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三多”疾病
在我国,有关糖尿病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里面所说的“消渴症”便是现在的糖尿病。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糖尿病的“三多”症状亦有记载。可见这个疾病的时间之久,想要完全根除需要人们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
1862年,古埃及史学家在法老王雅赫摩斯一世时期的贵族墓群里,发现了公元前1550年的一张珍贵的莎草纸古抄本。这是人们在世界历史上发现的第一本医学实用病征列表。在莎草纸的古抄本中记载着对许多种疾病的描述,其中包括一种叫做“多尿”的疾病。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糖尿病患者的病征之一就是饮水量与尿量不成比例,饮的水多,排出的尿更多,而这恰恰就是糖尿病人最典型的症状。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份涉及糖尿病的文字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医学史学价值。
公元前2世纪前后,叙利亚人开始对各种贵族疾病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积累和治疗活动。一位著名的医生对糖尿病作出了如下描述:“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在人类中并不常见,患者溶化的肌肉和肢体流入尿中。病人不能停止小便,如同开放的闸门,尿流不止。病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十分痛苦的。患者将不停地饮水,但是这与大量的尿液不成比例,并且引起更多的排尿。人们无法控制这些病人的饮水或小便。如果让这些病人禁水片刻,他们的嘴会变得非常炙热,身体会变得干枯,内脏好像会被烧焦;病人会反复出现恶心、疲劳、烦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亡。”尽管这一描述在通过翻译后,不如原文那样生动,但是在胰岛素出现之前,它给了人们关于糖尿病非常鲜明的描绘。
我国唐朝王焘在公元752年写成的《外台秘要消渴门》和《古今灵验》中也有记载:这种病“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明确指出尿甜是消渴病的一个特征,同时又有多饮、多尿表现。这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描述完全一致。和西方医学相比较,我国古代医学更早地认识到消渴病患者尿中有糖,这比起外国发现尿甜要早一千多年。
公元5~6世纪,曾经短暂统一北印度的笈多王朝皇宫之中,“多尿病”蔓延肆虐。为了治疗“多尿症”,众多有着精湛医术的僧侣云集首都华氏城,每天在宫门口等待着皇宫里的王族患者送出来的尿壶。通过长时间的比对,两位僧侣发现“多尿症”患者的尿液与正常人的相比要黏稠许多。情形还远不止如此,在一次比对过程中,他们无意将一些尿样洒落桌畔。这些尿样竟然像蜜一般,立刻吸引了大量的蚂蚁前来疯狂吸吮。他们把所有的尿样分类来进行研究,所有的“多尿症”患者,他们的尿样竟然无一例外都是甜的。在分类对比的过程中,他们对糖尿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他们甚至认为可以把糖尿病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年老的肥胖患者,而另一种是瘦小的病人,后者的生存时间更为短暂。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发现甜尿的那两名僧侣的名字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真正的糖尿病研究的先驱者。
检验血糖(www.xing528.com)
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检查
中国、阿拉伯和日本的医生们认为,只有内脏器官的损害才会造成甜尿和多尿的病情。受到当时的医疗条件和认识的局限性,他们均把肾脏器官病变指定为造成甜尿和多尿的主要病因,而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了糖尿病也确实是引起肾脏病变的一种诱发因素。
直到文艺复兴之后的17世纪,英格兰人威利斯才终于发现了“甜尿”这一事实,比东方各地的发现晚了整整千余年。威利斯与当时德国著名的医生约翰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此发现的论文,并在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一个拉丁文词汇“Mellitus”,意为极甜。除此之外,他们还把“Mellitus”和阿瑞蒂乌斯在形容这种病时所使用过的“Diabetes”结合在了一起,从而组成了被叫做“Diabetes Mellitus”专有名词,也就是“糖尿病”。
我国已成糖尿病“重灾区”
近20年来,我国共进行了四次不同程度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分别是在1980年、1994年、1996年、2002年。尽管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不同, 但在2002年之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均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在4%以下。但是在2002年的时候,中国中医科学院糖尿病研究总院,通过对近5万名2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血糖检测,其中糖尿病的总患病率已达11.28%!根据《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报告表明,我国已成为糖尿病发病的“重灾区”,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二大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