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概括材料的具体方法
概括部分的题目的要求很明确,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我们考察其他考试中类似题目,发现有不少方法是可以有所借鉴的。
一、求同辨异法
如果给定的材料包括了几个方面具有相互区别或对立观点、情况的材料,就需要运用这种方法。通过寻找和把握这些材料或材料中这些内容的共同点、同质点或不同点、异质点,他们就可能是整个材料所表达的观点,或者可以由此确定整个材料反映的主要情况。
二、追本溯源法
主要用于旨在提供人们以往各种经验教训的材料。各种经验教训的总结,往往来自对事物产生或成败缘由的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提示或对材料的分析,把握了材料中有关事物产生或成败的原因、根源,也就找到了该事物可提供的经验教训,也就找到了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追本,也可理解为追索本质,有时追寻到材料中有关事物的本质,也就把握了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三、联想类推法
主要用于某些可以即小见大、以少总多的材料。即材料提供的,是一种带有典型性或启示意义的小事,它往往可以引导我们做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或由少到多的联想和类推,由小事想到大事,由局部想到全局,由小道理悟出大道理。这个联想类推到的全局性大道理,就是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四、抽象概括法
主要用于各种包含哲理或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因素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提供出一些带有明显哲理或伦理色彩的感性事实、生活现象,而某些哲理、伦理观念隐藏其中。通过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判断,也就是用一个哲学或伦理观点对材料做出概括,它就是材料表达的观点。
五、发散凝聚法
主要用于包含多项意义即可以表达多种观点的材料。我们可以先作发散思考,对材料作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审视,得出种种结论,然后加以比较、鉴别,或找出它包含的主要观点,或确认哪种观点自己更熟悉、更便于发挥,将它确立为自己要阐明的观点。
六、还原现实法
主要用于寓言、漫画及托物言志诗文等使用了比喻、象征、夸张、怪诞等手法的材料。
这些材料使用上述艺术包装和虚构,形象生动地表达和强调了某个实实在在的意思。通过类似联想和相关联想,将这些比喻、象征、夸张、怪诞意还原到它们表达的本意和真意上去,那个本意或真意,就是材料的观点。有的寓言、托物言志诗文揭示出本意则不在此例。
七、发问质疑法
主要用于含意较隐晦或本身包含疑点的材料。我们不妨多提几个为什么、说明了什么、是不是这样等等,引导自己深入思考、辨析,从而探求到材料隐含的深意,或发现材料暴露的问题,观点也就好确立了。
八、提要钩玄法
主要用于篇幅较长、较完整和较复杂的材料。我们可以对它作结构上的分析,把它由整体分解为几个局部,再由局部分解为更小的层次,归纳出每一层、每一部分的意思或要点,再加以综合归纳,往往观点也就出来了。古人将这一提取要点、探索深意的过程称为提要钩玄。
九、模式识别法
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其实就是个模式识别过程。面对一份材料,要弄清它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就得从头脑中调动出一个个哲理的、道德教训的认知模式,一一与材料对照、匹配,通过比较、斟酌,最后确定哪一种哲理或道德教训与之最吻合,那么,材料表达的就是哪种哲理或道德教训。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头脑中没有这份材料所表达的哲理或道德教训方面的认识模式,那么这份材料我们就不能理解或理解不确切,观点就难以确立或确立得不对。
十、概念观照法
和模式识别法类似,有时我们面对一份材料,在解读中会不由得想到某个格言、谚语或诗文名句,用它们来观照材料,如果恰好可以用来概括材料的意义,那么,它们就可以确立为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十一、逐字推敲法(www.xing528.com)
有些材料比较简单,或只是一段话,一句名言、格言或只是一个命题。需要确切地理解和把握它们,不妨采用逐字认真推敲、琢磨的方法,搞清每个字每个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含义,弄清字与字、词与词、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材料含义或表意重点,以便准确地立意和行文。
十二、连类比较法
特指为了准确把握某一材料的意义,将自己所熟悉的一些类似的材料拿来和它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异同,找到某一材料表意的重心或关键所在。对于一些近似材料的解读,这种方法很有价值。有时我们对材料认识上的似是而非的偏颇,往往是由对一些材料(如语言材料)在认识上的混淆造成的。
十三、抓关键词法
有的材料中,某些词语点明或暗示了材料的意义,它往往就是材料要表达的观点,或由它可以探索到材料要表达的观点。要善于发现这样的关键词,由此确立材料的观点。这一方法也适用于对材料规定了的某些命题的分析。
十四、抓概要句法
有的材料中,某句话起着统摄全局、提示中心的作用,称概要句或中心句。古人有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说法,作家诗人往往喜欢在诗文要害处安插一个警句,以带动全文或为全文增色。这些句子往往也是概要句或中心句。要善于抓住它们,因为它们可能就是这些诗文材料的观点所在。
十五、挖潜台词法
有的材料言此而意彼或意在言外,我们称这种指东说西的言外之意为潜台词。这类材料表达的观点,并不是那说出来的意思,恰恰是说出来的意思背后那个没说出来的意思。这就要善于推敲、引申,所谓“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就是指要善于把这种言外之意听出来。
十六、推陈出新法
有些语言或事实材料,往往提出一些成语、旧说,即传统的老看法、老观点。有的需要有所补充,有所取舍,使之更科学、严密、完善,这就要对这些材料或内容采取扬弃态度:肯定其正确、合理部分,批判其过时的、谬误的部分;这样确立观点,可称扬弃法。有的则需要完全否定或赋予其新义,使之脱胎换骨,古为今用;这样确立观点,可称翻案法。综合起来称推陈出新法。
对以上16种方法,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在考试时,不必拘泥于具体哪一种方法,多数情况下需要综合运用。而在平时,如有练习的机会,不妨从下面两方面着手:
一、对一段材料进行概括
这种概括要求在文字上紧缩、剪裁、突出原材料中能为议论文的观点服务的内容。
【材料】1960年,在我国遇到暂时经济困难的日子里,一天,毛泽东主席对他的警卫说:“我不吃猪肉和鸡了。猪肉和鸡要出口换机器,我看有米饭,有青菜,有盐有油,就可以了。”一次毛主席召集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开会。深夜,警卫与服务员商量:趁着开会,给中央领导同志做些包子,多放些猪肉。当他们把夜餐送上去以后,不多时,周总理就出来了……他严肃地说:“以后没有主席的话,可不要这么做了。”后来,警卫和秘书、大夫一起向毛主席说:“主席,您这样下去会把身体搞坏的。党和人民都需要您!”毛主席听后无限深情地对大家说:“全国的老百姓都是这样,我一个人吃了不舒服啊!”
这段材料共300多字,可以将它概括为: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我们的革命前辈在这点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这样概括运用略去了与议论无关的细节,保留了原材料的精华,又不是断章取义,可以使议论文精炼有力,增加容量。
二、对几段同类型的材料合并概括
在材料作文中,为了说明一个观点,往往需要举出丰富的例证。而这些例证又不能是材料的罗列,应当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取其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申论考试实际上也就是这种类型。
【材料】霍去病、岳飞、文天祥、林则徐、孙中山等人的生平事迹材料(略)。
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围绕“为伟大的理想而斗争”这一重点,进行了如下的合并概括:汉代的霍去病,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强盛,在戎马中度过了一生。宋代的岳飞,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离妻别母,转战疆场,最后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屈死在风波亭上。文天祥,抗击当时的元兵进攻,坚贞不屈,被敌人抓住后,仍旧临危不惧,和敌人作了坚决的斗争,誓死不投降。
这样的概括,要注意按一定的次序组织好所选用的材料,如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浅到深,从典型到一般等等。要注意句式的匀称,要学习用排比句、反问句、对偶句等等,增强表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