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适应环境,尽快实现角色转换
毕业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如何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及转变时间的长短,都是毕业生关心的问题。从许多毕业生的成长经历来看,就业后的前三年是打好事业发展基础的最佳时期。
一、角色转换
(一)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
所谓社会角色,简单地说是一个人的身份,也就是其所处的相应社会关系的反映。由于不同的社会关系有与其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因此,对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就会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每个人在社会上总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位大学生,在学校对教师而言是学生,在家里对父母而言是子女,等等。
学生角色,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接受教育、掌握本领、逐步完善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受教育者角色。其中心任务是在社会教育环境的保护和家庭的经济资助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力资源。其主要特点是接受教育、储备知识技能、培养能力。
职业角色,是指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本领在职业活动和岗位工作中承担职业义务、履行岗位职责,并取得相应报酬的岗位工作者角色。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自己的社会职位和相应的职业素养,在某一职位上以特定的身份按照一定的规范开展职业活动,在履行职业义务、承担职业责任的过程中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取得相应的报酬。
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不同之处主要有四点:
(1)社会责任不同。学生角色的主要社会责任是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德、智、体得到发展。整个角色过程是一个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技能、锻炼能力的过程。而职业角色的责任,是以特定身份去履行自己的职责,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作为职业人必须适应社会,服从领导和管理。
(2)社会规范不同。学生规范多从教育培养的角度出发,使其顺利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力资源,以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等为主要行为规范,学会做人,重在学习和成长。职业角色的规范,则因职业的不同而不同,规范既具体又严格,往往与一定的社会责任甚至法律责任相联系,重在贡献和承担职责。
(3)社会权利不同。学生角色的社会权利主要是依法接受教育,并获得经济生活的保障。职业角色则是依法行使职权、从事工作,并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取得相应报酬、享受相应权利。
(4)面对的环境不同。学生角色面对的是“寝室—教师—图书馆—食堂”四点一线的简单而安静的生活方式,单纯而简单的校园文化氛围。少许逃课无人管,有较长休息日,学术上可与老师讨论甚至争论,学习目标清晰。职业角色面临的是快速的生活节奏、紧张的工作和加班,劳动纪律要求严格,要面对老板的独断专行;一切以利益为导向;对待职工不一定很公平;完成上司交给具体而实在的工作。
高职学生到一个新的单位里去工作,是一次角色转变的过程,要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社会是一个大舞台,跟校园环境大不相同。大学校园生活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都比较有规律性。在校园里,学生容易滋长浪漫情调和美好幻想,这与现实社会环境差距较大。
(二)角色转换的意义
高职学生就业后,面临着如何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问题,这是其人生中的一种重要的角色转换。学校与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环境,学生和职业人是不同的角色,对社会承担着不同的义务。高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应尽快地完成角色转换,顺利完成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要注意克服可能出现的种种思想和心理矛盾,加强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以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走进职业生活,这对于尽快适应社会做好岗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对角色转换认识不清,思想准备不足,往往会导致在岗位工作中对职业角色的不适应,甚至影响职业岗位的工作。
高职学生实现毕业前的角色转变,就是要抛开幻想,了解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社会环境,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人生问题。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职业状态,真正地认识社会,全面地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或适应社会职业的同时,接受社会的选择和磨炼,这样才能顺利地实现角色转变。
(三)角色转换中需克服的心理问题
毕业生对角色转换的认识,有的比较明确,有的还较为模糊。有些毕业生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清楚、合理、科学地认识和实现角色转换的意义,并由此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恋心理。十几年的读书生活,使每一位高校毕业生都容易养成一种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上的习惯。刚走上工作岗位,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视为学生,以学生角色来要求自己、对待工作,观察和分析事物。
2.畏缩心理。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对新的环境往往一时无法适应,对新的工作往往一时无从入手,以致做事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怕承担责任、怕工作做不好、怕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
3.自傲心理。一些毕业生自以为接受了几年的正规教育,学到了不少知识,已经是人才了,甚至以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应对工作,手到擒来。于是便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轻视实践,放不下架子。只想搞技术或管理工作,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
4.浮躁心理。一些毕业生缺乏敬业精神,一会儿想干这项工作,过一会儿又想干另一项工作,对于本职工作坚持不下去,不能深入了解其工作性质、职责范围,就职很长时间后,仍然未能熟悉业务、掌握工作技巧,不能进入新的角色。
5.焦虑心理。一些毕业生初到工作单位,面对生疏的人际关系以及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感到力不从心,缺乏应有的自信。看到别人工作得心应手、经验丰富,相比之下,觉得自己的能力低,担心工作干不好、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从而导致焦虑心理。
(四)试用期的角色转换
与其他高校学生一样,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和参加工作后,往往有一个试用期。试用期是大多数用人单位在双向选择中采取的一种措施,是用人单位对“准”就业人员的一种考察方法。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这既是一种考验、一种挑战,也是展示其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机遇、一次应战,应当很好地把握这次机遇、沉着迎接挑战,决不可掉以轻心,以免丧失良机。
初到工作岗位,应把握好试用期的角色转换这个关键,牢固树立岗位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多数人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一般不会被委以重任,而是先从最简单的辅助性工作做起,这也符合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有的人对此不理解,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对于一般性的工作不愿意干,甚至闹情绪。这是就业思想和心理准备不足的表现,也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不管职位高低、工作难易,都应以满腔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认真对待眼下的岗位工作,力争把它干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职业环境,做好岗位工作,在工作中站住脚。
二、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毕业生初到一个工作单位后,其外貌、仪表及工作情况往往都是同事和领导关注的焦点。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第一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第一印象具有定势作用,对以后的长期印象产生很强的影响力,较差的第一印象对一个人就业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在工作过程中,与你长期交往共事的人只占少数,大部分人可能不了解你。而第一印象总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并且决定了双方是否继续交往的可能性。因此,毕业生在一开始就要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在公众场合,你更应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这是走向事业成功必要的“外包装”。要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除了思想上的高度重视之外,还应当从具体事项入手,注意衣着整洁、仪表端庄大方,言谈文明、举止得体,勤劳守纪、虚心求教,工作主动、服从组织安排。
(一)衣着得体,公众面前树立成熟形象
衣着服饰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要得体、整洁、大方,与特定身份相符,可以适当体现个性,但不能与周围的同事反差太大。得体的衣着不仅可使你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良好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它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你在心中树立成功的信念。当然,这种衣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场合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比如,在参加生产劳动时你要穿劳保服,在单位举办的职工联欢会上,最好要着一身干净的西服等。至于发型,则不必刻意制作,但应适当梳理,以体现精炼、活泼、有灵气等特点。
(二)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言谈举止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因此,当你开始工作之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有话可以多说一些,以显示你的交谈能力与亲和力,但要有所节制,说话内容也要有所选择,不要把道听途说的东西作为谈资、津津乐道,更不要搬弄是非、夸夸其谈。无话可以少说一些,以显示你的稳重,但不要沉默寡言。待人要诚恳,要有礼貌、讲道德、守信用;要谦虚谨慎,切不可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举止要自然得体,既不要矫揉造作或三缄其口,让人觉得“虚伪”“玩深沉”,也不要大大咧咧、出言无状,给人不懂礼貌的印象。要善于协调内外关系,对新单位存在的问题、矛盾、不良风气,不能盲目地妄加指责,要进行认真的观察了解,发现积极因素、优秀人物,去接近、去学习,对问题和矛盾,要通过正常渠道向有关方面提出,帮助克服和改进。不要卷入帮派和权力争端之中。总之,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三)思路清晰,善于总结汇报工作
语言表达是一个人能力水平高低的最直观表现,如果自己把分内工作干得十分出色,而当领导亲临现场检查指导时,你却说不出所以然,那么这就无形中把成绩给埋没了。为此,毕业生上岗后应该在熟悉工作范围、岗位职责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理出一个工作思路,以备各种检查时的汇报之需。
(四)文笔流畅,善于写作总结
常言道“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字迹工整与否往往会影响到自己的外在形象。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虽然人们已经普遍“换笔”,用电脑打印代替传统写作,但是写作能力本身却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应该在文书写作方面有所特长,毕竟工作中需要你动笔的时候很多。假如单位突击安排你写一份工作总结或者其他文字材料,你思考了三天三夜还没有成稿,恐怕很难成为领导心目中的可用之才。
(五)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遵纪守法的好职员
在学校应该做一个好学生,在单位也要做一名好员工。毕业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一定要积极进取,努力表现出一名优秀员工应当具有的优良品质。优良品质要从具体工作中培养、从日常生活中锻炼、从每个细小环节上做起。对于工作,无论大小都要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在工作中要踏实肯干,决不能因为工作的脏、累、单调而轻视或推诿。要特别重视领导交办的第一项工作,即使这项工作不重要,也要认真对待,努力把它完成好,以此赢得领导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的认可。若领导交办的工作很复杂、很重要,你更要全力以赴去完成,以证明自己的实力。要努力做到干工作不拖泥带水,不讲个人得失;工作时间不闲谈、不干私活;不乱翻别人办公桌上的文件、资料;不长时间高声拨打私人电话;不说低级或歧视他人的笑话;不在上班时间吃零食。要自觉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毕业生作为上班伊始的新员工,还要尽力做到早来晚走,主动做打扫卫生、整理工作场所的杂物等日常劳动,给领导和同事留下良好印象。
三、做好适应社会的转变和调整
大学毕业后,每位高职毕业生都面临着如何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问题。学校和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环境,学生和职工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对社会也承担着不同的义务。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从大学毕业生到一名合格的员工,必然有一个转变过程。实现这个转变,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各个用人单位在促进大学生这一转变过程中,都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对新进的大学生进行入厂教育、上岗前的安全教育、社情教育等等,有的还举办短期培训班,结合实际进行岗前训练,大部分单位都安排毕业生见习期,让毕业生跟班实习;或让熟练工人当师傅,带班劳动,帮助毕业生熟悉环境、熟悉岗位、熟悉工作,使毕业生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完成从学生到熟练职工的转变。许多毕业生在组织的培养和帮助下,将上岗后的第一步迈得很稳健、基础打得很牢固,很快就做出了突出成绩。但也有一部分毕业生一时还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出现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思想上、行动上没有很好地认识从毕业生到单位员工转变的必要性。
对于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讲,在实现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心态,尽快适应新环境(www.xing528.com)
当毕业生到工作单位以后,都会发现现实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心中难免有些失落。多数人初到工作岗位,一般不会被委以重任,而是先从最简单的辅助性工作做起。这也符合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刚刚步入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可能会感到工作平淡,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了,整天做些小事或杂事,可能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想成就一番事业不知等到何时的想法。有些毕业生会工作待遇不高,甚至与中学同学中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相比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因而会出现心理不平衡。
这些问题对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来说,或多或少都可能遇到。遇到这些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应该抱有正确的心态,保持清醒头脑、勇敢面对现实、积极化解矛盾。理想虽美,但是,变为现实并不容易。理想需要每个人去努力、去奋斗、去追求。“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人生和事业的成功,只有靠自己去争取、去创造。任何空想都是无济于事的,只会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生命。在生活中,毕业生应该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要做好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唯有如此,成功才会向你走来。
在试用期内,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人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工作中的成败得失都属于正常,关键是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失误。失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它。对待失误的正确态度是认真分析原因,勇于承担责任,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失误再次发生,以获得领导和同事的理解。
(二)面对现实,尽快缩短自己与单位职工的感情差距
走出校门,离开熟悉的校园、老师、同学、朋友,远离家乡、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新的人群,多数毕业生会有一种陌生感、孤独感,个别人还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总感到难以找到知心朋友。有的人甚至还会因此而在工作上出一些纰漏,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出现一些矛盾,闹一些笑话。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背上思想包袱。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由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十几年生活在相对稳定、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因此有的毕业生上岗后,老职工会感到他们身上有一种“学生气”,看着不顺眼,不愿多接触他们;而毕业生也往往感到新的人群没有往日的同学老师容易交往,许多事情不尽如人意。这种感情上的隔阂会使自己不知不觉地与周围职工筑起了一道“屏障”。要排除这种障碍,必须从感情上尽快缩短与周围职工的距离,善于使自己自觉地融入新的人群之中,尽快实现从大学毕业生到职工的转变。
中国有句俗话“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它所体现的为人处世原则是: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人的行为也应作相应调整。因此,毕业生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之后,要充分认识到新的环境、新的岗位就是你自己成才的舞台,必须去认识、了解和适应它们,熟悉将同你朝夕相处、共创未来的职工。因而不是大家如何适应你,而是你如何适应大家的问题。“万物相竞,适者生存”,谁适应得快,谁就会快一些被大家认识、快一些获得成功。
感情距离的缩短,关键在于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是在相互认识、相互交往、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人只有在与人的交往中让大家认识你、了解你,才能融入新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要不断地去了解别人、认识别人,随着相互熟悉程度的提高,感情才有可能日益加深。要相信“心诚则灵”,只要你诚心待人、尊敬别人、理解别人,别人就会理解你、尊重你,你就会很快成为新的大家庭的一员。这时,你会发现,在新的人群中,有许多新的特点、新的优点,这里同样也有坦诚热情的工友,有默默奉献的英雄,有足以使你终生受益的楷模;也有你可以倾吐心声的挚友,他们和你的老师、同学一样,是一群可爱的人。
(三)放下架子,甘当职工群众的小学生
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古代圣贤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年轻人呢?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每一个单位,都藏龙卧虎。因此,高职毕业生无论是到科研机构、机关处室,或者是到基层单位,都切不可自恃清高、夜郎自大,要老老实实地拜群众为师,做到“嘴勤”、“眼勤”、“手勤”、“腿勤”、“脑勤”。要多问、多看、多干,多听、多想、多小结,惟有“嘴勤”、“脑勤”,才能学到真本事。
“嘴勤”,就是毕业生来到一个新单位,作为“小字辈”,不要摆架子,要处处将自己看得小一点,主动与别人打招呼,道一声温暖,说一句谢谢。这些事情虽小,却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养,还会无形中把你与同事彼此的距离拉近。工作中,要多问,不要不懂装懂,既要有“不耻下问”的勇气,又要有敢于求教的耐心。
“眼勤”,就是要做到“眼里有活”。从主观上说,新上岗的毕业生总希望多干一点工作,但往往是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分派或分派不具体,就不知该怎么干了。还有的毕业生,眼高手低,看不上看似微小的工作,常常是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这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眼里没有活,正说明毕业生还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你就会发现要干的活很多,决不是没有活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试想,眼前细小的活都不愿干,或不会干,又怎么能干大事呢?任何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赏识工作主动性强,有思想、有点子的年轻人,而不是那种推一推动一动的人。
“手勤”,就是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上班后主动干一些诸如打扫卫生或生产准备性工作。假如领导有意要考验你的工作能力,你不仅要按时完成任务,而且还应尽力去完成好,绝不要拖拉。因为拖拉是领导最反感的事。
(四)扑下身子,用工作实绩赢得同事的信任
想在一个单位站稳脚跟,必须靠汗水去创造工作成绩,才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同、赞誉和信任。一位现已走上基层领导岗位的高职毕业生曾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被分配到基层作业队工作后,大家对他的初步印象是小伙子随和、勤快、表现不错。但当他第一次随班长到作业现场时,因考虑到一身新工衣沾上油污还得回去洗,干起活来就蹑手蹑脚。虽然工衣保持了干净,可他从别人的眼光中也看出了一种异样。下一次再到作业区作业时,脏活累活他抢着干,虽然一天下来腰酸腿痛,但从同事的赞许中他心里觉得特别舒畅。现在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己的今天是干出来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干不是盲目蛮干,而是要自觉地、科学地把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苦干加巧干,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毕业生刚到一个单位工作,各方面情况还不熟悉,埋头工作、苦干实干是必要的,这样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必须在苦干的同时,多动脑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新措施,特别是能够结合实际,制定出节约劳动力、提高效益的技术改造方案,取得显著成绩。这样,周围的职工才会对你刮目相看。而这时,你不仅仅已将自己融身于职工群体之中,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一个新的形象,成为单位的“焦点人物”,赢得了领导、同事的肯定。
(五)平等待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中国当代名人成功素质分析报告》系统地研究了500多位中国名人的成功经验,发现有九种素质是很重要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奋斗者,因职业不同,每一种素质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根据这些素质的作用大小、时间长短、在各行各业中使用的广泛程度,其排序是:①抓住机遇;②才华;③信念;④敬业精神;⑤特殊个性;⑥承受力;⑦人际关系;⑧善于表现自己;⑨口才。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除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在非智力因素中,敬业精神和人际关系对毕业生以后的发展又有着决定性影响。
如果把工作和生活环境比作一部机器,人际关系就像润滑油,油的质量好坏决定了这部机器的运行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毕业生十分重要。大学毕业生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工作,人际关系搞得好,就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帮助,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人际关系搞得不好,生活就多些猜疑和怨恨,自己也会感到很孤独。因此,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会涉及到自己与他人的心情,而且会影响工作的成效和个人今后的发展。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必要的环节,也是人格完善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1.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个性心理。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来到一个新的集体后,在同事及上下级之间应平等待人,不要以职务的高低加以取舍,更不要卷入是非矛盾,拉帮结伙、搞小团体。待人处事要做到诚实守信、实事求是,不口是心非、言过其实;做到严于律己,以各种相关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不挑拨是非、背后议论人、猜疑嫉妒人,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自己受到委屈或误解时,要胸怀大度、克制感情、冷静处理,勇于剖析自己、主动承担责任。“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地坦荡、光明磊落、作风踏实的人,别人也乐于与之交往,从而也容易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摒弃那种在交往中纯功利的、只从利益出发认识和理解人际关系的庸俗态度,以免自己局限在少数或不正常的个人关系之中。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要善于控制偏激的情感,如猜疑、嫉妒等等。
2.要做到宽以待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在人际交往中,要与人为善,不斤斤计较,不苛求他人,要能容纳人,既能容纳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批评,也能容纳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要多一些理解,多一点帮助;少一些猜忌,少一些指责。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与别人交往时首先想到自己的人,很少能建立良好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当你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别人身上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在与人交往中一定要学会关心他人。在一个集体中,关心是产生凝聚力的基础。对于同事而言,当他知道你是真的关心他之后,他就开始注意为你服务了,这是一对“伴生力”。这方面,历史上较好的例子是拿破仑与其下属军官的关系。拿破仑平常在军营中喜爱来回走动,遇到军官时就主动与他们打招呼,并谈论这位军官参加过的某场战斗或军事调动,不失时机地询问军官的家乡、妻子和其他家庭情况。时间久了,每个军官都从拿破仑的谈话和所提问题中感到皇帝对他们个人情况知道得一清二楚,进而感到皇帝对自己有兴趣。这也就感召了每位军官对拿破仑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忠心和热情。
关心别人只是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奠定了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帮助别人。世界著名领导才能训练大师约翰·麦克斯韦博士曾说:“为别人服务有一个积极的结果,就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很自然地亲近帮助过自己的人。大多数人都愿以德报德。”因此,当一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热情之手,而不袖手旁观、落井下石,那么你将加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砝码。记住,只有热心帮助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也只有热心助人的人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扬。
3.在与人交往中,要做到诚恳与主动。诚恳是人际交往的基石,而诚恳往往是相伴而生的。付出才会回报。在与人交往中,你只有首先对别人诚恳,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诚恳,主动给予对方所需要的东西,也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对人要亲切,待人要热情,真心实意地与别人交往,关心、同情、理解别人,尊重、信任别人,尊重其人格,尊重其劳动。
4.在与人交往中,要灵活掌握和运用交往的方法。做事一定要注意方法。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讲究交往艺术,灵活掌握和运用交往的方法尤为重要。由衷的赞美,善意的批评,对他人经常的关心、帮助,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应根据交往的对象、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灵活运用。旨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利于毕业生消除新环境的陌生感、孤独感,顺利度过适应期。从长远看,它有利于自身身心健康,有利于一个工作团队内部员工顺心气、增信心,工作舒心、生活惬意;有利于增强团结,形成上下左右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总之,它既有利于集体,也有利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六)转换观念,尽快树立新的社会角色意识
从学生成为从业人员,这是社会角色的重大转换。角色的转换需要相应的观念转换,在迅速转换观念的前提下尽快树立新的社会角色意识。这些意识包括:
1.独立意识。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同时人们也开始把毕业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看待,这就要求毕业生有独立意识。
2.责任意识。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要参加生产、管理、决策等实践活动,对所在单位和部门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个人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仅与自己的前途有关,而且与单位和部门的兴衰荣辱休戚相关,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树立责任意识,以国家强大、民族强盛和单位兴旺为己任,立足本职,干好工作。
3.协作意识。社会是一个整体,它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协作。工作项目的完成、工程技术的实施、生产的组织管理,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因此,毕业生要树立协作意识,事事从集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
4.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拥有创新意识的国民,是拥有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毕业生要树立创新意识,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
(七)尽快培养适应社会的行为方式
毕业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不仅要完成专业、知识、技能向职业方向的转变,而且要完成思维方式、工作能力、处事方式等方面的相应转变。为此,毕业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为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毕业生应不断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调整好生活节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
2.学会理财。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量入而出,合理开支。即使收入高也应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3.掌握职业技能。走向工作岗位后,首先要熟悉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性质、工作程序及相互关系,认真学习和掌握工作的技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4.培养自己工作所需要的心理品格。社会工作的门类多种多样,所需要的心理品格也不相同。大学生在确定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之后,要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分析其特点,注意培养工作所需要的心理品格。
5.遵纪守法,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学毕业生要遵纪守法,并以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修养。努力做到领导不疑、同事不忌、众人不诽,应是每个毕业生步入社会时时刻注意的为人基准。符合这一基准,才可能为自己营造一个较好的社会关系氛围。
6.注意小节,养成好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坏习惯是通向失败的向导。因此,毕业生应注意小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八)正确看待挫折,积极参与竞争
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面对市场竞争、职场压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就业是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就业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获得成功,是正常的情况。在就业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的态度,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受挫归因。挫折虽然能够给人带来心情的不愉快,但同时也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不少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只想到成功,没有想到失败,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不能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争取获得下一次的成功。真正的强者面对失败时,能够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毕业生应当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社会竞争——不仅要敢于竞争,而且要善于竞争。竞争要有自信。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的评价。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十分激烈,高职毕业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现实中,不少毕业生竞争意识不强,有的不敢参与竞争,有的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这与客观环境的要求不相符。高职学生要强化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一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二要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转变观念,正视社会现实,做好参加竞争的心理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