长。

HP公司在罗斯韦尔的物流经理唐·里德尔说:“现在TNT做的所有工作,过去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与使用HP公司自己的员工相比,TNT的开支要节省40%,而且,TNT更多使用临时工和兼职人员,这样可以根据订单的多少自如伸缩。”

罗斯韦尔的物流合同是由具有25年物流经验的大卫·埃尔韦负责的。1994~1999年期间,埃尔韦代表4家3PL公司来管理HP公司的物流业务,除了TNT物流公司外,另外3家分别是Roadway物流公司、Caliber物流公司和联邦快递物流公司。这3家公司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继续获得HP公司的物流合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不能培育出与合作的业务伙伴关系。尽管在外包合同中,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是最终目标,但另一方面,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埃尔韦说:“我们的确需要与客户协同合作,如果没有良好的关系,合同最终就会作废。”

TNT在2004年管理着HP公司的11座仓库,每年的营业额约2600万美元。罗斯韦尔在其中占大部分。位于罗斯韦尔的工厂占地80万平方英尺。由于仓库和生产线是在同一处,所以这种经营又称为“同址”运营。目前,在其他许多公司,零部件还需要在仓库和工厂间运来运去,既耗时又费钱。而在罗斯韦尔,配送零件通常只需一辆叉车跑一趟来回。接到要求提取某一零部件的提货单后,一名TNT员工就会在排满了8000种库存产品的巨大货架上找到所要的零部件,然后更改库存记录,最后把零件送到组装线上。通常来说,这只需要30分钟。但在过去,由于仓库和厂房遍布罗斯韦尔全城,运送一趟通常需要两三个小时。节省的不仅是时间,而且是产品的损耗和破坏。

TNT物流公司除了管理上千万美元的库存,还从HP公司员工手中接过了运输管理业务,这在HP公司历史上尚属首次。TNT将过去众多的运输商减少为寥寥几家。其中,Eagle物流公司负责重型产品的国内空运,安邦快递公司则运送小部件,Schneider公司、US Freightways、Con-Way公司和联邦快递货运公司负责HP公司国内运输的70%,Expeditors公司承担亚洲地区的空运,并是HP公司在亚欧地区的货运代理,德迅公司(K&N)在欧洲空运中发挥作用。

在TNT管理运输之前,HP公司产品的国际空运通常耗时17天,国内空运需要7~8天,供应商为了赶上配送时间,通常要加夜班。如今,TNT保证在美国境内的运送时间是1~4天,国外的运送时间是4天,99%的产品运送都能按时送达。如果中间出现问题,HP公司将和TNT一起来解决,保证零部件按时送达。

TNT的运输经理就像是沟通HP公司采购经理和公司供应商的桥梁。TNT从HP公司手中拿到订单后,联系供应商,确保零部件能及时送到HP公司的工厂,中间具体的运输过程就是承运商的事了。每周,TNT都对每一条产品线上的国内和国际运输费用开出清单,这在HP公司历史上也是从未有过的。仅仅是在与HP公司合作的前6个月,TNT就通过减少加急运输,为HP公司节省了250万美元。另外,TNT还通过减少运输商的使用、改变运输方式,帮HP公司省下了400万美元。同时,TNT还利用旧垫板,而不是像原来租用带垫板的面包车,这又为HP公司在半年内省下了50万美元。过去,HP公司要租赁大量飞机保证及时运输,但现在,TNT只是在为了保证生产线继续运转的紧急情况下,才使用空运,其余情况下都通过公路运输。

HP公司自身也在进行着变革,公司原来的物流经理都离开了原有岗位。HP公司与康柏合并之后,新公司使用的3PL供应商有30多家,遍布全球。新公司希望在近期把这一数目减至15家。合并后,公司对所有的3PL公司都进行合同评估,公司内部对于运营的集中化程度分歧很大。埃尔韦说:“过去HP公司都是对每一地的物流单独管理,但现在人们对于本地化还是集中化持有不同的意见。对于TNT来说,我们必须让当地工厂经理和总部的决策者双方都满意。”过去HP公司是反对外包的。而在康柏,外包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埃尔韦说:“在合并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倍小心,因为我们通常是和那些在HP公司有着二三十年工龄的老员工打交道。”

现在HP公司与康柏已合二为一了,双方的物流业务正慢慢融合。如果康柏在物流方面占上风的话,那么对3PL来说,将会有更多的外包机会,而且业务会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企业中。

TNT物流公司还替康柏管理着5个卫星枢纽,这和HP公司在罗斯韦尔的情况大不相同。这5个仓库的库存由供应商管理,TNT并不掌控库存。而在罗斯韦尔,HP公司掌握着所有的库存。

唐·里德尔已在HP公司干了20年,主要负责工厂的管理、运输和接货。20年中,他先后与6家3PL公司打过交道,他说:“之所以最后选定TNT,并不是因为价格,而是TNT的作风。”里德尔和埃尔韦每周碰头一次,讨论工厂的生产、员工需求和业绩情况。由于经济下滑、高科技企业受挫,里德尔必须紧缩开支。由于HP公司邻近罗斯韦尔的一个80万平方英尺的仓库关闭,一些生产线转移到罗斯韦尔,因而产量实际比3年前增加了20%,但开支的增幅只有6%。

TNT物流公司和HP公司之间签订了一个颇具激励性的合同,TNT必须在不提价的前提下,达到一系列指标。去年,TNT成功地把成本减少了12%,其中的4%作为奖励给予TNT的员工。成本得以缩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TNT在200多名员工中进行的交叉培训。埃尔韦说:“尽管现在有了许多新型信息工具使效率提高、库存成本减少,但与20年前相比,运输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越快越好。”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协同商务在企业的实施并非短时间就能完成。必须要将协同商务的新理念和技术与企业的具体情况良好结合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协同商务若要成功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相容的企业文化。Gartner Group研究总监Joe Sweeney曾说:“协同商务可解决供应链的瓶颈问题,而协同商务则包括企业间的共享,不单只能共享信息,还要更进一步共享工作流程。”可见,共享的企业文化是很重要的。而若要发展企业间的共享,则须先从企业内的共享开始。除此之外,各企业间的企业文化亦必须高度兼容,如此才可确保长久的合作关系。

2.健全的知识管理。在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中的“collaborative”所指的是合作,而合作的一个要素即为和内外部所有的合作伙伴分享有助于企业的任何知识。学习在企业内和他人分享知识,除了可让企业本身知识提升价值,更可创造更多富有价值的知识。因此,现有许多企业已积极推广知识管理。

3.良好的伙伴关系。在协同商务中,大部分作业都是和合作伙伴相关的。因此,和合作伙伴维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企业伙伴涵盖范围相当广泛,包括顾问、技术合作伙伴及营销合作伙伴,而其重点在于利用Internet和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及提供相关支持等。

4.完整的协同商务平台。协同化商务模式将集成Web前端和企业后端系统,从企业内部出发,利用集成化、价值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集成,以电子商务跨越企业边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充分挖掘企业大环境中每一个经济元素的潜在价值以实现赢利。

5.整合的协同商务执行官。由于协同商务的重心在于协调、整合各部门及企业间的合作事宜,而合作的企业数目可能为数众多,在管理上存在困难,因此协同商务执行官(Chief Collaboration Officer,CCO)的设置成为协同商务的成功要素之一。MEAT Group即建议由一位高阶主管全权负责整个协同商务链性的管理,而在eBusiness Executive Report中则提出CCO除需了解与支持企业各部门系统外,尚需有商业及技术、财务、流程开发及执行、人力资源、营销、公共关系、合约协调及管理、购并、政策发展及执行、策略规划等专业知识。

思考题

1.思考企业协同商务的内容框架,并提出与之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2.说明如何通过信息门户实现协同商务。

3.如何通过协同商务系统解决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局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