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8年,都铎王朝最后一任君主伊丽莎白一世即位,英国进入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时期。在此背景下,戏剧作为宫廷和民间的消遣娱乐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戏剧艺术光芒万丈,使得其他艺术成就黯然失色,而莎士比亚的赫赫声名,也遮盖了太多青年才俊的光彩。在这批被称为“大学才子”的俊彦之中,最著名的人物,无疑是英年早逝的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
马洛出生于坎特伯雷城。他虽然生于鞋匠之家,却有幸受到良好教育,就在莎士比亚结婚、生子的那段日子里,马洛在剑桥大学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神学课程,拿到了硕士学位。他才华横溢、桀骜不驯,不愿意做神父,而是走向了戏剧舞台。
23岁时,马洛发表处女作《帖木儿大帝》,这部戏“吹响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革命的第一声号角”,他一举而名满天下。帖木儿是力量与野心的完美统一,从牧羊娃变成无数国土的统治者,“他那傲慢的言辞震撼了整个世界,他那所向披靡的利剑征服了全球”。今天的观众或许难以赏识这种桀骜不驯和勃勃野心了,但是,这种征服世界的雄心,正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青年戏剧天才马洛的勃勃雄心。
随后,1588年,上演了马洛的第二部戏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浮士德本是德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据说真有其人,他出生于1480年,卒于1540年,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又通晓医学和天文学,还会占卜和法术。人们说他活着的时候能通神,死后灵魂被神灵抓走。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大体上是根据1587年德国出版的一本民间故事《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写成的。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大学才子派(www.xing528.com)
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他们多数在伦敦最优秀的学校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致力于英国戏剧改革,把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开创了戏剧繁荣的局面。莎士比亚就曾受惠于他们。这些人中,除了马洛外,重要的人物还有李利、基德、格林等三人。李利的代表作是《恩底弥翁》,基德的代表作是《西班牙悲剧》,格林的代表作是《僧人培根和僧人邦格》。
威登堡大学神学博士浮士德,勤奋好学,精通神学、哲学、医学、法学。但是这些知识都不能满足他内心的求知欲望,他转而研究巫术。戏剧一开场,浮士德就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在魔鬼靡菲斯特的引诱下,他决定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24年,以换取魔鬼供他驱使、满足他各种愿望的交易条件。在魔鬼的帮助下,他周游世界,去同亚历山大大帝会面,去愚弄德国皇帝和大臣,去罗马游荡,拿教皇开心。他还招来古希腊倾国倾城的美女海伦,怀着激情要分享她的永生:就是这张脸使千帆竞发,把伊利安的巍巍城楼烧成灰的吗?甜蜜的海伦,你一吻就能使我永生。看,她的嘴唇吸走了我的灵魂!来,海伦,还我的灵魂来!我住下了,天堂就在你唇上!
希腊神话中的美女海伦
海伦,据说是天神宙斯与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之妻丽达的私生女。16岁时嫁给斯巴达王莫内劳斯,后来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而引起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后世有人形容这场战争为“使千艘战舰齐发的容貌,海伦的美引发了特洛伊战争”。浮士德在受到魔鬼的诱惑后,怀着激情招来倾国倾城的美女海伦,要分享她的永生。
然而,浮士德没有获得永生,他跟魔鬼的契约到期了。24年转瞬即逝,午夜逼近,浮士德回首那些心想事成的过往岁月,发现不过是场镜花水月而已。他依然惶恐不已,他宁愿自己没有读过书,没有上过大学,那些知识不能使他身心受益,他依靠魔鬼满足了的,不过是种种享乐而已。他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会被永远关进地狱。他发出这样的悲鸣:“别动,你们这些不停转动的天体,好让时间停下,让子夜永不来临。”不论他如何哀求:“啊,跑慢些,再慢些,黑夜之马。”午夜一过,电闪雷鸣,魔鬼将他的灵魂带往地狱。
这就是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他有无穷的求知欲,妄图通过追求知识控制一切,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他的悲剧,不是野心的悲剧,而是人类欲望的悲剧。这种悲壮的求知、求真精神感召着无数人,后来,伟大文学家歌德也写过一部《浮士德》。
马洛可谓才大命薄。他原本就是个放荡不羁、超越常规的人,打架、斗殴、坐牢、宣扬无神论。有一次,他跟几个朋友在酒吧喝酒,发生了斗殴,被刺身亡。后来,有文献表明这可能不是一个意外,而是一起宫廷谋杀,因为他做过情报人员,又具有反宗教思想,而且太具有煽动性了。无论马洛的死因是什么,对于英国文学史来说,这个损失都难以估量:他死的时候,年仅29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