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某省申论试卷】
答卷之一:
1.城市建设规划不好,居民住宅区与××印刷总公司毗连就是个错误。
2.工厂或对环境对居民生活干扰性强的企业不应建设在人口密集的繁华地带。
3.环保局、区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并未作出对双方来说较妥善地处理相互矛盾。
4.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不敢轻易断案则反映了当前市区建设的混乱性及带来的严重后果。5.市区国有大型企业带来严重环保问题。
【专家简评】
在“片段”作答中,本来“片段”的文字量就不多,如果再出现用词不妥或病句现象就很“扎眼”了,必然会影响成绩。
这份作答,言简意明,开宗明义,直言“城市建设规划不好”,是抓住关键问题一语道破的。“毗连”一词使用准确,但“错误”一词欠妥,似可改用“失误”。第4条是个长句,但结构合理,因果关系明确。
答卷之二:
某省某市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一事,法院久拖难决。具体情况是:该村5号楼与该印刷总公司车间仅距1.8米,车间内机器噪声严重超标,令附近居民不堪忍受。区环保局曾责令其限期整改,但无效。居民H患脑溢血,经查,超标噪声是致病诱因之一。H遂以此为由将××印刷总公司告上法庭。一审H败诉,H上诉,但市中院因各种原因久未判决。
【专家简评】
显然,这一答卷没有掌握“概括”的语体,作答中悉以转述材料代之。细读,发现作答中传输的信息量很少,不能满足命题者的要求,这与考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是有直接关系的。
“但市中院因各种原因久未判决”中的“市中院”三字是不规范的简称,在政务类文件中不宜使用。
答卷之三:
1.××印刷总公司应依照环保局作出的处理决定,赔偿H夫妇直接经济损失的30%,即21500元。
2.××印刷总公司应立即对四台最新设备进行防范噪声的处理,并立即设置隔音墙,禁止进行夜间生产。
3.市政府有关部门应立即作出规划,将××印刷总公司的厂房迁出人口密集的市区,将厂房设在人口相对稀少的郊区。
4.如果迁动厂房有困难的话,应尽快采取措施,重新安置红星新村5号楼的居民,使他们搬离噪声源。
【专家简评】
“方案”中的信息点比较准确,这是实施的前提。这位考生在作答中始终把握住“准确”一关。
第1条意见,数字的使用严密,既有“率”(30%),又有“量”(21500元),便于执行。“直接经济损失”中“直接”一词不可省略,考生深明其理,很好。
各条意见在陈述时都比较简明,没有冗余信息。尤其是第3条,三个分句衔接紧密,整条意见完整可行。
答卷之四:
因为此事影响较大,又较为典型,且事实已经发生对身心受到损害,责成市政府督促环保局处理:印刷总公司承担部分责任,赔偿H夫妇人民币21500元。
总体方案如下:第一,政府制定关于目前许多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的条例,健全法律规范,以强制执行;第二,明确政府机构职能,加快进行机构改革的力度,明确划分政府机构职能;第三,提高办事效率,说办就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第四,树立改革的长期性的信心,要求宣传部门做好宣传,得到人民的支持和理解;第五,法院内部要提高执法力度;第六,国有企业自身在布局上进行调整,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专家简评】
这份作答,语言表达质量较差。起句“因为此事影响较大……”让人摸不着头绪,“此事”指代什么?总之,开头一段突如其来,完全不符合“方案”的基本模式。
所谓“方案”,根本没有明确的内容,有些是“口号”(如第3条意见),有些是毫无实施办法的空话(如第4条意见),这些都是公务员必须摒弃的不可取的语言。
答卷之五:
试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没有改革这场革命,就没有当前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然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点,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应当是一分为二的,改革也不例外。改革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便是在有些地方、某些领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调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规划中的盲目性与城市不断扩大化所产生的矛盾,一些地方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未制定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及其合理布局,而且也没有考虑到工业生产区与居民居住生活区的合理划分问题。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数目的增多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势必会导致工业区和居民生活区界限模糊。如前文资料中的红星新村,原本位于城乡结合部,后来由于当地政府未制订切实可行的经济社会发展方案,导致错综复杂的H一案。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法制建设不同步所产生的问题
改革在我国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两者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可以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各项政治制度的不断充实、完善又能积极引导、保障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各项法规、政策应与经济发展相配套。而现在在我国有些地方,法制仍很不健全,法制的完善步伐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一方面是企业、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仍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各项法律配套措施仍不健全,人民法院在处理涉及到经济改革中的新问题、棘手问题时往往无恰当、准确的法规予以运用。
以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我国某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所失调的主要表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其必然的原因,也有其偶然的一面。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型的前进。改革过程中也是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与改革总的成就来讲仍是微不足道的,这便是此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原因。其次,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处理问题缺乏长远的眼光,急功近利,是导致此问题的偶然性因素。而这些弊端都是可以经过我们的努力去克服的。
综上所述,解决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
(1)通过教育、培训,增强有关部门人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大局观。
切实落实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按部就班,克服贪图眼前利益的狭隘眼光。
(2)在社会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使人民群众在改革进程中自觉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完善各项法规、规章制度。对各地区经济布局结构、发展规划进行严格审查,努力消除经济与社会失调发展的现象。
只要我们切实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严格有效的各项措施,我们就一定能够消除诸如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调等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将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专家简评】
这篇文章,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确属一类。突出的优点是“条理清晰”。考生将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梳理和排序,围绕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思路,用简洁的语言逐一陈说,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提出问题的文字准确严谨,包容了关键性信息,指向性十分清楚。如第一个问题,“经济发展规划中的盲目性与城市不断扩大化所产生的矛盾”,用精简的文字把问题的本源提挈出来。“盲目性”与“扩大化”对举而出,十分醒目。
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时,以“测试材料”为实据,“理据相谐”,为“解决问题”部分的写作做好铺垫。
文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语句模式一致,符合内容的需要;两个问题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经济发展”中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显然,考生在关注写好内容的同时也认真思谋、设计了表述方式。
文章题目中“社会”一词有特指意义,应当在开头部分加以诠释。
答卷之六:
经济发展!环境污染?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在这二十年中,我们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让我们自豪。
但从另一方面看,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www.xing528.com)
工厂喷吐出的浓烟、排出的污水,污染着天空、湖泊、河流和土壤。城市中各种各样的噪声、粉尘、汽车废气,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人们的健康。难道经济发展一定要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这一片明净的天空更值得我们去珍惜。
有些地方的领导对环境保护不重视,认为用环境被破坏来换取经济快速发展是值得的。岂不知这样正是在重蹈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其结果只能使以后的环境治理与保护难上加难。发达国家曾为了经济快速发展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当它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又对环境下大力气予以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甚至不惜放弃一部分经济利益。既然发达国家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又为什么要重走这条老路,不从一开始就对环保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呢?经济利益只是暂时的。好的生态环境才是人类永远的利益所在,也是我们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最好的遗产。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两者难道没有办法共存,必须舍弃其中的一个吗?
当然不是,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把环境保护作为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来抓。这从政府下大力气治理淮河、太湖的举措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也为本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它们生产工艺差,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淮河,造成严重污染。政府没有局限于经济利益上,而是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坚决关停淮河流域没有污水处理能力的小造纸厂,还淮河一片清澈。这一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边发展、边治理的决心。所以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完全可以同步进行,而且环境保护应该处于较之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地位,必要时还应不惜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世界各国政府都把环保工作列为政府工作中重要的事务而给予足够的重视。人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今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会遭到社会的谴责、法律的制裁,这在客观上对环境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边发展经济,一边保护环境,这才是我国能够长期快速发展的根本之所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说是对这一关系的最好诠释。我们要的是可持续性的快速发展而不是毁灭性的开发。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真正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把对环境的保护放在第一位,这样我们的经济发展才有意义,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如果我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我们就必须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专家简评】
这篇文章在观点、内容和布局上还是不错的,但语言表达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
写文章忌讳一上来就说一番看似恢弘然而实际上却与主体内容不甚相关的“套话”。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就是套话。其实,只用一句话就可以引出第二段来。简明,永远比繁冗拖沓受欢迎。
申论作文,用语要特别注意“度”,说过了头,反而不能把问题搞清楚。文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一句,就超过了应有的“度”。
另外,行文要注意前言后语的逻辑关系。在第二段,作者描绘的生态环境是糟糕到了极点的,但段尾结束句又说“这一片明净的天空更值得我们去珍惜”,前后矛盾。当然,他说的意思我们懂,那就是要珍惜“曾经”是“明净的天空”。但在专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场合,怎能原谅这种失误呢?不去优化表达质量,就是在贬损内容的价值,这点请备考者一定要注意。
答卷之七:
加强环保,时不我待
读罢红星新村居民被噪声污染、迟迟得不到最终的一个说法的案例,不由得对红星新村居民感到同情,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些许的忧虑。
联想昨日《今日说法》中的案例,与所给材料如出一辙。讲的是一居民老太太家附近新建了一幢饭店,其一面墙安装的全是玻璃,玻璃将太阳光集中反射、正好全部照进了她的卧室,打破了老太太的平静生活,整得她即使挂上厚窗帘也日夜坐卧不宁。相比之下,这两个案例竟有多处相似之处:
其一,事情的根源都是客观存在的无形污染,或光,或声,都对居民造成了事实危害;
其二,肇事者对客观事实均反应冷淡,以己方的利益为出发点,没有切实的行动,居民老太太现仍生活在不该有的强烈的日照下;
其三,两个案例都悬而未决,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公正答案,《今日说法》也仅是在最后做了几声呼吁,至于有没有人理会和响应,将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几多艰难,几多无奈,是该认真反思一下的时候了。
不容置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各个企业、经济实体愈加清晰其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就不难理解××印刷总公司“一心一意”“旁若无人”地“认真”抓效益,其用心真的是可谓良苦。
然而,规律总是无情的,不认真加以遵循必将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印刷总公司的效益是上去了,但客观上却把代价转移给了附近的居民,其做法是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前提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其实,从本质上讲,××印刷总公司是不顾整体利益而只顾个人利益,一桩、两桩可能危害并不明显,可一旦积少成多,其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
事实上,人们已经在为这种短期行为而付出代价,土地沙化、洪水泛滥、地震频繁……接踵而至的一个又一个灾难在不断地向人们敲响着警钟。事实一再证明,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如不从大局出发,不照顾到生态效益,人们将侵害同类、损坏自然,从而最终毁灭人类自己。殊不知,红星新村居民所遭受的痛苦正是这种只顾自身的短期行为造成的。
人先立而后凡事举。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正是因为受物质利益的利诱,人们往往难以从大局出发,真正做到先整体再局部。如果说××印刷总公司的全体职工能够认识到噪声的危害,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相信就不会有居民H的不幸;人们怨声载道了,但这也只是一厢情愿。事实告诉我们,从人们的思想意识抓起,加强环保意识,已经时不我待。
然而,思想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是一种“软”科学,还需我们辅之以必要的“硬”措施。众所周知,法制建设是目前我国的主要任务之一,而类似这种环境污染的案例也是因为执法者找不到一定的法律依据、无章可循而造成的。这说明我们的法制建设还有很多不够健全的地方,需要我们采取切实的补助措施。更进一步,立法是一个环节,要想法律观念深入人心,又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了。
综上所述,事实不容乐观,还有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应该充满信心。让我们少做点儿虚的,多干点儿实的,拿出行动来!
【专家简评】
申论作文,不要过多地使用描述性的语言,这是写作目的所决定的。
这篇文章在转述《今日说法》案例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值得肯定。作者在比较两个案例时,抓“相似点”,思路好,语言也很简明。但是在“举例”之后,没有及时地用理性化的语言来概括,只留了“几多艰难,几多无奈,是该认真反思一下的时候了”的叹息,“申论”的力度跟不上去。其实,应该紧接第二段明确提出“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反思呢?”然后逐一分析说明。如果这样布局,文脉就会更突出,“理”与“据”结合得会更紧密一些。
结尾一段的意思应该说是不错的,但语言却有“标语口号”式的倾向,特别是与开头一段“漫谈式”的文字相对照,就显得更不协调了。
通过以上对申论考试答卷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有一部分考生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问题的能力都较强,但是,由于语言水平不高,所以答出的卷子却不很理想。语言水平不高,要想在较短时期内提高不很现实,但是,如果我们分析一下这些考生语言水平不高的情况,找出病因,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完全可能的。
就申论考试的答卷来看,考生语言表达的毛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语体不合适
所谓语体不合适,就是语言不合申论文体的要求。所谓语体,是指语言在不同题材的文章中长期形成的体式特征。语体与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语体要遵循一般语言的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律,采用相同的修辞手段等,但语体在遣词造句的方式方面,在与文章体裁的关系方面,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就申论而言,申论概括说明的部分以说明为主,而且概括的是给定材料所反映出的问题,不是概括给定材料的事实。申论的第二部分,要求考生就给定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时,有的考生没有按照题目所设定的虚拟身份,甚至所讲的内容都超出了材料范围,说一些外行话,说一些与虚拟身份不切合的话语,当然语体不合体。申论考试的第三部分,要求考生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拟题目进行论述,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再具体一些就是要写一篇评论。而有的考生不是写成评论,而是抛弃材料,写成了随笔,文不合体。有的考生不是就主要问题来谈,而是就一个非常次要的问题谈,这虽然不仅仅是语言问题,但与考生的语言水平直接相关。
二、词不达意
所谓的词不达意,是指考生对给定材料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也能理解,甚至都能够顺利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变成语言表述出来时,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具体地说,就是考生虽然写了很多话,但是,没有说到节骨眼上,没有击中问题的要害处。虽然我们明白他在说什么,也明白他想说什么,但是阅卷却不是依据你想说什么来给你评分,而是要看你说出来的是什么。一些考生由于其语言驾驭能力比较低,不能准确表达,必然影响成绩。
要解决这一问题,惟一的办法就是要认真地对待学习语言的问题,不要把掌握一门语言的问题考虑得太简单。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认真对待,真正弄清楚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你的语言水平会有明显提高。
三、遣词造句能力差
遣词造句能力,其实是语言最基本的能力。一个人的语言素养如何,语言水平是高是低,语言表达能力是强是弱,其实从他的遣词造句方面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有的考生基本功不扎实,造句能力差,措辞不当,词不达意。例如在申论试卷中有的考生“规模”与“规划”不分,尽管这是一字之差,但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意思。申论试卷中还有“本案即是一例因印刷嗓声为诱因,致人脑溢血,要求经济赔偿的典型案例。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解决。”短短一句话,其中“嗓声”一词,错得莫名其妙;“本案即是……案例”,让人不得其解,这都是有语病的句子;“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解决”,这句话也缺少主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很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要提高我们的遣词造句能力,只有平时多做一些写作练习。
四、语言冗长
语言的冗长拖沓,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语言问题,其实是一个思维问题。语言的冗长拖沓,是由于思维不清晰造成的,一些本来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就可以清楚地表达的意思,考生却冗长拖沓地写了一大堆,翻来覆去地说,结果是越说别人越不明白,甚至是越说别人越糊涂。如考生申论答卷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鉴于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故市中级法院应依法予以审理。我国法律中有集体诉讼的制度,故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予以协调(另外法院考虑: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影响,这是必要的,但因为我国不实行判例法,故法院所考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从这段文字来看,这位考生起码是对法律很熟悉,所以,对法律问题大谈特谈,而对“主要问题”却避而不谈,这我们姑且不论(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子还在于学生的语言水平低,对问题的理解有一定偏差)。考生虽然抛开申论的考试要求,而是大谈特谈自己的专项特长,但我们这里仅就语言问题加以分析:“鉴于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故市中级法院应依法予以审理”一句,可改为“此案已进入二审程序,市中级法院应依法受理”;“故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予以协调”可改为“多方利益可以在法定的程序中协调照顾”;“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影响,这是必要的,但因为我国不实行判例法,故法院所考虑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可改为“此案的审理会对其他案件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也并不是绝对的”。
要解决语言冗长拖沓的问题,除了我们上面所说的要从思维上解决以外,平时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都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阅读时可以有选择地选取一些作家的作品,锻炼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五、文理不通
一些考生的答卷,读起来莫名其妙,文理不通。造成文理不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必要的过渡是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来看一段考生答卷中的文字:
“先从发展经济的目的说起吧,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而人民的生活环境如果是恶劣的,人民的心情不是愉悦的,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这样的教训世界上曾有过许多。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畸形儿的比例很高,原因就是不注意保护环境,水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元素,现在日本好多中老年人还在谈‘汞’色变。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经济转型的时期,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应该说,这段文字有三层意思:一是说明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二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不注意环境保护,发生了汞污染;三是我国此时期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问题是这位考生所答的这三段意思之间缺乏必要的交代与过渡。比如,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是否有相似之处?我们对日本所走的弯路是否要予以高度重视?缺乏必要的交代与说明,使得其意思之间不够连贯,思路断续跳跃。这与考生平时的行文习惯有很直接的关系。
六、乱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非小问题。在申论考生的答卷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问题比比皆是。请先看下面的这段文字: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也诱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做法,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君不见,市面上各种医药公司琳琅满目,柜台上的药品更是多如牛毛,种类齐全。当然,这正反映了我们的医药技术正在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正在丰富。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这里面也存在着大量的所谓奇药、怪药乃至邪药。有这么一句话,“一项专利养活三代人”。于是,很多有如PPA般药品的专利一夜间犹如雨后春笋,纷纷占据着药品柜台上的一角。这些闭门造药的发明人,他们不是不明白药里面有对人们产生危害的成分,但是利字当头;明知药有“毒”,偏向药中行。而这些药,往往又钻了药品市场机制的空子,疏于检审,良莠不分。
在这段文字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这里的这个句号,应该改为逗号才能与“同时也诱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做法……”保持连贯。“……人们的物质生活正在丰富。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引文中的句号也应该为逗号,因为这两句是一个完整意思,不能分开。
申论考生中的语言问题不止这些,如语言生僻拗口、不够平易近人、不够生动形象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考试成绩,因而均需多加注意、尽力克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