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阅读能力的提高方法
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注意阅读方法。常用的阅读方法有:
一、略读
略读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只需略观大意、知其梗概就可以了。略读的目的,在于迅速地掌握全文大意和纲目,遇到生僻的词,可根据词素的组合及上下文的关联,去推断其意义。对于一些不懂的问题,只要在文中无关大局,就可以置之不理。略读要善于从长句中抓到主干,还要善于根据文体特征去追寻文章的脉络。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各门功课的预习及为扩大知识面而涉猎专业以外的书籍,一般可以略读。
二、精读
精读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选择重要的内容反复研读、仔细琢磨,以便深入理解,领会实质。读之愈精,思之愈深。精读要发疑、解疑。古人的经验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精读必须逐字逐句地读,要看注释,查工具书,查参考书。先弄懂字句,再通篇复读。明了中心大意,再抓住重点,进行深入探讨,求得对文章主旨和写作特点的透彻了解。在精读时,应给自己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写提纲、编卡片、做笔记、写心得、提出疑问等。
叶圣陶对精读提出过这样的要求:“需要翻检的,能够翻检;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出它的言外之言,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出它的疏漏之处。”
略读与精读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略读着眼于广度,主要目的在于扩展眼界、扩大知识面、加快积累知识的速度。精读着眼于深度,目的在于透彻理解、提高吸收知识的质量。略读是精读的基础,精读是略读的深化。精读的第一步是要综观大意,实际上是略读。有时在略读中发现了重点,然后去精读。略读是面,精读是点。
至于什么书应当略读、什么书应当精读,则要根据阅读者的文化水平、职业情况和阅读目的来确定。
三、速读
在信息时代中,科学文化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信息量倍增,但每个人用来学习读书的时间并没有增加。为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提高阅读速度。读得快,知识、信息才能吸收得多。
要培养速读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会正确默读。默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要因干扰而分神,尽量减少回视和重看的次数。
(二)练会一目多行的读书方法。就是把逐字逐句地阅读与逐行逐段地阅读结合起来。
(三)养成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每一段速读不宜过长。迅速看完,迅速作“尝试回忆”。以此调节而消除疲劳,提高阅读效率。
四、跳读
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法。这种方法不管全文意思如何,只要知道所找材料的类属或所处的位置,找到就行。对文章不必从头至尾通读,而是抓主弃次,只选读某些章节。在大堆书刊中查找材料,便要用跳读方法。厚厚的一本书,或读前言后记,或读目录,或读大小标题,先找出需要查找的部分章、节,甚至一段。跳读,要眼脑并用,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的材料。
上述的几种阅读方法,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如精读与略读就经常交替使用。总之,各种阅读法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阅读目的来读。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其著名的《论学问》一文中指出:“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这里,培根尽管说的是读书,但对于我们申论考试的阅读照样适用。申论考试与其他形式的考试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这种考试所给定的材料篇幅相当大,不是只言片语,甚至有时候还不是一整篇文章,而是一组集束性材料,所以,考生在阅读时的速度也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阅读时一定要有“量”,但又必须保证“质”。光有“量”没有“质”不行,因为没有读懂等于没读;另一方面,光有“质”没有“量”也不行,因为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严格按照要求做完所有的题目。所以,阅读训练既要求量又要求质,阅读的数量要大,而且阅读的质还要不断提高。没有一定的数量为基础,就不可能扩大眼界,积累知识;但是不讲究阅读的质量,也不可能积累经验,掌握各种文体以及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的规律,以应对申论考试。
要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就必须在平时做好阅读训练。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
阅读是一个思维过程,而思维都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所以,阅读时设定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是十分重要的。阅读的目标体现着阅读的方向,指导着整个阅读活动的进行,是整个阅读活动所要完成的使命,并始终贯穿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有了明确的阅读目标,可以使阅读者产生实现目标的需要,而满足需要的渴望又使阅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从而产生一种阅读动力,使阅读者勤奋地进行阅读。阅读作为对作品的认知过程,不应该也一般不会只停留在“了解作品”的阶段,必须在此基础上朝着更深的方向发展。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总是表现为双方意义认识的双向运动和交互作用。一方面,作品所显示的意义,即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总要积极作用于读者,通过情感的或逻辑的力量要读者去赞成它、同情它、接受它;另一方面,读者又不是被动地接受或顺从,而是要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价值标准出发,对作品给自己的影响和效果做出能动的反应,或赞成,或反对,或同情,或嫌弃,或接受,或排斥。这种能动反应的理性化,便是对作品的评判。从广泛的意义上说,读者对作品所做出的任何反应或议论,就其性质而言,都是一种评判。如果我们将这种反应或议论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并诉诸语言文字,便成为专门意义上的作品评论或文学批评。由此可见阅读时设定阅读目标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怎样确定阅读目标呢?一般来说,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需要性原则。这里的“需要”即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原则。阅读具有认识的目的,即阅读为了认识外界世界、认识社会、陶冶自己性情、培养素质、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同时阅读也具有实用的目的,即结合自己的专业去进行阅读。因为学习任何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只有使阅读与社会需要、个人需要紧密联系起来,阅读所学到的知识才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对于申论考试来说,通过阅读材料,找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其较好地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具体需要。
第二,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就是要求阅读时所确定的阅读目标与主客观条件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行得通。一个阅读者,只有从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阅读目标,才有实施的基础。作品对读者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作品对读者需求的意义。所以对作品价值的评判,便主要表现为作品对读者需求意义的理解和阐释。或者说,只有理解了作品的这种意义,才能对作品做出评判。这种理解不同于对作品本身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对作品本身内容和形式的理解,是读者使自己的主观最大可能地再现作品客观的思维过程,所以,它具有再现性和顺应性的特点。而对由作品自身内涵所表现出的外在意义的理解,则是读者从自己的需求出发,按照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去辨析、度量作品意义的思维过程,它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特点。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或者说你所设定的阅读目标不具有可行性,远远超过了你自己的实际情况,那么,这个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www.xing528.com)
第三,特长性原则。在我们进行阅读活动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去对待作品。凡是能够被原有的认识结构认同的,便肯定或接受;凡不能够被认同的,读者要么改变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使自己的认识向前发展一步,要么坚持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从而否定它、排斥它。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是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和判断过程。因为这种认识结构是读者长期以来按照自己的思想观点认识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所以,每一个读者对作品这种意义的理解和对作品价值的评判总是不完全相同,或者说,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每一个读者和作者其实都有一定的偏爱,有自己最为擅长的某一种体裁样式。
申论考试阅读目标的设定,也应遵循上述三个原则,这样阅读起来会有动力,我们才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当我们确定了符合自己实际的阅读目标之后,就要认真选择为实现目标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包括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选择最适宜的材料,安排适当的时间,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等等。只有做到了这几点,才能使阅读目标步步落到实处,否则,阅读目标永远可能只是一个宏伟的“蓝图”而已,而不可能变为现实。
二、阅读要循序渐进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你不能指望你一天之内将天下所有的书籍读完,你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且切实可行。阅读的范围,要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主次、轻重、缓急要分清。这样,才有可能提高你的阅读水平。
循序渐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阅读活动自然也符合这一条规律。这条重要的阅读规律,也早已被古今中外的人们所认识。比如说,在审读材料时应该遵循整体性原则,多角度原则,筛选性原则。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深入下去。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关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如果我们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从总体上去概括这个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一些只言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经验告诉我们,循序渐进这条阅读的重要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循之,则为通向成功的光明之路;违之,就要走弯路、受挫折。
如前所述,阅读就是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和词义的理解,能读懂读通一篇文章,从而积累语言的感性材料,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阅读(认读性阅读)着重字词能力的训练,是阅读的积累和感性阶段,是整个阅读的基础。所以。我们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就必须首先从字词做起。汉字数量之多、汉字词汇之丰富、汉语的精确与优美,在全世界语言中是屈指可数的。
据有关材料统计,认识2700个汉字,则可以阅读一般文章;掌握3000~4000个汉字,则可以从事复杂的写作了。在掌握了字词的基础上,还要处理好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确切含义。要明白词语的基本意义和在具体的语境中的特定意义。所谓词语的基本意义,是指可以在词典中找到的那些意义,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词典义”。绝大多数词语的词典义往往不止一个,它们不仅有多个本义,常常还会有多个引申义,甚至多个比喻义。词语的这种多义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语言的表达丰富多彩,但由于它的多义性带来了理解上的不确定性,常常也会给阅读带来一些不便甚至困难。但由于这些词语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处于某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它的多义现象会因特定的语言环境而消失,词语的含义因此而表现为确定的某一含义。当然,要准确地理解这些词语的确定含义,就有一个根据语言环境准确辨析、筛选的问题。这样就做到了循序渐进。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循序渐进呢?这里,我们根据前人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在学习时参考:
首先,打好基础,即学好基础知识。这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盖一座房子,如果地基打不好,整座楼自然也不能盖好,阅读活动亦然。
其次,应依次而进。阅读者在正确分析了自己的基础知识之后,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向前推进,尽量避免“跳格”阅读,不能好高骛远,幻想速成。这正如朱熹所说的那样:“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于彼。”事实证明,一个人想一下子什么都知道,就意味着什么都不会知道,就必然会走弯路。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不胜枚举。因此,循序渐进就必须克服“急性病”,不要幻想“一口气读尽天下书”。“欲速则不达”,这条古训是应该记取的。
再次,按阅读规律阅读。任何一门科学都是成系统的,都有自身固有的认知发展序列,这种认知序列通过不同的读物体现出来。我们只有依据各个科学的认知序列去选择读物,并循着由浅而深、由易而难、由低而高、由简而繁、由近而远的序列不断扩大,才能真正做到按循序渐进的规律办事,使阅读获得成功。因此,按科学的认知序列选择读物是按循序渐进规律进行阅读的一项重要措施。
运用循序渐进规律进行阅读,还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如同其他事物一样,阅读进程也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呈螺旋状发展的。它的前进是循环往复,每一次循环往复都有一些前进,都有知识和智能的增长。认识这一点很有必要,它可使阅读者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正确对待阅读中出现的挫折,以坚强的毅力去刻苦阅读,从而使阅读在循环往复中从一个高度登上另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具体阅读过程具有可跳跃性。我们前面反复强调,阅读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但这并不是说,每行进一步都必须踩着前面的脚印,也就是说阅读者在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以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完全遵循固有的程序或阶段,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最佳道路,直达目标,去选择那些最新最需要的读物阅读,以便最迅速地掌握新的信息,切中问题的要害。
三、通解文意
阅读文章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阅读,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如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词语含义及感情色彩;
(二)理解句子的组织结构及其变化;
(三)理解文章的中心和要点。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区别阅读对象。有些文章可以抓些重点句子,将它连贯起来,构成原文的缩影,从而理解全文的组织结构和思想意义。
四、汲取精华
在阅读的时候,当我们阅读并理解了全文之后,应该有选择地吸收。正像著名的文学家张寿康先生所说的那样:“这种吸收,绝不能囫囵吞枣,必须经过熟读深思,心领神会,把文章中可供利用的精华,很自然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阅读到了这个阶段,就进入评析性的阶段了。阅读者就能指出文章的是与非,写作技巧的高下优劣,然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时从阅读的材料中,超越材料本身,产生一种新的见解、新的认识,就能“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津。”只有在阅读中领会到文章的精深微妙之处,才能获得内心愉悦的享受。
如果将贾平凹的散文《丑石》阅读几遍,可能各人会有不大相同的理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贾平凹的这篇散文写了“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会去理会它。“而奶奶嫌它碍事,几次说要搬走它。这块丑石,用它垒山墙吧,它既没有棱角,也没有平面,不行;伯父要用石头铺台阶,也没有看上它;石匠要洗一台石磨,也嫌它石质太细而未采用。它不但无实用价值,而且也没有一点审美价值。人们都骂它是丑石,真是丑得不能再丑了。但是,没想到,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丑石,眼光立即就拉直了。原来它是‘陨石’,是几万年前从天上落下的稀世珍品!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它的描绘,并在最后一段里做了议论,发掘了丑石所蕴含着的“寂寞生存的伟大”。
阅读《丑石》,很容易让我们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对知识分子的认识或对人才的开发,都经过了类似“丑石”这样的审美过程。“四人帮”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极其低下,形象被丑化。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才使知识分子由“丑”变美了,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了。当然,社会生活中也还有“丑石”一类的事物,仍然被误解或弃而不用。这个认识过程,即使是到了今天,也仍然在继续着。
贾平凹这篇散文的写作角度和视野,也是很独特的。作者通过对一块丑石的艺术刻画,反映了上述这一深刻的主题,阅读者可以从它这里获得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以及写作技巧上的启发。
诚然,就如有些专家所指出的,这篇作品也有不足之处。文中有一段关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议论。就事论事,针对这块“丑石”来说,自然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一种哲理概括,则是不科学的。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哪怕是阅读一篇公认的佳作名篇,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