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腰 椎 解 剖
正常人腰椎骨有五块,少数人发育异常,有四或六块。一般由上而下分别称为第一腰椎、第二腰椎等。腰椎骨形态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前方椭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半环形的椎弓,二者围成的空间称为椎孔。所有腰椎的椎孔由上而下共同形成人的腰椎管,腰椎管位于腰椎骨中心,呈三角形,由全部腰椎骨的椎孔共同形成,是一个纵行的管道,里面由上而下贯穿着重要的马尾神经丛,正常人骨性椎管发育时有大有小。椎管的前壁为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有后纵韧带,两侧为椎骨之椎弓根和相邻椎体上、下切迹围成的椎间孔,后壁为椎板,有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腰椎管的前后径随腰部姿势变化而改变,伸腰时变小,弯腰时变大。正常人最狭窄处位于第4腰椎水平。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伸腰时,因椎管更加狭窄,对神经的压迫加重,故症状加重。相邻腰椎侧方的椎间孔是各对腰神经分别穿出椎管,支配腰、下肢肌肉的地方。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腰椎及周围各种组织细胞代谢速度减慢,腰椎逐渐退变,骨质增生,腰椎不稳也可以在椎间孔部位压迫神经根,出现腰腿痛。
腰椎间盘是相邻椎体间的一个随椭圆形,有弹性的软骨纤维垫。中间是髓核,呈胶冻状,类似“鸡蛋黄”;周围是坚硬致密的纤维环,类似“鸡蛋清”;最外层是透明软骨板,类似“鸡蛋壳”。它是椎体间主要的坚强联系与支持结构,也是脊柱运动和吸收震荡的主要结构,起着“弹性垫”和“轴承滚珠”的作用,使各个方向的负荷平衡均匀分布,以维持人体平衡。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椎间盘脱水,细胞萎缩退变、强度下降,或在此基础上,轻微的伤力作用,便可使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突入椎管,而压迫神经,引起神经水肿,就会出现腰痛伴腿部放散性疼痛,俗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老年人腰腿痛的一个重要原因。椎弓上下方各有成对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关节突,俗称“小关节”,椎间盘和后外侧的小关节位于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使腰椎像一个三角形支架,以支持人体的体重,既坚强、稳定又灵活。
腰椎骨后方有强大的骶棘肌附着,它的收缩能使脊柱后伸维持人体直立。侧前方有腰方肌、腰大肌附着,能使人弯腰或屈曲髋关节。腹部肌肉位于脊柱前方、侧方,可以调节腹压,协助稳定。屈曲腰椎,这几组肌肉协同收缩,就像电线杆的缆绳一样,对于维持脊柱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增强肌肉的力量,维持正常的腰椎功能,减轻疼痛是有益处的。这些肌肉都由腰神经的分支支配,所以当腰椎间盘突出后,这些分支受到压迫、刺激,会反射性引起腰痛,在肌肉表现出现“压痛点”。在临床上常根据压痛点的部位来判断腰痛的病变节段。(www.xing528.com)
腰部有许多血管和神经分布,腰椎周围就有强有力的肌肉,因此血液供应更加丰富,由腹主动脉后壁发出四对腰动脉为腰椎的主要供血动脉,这几对血管和其他血管广泛交通,为腰椎及其内的脊髓、神经提供了大量的血液,为腰椎不断更新衰老、坏死的细胞,增加骨代谢的速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用药、物理治疗、充分的休息、都能明显改善腰椎的供血,从而减缓或消除腰腿痛。一侧腰部神经主要形成两束。一束为腰丛,加一束为骶丛。腰丛有股神经、闭孔神经等,主要支配大腿前面的感觉和伸膝、屈髋的运动,骶丛的主要分支为坐骨神经,主要支配大腿后面、小腿、足的感觉和屈膝、伸髋及小腿、足的运动。根据人神经感觉障碍的平面可以判断腰椎病的确切部位。
正常人的脊柱从后方看是直的,没有侧凸,从侧方看是“双S”形的,其中颈段前凸,胸段后凸,腰椎的曲度是向前凸的,这可以有助于人体维持平衡,适应于更加复杂的运动形式,同时可以缓冲震荡,增加对脑和脊髓的保护。维持腰椎向前凸的主要肌肉为躯干肌,如骶棘肌、腰大肌、腹肌等。如果腹肌薄弱,或腰椎本身病变造成前凸过大,就会引起人体重心后移,前方的椎体关节负荷不均,而后方的双侧关节过度负重,从而退变、松弛、引发腰椎滑脱,造成椎间不稳定。通过临床体检或拍摄腰椎X线片检查腰椎的曲度,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腰椎是人体脊柱中活动范围较大,承受负荷最大,也是退变较早,发病率最高的节段。它可以前屈、后伸、侧弯及轴向旋转,腰部的实际运动常常是几种方式的组合,因此运动形式也是最为复杂。可以说,每个人一生中都会发生腰痛,而且发病的节段以腰4、腰5、骶1节段最为集中,这是因为骶尾骨与骨盆相对固定,而腰椎下段正是应力较为集中的部位,过度劳累、营养不良、长期姿势不当、严重外伤都可以引起或加剧腰部损伤,从而引起严重的腰痛,使人丧失劳动力甚至生活自理的能力。人在直立站立时,腰椎及椎间盘受的压力最小,直立坐位时增加一半,前屈站立位增大一倍,前屈坐位约增大两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养成良好的用腰习惯,避免过度弯腰劳作,提倡正确的提物、搬运姿势,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腰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