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保服装热潮:武汉纺织大学学术论坛研究成果

环保服装热潮:武汉纺织大学学术论坛研究成果

时间:2024-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对绿色低碳环保服装所抱持态度加快了这种转变的步伐。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保服装热”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辨,以期探讨服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例如,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期间,作为快速服装领头羊的H&M和Barneys赞助了一场“环保时装秀”,展示了玉米纤维、牛奶纤维等制成的环保纤维面料。

环保服装热潮:武汉纺织大学学术论坛研究成果

环保服装热”的冷思考

/夏添 王小雷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研究生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环保服装成为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时尚语汇,服装行业逐渐向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强调品牌美誉度与产品附加值。人们对绿色低碳环保服装所抱持态度加快了这种转变的步伐。然而,环保服装并非单一地由改善生产工艺、使用可降解有机面料、可循环回收面料、压缩运输成本、简化包装等片面就能完成,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周期。因此,环保不仅仅被包装成服装产品营销卖点,更应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始末的核心价值取向。

关键词:环保服装;漂绿;可持续发展;生命周期;低碳

1 引言

低碳环保服装概念的基础是绿色哲学。自“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提出二元论起,西方观念中的人自觉地站到了自然的对立面,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人是世界乃至宇宙的中心轴——“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倡导绿色设计的今日,许多服装设计师误读“以人为本”的设计,即一切为了人自身的利益及需求并以此作为评断设计产品好坏的唯一标准,把人从自然中抽离出来,凌驾万物之上,自绝于天地。针对此,顾群业提出了“以自然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是绝对地否定“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以自然为本”突破了传统设计的作用领域,要求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选择一种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和谐生活方式,建立一种新型设计伦理规范,从而减缓生态急剧恶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1]。这种观点与中国推行已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符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保服装热”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辨,以期探讨服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漂绿”快速时尚

目前服装品牌市场上“快速反应”大行其道,H&M和Zara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时装周中的潮流服装迅速推出。这就意味着消费者们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迅速买到新潮服装,然而潮流时装的更迭周期是极短的,一次购买行为之后,一周或更短时间内马上有新货登场,之前的旧款服装很快过时落伍,有些甚至没被消费者穿用就直接丢到衣柜角落。又因其价格低廉,所以生产成本决定了快速时尚的生产商不会使用昂贵、舒适、耐用的面料来制作服装。因为其款式新颖符合潮流,所以会采用更廉价的面料来替换。这些服装迅速废弃,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很多的快速反应的服装品牌都在用“环保”包装自己,以环保之名掩盖攫取商业利润的本质。例如,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期间,作为快速服装领头羊的H&M和Barneys赞助了一场“环保时装秀”,展示了玉米纤维牛奶纤维等制成的环保纤维面料。谁能质疑这场秀的动机?无论如何,这些举措起码显示出品牌对环保的重视。

H&M敏锐地觉察到市场动向,它果断推出全新的“绿色”概念的有机棉服装。环保纤维搭台,H&M唱戏。这一系列的环保纤维——棉纤维(有机棉、彩色棉、不皱棉),藕丝纤维、竹纤维植物资源天然环保纤维或甲壳素纤维、有色羊毛、蚕丝、蜘蛛丝、奶类蛋白纤维等动物资源环保纤维纷纷登台亮相。在亮出了这些高科技环保法宝后,表面看来,使用了这些绿色纤维面料的服装品牌俨然是低碳环保服装潮流的极力推动者。

然而事实是,只要快速消费快速丢弃模式仍旧存在,低碳环保就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梦幻泡影。当我们购买一件服装的时候,不仅仅购买了有形的服装本身,还购买了它背后的运输成本以及从零售供应链的源头,即原料采集和生产制造过程中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耗损及环境污染成本。目前,已知减少服装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是少持有(少购买),延长服装穿用周期(生命周期)。透过现象看本质,选择快速购买快速废弃的服装只能加剧环境污染,自然谈不上环保。一如《从摇篮到摇篮》一书作者威廉·麦克唐纳和迈克尔·布朗嘉特指出的:“这种西方文化中贪婪的冲动与对毒品和酒精的沉溺相似,就好像阿司匹林一样,循环利用只是减轻了一个大群体的酒醉痛苦——过度消费。”“减少环境影响的最好办法不是更多的循环利用,而是更少的生产和处置。”

相对Fast fashion而言,Ethical fashion正悄然兴起。在瑞士日内瓦“Ethical fashion day”上,废旧材料循环回收再造成为展览重点。时尚界对环保与道义的关注逐渐凸显出来。

3 天然纤维不等于低碳环保

过去人们认为棉花纤维来源于植物,而宣称棉织物(有机棉)是低碳环保的典范,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仅就制造过程中消耗的燃料来看,一件棉布衣服是一件T恤的5~10倍。事实表明要种植用来生产一件纯棉T恤所需的棉花,也会释放约一百克的化肥农药到水、空气和土壤中。据估算,每生产1千克棉花纤维,要耗费7000~29000升的水。[2]”这种认为天然纤维制成的可降解服装就是低碳排的先入之见是片面的观点。毋庸置疑的是,在面料循环回收上许多服装公司确实作出了不懈努力,如李宁的聚酯纤维循环“衣年轮”概念。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对聚酯饮料瓶进行回收、清洁、压碎后重新制造母料,再纺成高质量的纤维。如美国聚酯短纤维约有30%是利用再生原料。美国UNIFI公司与仪化宇辉化纤公司推出由百分之百回收材料制成的Repreve回圈再生品牌纱线,并通过了SCS(scientific certification systems)等第三方独立认证[3]。因为使用有机棉或可降解或可回收再造材料来生产服装,仍需要耗损劳动力、能源、水资源和运输费用,而由于有机棉的种种苛刻限制,生产成本不降反升。

因此,服装环保与否不能仅凭可降解、无污染的面辅料来盖棺定论,更重要的是对服装从原料采集—生产制造—运输—销售—消费者穿用—回收或废弃的全过程整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来进行全面考量。(www.xing528.com)

4 复杂的后处理不等于污染

服装作为一种消耗品,其本身存在就是一种资源耗损,即任何有形服装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但是一旦矛头指向服装生产污染,人们就自动将视线聚焦在采用了漂白、染色、上浆、洗水等复杂后处理工艺的服装品类。

例如,牛仔服装因其生产加工工艺需要洗水,常常被视为污染环境的服装品类。根据Aroq公司的最新研究结果,到2012年,牛仔布的全球市场份额预计将达到每年532亿美元,这就意味着每年将售出近19亿条牛仔裤。据该报告作者所言,牛仔裤的销售量正以每年11.4%的速率增长。由于生产牛仔布过程本身就耗费一定量的水能、染色剂以及化学药剂,这意味着存在着许多潜在环境问题。牛仔服装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1] 一直为人所诟病,在一件牛仔服装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直接和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高于其他服装类别,如T恤、衬衫等。最近媒体报道了从非洲洗衣店流出的污水污染河流,以及珠江三角地区服装厂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珠江的现象,一时间,牛仔服装成了众矢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顶。广州新塘地区每年生产2亿件牛仔服,这些服装大部分为美国主要牛仔品牌而产。中国服装出口制造业的30%都聚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达国家将污染环境的产业全部转嫁到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和印度等国家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发达国家服装品牌代工的同时也必须消耗本国的环境成本。这些批评的声音不啻为一记警钟,使我们逐渐意识到即使是最基本的牛仔布生产也是一个多阶段的生产过程,必须消耗大量的水、能源和化学药剂。从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和安全的角度来看,其中有些化学药剂是具有毒害性的。一旦人们把“绿色环保”目光投射到牛仔服装上,总会不约而同地对那些撕裂、染色、刮痕和褶皱处理的做旧效果服装的碳排放量抱持着质疑心理,毕竟这些服装在被消费者穿着之前已是“遍体鳞伤”。许多强调道义的设计师批评牛仔品牌基于商业销售的立场卖出这些经过后处理的服装。这种质疑的声音出现无疑是积极的,但是其坚持的论点有待商榷。

最好的例证就是nothing.cn的设计师董攀秉承着“简单生活”(life is nothing)的态度,用未经染色的粗胚棉布进行服装产品的制作。其小批量产品的手工制作过程避免了工业生产污染环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品牌环保文化理念的消费者们会更频繁地使用产品才能将资源耗损和碳排放量均摊。而牛仔服装巨擘Levi’s(李维斯)先声夺人推出环境影响评价体系E-valuate,来评价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对环境的潜在影响。那么,对消费者而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到底选择怎样的牛仔服装才是明智之举呢?是选择耐磨性不好但设计感十足、被消费者经常穿用直至褴褛破碎的牛仔服装,还是选择你几乎不曾穿着过的、缺乏设计、但耐磨的重磅牛仔服装(12~14.5盎司)。虽然西方世界日益膨胀的衣柜是环境污染的力证,但是隐藏在他们购买的产品背后的无形损害日积月累,形成了人们消费行为背后的恶性肿瘤。不常穿的、缺乏设计感的牛仔服装被遗忘在了时尚衣橱的阴暗角落,它们的闲置意味着更多的服装消耗和碳排放,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远胜于那些被后处理过的时刻穿着的牛仔服。一些做旧、磨损、撕裂、褪色效果的牛仔服装的生命周期比一般设计的服装都要长的缘故就在于此。

5 结语

无论环保服装的未来方向如何发展,其最终都必须被终端消费者所购买。以环保牛仔服装为例,中国珠三角地区的OEM企业靠生产牛仔服装的利润由于生产原材料的涨价、出口绿色贸易壁垒的双重挤压而倍感压力。极低的产品定价和不菲的生产成本之间的利润空间其实非常窄,他们无法从中盈利,仅仅依靠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无法拓宽企业的生存渠道,所以“环保”为其提供了一项新的选择。环保服装产业化之路任重而道远,绿色市场营销深入培育的消费者必将成为购买环保低碳产品的标靶受众。使他们了解服装生命周期与环境影响之间的联系,才能透过“环保服装热”的现象把握本质,推动环保低碳服装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群业,王拓.对设计“以人为本”和“绿色设计”两个观点的反思[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4):48-49.

[2]不死的衣服[J].新知客,2009(10).

[3]低碳经济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N].中国服饰报,2010-1-15.

[4]陶辉,王小雷,Pammi Sinha.废弃纺织服装再循环利用方法研究与再思考[J].国际纺织导报,2009(12):55-58.

[5]威廉·麦克唐纳,迈克尔·布朗嘉特.从摇篮到摇篮——循环经济设计之探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6-47.

[6]郭涵,朱林.设计先行向气候变迁宣战[J].产品设计,2008(1):20-23.

【注释】

[1]碳足迹:包括产品原料的开采与制造、产品本身的制造与组装,一直到产品使用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产品废弃或回收时所产生的排放量,计算范围涵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