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的持续进步是由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努力和奋斗推动的,而在其中起凝聚、组织、示范、带头作用的是千百万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没有这些人才作为中坚力量,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人才即有才能的人,是具有某种或某些才能并能通过发挥其才能而实现自我、造福社会的人。“江山代有才人出”(赵翼《论诗》),正是他们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和成果,为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染上了绚丽的色彩。当代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无疑需要更多方面、更多层次的不断涌现的大批人才。
时代呼唤人才,社会发展实践的需要是人才产生的源泉。只要社会有了对某种人才的实际需要,就会在实践中培养出满足这种需要的人才来。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初是自发地产生的。他们具有相关领域的基本能力,经过目标的调整和原有能力的“移植”与重组,在实践中发展了解决新领域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该领域中的人才。一旦人才和需要之间的供求关系明朗并稳定下来,社会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机制来培养某类人才以满足这类需求。在人才的培养上由自发达到自觉,这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培养各类各级人才的基本方式是各类各级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领域,它的功能是为社会的全部领域,包括教育领域自身培养人才。相对于人才的使用而言,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才的培养。当然,人才的培养不仅实现于教育的过程中,而且也实现于使用的过程中。使用对于人才培养尤为重要,以至可以说,人才的培养开始于教育,完成于使用。
我们强调使用对于完成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不是说任何一种方式的使用都对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人才的使用要得当即合理,才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完成。合理的使用使人尽其才,用其所长,并给予人才的发展以足够的空间。不合理的使用会用非所长,闲置人才,甚至扼杀人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有刻苦成才、报效国家、承传文化、经世济民的传统,但在几千年悠悠岁月中,真正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更多的人是怀才不遇,抱恨终生,只能感叹“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社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一方面又常常不能及时发现和合理使用人才,造成人才的闲置即浪费,问题显然在于社会机制。
以一种较为健全的社会机制培养和使用人才,是现代社会的重大进步,也是我们生活在当今时代的幸运。当然,事情并不尽如人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理培养和使用人才的社会机制。这是一种需要社会和人才双方在良性的互动中形成的机制,既需要社会组织方面结构和功能的改进,又需要人才自身自觉的积极的努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诚然是一种社会的培养和使用,但它更是人才自我的培养和使用。一个人能否发展和展现自己的才能,从根本上说是由自己决定的,取决于主体能动性积聚的水平和发挥的程度。
人才是相对于社会需要而言的,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这是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由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总的说来是两个前后错开的过程,在两个过程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就是说,今天的人才培养是为明天的人才使用服务的,因而必须与明天的人才需要相适应。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合乎客观实际的科学预见为指导,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状态,影响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这首先是社会,具体说来是政府、学校、企业、社团等作为人才培养者的职责,但同时也是被培养者自己需要把握的。因为如前所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培养者,归根到底是自己塑造了自我,决定自己是不是人才,是什么样的人才。
瞄准未来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人才,包括可能成为人才者对自己的自觉培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但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往往只看到具体的社会岗位对于特定专业或某种技术的需要,把人才的培养等同于各种专业技能或职业技术的掌握。这样做固然可以满足社会许多具体的专业或职业的需要,是我们培养人才的一个直接的目标,因而也是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但这并不是人才培养的全部内容和目的。把人才培养简单地等同于职业培训,看成是为社会这部大机器制造一个个齿轮或螺丝钉,可以说是一种机械论的人才观念,与当代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我们知道,在职业和岗位分工越来越明晰的现代社会中,社会整体对于人才的多样性的需求在每个人那里被分解为仅仅对于其某一种能力的需求,似乎一个人只要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就足够了。如果真是这样,所谓全面发展的要求就不再有必要,甚至成为教育投入上的一种资源浪费。因为倘若只在一个方面发展是最佳选择,那么其他方面的发展就是多余的了。(www.xing528.com)
假如是在一种超稳定的传统社会状态下,个人在固定不变的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功能可以是不变的,那么人们只要按照自己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定位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就行了。但现代社会是以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社会。发展中的社会日新月异,对人的能力的需求在总体增长的态势下呈现出无穷无尽的变化。由于社会需要和个人选择的变化,现代人在职业或岗位上的流动性加大了。一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可能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上流动,因而会有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上的不同能力要求。如果我们缺乏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就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我们的需要,同时也会失去个人发展的机会。
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分为许许多多部分,而各个部分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个人在社会体系的一个结点上工作、劳动,通过社会之网而与整个社会发生联系。社会职业或岗位要求在这里工作的人具备必要的职业或岗位能力,实现其特殊的社会功能,成为合格的专业型人才;同时,这一职业或岗位与社会的复杂联系又要求人们具有相关的素质和能力,在非专业的方面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即要求他们同时也是某种程度的通用型人才。在社会结构中,岗位的层次越高,涉及的范围越广,对于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普遍性和综合性的要求就越高。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合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进一步要求。
其实,即使是对于特定社会职业或岗位的专门人才而言,他们也需要以全面的发展作为某方面突出发展的基础或前提,甚至可以说越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越是需要全面的发展。而全面的发展不仅仅包括人的多种能力协调发展,更包括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好的人才首先是好的人,是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的人。人的素质中的才能因素与人格和品质等因素应有一种整体的统一性,这样才能成为真正为社会所用的人才。在现代社会的系统联系和迅速发展中,我们尤其需要有一种全面、动态的人才观念与之相适应,而不应仅仅从特定社会分工的具体需要出发,退回到狭隘机械论片面的、静态的人才观念中去。片面、静态的人才观念不利于合理培养和使用人才,更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的最高历史形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这是人的发展最理想的状态,不可能很快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但我们确实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人才是社会成员中最优秀的部分,他们应该是得到全面发展的人。社会的进步就在于不断有更多的人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总体要求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全面发展符合每个人的本性和利益,而社会主义正是以人为本的,我们所追求的社会进步归根到底在于人的发展,它的最高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原载《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