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武汉地区‘集团结婚’现象-性别视角分析

辛亥革命时期武汉地区‘集团结婚’现象-性别视角分析

时间:2024-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性别视角下辛亥革命时期武汉地区“集团结婚”现象探析[1]/张玲陶辉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变革运动。“集团结婚”在墨索里尼执政时期的意大利尤为盛行。1923年参加集团结婚的夫妇共有260多对,此后迅速地流行开来。辛亥革命之后的集团婚礼是由社会局成立的一个市民集团婚礼委员会负责的。集团结婚女性的服饰此后,集团结婚在武汉迅速发展。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各地再次掀起了举办集团结婚的浪潮。

辛亥革命时期武汉地区‘集团结婚’现象-性别视角分析

性别视角下辛亥革命时期武汉地区“集团结婚”现象探析[1]

/张玲 陶辉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 研究生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变革运动。在西风东渐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极大冲击,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服装形制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20世纪初,“辛亥腹地”武汉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在婚俗方面不断的继承与创新,30年代中期汉口的“集团结婚”就是武汉在婚俗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关键词:集团结婚;女性婚服性别视角;女权运动文化传承

1 集团结婚的历史

1.1 集团结婚的起源

“集团结婚”也就是集体婚礼,是当时中国在对各国婚礼考察的基础上最终作出的选择。“集团结婚”在墨索里尼执政时期的意大利尤为盛行。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为迅速增加人口,大力鼓励结婚生育,规定每年10月30日为集团结婚的日期,结婚人数越多越好。1923年参加集团结婚的夫妇共有260多对,此后迅速地流行开来。辛亥革命之后的集团婚礼是由社会局成立的一个市民集团婚礼委员会负责的。市民集团婚礼委员会成立于1937年2月,是一个从组织机构的设置、规章到人员的配备都很完备的正式对外办公的部门。集团结婚与我们现在说的集体婚礼有所不同,但却是最初意义上的集体婚礼。

1.2 集团结婚在武汉的发展

20世纪,武汉在经历了“1861年汉口开埠”、“张之洞新政”和“辛亥革命”之后,社会较开化,人民大众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1935年上海举办首届“集团结婚”之后,同年的11月汉口首次举行“集团结婚”(图1),17对新人结为伉俪。由于集团结婚在经济上可以“节省金钱,破除过去种种奢靡浪费的陋习”,在社会上能“启寻新精神生活”,在生活上“可从散漫的变为纪律的,骄奢的变为节约的,自私的变为互助互爱的” 。[2]此后“集体婚礼”便作为一种制度而存在,由官方定期举办。严格按照内政部制订的“集团结婚行礼仪式” [3],摒弃了以往烦琐、冗长的程序仪式,朝向现代婚礼简洁、大方又不失隆重的方向发展。

图1 1935年汉口首届集团结婚

1.3 服饰视角下“集团结婚”的创新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婚礼的服饰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讲究。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婚礼中,新娘的婚礼服主要为四个方面,即上袄下裙、凤冠霞帔、盖头和绣花鞋等。其中的袄裙是由远古的上衣下裳沿袭而来,是汉族传统服装,也是应用层面比较广的一种婚礼服;凤冠霞帔则为“命妇”之服,在民间作为最高规格的古服由新娘穿着。在色彩上,均取红色,取红色的喜庆的吉祥之意。而新郎的婚礼服为长袍马褂,系红绸带,相比于女性婚礼服样式则较少。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集团婚礼”开始作为一种全新的婚姻形式开始在中国流行。为使得集团结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内政部公布了《集团结婚办法》,确定了集团结婚的法律效力。参与集团结婚者举行婚礼时应穿的服装:男用蓝袍黑褂或中山装及其他规定之制服;女用长旗袍或短衣长裙(衣料颜色听便),不用披纱 [4]。由于最初民众对于这种结婚形式比较陌生,在前几届的典礼中,新娘、新郎的服装较为保守。在随后的“集团结婚”中,婚礼服继续朝西化发展,新娘着西式婚纱(见下表),新郎则西装革履。胸罩取代传统的肚兜和小马甲,废除了封建意识附加在女性身上的沉重枷锁,从此女性开始展现自己身体的曲线美。西式高跟皮鞋的盛行顺应了“兴女学,废裹足”的社会思潮,提倡天足,是当时女性解放运动重要发展成果的直接表现。

集团结婚女性的服饰

此后,集团结婚在武汉迅速发展。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集团结婚主要在大后方盛行,武汉则一度停止举办。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各地再次掀起了举办集团结婚的浪潮。1946~1949年,汉口政府共举办10届,结成新人446对,每届都由市长证婚,吸引了众多的中产阶层人士的参与。

2 集团婚礼的变革因素及文化传承

2.1 集团婚礼的变革的因素

20世纪30年代,集团婚礼在近代史、中国婚俗改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传统婚礼服的改革与创新开启了现代婚礼服的先河。“集团婚礼”诞生于当时畸形的中国社会中,其变革受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很大。要探寻其产生发展的原因必须要结合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包括从社会生活到经济文化的层面。

2.1.1 文明婚礼的引导作用

古往今来,婚礼的繁简显示了家族的财富、地位和身份等,上至富者贵者下至平民百姓,每遇婚礼之事,必是极尽烦琐。步入20世纪之后,中国大众深受列强和军阀的压迫,生活苦不堪言,如此劳民伤财、奢侈浪费的旧婚礼亟需改革。受西方思想文化思潮的影响,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要求改革落后的婚俗制度,废除传统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六礼之仪,取西式隆重、热烈、简单的特点,创造出了中国式的“文明婚礼”,开启了新式婚礼的先河。

2.1.2 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客观意义上的推动作用

1934年2月,蒋介石发起了以“礼义廉耻”为基准的“新文化运动”,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入手,使之“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以实现生活的“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新文化运动”在保留了中国传统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吸收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形成的若干精神文明,使得新文化运动在客观上具有改革社会风俗的作用。集团结婚的产生和推广,就是这种作用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2.1.3 20世纪初中国女权运动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初,女权运动成为中国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末,西方的先进思想传入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鼓吹“男女平等”在全国范围内“废裹足,兴女学”,各类报纸杂志纷纷出炉。1903年,金一编写的《女界钟》拉开了中国女权运动的序幕。他们提倡女性解放,“把女子教成德行纯粹、模范民国之人”,即将妇女从传统的家庭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国家的一员。一大批进步女性走在时代前沿,为争取自身权利进行了各种尝试,成为女子解放运动的主力。之后女子解放思想逐渐成为一种观念,也促使民国政府陆续出台一些政策法令,保护女子在婚姻、教育、职业等方面的权利,为女性解放提供了制度保障。到20世纪初期,出现了一批颇具时代特点的以“新女性”自居的知识分子,她们以“知性”、“高雅”、“高文化”标榜自己,成为女性自尊、自立的时代代名词。思想观念的变革促使女性向传统的婚俗发起挑战,受西方婚礼的影响,她们首先从婚礼服饰上开始。而集团婚礼是在对世界各国的婚礼考察基础上综合本国国情所做出的选择,符合了新时代女性对于婚姻的追求——平等、自由、自愿。“集团结婚”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女性的极大追捧就是女性自身解放很好的表现。

2.1.4 武汉自身的发展(www.xing528.com)

“近代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城市文化近代化的带动与推引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城市文化因为渗入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而加快了前进与转型的步幅,一批城市如上海、天津、汉口等通商11岸城市也因此成为较早进入近代并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触、接轨的城市。”1958年12月英舰停泊在长江水面,打开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汉口沿长江而治的局面。从此,武汉接受20世纪工业社会的文明,传统的民俗遭受西方风俗习惯的冲击,这一时期的文化染上了中西冲突的色彩。在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立的情况下,“集团结婚”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

2.2 新世纪武汉集团结婚文化传承

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的“集团结婚”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婚俗史上一块里程碑,他将中国的婚礼提前带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武汉不断推动“集团婚礼”的传承与发展。在90年代,武汉本地一家媒体主办的“十月婚典”,婚礼盛况通过电视向全城人民展示。至此,婚礼这一形式所包含的传统意义,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已发挥到极致,是当时最有名的集团结婚。此后,十月婚典走上屏幕,历经二十多年磨砺,形成自身固有品牌,成为武汉电视台唯一国家注册品牌节目。以电视为载体,旨在传播一种融汇了中西传统婚俗的新型生活方式,倡导美满爱情、婚姻祥和、生活康宁与温馨,创建了一种崭新的婚典审美境界。每年的十月都会有数千对新人通过电视荧屏将他们的幸福和吉祥传递给千家万户。同时,广大的电视观众也见证了他们的婚姻,让当下的我们感受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于婚礼的渴望与憧憬(图2)。

图2 2006年武汉举办的第13届“十月婚典”

3 结语

集团婚礼是婚俗制度上一大突破与创新,它留给我们后人不仅仅只是华丽的婚礼外形,更深层次的是所体现的文化特征。20世纪30年代的集团结婚是辛亥革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对于封建礼制的巨大冲击。21世纪,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种不同的集体婚礼,在商家的不断炒作下,集体婚礼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喜爱与追捧。集体婚礼的盛行确实让笔者看到近百年前的“集团结婚”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但是透过表面,我们更应该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透过集体婚礼再现当时女性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及切实地感受到民主之后的那份心情,发掘对于传统服饰的继承与创新,指导当下婚礼服饰的发展,最终以历史为衣,营造出一份文化浓厚的崭新的婚典盛礼。

参考文献

[1]涂文学.近代中国城市的二元化结构[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09.

[2]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251-253.

[3]张延兴.中国民俗通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300-302.

[4]刘新平.百年时尚(1900—2000)婚姻时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189-193.

[5]正政.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1-212.

[6]贝尔·胡克思.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M].晓征,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55-356.

[7]刘慧英.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4:190-192.

[8]邹小站.近代中国转型文化研究4: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236-238.

[9]王冬芳.走向近代:剪辫与放足[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368-370.

[10]李又宁,张玉法.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册)[M].台北:龙文出版社,1995:455-458.

[11]John Stuart Mill.The Subjection of Women[M].Pennslyvania:The Pennslyvania State University,1999:588-590.

【注释】

[1]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0YJTA6004。

[2]上海《申报》,1935.2.7。

[3]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档案十二(6)17582“集团结婚行礼仪式”:(一)结婚礼开始。(二)奏喜乐。(三)证婚人入席。(四)介绍人入席。(五)来宾入席。(六)主婚人入席。(七)结婚人入席。(八)全体肃立。(九)向党、国旗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十)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十一)结婚人、介绍人、主婚人、证婚人依次署名或盖章。(十二)结婚人相向行三鞠躬礼。(十三)证婚人致词。(十四)来宾致词。(十五)主婚人训词。(十六)结婚人谢证婚人、介绍人,行三鞠躬礼,证婚人介绍人答礼。(十七)结婚人谢来宾行一鞠躬礼,来宾答礼。(十八)结婚人向主婚人行三鞠躬礼。(十九)奏喜乐。(二十)礼成。

[4]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档案十二(6)182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