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访的独特优势与特色:新闻采访报道教程

专访的独特优势与特色:新闻采访报道教程

时间:2024-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访有其独特的优势与特色。

专访的独特优势与特色:新闻采访报道教程

第四节 专访

专访,是记者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进行专题性访问和报道的新闻样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要方式来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

专访有其独特的优势与特色。和消息相比,专访内容更丰富、生动、形象;和一般的专稿相比,专访更为灵活、快捷,可充分体现记者的个性风格。

一、专访的基本要素

名人被认为有做人物专访的价值,因为他们做的某些事比一般人特殊。但是许多人物专访,尤其是报纸中的人物专访,其对象可能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他们可能做了一些值得书写的事情,但是并不具备名人的称呼。

不管专访的对象是谁,所有的人物专访都必须具备以下两个要素:

新闻价值的角度:为什么现在写这个人?

集中的主题:这篇专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比如某人获得了一项大奖,这可以是写一篇专访的原因,但是这不能是整篇文章的内容。主要内容应该围绕下面这两个问题中的一个展开:他为什么会获奖?促使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你的文章也可以集中在态度上:这个人是如何对待成功、失败和其他严肃问题的?

一旦你弄清楚了要写这个人的原因,就要决定另一个问题,即你要写的是能展示此人一生的传记——从童年到现在的全过程,还是只写他生命中的一部分——集中在跟目前的问题或新闻点有关的事情上。如果要写的人正代表着目前流行的某些问题或观念,那么选择写这个人的一部分比较合适。

沃尔特·道森(Walter Dawson)是加利福尼亚《蒙特里先驱报》的执行总编辑。他说,不管专访对象是谁,“专访的心脏和灵魂都应该是确保读者理解人物生命中的曲折、转机和各种纷繁复杂的事”。[8]道森指导他的属下要考虑下面的一些基本要素:

人生模式:人生的一些经历会形成一个高潮,如一个法学院学生成了一名法官

决定性时刻或转折点:模式很重要,但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转折点。如写的对象是一名会计师,后来却成了生产救生艇的公司的老板。

未来:每篇传记的主人公都有未来,你应该揭示出这些问题。问你的采访对象,妨碍他的是什么,让他做一下预测,尤其是未来的目标。

人物专访需要包括的其他要素:

年龄和外貌描写:这些内容只有在跟要表达的主题有密切关系时才有必要,让所有的细节都为你服务。下面这篇专访写的是威利·达登,他因杀人被判刑,在佛罗里达监狱里待了11年。11年里,他一直都在死亡边缘徘徊,作者在写作时穿插了对他的年龄和外貌描写,而这又是跟他等待死亡时所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密切相关:

达登仍然保持正常的状态——一位尊贵的先生——这是超现实的。他的额头上没有焦虑划过的痕迹,他的头发并没有变得灰白,他举着戴镣铐的手,展示他并不锐利的指甲。“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冷静下来是件很好的事。”他说。

他说他62岁,监狱的记录上显示他52岁,而他实际看起来只有42岁。看起来这个人不仅欺骗了检察官,他甚至也欺骗了时间。

或许在没有未来的人面前,时间也停止了它的脚步。

“监狱生活看上去能使人永驻青春,”达登用一种嘲讽的口吻说,“你不用做你在外面时做的一切事情——如整天辛勤地工作,你没有家庭问题,可以这么说,生命的损耗是内在的。”[9]

二、专访的特点

(一)专门的采访对象和话题

不是所有的新闻人物和事件都适合写成专访。专访的采访对象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和事件。通常,专访选择的采访对象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读者非常关注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第二种是重要问题的知情人或者某方面的权威人士,采访这类人物一般是记者针对某方面的疑问有目的地请他们进行解释或发表看法。第三种是现实生活中富有深刻内涵的人物和事件。

(二)恰当的采访时机

专访的“专”字包含特定对象、特定问题、特定场合,也包括特定的采访时机。比如: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之时;新闻人物参加重要活动之时;新闻事件取得重要成果或者发生重大转机之时等。时机适当,有利于调动采访对象情绪,展开话题;而错失良机,则往往会削弱甚至丧失事物原有的新闻价值。

(三)记者出场

专访的要素主要包括:采访对象、记者和采访现场。其内容主要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专题性访谈实录。专访“是以记者对于现场人物的谈话、对现场的观察,包括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印象和认识,而以采访人物的原始谈话的记录为主”,因此,记者能否营造良好的访谈氛围,熟练驾驭访谈技巧,直接关系着专访的成败。

三、专访的叙述方式

专访的写作要求具有采访对象、记者、现场和背景四要素,要注意抓住采访对象的特点、思想个性,捕捉访谈细节、精彩语言来展现独特的现场场景,并恰当运用背景材料,增加专访的知识性、趣味性。

专访的行文要灵活生动。常用的专访写作形式主要有问答式访问记、对话式专访、访谈录、口述实录、散文处理式。

(一)问答式访问记

问答式是记者愿意采用的方式之一。在人物专稿中,人物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话可以反映人物的心态、想法和再现现场气氛。在实践中,像法拉奇那样完全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写人物的记者大有人在。这种方式给人的印象是比较真实可信,人们可以从被采访者的语气、措词等来理解人物的性格,有些记者,包括有些读者比较偏爱这种“原汁原味”的人物报道。

(二)对话式专访

对话式专访同问答式专访的主要区别是,在问答式专访中,记者只是处于问者地位,访问者和被访问者只是问和答的关系。在对话式的专访中,访问者和被访问者,在记者把握主题和交谈主动权的情况下,双方可以互问互答、互诘互辩,各抒己见,通过对某种思想或问题的平等探讨,达到帮助受众澄清认识的作用。

(三)访谈录

访谈录主要是针对某一思想主题、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而对有关人物进行的访问。它是一种经过细心整理的、紧紧围绕主题的谈话实录。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可以兼用问答、辩论形式,叙述见闻,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口述实录

口述实录即全文集中记录被访问者的口述。如《新财经》2010年6月号覃怡敏的《张五常:让人民币升值是愚蠢的》一文就是以第一人称口述的基调完成的专访:

人民币升值怎么升?我写过很多篇文章反对过人民币政策。事实上,我是没有反对过人民币升值的,我只是说该怎么升。美元、人民币照现在这么升法,我是反对的。

现在让人民币升值的建议是愚蠢的。如果人民币升值,对有钱人当然是有利的,但是对穷人是没有好处的。

……

弗里德曼同意了我的说法,但是他并没有重视这一情况。

两年前人们担心通胀,我说通缩会来,一说就说中了。前几天也有人来问我,货币量增加了很多,通胀会不会回来?这我很难回答,事实上也是不知道的。我说,根据人类历史的经验,货币在国际上只要是强势的话,通胀就不那么容易回来。我是经验之谈。经济学是用来解释行为的,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用处。(www.xing528.com)

……

经济学家张五常

(五)散文式人物专访

《人物周刊》2009年9月号上刊登的《柴静:从文艺青年到新闻斗士》就是一篇散文意味很浓的人物专访,记者根据需要自由取舍问答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穿插叙述访问的情景、过程,或者勾画采访对象的形象、性格等。

三、专访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如何把握专访的优势,提高专访质量,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做好访前准备

专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做好专访的前提和基础。以采访世界风云人物著称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非常重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访问前往往花上几周的时间认真准备,尽可能了解和认真研究采访对象的有关材料。

美国著名赛马骑师阿卡罗向来被新闻界认为是难以撬开嘴巴的“闷葫芦”。记者利布林在采访前认真研究,见面就问了一个问题:“你左脚的马镫比右脚的高多少?”这样的一个问题让阿卡罗对利布林刮目相看,不仅让阿卡罗开了“尊口”,还滔滔不绝地谈了一个小时。

采访前的准备还包括制定切实可行的访问提纲,明确专访的主题,访谈时提问的大致顺序,以及对采访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对策等。

(二)提高驾驭访谈局面的能力

访谈过程中记者能否驾驭访谈的局面,营造良好的访谈氛围,直接关系着访谈的质量。

(1)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使访谈有一个良好的开头。

(2)热情友好,营造坦诚、轻松的交流氛围。

(3)提问宜符合逻辑,有序进行。

(4)适当鼓励对方,提高对方谈话兴致,也要控制谈话方向,及时加以调整和引导。

(5)认真倾听,注意发现和吸收采访对象谈话中的新见解、新情况。

(6)随机应变,根据访谈情况及时调整思路,提高提问质量。

(7)及时整理访谈记录,分析资料,提高专访采写效率

一个好的开端很关键,它给被采访者一个认识记者的机会。前几分钟往往决定了整个采访的基调。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怎样使得采访对象开口说话,吐露心思,这是记者们在每次采访中几乎都会遇上的问题。按照人际交往的原则,只有当人们彼此熟悉产生信任之后,才会向对方吐露自己的心事。向一个不熟悉的人透露自己的情况,人们会觉得极不安全。因此,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时并不急于提问,而是先着力于同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当对方心理上的距离拉近时,再向其提问,从而顺利地问到自己所要了解的情况。

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有次在四川采访一个石油区的老干部,事先没打招呼,向他说明了来意,但老干部坐在那里,跷着二郎腿打官腔:“你从哪里来的呀?干什么事呀?”纪希晨赶紧调整策略,向其提问:“听你的口音,像是陕北人,是绥德米脂一带的?”一打听,果然是的,而纪希晨曾随部队在那里呆过。老干部的感情马上起了变化,又是拿凳子,又是倒水,滔滔不绝地谈开了。这里,两人共同呆过的地方,就成了连接记者和采访对象感情的“桥梁”。

(三)注重访谈的纪实性

专访的写作应尽量保留谈话的本来面目,不可歪曲对方的谈话本意,防止强加于人。注重纪实性不仅关系专访的真实性,还体现了记者的职业道德

(四)展示记者的风格

专访中多数情况下记者出现,并以第一人称写作或访问。人物专稿的写作最能体现记者本人的风格和特色。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通常在采访中将与采访对象的谈话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全文发表,在每一篇报道前,她都有个前言,谈她对采访对象的看法,并交代此次采访的来龙去脉,比如她是如何得到采访许可的;采访是如何进行,又是如何结束的等等。她的这种风格后来被很多人效仿,甚至被引进西方一些大学新闻系的课堂,冠之以“法拉奇式”文体。还有的记者以描写现场情景和气氛见长,有的以刻画人物性格著称。

尽管作者的风格迥异,手法有别,但总的来说它需要在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性、现场情景等方面多花工夫。

美国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引用了《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挖苦有的报刊将新闻人物写得千人一面:

华盛顿讯 为什么世界这样一团糟——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摆在我们眼前,就在于报章杂志那么喜欢描绘的震撼和推动世界的名人的传记上面。

如果这些传记都是可以相信的话,这些人都是一个模样,令人很不愉快。他们往往都是些“才智过人的人”。

他们都是一天工作16小时(据他们的秘书说),都有了不起的幽默感。虽然他们冷酷无情地驱使自己的手下人,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却双倍于人。

他们发表意见时轻松自在的样子使他们的同事也大吃一惊。

虽然他们很少参加社交活动——而且在那些很少的场合中喝酒时从来不超过一杯——他们累得断腰的工作日程并没有妨碍自己帮助孩子温习代数,重读康德的著作,打打室内网球高尔夫球以锻炼身体。

杰克·海敦的目的是劝告记者们要将笔下的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特点,他提出的建议是用故事、轶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他说一件轶事比几百个形容词更能说明问题,读者也更容易记住,并乐于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他还建议记者少用干枯无味的长篇大论,应该多用引语来支持自己对人物的判断;适当地描写人物的举止、容貌、服饰和引用传记性的资料,如年龄、事业、家庭、生活方式等来丰富人物报道。

通讯高度发达的科技时代,电话、网络采访是高效和极为有用的。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采访,几乎应是所有记者们应该掌握和经常使用的方法。它不仅节约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时间,而且可以扩大记者的交往范围,有的名人不一定愿意接受当面采访,但他也许愿意在电话上或通过e-mail回答问题。

因此记者应当像准备进行面对面采访一样事先做准备,一样注意礼貌,并应告诉对方自己的姓名和服务的媒体,让对方知道你想得到的信息将用于发表。在进行电话采访时应当特别注意:

(1)沉稳、清晰地说话,不要提过长的问题;

(2)把尖锐或使人难堪的问题放在最后。

同时不要奢望能在电话采访中得到很多信息,一般电话采访只是为了证实某些事实或取得一些引语。

网络采访更灵活、方便、快捷,有时还能得到更多的详细的资料性的东西。

但是有些记者认为,用这种方式进行采访也有一些缺陷,比如他们不能观察采访对象对问题的反应,也无法观察采访对象的神态、衣着、显著特征和其他个性特征,因而在勾勒人物肖像时就少了这一笔。同时有人建议在使用通过网络采访到的材料时需要多加核实。

总而言之,采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素材,所有的采访技巧都应该为这一目的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