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炼境界:话说健康-话说健康

修炼境界:话说健康-话说健康

时间:2024-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修炼太极的基本动作有七个要求。关键就是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心中、眼中、感觉中逐渐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终忘却双手,达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

修炼境界:话说健康-话说健康

第三节 修 炼 境 界

学练任何一家太极拳都须按境界等级进行,境界等级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由于太极拳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所以,实际学练的过程中,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奥秘。也因之与太极拳奥妙无穷的风采、魅力无限的境界失之交臂,从而徒留悲伤和叹息。练太极拳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要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心理上的要求属于精神方面,生理上的要求则要落实到身体各部位。修炼太极的基本动作有七个要求。一是虚领顶劲(顶头悬)。《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练太极拳时要求头部正直,但不能用力,下颚稍向内收,但不能用力收,否则僵硬,颈部要灵活,但不能晃动。这三项要领构成“虚领顶劲”。无论身体如何转动,这个姿势不能变动。二是含胸拔背。含是向内收敛的意思,练习太极拳时尤忌挺胸,挺胸易于导致躯干僵直,影响气的上升,压胸易使闭气,此二者皆不合太极拳的练气方法。含胸指胸微微下沉,肺则向下开张,肺活量自然加大,气则沉丹田矣。拔即向上提的意思,拔背是用头将背微微提起。有了虚领顶劲,背部自然提起,使脊柱垂直,则中枢神经安定。所以,含胸与拔背是相连的。做好虚领顶劲和含胸拔背,则满身轻利。三是沉肩坠肘。沉肩坠肘与含胸拔背都是互相关联的。肩不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肘不坠则动作迟滞,力不能长,两胁失去保护。四是松腰垂臀。练太极拳,腰是最重要的,固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松腰就是要求腰部要轻松,身体动作运转轻灵。因为太极拳的运动变化皆系于腰,腰松关系着身体的下部着力,不致有头重脚轻之弊。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突臀会造成松腰的障碍。五是裹裆含腚。裹是包起之意,裹裆是大腿肌肉由外面向里面包裹,臀部不翘,肛门自然向上提,称为含腚。六是尾闾中正。这是顶头悬的延续动作,只要顶头悬做好了,脊柱自然会正直。做到了虚领顶劲和尾闾中正,就能使全身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七是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就是使横膈膜下沉,成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法能促使呼吸饱满,精神振奋,有利于动作顺遂。(www.xing528.com)

在太极拳学练过程中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小乘摸劲阶段,即太极拳有为法,世间法(智),强调为拳日益,一法生万法,学架子、入架子阶段。第二阶段为中乘懂劲阶段,即太极拳无为法,属于出世间法(智)。强调为道日损,万法归一法,出架子阶段。第三阶段为大乘神明阶段,即明了太极拳流体、无力、无为、无根、无量、无形、无相、无住等太极思维,进入了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阶段。综合起来,要学好太极拳,创造出太极境界可归纳为七个方面境界。第一个境界是苦练基础:开始学练太极拳的时候,最初的10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但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只顾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这样学练十几年,只能练太极拳套路,而太极拳丰富的内涵之滋味就无从品尝。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第二个境界是内外相合: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了。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第三个境界是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的论述,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在求达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第四个境界是融进内功:许多人仅仅满足于练拳套路,以为一门心思的天天演练就可以功夫上身;岂不知太极拳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的身心锤炼,这个阶段重要的内容就是让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都融入内功之术。如何做到融进内功,关键是把每个拳架都拆开来默识揣摩,从而能随心所欲地把这个式子去僵硬而柔韧,去招法而内功劲法,去刻意烦琐而简洁明了。所以,此阶段一定要纠正并逐渐杜绝只运动形体的空架子现象。只有意识到太极拳必须使术与招相融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逐渐达到“招中有术,术由招出”的境界,便可体会与感悟太极拳架阴阳相合的奥妙,为下一步进入揉手的应用打下基础。第五个境界是内在充实:盘练太极拳时,梢节的松开、松散、通空尤为重要。松开就是松开身体的各大关节,使之形成流体、弹簧状态。松与散能使手部内气在自身气势的外缘与大自然的外气自然交融;也便于实现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实现与外界之气的交融,使之与身体形成一团元气呢?关键就是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心中、眼中、感觉中逐渐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终忘却双手,达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松散”之后必须要伴“通空”,“通空”之后必然要进入“松空圆满”。松沉、松净、松柔、松化,内在里像是充满内气的气球,充实饱满,好像旋转门、跷跷板,动作之间的转化,自然轻松,不露痕迹,继而周身内外成为混元整体,从而达到神意灵敏、元气充沛、延年益寿的实效。第六个境界是过河扔船:社会上练学太极拳,很多人往往越学越多,学24式、42式、88式等。结果,每天早晨练拳为了不忘记套路,则要把这些套路都打一遍。但是,这样学练的结果,往往精力付出很大,效果却不理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在拳架研习熟练后,往往抱着拳法套路不放,一辈子在拳套上下工夫,其实,拳架只是帮助理解太极拳真谛的一个渡河之舟,目的是抵达太极功夫的彼岸。过了河,船必须扔掉。第七个境界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的境界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境界。如果表述的话,可以这样来形容:此时,太极拳拳架中每一招、每一势、每一种内劲走法都已经没有了,太极拳的独特思维即,“无根之根,无力之力,无中之中,无向之向”,已成为自觉意识,一身舒适、无我无为、无形无相、万法自通、圆融无碍的境界已经呈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