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转变角色及形成初步职业期望
一、积极适应角色的转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应强调正确的自我认识。但是必须注意到,“自我”是发展的,它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青少年的个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对自己的认知也就只能在动态中完成。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学习与生活,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大学生要在了解自己的先天的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尽快寻找自己的“职业锚”,并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职业个性。因此大学生要了解这种角色转变的过程,认识到培养职业个性的重要性,从进入大学开始就主动推动自己的角色转变。
(一)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角色”这个词本来指戏剧中演员扮演的人物。我们这里的“角色”定义为,个体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身份变了,角色也就变了;角色变了,角色规范也就自然要发生变化。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生就要有大学生的样子,或者说大学生应该和中学生不一样。
(二)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
中学生基本都还是孩子,衣食住行往往都由家长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往往安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一点时间由自己主宰。埋头读书,按部就班,做一个乖孩子,这就是家长的愿望,也是社会的愿望。可是一进入大学,绝大多数学生都脱离了家长的视野,不得不独立生活。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中学生要多得多,这样他开始能够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角度看,如果说学习是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那么大学生相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少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空间。因此,我们要求大学生不能仅仅埋头读书,更要抬头望路。
(三)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中学的学习,基本都是按照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在老师的“利诱”和家长的“威逼”之下,被动进行的。每天上什么课,每天完成哪些作业,虽然有“计划”,但那绝对不是学生自己的计划。进入大学之后,虽然也还有必修课,但是至少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甚至还留下业余时间。因此大学学习,更强调主动,更要求自觉。一些同学浑浑噩噩地混过了大学光阴,到求职的那一刻才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准备,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都埋怨学校,不能完全责怪老师,恐怕要从自身去寻找原因。
(四)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转变
中学生基本上都属于未成年人,而大学生大多已经过了18岁。作为成年人,法律上确立了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但是也标志着具有完全的责任能力。尽管作为学生,还不能自己谋生、自己养活自己,但是到了这个年龄,个人的社会化应该基本完成。因此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要好好行使自己的权利,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以及整个人生。
总之,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这种角色的转变是必然的,进入大学后,我们要及早进行这样的角色认知,要了解这种新角色的规范,并努力推动这样的角色转变,使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大学生。大学教育本来就有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重任务,大学生要在认识到这个角色转变的基础之上,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形成初步的职业期望
职业期望,又称职业意向,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和向往,也就是希望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人类社会自从有了职业,人们就有了职业期望。只不过原始的职业期望只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不断分化和新的职业的产生,人们的职业期望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由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以及家庭对人的影响不尽相同,以及人的思维方式、知识素养、价值观念等存在的差异,从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期望。反映在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中,其职业期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有的毕业生向往有一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凭自身条件干一番事业;有的毕业生则希望有一份能发挥自身素质优势的职业,并在此职业岗位上为社会、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那么,大学生该怎样正确把握自己的职业期望呢?这正是我们在此要讨论的问题。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能获得一份能更多、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职业。但是必须看到,这种期望变为现实可能,要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个人的职业目标能否实现,除了个人素质、专业、社会需求、机遇等条件外,则主要决定于自己对职业期望值高低的选择。所以,当大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之后,如何把握你的职业期望值,就成为关系到你的职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就难免走入误区。(www.xing528.com)
正确地把握职业期望值,必须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几种错误的思想倾向。
1.图虚荣的思想。由于虚荣心作怪,一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一心只想找一份让别人羡慕的职业,至于自己能否胜任,是否适合自己,能不能有所发展,都不考虑,其结果要么因超越现实而无法实现,要么在工作岗位上因无法施展才干而业绩平平。
2.图享受的思想。优越的待遇和条件往往对大学生最具诱惑力,但也是最容易导致择业失败的误区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越来越多地与经济收入状况联系在一起,这一社会现实也反映在一些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上。客观地讲,一些毕业生希望有一个较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种职业期望不能说是错的,问题是有部分毕业生对这类单位的职业活动特点知之甚少,而对其收入和生活条件期望过高,这就意味着即使他们能如愿以偿得到这份职业,但如何进入职业角色,实现自己的抱负,还在未知之列。甚至有部分毕业生只重金钱,图实惠,只要生活条件好,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和抱负。这种只图一时实惠和享受,不考虑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的思想倾向,不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
3.图安逸的思想。害怕艰苦,不愿到生产建设第一线和艰苦地区工作,这也是导致部分毕业生择业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有几分耕耘,便有几分收获。人生犹如一个竞技场,不付出艰苦的劳动,便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事实上,即使在环境较好的职业岗位上,只图安逸和享受也是不行的,因为任何一个单位良好的生活条件,都来自于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则来自全体员工的勤奋工作和开拓进取,贪图安逸享受显然是行不通的。
正确把握职业期望,在方法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偏离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的确定要从自身素质和社会需要来考虑,确定职业期望也应如此。大学生在确立自己职业期望的过程中,如果偏离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和实际能力去选择,就会失去自己的优势,从而偏离自己的职业目标。还有的大学生明明在某一方面素质不太好,却要选那些对这方面素质要求较高的单位或岗位;也有的毕业生明明在某一方面素质很好,却轻易地放弃了对有可能发挥自己这方面素质的单位或岗位的选择,这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而且也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实现。
2.防止期望值过高。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眼睛死盯着“好单位”,宁愿呆在“上面”无所事事,也不愿到“下面”较适合自己的地方去施展才华。实践表明,职业期望过高最容易使人陷入两种困境:一种是由于期望值超出现实太多而使你在择业时屡屡失败;再一种是即使你侥幸获胜,也会因自身能力不及、工作无法胜任而处于被动困难之中。
正确的职业期望不是一下子就能确定的,通常采取“分步达标”和自我调整的办法,使其达到最佳。所谓“分步达标”,即先确定一个总的期望值,再将总的期望值分解成几个阶段性目标,然后逐步付诸实施。在实行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所选择的阶段期望值过高,就把它移作下一个阶段的期望目标。所谓自我调整法,就是把职业期望分成不同的层次,首先满足主要的需求,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依次进行必要的调整,直到个人意愿和社会需求二者相吻合为止。
总之,职业期望不是空想、幻想,而是个人的一种主动追求,是个人将自身的能力、兴趣、性格、价值观等与社会需要、社会就业机会不断协调,力求实现个人目标。职业期望直接影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并进而影响其整个生活。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对自我分析认知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职业期望。
案例思考题
1.个性因素包括哪些?它们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何影响?
2.职业能力与职业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个体应该如何处理?
3.大学生与中学生的角色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学生该如何尽快实现个人的这种角色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