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学术论坛成果

浅谈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学术论坛成果

时间:2024-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议实践观与艺术设计——以服装设计为例/张元美摘要:本文以服装设计为范例,探求实践观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关键词:实践观;艺术设计;服装设计1实践观及其意义历史是现实的生命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浅谈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学术论坛成果

浅议实践观与艺术设计——以服装设计为例

/张元美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本文以服装设计为范例,探求实践观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设计师只有在服装设计的实践活动中拥有主体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特的感受能力,才能具有变平凡为非凡的设计独创性。

关键词:实践观;艺术设计;服装设计

1 实践观及其意义

历史是现实的生命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一切东西的获得,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宗教、艺术、道德等)的获得都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它们都在绝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根植于物质生活的土壤。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但是只承认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还不够,因为实践还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意识支配下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具有主体性的特点。所以,我们既要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也要从实践主体方面去理解和把握,重视主体的能动作用,通过主体能动的反映和活动来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 实践观与艺术活动的关系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科学技术以及艺术活动等都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其中艺术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2.1 艺术活动中的实践

艺术活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艺术活动作为人类的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它的反映对象在本质是不依赖于艺术家的意识感觉而存在的,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它的唯一源泉,在此我们必须坚持生活实践第一性、艺术第二性的立场。

从总体上讲,艺术设计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体验活动、构思活动和传达活动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当中,都少不了艺术家的实践。

在体验活动阶段,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社会生活观察体验、亲身实践,就无法获取最准确、真实的资料,也就无法创作出惊人的作品。以俄国著名画家列宾为例,如果列宾没有对劳苦大众真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就不可能创作出传世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在构思活动阶段,要求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入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这一过程当中也包含了艺术家复杂的实践活动,因为人的思想构思活动同样也属于实践活动,而且在构思阶段当中,人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一个阶段是传达活动。传达活动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设计创作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设计作品和艺术形象。这种传达需要的物质材料、需要的技巧、需要融入的生命和心灵以及将诸多元素完美的利用、融合,都需要艺术家在实践中去实现,从而完成从构思到艺术作品的蜕变,发挥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特有的功能和作用。

所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实践是我们进行艺术设计创作的基础和最基本的条件,脱离了这些基本条件,设计出来的作品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艺术设计应有的魅力,更无法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2.2 艺术活动中的主体

在我们人类如此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一再地注意到了实践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并且一味地反复强调和突出,但也不能忽略在艺术活动中作为创作主体的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创作者的主体能动性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而将我们常人和艺术家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有了主体能动性的存在和发挥,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设计作品。艺术活动中的主体是指设计者(艺术家)。设计创作中的主体性发挥是创作主体用全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自觉地发挥能动作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最终创造出带有鲜明主体特征的设计作品的过程。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在艺术创作活动的三个过程中,实践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但一件艺术设计品的独特个性和创新却少不了艺术家在实践活动中主体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实际上,在这三个阶段当中都或多或少地穿插了设计者的想象、思考、情感等主体性的因素。尤其是在艺术设计的构思阶段,设计者的主体性发挥,基于客观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丰富想象和创意也是艺术作品获得赞赏的主要原因。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挥主体性,设计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将这个结论与艺术设计活动中的服装设计活动联系起来也是一样的。

2.3 实践观与服装设计(www.xing528.com)

服装设计作为诸多艺术设计活动中的一个具体种类,也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艺术体验、艺术构思与艺术表达的统一体。同样,在服装设计当中,设计创作的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设计者要依靠考察、深入服装市场和消费群体来汲取大量真实的社会素材和资料作为设计的依据。

对自然界的花草虫鱼、高山流水、历史古迹、艺术领域的绘画雕塑舞蹈音乐以及民族风情等各个社会生活部分的实践体验都可给设计者以无穷的灵感(图1)。可以说,离开了现存的物质世界基础,离开了对这些物质基础的观察和思考,即使设计者有再好的想象力也是徒劳。只有在设计者勇于积极实践考察拥有丰富的设计积淀的前提和基础之下,进行设计并成形的服装设计,才能算是服装设计者完成了自己的职业使命和责任。

图1 剪纸与妆容

设计师如果没有对服装市场真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对服装消费者审美倾向的大致把握以及对于整个服装流行趋势的准确预测,就不可能设计出市场需要的服装来,而这一切的取得都要依靠设计者在切身的体验实践中去积累、选择、获取和总结。实践对服装设计者至关重要,服装设计过程中对于素材的积累考察,对于构思的完成以及传达的方式的确定和完善,还有思想倾向、风格的确定等都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去发掘、去超越、去检验。

服装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活动,尤其是作为一种以审美和外观取胜注重视觉印象的设计活动,服装的设计构思、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服装设计的创新性源于设计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要重视情感、幻想和想象等主观因素在设计中的能动作用。

每一件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总是在反映客观实际、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凝聚着设计者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带有设计者个人的主观色彩与艺术追求,体现出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可以说,在服装设计创作中,客观世界和我们在设计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只能作为我们进行设计创作的素材和基础源泉,不能直接构成服装设计作品,就算可以创造出作品,那也一定是平庸的服饰。设计中简单、直观地反映客体,没有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设计作品便如失去生命活力的花草枯萎蔫黄,只有加入创新元素才能引人注目(图2)。

实践调查研究对于服装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的成功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1947年,克里斯汀·迪奥设计出了“新面貌”(New Look)经典的“A”字裙震惊并征服了全世界,成为了无可置疑的时装设计大师(图3)。究其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有对残酷战争以及战争压抑气氛下人们制服化的服装穿着的亲身实践体验,从体验中使得他对战后人们对身体解放和对美丽的追求有了深刻认识。其次,还在于他能够在设计活动中较好地发挥和运用主体能动性,使得他将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其他设计师远远地抛开,也使得他本人和他的设计成为经典。

图2

图3

3 实践观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个真理包含了深刻的内涵:艺术设计创作要从现实中获得生活源泉、取得原型材料,不能脱离生活实践的土壤;同时设计作品又要有创新特色,对于服装设计这个审美和实用并重的艺术活动来说尤其如此。服装设计者的设计来源于实际生活,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检验,实践作为最基本的一条主线贯穿于服装设计活动的始终。

任何客观的实际生活形态都不能直接构成服装设计作品,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对客观物质、现实生活的机械、僵化的镜子式反映。设计者只有在服装设计的实践活动中拥有主体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特的感受能力,具有变平凡为非凡的设计独创性,才能引领一群又一群的消费者感受时尚的脉搏,步入美丽的殿堂。正是因为有了人们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探索实践,才能够使人们从原始社会时期以动物兽皮遮身蔽体的简陋服装发展到现在魅力四射、变化万千的时尚服装;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如此多丰富多彩、摩登时尚的流行服装和一道道美丽迷人的风景线。

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人们对于服装的需要就越迫切。而这种需要不仅仅停留在对服装基本功能的需求上,更多的是包含了人们情感精神方面的消费要求。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以后,他们不再满足于服装的统一、平庸化,他们要求与众不同,要求独特创新有个人风格的服装。这就更需要服装设计者们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在实践中创新设计、发展设计,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不懈地推陈出新,实现服装业的进一步飞跃。

参考文献

[1]潘天强.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苏志宏,李杰,等.马克思主义原著及重要文献选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童庆炳.马克思与现代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立新.设计概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5]刘元风,胡月.服装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