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信息管理-信息的发生、接收、交换和恢复

现代信息管理-信息的发生、接收、交换和恢复

时间:2024-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源是信息的发生者,信宿是信息的接收者,信源和信宿之间信息交换的途径与设备称为信道。例如,在有线电话通信中,发话人和收话人分别是信源和信宿,电话线是信道,发话人发出的话音为所要传递的信息,但它不能直接在电话线中传送,必须通过话筒进行一定的编码变换,成为适宜在电话线中传递的物理信号,信号被传递到收话人时又通过听筒将电话线中传递的物理信号解码恢复为原来的话音,才能被收话人所接受。

现代信息管理-信息的发生、接收、交换和恢复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信息的定义;掌握信息的结构;了解信息的类型和特性;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掌握信息技术的体系结构;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信息系统的发展;理解信息系统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结构。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和意义。

一、信息的定义与结构

(一)定义

信息(information)这一概念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关于信息的含义有许多种说法,一种通俗的解释是:信息是人们关心的事情的情况。例如,对于生产或销售某产品的企业来说,该产品的市场需求和销售利润的变化是重要信息;对于购买此产品的消费者来说,产品的性能及市场价格是重要信息。不难理解,关于某事物的同一情况对于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具有不同的意义,某事物的情况只有对了解情况者的行为和思维活动产生影响时,才能称为信息。

以上我们只是从人类社会活动的范围内来理解信息。但是,信息不仅与人类的活动有关,自然界生物的活动、无机物和有机物运动都伴随着信息的运动。生物能够通过特殊结构(遗传基因)把它的某些固有特性遗传给下一代,警犬能够追踪侦缉对象,许多动物具有辨别天敌和食物的本领,这些都与信息有关。气候变化的征兆、地震的先兆,也都存在着信息的活动。因此,信息这个概念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在这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存在着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换。但是,许多事物之间的关系难以简单地从物质的运动与能量的转换来解释。例如,一则新闻可导致一个企业倒闭;一纸传单可能引起全城骚乱;相同生长条件下的各种生物(甚至同一种生物)生长结果却不同。这说明,决定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效果的往往不是事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直接的量的转换和积累,而是传递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媒介的各种运动与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当然,从物理学观点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于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换。但是,按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的物理过程来描述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特别是描述社会现象和生物现象,即使是简单的问题都会变得十分烦琐,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而使用信息这一概念来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会使得复杂的问题得到科学、简明的表述。由此,我们给出信息的一般定义:信息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只有当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才有信息。一个事物影响另一个事物而使其某种属性起了变化,从信息的观点来看,是因为后者得到了前者的某种信息。

不同学科对信息的定义是有所不同的。在经济管理领域,通常认为信息是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哲学家认为它是熵的数理化;数学家认为它不过是概率论的发展;通信工作者则把它看成是不确定性的描述,是可以通信的知识。在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学科中,我们认为信息既是可以通信的数据和知识,又是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结构

对于信息的结构,一般都从传播或通信的角度理解,认为信息主要由信源、信道和信宿3个主体因素构成。信源是信息的发生者,信宿是信息的接收者,信源和信宿之间信息交换的途径与设备称为信道。如图1-1所示。

图1-1 信息的结构模型

信源按其载体不同,可分为人脑信息源、实物信息源和文件信息源,其中文件信息源是经过加工后的特殊实物的信息源,是最便于人类获取、传播、利用和保存的信息源。信源发出的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编码变换成可传输的信号,就可以在一定的信道上传输,传到信宿时再把通过信道传来的信号解码恢复成信源原发的信息。例如,在有线电话通信中,发话人和收话人分别是信源和信宿,电话线是信道,发话人发出的话音为所要传递的信息,但它不能直接在电话线中传送,必须通过话筒进行一定的编码变换,成为适宜在电话线中传递的物理信号,信号被传递到收话人时又通过听筒将电话线中传递的物理信号解码恢复为原来的话音,才能被收话人所接受。另外,在通信过程中收话人还常常会听到一些影响信息传递效果的杂音或干扰。

从信息的观点出发,我们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有目的的发展变化看作是信息获取、传播、存储、加工和变换的过程。任何事物既接收来自其他事物的信息,又向其他事物发送信息。因此,信源和信宿是相对的。如果把信宿作为主体,信源作为客体,主体接收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处理,根据处理后的信息付诸行动(实施)。主体的行动反过来又影响客体,这种影响称为信息反馈。信息从客体传输到主体,经过接收、处理、实施各环节又反馈到客体,形成一个信息运动的循环,如图1-2所示。

图1-2 信息循环

信息循环是信息运动的基本形式,揭示了客观事物在相互作用中实现有目的运动的基本规律。正确的设置和利用信息反馈,可以使主体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更有效地接近和达到预定目标。

二、信息的类型和特性

(一)信息的分类

信息交换的范围十分广泛,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人与机器、机器之间、自然界生物之间以及各种物质之间,都有信息的传播。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进行分类。

1.按信息的地位可以分为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客观信息包括观察对象的初始信息、经观察者干预之后的效果信息、环境信息等;主观信息包括决策信息、指令信息、控制信息、目标信息等。

2.按信息的作用可以分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干扰信息。

3.按信息源的性质可以分为数字信息、文字信息、语音信息和图像信息等。

4.按信息载体的性质可以分为纸介质信息、磁介质信息、光介质信息和生物介质信息等。

5.按信息的应用领域可以分为政治信息、军事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科技信息、管理信息、体育信息等。

6.按信息所在的企业应用部门可以分为研发信息、生产信息、营销信息、物流信息、财务信息、人力信息等。

(二)信息的主要特性

信息主要有如下几个特性。

1.转移性。信息的转移性包括在时间上的转移和在空间中的转移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的转移称为存储,信息借助于载体可在一定条件下存储起来,即信息具有可存储性;在空间中的转移称为传输,信息由信源发出以后可以借助于信道以相对独立的形式运行,即信息具有可传输性。

2.可加工性。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加工,如扩充、压缩、分解、综合、抽取、排序等。加工的方法和目的反映信息接收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特定需求。加工后的信息反映了信息源和接收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更为重要的和更加规律化的因素。

3.动态性。信息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描述,事物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信息也会不断地随之变化。这种变化大多数时候表现为信息内容的变化,有时也表现为信息流程的变化。

4.共享性。一个信息源的信息可以被无限制地进行复制、传播或分配给多个信息接收者。一般情况下,共享者的增加不会使原有的信息享有者失去部分或全部信息,也不会改变信息本身的内容。

5.时滞性。任何信息从信息源传播到接收者都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因此信息接收者所得到的信息都是对已经出现的情况的描述。时滞的大小与信道的性质有关,信息的传输、加工与利用都必须考虑这种时滞效应,特别是对于需要实时或及时处理与利用的信息,必须通过合理选用信道来把这种时滞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6.可转化性。从潜在的意义上讲,信息是可以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时间及其他,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就是信息被人们有效地利用。这一特性正是信息价值的重要源泉。

三、信息技术的内涵

(一)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目前还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学术界、管理部门和产业界等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理解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息技术是借助于以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

2.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视频和音频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3.信息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累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

4.信息技术是在信息加工和处理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技术与工艺原理和管理技巧;这些原理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同人和机器的交互作用;与此相关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问题。

5.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操作程序的总称。

6.信息技术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能力的技术。

一种技术,特别是功能性技术总是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延长或扩展了人的某种器官的某种功能。这是技术的本质,也是一种技术能够出现、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基础。因此,综合信息技术的本质和功能,可以认为: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利用等功能的一种技术。

(二)人的信息器官及其功能

人的信息器官主要包括感觉器官、传导神经网络、思维器官、效应器官。

1.感觉器官,主要功能是获取信息。它又包括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感觉器官、触觉器官。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获取外部世界各种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2.传导神经网络,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它又分为导入神经网络、导出神经网络和中间传导神经网络。通过导入神经网络把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传送给思维器官,通过导出神经网络把思维器官处理过的信息传送给各种效应器官或内部某种器官。

3.思维器官,主要功能是处理信息。它包括记忆系统、联想系统、分析系统、推理系统和决策系统等,担负着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加工信息和再生信息的复杂任务。通过存储、检索、加工信息得到对于外部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通过再生信息(决策)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改造或变革外部事物的策略信息。

4.效应器官,主要功能是利用信息。它包括操作器官、行走器官和语言器官等。通过操作器官和行走器官来执行大脑发出的命令(信息),通过语言器官来表达大脑产生的意志(信息),使这些信息产生实际的效用。

人类的这四类信息器官和它们的信息功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有机联系使它们能够执行一种整体性的高级功能,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智力功能。这种高级的整体性功能不是每个个别器官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各部分之和。图1-3描述了这4类信息器官之间的联系。

图1-3 人的信息器官及其功能系统

根据信息技术的定义可知,其功能系统与人的信息器官的功能系统类似。

四、信息技术的体系结构

信息技术的体系结构由4个层次组成,即基础技术层、支撑技术层、主体技术层和应用技术层。若把信息技术的整个体系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基础技术层便是大树扎根的土壤,支撑技术层便是大树的根系,主体技术层是大树的躯干,应用技术层则是大树的枝叶。

(一)基础技术层

信息技术的基础技术主要是指新材料技术和新能量技术(包括新能源技术、新的能量转换和控制技术等)。一切信息技术都要利用某种或某些支撑技术的手段来实现,而一切支撑技术都依赖于某种或某些材料和能量技术。新材料和新能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又会进一步促进新的支撑技术的发现和利用。

信息技术性能水平的进步,归根结底来源于材料和能量技术的进步。例如,电子信息技术由真空管时代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的迈进,归根结底是由于锗、硅半导体材料、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砷化镓材料等的开发和利用;而激光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则依赖于各种激光材料的开发和激光能量的利用。因此,开发新材料、掌握新的能量技术是发展和改善信息技术的最基本的途径。

(二)支撑技术层

信息技术的支撑技术主要是指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等。无论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还是信息的利用,都要通过机械的、电子的、微电子的、激光的或生物的技术手段来具体实现。这是因为机械的物理参量、电信号的基本参量、光信号的基本参量以及生物的电参量的变化都可以比较方便地用来表现和描述信息,并且便于进行人工的控制和处理。

用机械技术手段实现的信息技术称为机械信息技术,如手摇计算机;用电子或微电子技术手段实现的信息技术称为电子信息技术,如电信、电子计算机;用激光技术手段实现的信息技术称为激光信息技术,如激光光导纤维通信、激光控制、激光遥感、激光计算机;用生物技术手段实现的信息技术称为生物信息技术,如生物传感器、生物计算机。

(三)主体技术层

信息技术的主体技术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感测技术是人的感觉器官功能的延长,即完成信息获取功能。通信技术是人的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长,即完成信息传递功能。计算机技术是人的思维器官功能的延长,即完成信息处理功能。控制技术是人的效用器官功能的延长,即完成信息利用功能。信息技术的功能系统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扩展人的智力功能的任务,如图1-4所示。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人的信息器官的功能是一致的,只是功能的水平或性能各有所长。

图1-4 信息技术及其功能系统

从图1-4中可以看出,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部分,感测技术和控制技术则是该核心同外部世界的信源与信宿相联系的接口。由于收集(Collection,感测的基本作用)、通信(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控制(Control)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均为“C”,因此,为了简便,人们常称信息技术为“1C”、“2C”、“3C”、“4C”技术。

1.“1C”技术,即简单地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技术),这是早些时候一些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这显然是非常片面的,因为如果没有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流通,孤立的计算机,即使具有完备的硬件系统和丰富的软件系统,其作用也会受到很多严重的限制。一方面,计算机处理的信息的来源以及经过处理以后的信息的传送都需要通信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一台计算机的能力和资源是有限的,要实现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也需要通信技术的支持。

2.“2C”技术,即认为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这是人们在认识到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越来越不可分离时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这仍然是片面的理解,因为虽然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但仅有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计算机输出的经过处理的信息仍旧无法发挥实际的效用,仍旧无法影响或改变外部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利于人们目标的实现。

3.“3C”技术,即认为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这是当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看法。利用控制技术就可以用计算机输出的信息来改变外部事物的状态,控制事物的运动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控制技术只是计算机的一项功能,不应单列为一项。但考虑到控制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认为把它单列为一项更有利于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尤其是对信息技术功能划分的理解。

4.“4C”技术,即认为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感测技术的有机结合体,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强调信息技术功能系统的整体性。感测技术包括传感技术和测量技术,如遥感、遥测技术,它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从外部世界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因为仅靠人自身的感觉器官,所获得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

(四)应用技术层

信息技术的应用技术是针对种种实用目的由主体技术繁衍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具体技术群类。随着信息基础技术、支撑技术和主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领域包括工业、农业、国防、交通运输、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医疗卫生体育运动、文学艺术、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家庭劳作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实际应用,表现了信息技术的强大生命力和渗透力,以及它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密切而牢固的联系。表1-1列举了一些信息技术的应用技术中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表1-1  信息技术的应用技术举例

应当指出的是,表中这些应用技术系统只是千千万万应用信息技术系统中极少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天地,信息技术一旦发挥作用,就会改变传统落后的情况,呈现出崭新、先进的面貌。

(五)四个层次间的关系

通常我们把信息技术的主体技术和应用技术称为实用信息技术,而支撑技术和基础技术一般不称为信息技术,只有在某些必要的场合,才把它们称为广义的信息技术。因为主体技术和应用技术要直接考虑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延长和扩展问题,而支撑技术和基础技术则不需要。

1.层次划分是相对的。信息技术的体系结构中不同层次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主体技术层与应用技术层之间就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因为主体技术本身往往也就是应用技术,如一台计算机系统或一个通信系统既是主体技术又是应用技术。又如,当某种支撑技术考虑了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扩展问题时,它也可以被认为是主体技术。

2.主体技术层是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主体技术的发展。主体技术集中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功能水平,只有主体技术的水平提高了,才有可能为社会各领域各部门提供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才能有效地扩展和延长人的信息器官的功能,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3.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体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其他各层次中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应用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实际应用,激发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从而为主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支撑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主体技术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最终能够向社会提供更好的实用信息技术系统。因此,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的,整个体系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任何一个层次,否则会造成处理问题的片面性。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以下两方面的进展。

(一)对人类信息器官功能机制的认识

对于人的信息器官功能机制的认识和理解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功能深度。它主要依赖于生物科学信息科学以及思维科学的研究。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人们对于感觉器官和传导神经网络的功能机制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于效应器官的功能机制也能作出比较明确的解释。但是,对于思维器官的功能机制,除了对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的机制比较清楚之外,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思维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人们对这个过程的机制还不清楚,犹如一个黑箱。随着人们对这个黑箱认识的逐步清晰,扩展这些功能的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就会迅速发展到新的高度。

在不了解原型的结构和功能机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功能模拟方法来复制、扩展或延长原型的功能。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机器上运行一个用来模拟某种信息处理过程的程序,然后根据问题的目标、环境以及评价准则来分析和评价该程序模拟的性能。如果满意,则表示该程序成功地模拟了某种信息处理过程,可存储下来备用;如果不满意,则还要根据问题的目标、环境以及评价准则来修改该程序,修改后的程序再重新进行运行、分析和评价,如此循环,直到其性能满意为止。

(二)支撑技术和基础技术的革新

信息技术的支撑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信息技术的性能水平。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支撑技术和基础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1.电子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信息技术发展史上的电子信息时代,电子感测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化控制技术普遍发展起来,并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可以看做是微电子技术诞生的标志,1958年集成电路的问世则是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微电子技术是当代高科技的结晶,它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即使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势头仍然非常好,正由微波技术向毫米波技术发展,许多性能指标提高了好几个数量级。如毫米波段的容量达到1011 Hz数量级,信号记录的密度可以达到每平方厘米10Mbit。

2.激光技术。自从1960年第一个激光器问世以来,激光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对电子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挑战。激光技术具有许多比电子技术更为优越的性能。如激光信息技术的通信容量达1014 Hz,是毫米波容量的1000倍;激光记录存储的密度可达每平方厘米20Mbit,相当于毫米波存储密度的两倍;激光导纤维(光缆)的中继距离是毫米波电缆中继距离的10~100倍;光缆的重量大大低于电缆的重量;激光技术的综合信息处理速率比毫米波技术的信息处理速率高得多;激光信号之间不互相干扰,也不受电磁干扰,而电磁信号之间容易相互串扰。到目前为止,激光感测技术、激光通信技术和激光控制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进入实用阶段。激光计算机技术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大容量存储的激光光盘早已问世,光计算机(光脑)正在研究之中并取得了初步成功。激光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电子信息技术一统天下的局面。它与电子信息技术一起共同成为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

3.生物分子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注意生物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即开发一种由蛋白质及其他大分子组成的计算机。在大规模硅集成电路中,一平方毫米的硅片上能够容纳的元件数目终归是有限的,因为元件间距过小会产生严重的信号干扰,大量元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也可能会使硅片熔化。人们发现,在由蛋白质构成的芯片中几乎不存在电阻,因此不会产生过多的热量。用直径极小的血红蛋白做成的生物芯片,一平方毫米可以容纳109个分子开关,且开关速度很快。人们还发现,生物大分子具有极大的信息存储能力,如脱氧核糖核酸DNA大分子可以存储人的全部生命信息。因此,生物计算机可能具有比电子计算机和激光计算机更好的性能。生物信息技术是新兴的技术,还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各国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生物信息技术在21世纪初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走向实用。

一、信息系统的发展

(一)人基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IS)并不是在计算机出现以后才出现的。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各种组织通过其组织机构和机构中的人,利用口头语言和纸介质上的文件等工具传递信息,构成了早期的信息系统。早期信息系统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的烽火台报警信息系统、皇家驿站信息传递系统等都是经典的早期信息系统,前者的工具是烽火台,后者的工具是千里马。在这些信息系统中,人都是主体,因此称他们为基于人的信息系统,简称人基信息系统。

(二)人机信息系统

计算机自1946年问世以来,以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把人类从烦琐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类脑力劳动的有力助手。(www.xing528.com)

1.电子数据处理。人们最初创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工程与科学计算问题。因此,当计算机刚刚进入管理领域时,也是首先作为计算工具使用的。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开始于1954年,当时美国首先用计算机处理工资单。随后计算机又应用于会计、统计等方面的计算工作。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特别是外围设备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能力提高了,除计算工作外,文书及档案处理、各种报表生成等业务也逐步计算机化了。这些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工作称为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EDP),计算机对管理业务按项目分别进行信息处理,各项目之间没有联系。电子数据处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一个组织内管理工作中计算、统计、制表、报告等工作的效率,提高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工业企业中产、供、销各项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人、财、物各种要素的运动,不仅内容复杂、速度高、节奏快,而且各环节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有从企业的整体目标出发,系统地、综合地处理各项管理信息,管理决策者才有可能准确、及时地掌握和有效地驾驭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电子数据处理将管理信息按项目分别进行处理,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1970年瓦尔特·肯尼万(Walter T.Kennevan)最初提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一词,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给出这样一个定义:“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这个定义中没有涉及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只是强调了用信息来支持决策。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高登·戴维斯(Gordon B.Davis)给出了一个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个定义说明了既要合理采用计算机技术,又需要人的手工作业,通过人与机器的协调和配合,使信息系统从运行、管理和决策这3个层次上提供支持。与电子数据处理相比,管理信息系统强调信息处理的系统性、综合性,不但要求在事务处理上的高效率,而且更强调对各级管理决策的有效支持。

3.决策支持系统。决策过程包含发现问题或机会、确定目标、探索方案、预测与评价以及抉择等环节。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它在建立时所确定的结构、规则和程序来收集、存储和加工信息,只能对于那些目标明确、具有确定的信息需求、规范的方案探索与选择程序的决策———结构化决策,才能给决策者以主动、有效的支持。但是,企业中遇到的决策问题往往是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目标含糊或多个目标相互冲突、信息不全、无固定的规则和程序来探索与选择方案,以及半结构化决策问题———介于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之间(有的决策环节是结构化的,有的是非结构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这些决策问题不能提供主动、有效的支持,而必须依靠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偏好和魄力作出决定。20世纪70年代中期Keen和Scott Morton首次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一词。决策支持系统是结合并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灵活判断能力,以交互方式支持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系统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大系统理论、决策科学的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很快。但是,由于管理决策问题的复杂性,现有决策支持系统都是面向某类决策问题的,是专用的,如有的面向财务问题,有的面向经济分析。在实际的管理应用中,决策支持系统通常以某种形式嵌入已建立的管理信息系统中,从而对管理决策进行有效的支持。

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处理都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处理信息,但并不是一切信息处理工作都自动化了,必须合理地组织人与计算机的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创造人机对话的良好环境。人工处理信息的最大优点是对环境有较大的适应性,并能不断积累经验、改进工作,但它也有速度低、出错率高等局限性;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突出优点是迅速、准确、可靠,具有很大的存储能力,但其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差。因此,人和计算机必须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完成信息处理和辅助决策的任务。这个阶段的信息系统被有的学者称为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Computer-based Information System,CBIS),简称人机信息系统。

(三)网基信息系统

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快速地朝网络化方向发展。另外,世界经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市场全球化、需求多元化、竞争激烈化、战略短视化、增殖知识化,企业必须整合核心竞争力,内部通过企业内联网(Intranet)进行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organizing,BPR),外部通过企业外联网(Extranet)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进行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等电子商务活动。应该说,网络使信息系统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因此有人将新阶段的信息系统称为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Network-based Information System,NBIS),简称网基信息系统。需要指出的是,网基信息系统是在人机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人机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特点,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只是为了强调新阶段信息系统的网络特性。

二、信息系统的含义

从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管理信息系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一词表示利用信息来辅助管理和决策,而并未使用“信息系统”一词。但近年来,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些环境和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于管理信息系统定义的描述也在不断地变化。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变化引起管理信息系统由人机信息系统向网基信息系统转变;另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在各行各业、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应用引起了管理信息系统类型的多样化,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omputer Aided Design Systems,CADS)、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Systems,CAIS)、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CSCW)、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s,OAS)、决策支持系统等等。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管理信息系统”一词难以包含如此广泛的内容,纷纷提出了一些包容性更强的名词,比较有影响的3个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IM)和信息系统。

1.信息技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些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曾主张以“信息技术”一词来取代管理信息系统,当时激起了很大的风波。由于“信息技术”一词过分强调了技术的变革,而削弱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性和目的性,不利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所以,这种学术主张并没有被流传开来。但目前仍有一些学者在使用这一名词。

2.信息管理。中国港台地区的高等院校则一直把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为资讯管理(即信息管理)专业。但在祖国大陆,过去的图书情报专业在信息化热潮到来时纷纷改名为信息管理专业,从而造成信息管理专业与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混淆。实际上,信息管理专业与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有较大的不同。因此,祖国大陆的一些学者在用信息管理代替管理信息系统时,往往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来区分。但这种称法也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因为“计算机信息管理”突出了计算机的工具作用,而没有体现出现在更为重要的网络工具作用。

3.信息系统。近年来,一个比较普遍的趋势是用“信息系统”一词来代替管理信息系统。从字面上理解,信息系统比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要小,外延要大。国外一般谈信息系统就是指广义的管理信息系统,如1996年劳登(Laudon)教授在其所著《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一书中指出:“信息系统技术上可以定义为支持组织中决策和控制而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和分配的相互关联部件的一个集合。”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里所说的信息系统就是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国内,由于一些电子技术专业的学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抢先用了“信息系统”一词,他们将纯粹的通信系统或信息传输系统称为信息系统,认为在信息系统之上可以有很多的应用,他们将这些应用命名为“应用信息系统”。实际上,物理意义的信息系统是必须要为一定应用服务的,物理意义的信息系统和应用意义的信息系统只不过是信息系统整体的两个层次,他们互相依赖,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信息系统就是广义的管理信息系统,这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过,有少数学者在使用新词上持慎重态度,如中国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创始人中的黄梯云教授和薛华成教授,他们在新作中仍然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一词。

本书中提到的信息系统均是指广义的管理信息系统。下面我们给出信息系统的一个定义:信息系统是为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对信息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处理,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系统。

三、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结构

(一)作用

在早期的社会组织中,管理机构既要从事管理决策活动,又要进行信息处理工作。但随着组织活动规模的扩大,管理活动中需要处理的信息急剧增长,管理决策活动也由于组织内外环境复杂多变而日趋繁重。因此,管理决策与信息处理逐步分工,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管理和决策,信息处理则主要由信息系统来完成。这样,一个组织除作业系统外,还包括管理决策系统和信息系统。图1-5描述了工业企业的组织模型。

管理决策系统借助于信息系统获得各级管理决策必需的信息,又通过信息系统对作业系统(如工业企业的产、供、销活动)进行控制,实施决策。信息系统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整个组织的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

(二)组成

信息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主机、外存和输入输出设备。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部分,系统软件有操作系统软件、各种计算机语言编译或解释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是面向具体应用的软件。

图1-5 工业企业的组织模型

2.通信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主要是用于通信的信息发送、接收、转换和传输的设施,如有线或无线的数据通信设施以及电话、电报、传真、电视等设备。软件主要是有关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的软件。

3.数据。包括反映组织内部状况及外部环境的数据,用于支持管理决策的各种知识、经验以及模型、方法、规则等。

4.非计算机系统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存储设备。信息收集设备,如各种电子和机械的信息采集装置,摄影、录音等记录装置;信息存储设备,如录音、录像磁带,缩微胶片以及各种纸质文件。

5.工作人员。包括计算机和非计算机设备的操作、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员,数据库管理员,系统分析员,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从事人工收集、加工、传输信息的有关人员等。

6.规章制度。包括关于各类人员的权力、责任、工作规范、工作程序、相互关系及奖惩办法的各种规定、规则、命令和说明文件,有关信息采集、存储、加工、传输的各种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各种设备的操作、维护规程等有关文件等。

(三)功能结构

信息系统包括相互关联的若干子系统,各子系统完成各自特定的功能,在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换关系,使得组织中各类信息得到充分的共享,从而为组织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以工业企业为例,信息系统一般包括行政、研发、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物流等7个子系统,如图1-6所示。

图1-6 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从管理职能看)

1.行政子系统。为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战略计划、进行资源分配等工作提供支持,同时协助管理者进行日常事务处理,对下级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协调。

2.研发子系统。组织与实施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等。

3.生产子系统。协助管理者制定与实施产品开发策略、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进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分析、成本控制与分析等。

4.营销子系统。进行销售统计、销售计划等工作,协助管理者进行销售分析与预测,制定销售规划和策略。

5.财务子系统。协助管理者进行财会账务管理、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资本需求规划、收益的度量等。

6.人事子系统。协助管理者进行人员需求预测与规划、绩效分析、工资管理等。

7.物流子系统。协助管理者制定物资采购计划和物资的存放与分配管理。

传统工业企业的组织是按管理职能划分管理部门的,但随着工业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管理过程的职能分割可能导致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流程分割,造成研发过程和产、供、销等环节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调困难,对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差。因此,一种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多功能项目组,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多功能项目组承担一个产品从研发到上市的全部任务,打破了企业内部的职能分割,集各种职能于一体。为项目组服务的信息系统也具有如图1-6所示的功能结构,但各管理职能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功能更强。

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对物质资源的管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以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信息资源是作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附属物进行管理的。随着信息资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提高,信息资源管理才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逐渐发展起来。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IRM)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的政府部门出现,随后迅速扩展到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部门。经过20年来的发展,已传播并影响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管理领域的新热点之一。

(一)不同的含义表述

信息资源管理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对此,研究者依然争论不休,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们首先来回顾和总结一下各国一些研究者对信息资源管理含义的表述。

1.是一种管理哲学。1988年,马钱德(D.A.Marchand)和克雷斯莱因(J.C.Kresslein)提出:“IRM是一种对改进组织生产率和效力有独特认识的管理哲学。”

2.是一门学科。1981年,梅迪克(W.D.Maedke)提出:“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来说,IRM是一门管理各种相互联系的技术群,使信息资源得到最大利用的艺术或科学。”

3.是一种系统方法。1984年,里克斯(B.R.Ricks)和高(K.F.Gow)提出:“IRM是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一重要的组织资源而实施规划、组织、用人、指挥、控制的系统方法。”

4.是一个发展阶段。1985年,伍德(C.Wood)指出:IRM是信息管理演变的新阶段,是信息管理中几种有效方法的综合,将一般管理、资源控制、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馆管理以及多种政策制定和规划方法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1993年,中国学者卢泰宏也认为:IRM是信息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新阶段,是信息管理的综合,是一种集约化管理,包括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和方式的集约化。

5.是一个管理过程。1979年,霍顿(F.W.Horton)提出:IRM是对一个机构的信息内容及支持工具(信息、设备、资金等)的管理。1982年,怀特(M.S.White)指出:IRM是有效地确定、获取、综合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信息需求的过程。1988年,英国学者马丁(W.J.Martin)认为:IRM就是信息管理,是与信息相关的计划、预算、组织、指挥、培训和控制过程。

6.是一种管理活动。1992年,英国学者博蒙特(J.R.Beaumont)和萨瑟兰(E,Sutherland)认为:“IRM是一个集合词,它包含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1998年,小麦克劳德(R.Mcleod Jr.)指出:“IRM是组织机构各层次管理人员为识别、获取、管理信息资源,以满足各类信息需求而开展的一种活动。”

7.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模式。1995年,李月琳提出:“IRM是将信息资源置于组织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对其实行全面的、有效的管理,以提高组织管理绩效的思想和方法的综合。”2000年,钟守真、李培、李月琳延伸和拓展了以上观点,认为:“IRM是国际、国家和组织机构为达到预定目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活动中的各要素(信息、人员、设备、资金等)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8.其他。1985年,莱维坦(K.B.Levitan)和迪宁(J.Dineen)将IRM定义为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手段。1988年,齐乔克(A.W.Zijlker)指出IRM就是运用信息资源来实现或达到战略目标。1992年,中国学者孟广均也持类似观点。1994年,中国学者潘大连、黄巍提出:IRM已成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基础,是从业务上对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所需要考虑的问题的逻辑顺序[1]。同年,谢阳群指出:IRM就是信息管理,是对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成为资源的那部分信息的管理[2]。

从以上对信息资源管理含义的种种解释,可以看出研究者们虽然在某些方面已达成共识,但研究角度、方法、侧重点存在着差异。这些相同与差异观点,无疑对于我们认识“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新概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解

目前,信息资源管理尚处于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就其含义还很难给出确切的表述。我们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是广义的信息资源。信息活动中的各要素只有按照一定的原则加以配置,组成一个系统,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用,显示其价值,而这种价值的大小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受上述诸要素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的影响。因此,单独考虑信息这一资源要素,是有失偏颇的,信息资源应该是一个多要素集成的概念。

2.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关于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关系问题,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①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个新阶段。②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就是信息管理。③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更有利于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3.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领域包括政府和一般社会组织两个层次。政府所开展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主要是运用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来指导、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以促进信息事业的发展。一般社会组织所开展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主要是以满足组织的信息需求为目的,对其内、外部信息资源实施有效的管理。

4.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是各角度的综合。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是一种人类管理活动,管理哲学和思想是这种活动的升华,同时又是这种活动的指南,系统方法是这种活动的规则和实施程序,管理过程则是这种活动在某一组织机构内部的具体体现。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人类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覆盖面相当广的集成概念,是由多种人类信息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

(一)产生的背景

信息资源管理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组织机构自身的变革、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多种因素融合的结果,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因素。

1.知识经济的崛起。在刚刚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已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原有的以材料、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正向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转变,信息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正在向材料能耗零增长乃至负增长迈进。同时,作为知识经济主体的信息产业正成为产业结构中的主导因素。可以说,信息活动已经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引发了人类社会多层面的变化。

2.信息观念的更新。①将信息视作一种资源。信息时代中的信息激增和快速传播给人类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人们日益感受到信息成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信息被看作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信息资源观在全世界迅速兴起。②必须对信息资源加以管理。信息激增和快速传播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信息泛滥成灾、信息污染严重、信息交流受阻、信息流通失衡等现象日益明显。据专家们估计,在现实中存在着毫无用处,甚至有害的信息不少于50%,在个别领域甚至达到了80%。在这种形势下,人们的信息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意识到要使信息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对其加以适当的管理,信息管理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信息管理方式也逐渐完善,形成信息资源管理。

3.信息技术的发展。①技术的发展要求管理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处理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大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缩短了人类信息交流的空间距离,引发了工作方式的变革。人们对组织管理的要求提高了,在人、财、物传统的管理要素中,注入了现代信息技术,以谋求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这种由技术带来的管理上的变化,呼唤着新的管理思想和方式。②技术的发展不足以挖掘信息的价值。信息管理的实践证明,仅靠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能使信息成为有价值的资源,必须对信息施加全面的、整体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其蕴藏的价值,这就促进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

4.组织管理的需求。以上三个因素是产生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组织管理的需求则是产生信息资源管理的直接原因,这种客观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的信息膨胀。由于全社会信息量的激增,组织内部也积聚了大量的信息,大量文件、数据等急需加以管理。美国政府先后于1980年和1985年颁布了《文书削减法案》和《联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以促使公众高效获取和利用政府的信息。②组织规模的扩大。当今世界已有许多跨国界、跨地区的大型或巨型组织,这对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新的管理方式。③组织管理复杂性增强。组织内部结构和关系日益复杂化,协调和整合的问题日益突出,容易造成信息交流不畅,这对组织管理极为不利。④技术管理效果不明显。由于忽视信息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意义,导致难以发掘信息的经济价值,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将技术因素和人文因素相结合的高层次战略型的信息管理方式,这就为信息资源管理的形成奠定了需求基础。

(二)产生的实践领域

信息资源管理最早形成的实践领域是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领域和工商行业的企业管理领域。

1.文书管理领域。在文书管理工作中,人们为了解决日益膨胀的记录信息,开始考虑以政策为手段,以便控制信息量,实现信息共享,达到减轻组织的文书工作负担的目的。美国政府在这方面做了诸多努力,运用了行政和立法双管齐下的办法实施整治,其结果却意外地促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早在1942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联邦报告法案》,这是第一个控制文书的联邦政策。之后,美国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与政府文书管理有关的法案。1975~1977年,美国政府正式成立“联邦文书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联邦和各州的政府官员以及工商界、劳工界和顾客群体的代表组成,著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就是该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第一次认识到,应该强调对联邦记录文献中的数据和信息内容进行管理,他们发展了适合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战略,并通过1980年颁布的《文书削减法案》予以肯定和传播。《文书削减法案》就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了以下7点要求:①减轻文书工作,明确组织的信息需求,消除信息冗余,保证信息资源共享。②推动数据处理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应用。③促进统计工作。④加强记录管理。⑤实现信息公开与共享。⑥制定信息政策并加强监督。⑦健全组织机构。《文书削减法案》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里程碑,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它与配套建立的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一道确保了信息资源管理在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实施。1985年,美国又颁布了《联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公告,直接提出了IRM,进一步推动了信息资源管理在政府部门文书管理领域的扩展和延伸。

2.企业管理领域。该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虽由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领域移植而来,但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多地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特征。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是企业内部工作保持正常、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而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又依赖于外部环境信息的获取。因而,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企业竞争态势的形成,信息日益成为与人、财、物等资源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经济资源,这种理解为企业的管理活动注入了新的理念。同时,由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使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等活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领域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给企业的管理者以有益的启示。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如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管理企业的信息资源,使之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在这种实践活动的推动下,信息资源管理得以在企业管理领域形成和发展,并且其规模和影响都超过了政府部门文书管理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

三、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在信息资源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的今天,大力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资源是组织的战略资源

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关键、全局性和长远性作用的资源称为这个组织的战略资源。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工业化时代,材料与能源是社会组织和个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资源。20世纪后半叶以来,各项社会活动中涉及的信息量急剧增长。面临着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一个人、一个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要在现代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和强有力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手段。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空前增长,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战略资源。

从宏观上看,信息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之一,是与材料和能源并列的重要资源。材料是生产的基础,能源是生产的动力,而信息则是优化生产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力求增值的高效、宝贵、无形生产性资源之一。信息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对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社会诸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经济财富、政治实力,还是科技发明、文化素质或者军事力量,都离不开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从微观上看,组织管理活动所产生的信息是组织的重要资源,而经过处理的信息则能够成为组织的战略资源。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在组织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工商企业,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尤为深刻,许多企业已经把信息列为发展的战略要素。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信息,才能在竞争中克敌制胜。在制定全球化战略中,信息更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具有战略价值的信息,在组织内循环流动,并通过高效率的信息网络将组织内部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讲,组织决策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合理开发信息资源的前提是能够有效地控制其使用,并保证其在成本最低时经济功能最强。如果在总体上缺乏一种协调和控制机制,那么,由于盲目开发和无节制利用所带来的高成本、低利用率以及信息污染、信息冗余、信息犯罪等问题就势必难以避免了。因此,要合理地开发、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就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使信息资源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并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信息资源管理强调以信息为中心来组织各管理要素,信息战略是组织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信息资源管理的其他意义

1.开辟了管理新天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管理已经形成了许多专门的领域。按行业不同,有企业管理、科研管理、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商业管理、金融管理等;按性质不同,又有人事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目标管理、风险管理等。信息管理是在迎来信息资源管理新时期后才加入管理“大家族”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出现使信息管理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使信息管理真正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信息资源具有其他非信息资源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随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不断开展,管理世界终会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2.保证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合法权益。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制定并监督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政策、规章和条例。这些法律、政策、规章和条例对于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合法权益,取缔非法或不合理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考题

1.信息的通俗定义是什么?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学科对信息的定义是什么?

2.信息是如何传播的?

3.信息具有哪些特性?这些特性对信息系统有哪些影响?

4.试分析信息技术的体系结构。

5.信息系统的发展与什么密切相关?各发展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典型系统?6.试述信息系统的含义。

7.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地位如何?

8.你认为什么是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如何?

[1]潘大连、黄巍编著:《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技术和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2]谢阳群:《信息管理专业的内涵》,《情报资料工作》199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