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写作:写好消息导语

新闻写作:写好消息导语

时间:2024-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消息设不设导语,应视新闻内容的容量大小、篇幅长短而定。对导语的形成和定型起了关键作用的,是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和总编辑梅尔维尔·E.斯通。此后,“五要素俱全”导语的形式逐步得到美国报界和世界各国新闻工作者的认可,被奉为新闻写作的“金科玉律”。这便是第三代导语产生的基础。

新闻写作:写好消息导语

第四节 消息导语的写作

一、导语的含义和作用

新闻导语,是消息结构中特有的概念,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又一重要特征。导语位于消息的开头,是紧接讯头或者电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一般是第一自然段或头几个自然段),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或者最新鲜的事实和内容,概括性地展示在开头部分,以唤起读者注意的句子或段落。这个定义,反映了导语的特点:位置在前;突出重点(或特点);句式简练;富有吸引力。它也反映了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具体点明要报道的事实;要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要交代新闻的出处。

消息不必都有导语。因为导语是消息的特殊开头。固然一般文章都有开头,消息也不例外。但消息设不设导语,应视新闻内容的容量大小、篇幅长短而定。容量大、篇幅较长的消息需要设导语,反之,就不需要设导语,如短新闻、简讯、一句话新闻以及自由式结构的新闻就可以不设导语。不过,这类消息的开头也要有所讲究,不可平庸。

二、导语的由来和发展

新闻导语是现代新闻事业、现代科技、现代战争孕育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其发展的纵向面看,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等导语;从其内部构造演变的横向面看,有“六要素俱全”导语和“部分要素”导语。

(一)第一代导语

一般认为新闻导语最先出现于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战争时期。1844年,美国科学家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电磁电报,并在华盛顿一巴尔的摩电报线上传递了第一个用莫尔斯电码编码的电报信号。1851年,美国港口新闻联合社(1848年成立,1892年改为美联社)第一次用电报信号传递消息,揭开了“电讯新闻”的第一页。

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人们迫切需要获得战争信息,许多报社争相派记者去战地采访。为了抢新闻,争取读者,各报都利用电报发稿。当时由于电报技术不过关,经常出现中断情况。并且电报线路又少,记者往往要排队轮班按字数发稿。大家按次序各发一段,然后等待下轮再发。这些就迫使记者动脑筋,尽量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原因这些读者最关心的事实要素,统统写在开头部分,细节放到正文部分补充叙述。这样,即使电讯中断,编辑照样可以把先获得的新闻事实要素(虽然很概括)作为一条新闻发出去。

1865年4月14日,美国总统林肯被刺,港口新闻联合社记者报发了只有12个英文单词的消息“: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受重伤。”这条短新闻象征着导语写作的开端。

对导语的形成和定型起了关键作用的,是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和总编辑梅尔维尔·E.斯通。1889年8月30日,约翰·唐宁从外地发回一条长消息,开头是这样写的:

(萨莫亚·阿庇亚3月30日电)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莫亚群岛。结果有6条战舰和10条其他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身碎骨,要么被掀到阿庇亚小城的海滩上搁了浅。与此同时,美国和德国的143名海军官兵有的葬身珊瑚礁上,有的则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处的无名墓地上,为自己找到了永远安息的场所。

这条消息的开头,有时间:3月16日、17日;地点:萨莫亚群岛;人物:143名海军官兵;事件:风暴袭击萨莫亚群岛致使6条战舰和10条船只被摔碎或搁浅;原因:大风暴袭击;结果:战舰和船只被摔碎或搁浅,官兵葬身大海。

梅尔维尔·E.斯通对这种写法很赞赏,于是他将其中主要因素归结为“五要素”,即五个W,并将这种开头树为导语写作的典范。此后,“五要素俱全”(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导语的形式逐步得到美国报界和世界各国新闻工作者的认可,被奉为新闻写作的“金科玉律”。

“五要素俱全”的导语,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第一代导语,又叫“全型导语”。它的长处是:具体、完整,可以独立成为一条消息,便于编辑处理稿件。短处是: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有人讥笑这种导语是“晒衣绳”式导语,像一根绳子挂着一件件衣服,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不管怎样,导语的出现,提高了新闻作品的时效性和可读性,是新闻写作史上一次划时代革命

(二)第二代导语

第一代导语经历了40多年的黄金时代后,开始面临新的挑战。这就是广播、电视的崛起、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渴望能以更短的时间、更快的速度知道更多的新闻信息,旧的导语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无线电广播。1924年发明了电视。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在亚历山大宫的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节目。随后,法国、美国、苏联等国相继在30年代末建起电视台。之后,各国先后步入“电视新闻时代”。

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播发新闻都是以分秒计算的。它们把新闻的时效及表达的精要提高到最大限度。1954年,《纽约时报》总编辑在采访部贴出如下布告:“我们认为没有必要,也许永远没有必要,把传统的5个W写在一个句子里。”西方工作者开始根据每则新闻的特点,从中选取一两个最重要、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要素,突出地写入导语,其余的要素则放到新闻的主体部分去交代,这样就出现了第二代导语,又被称之为“部分要素式”导语。这种写法简练、新颖、多姿多彩,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风靡世界,颇为受众所欢迎。

如同样是报道总统遇刺,第一代导语是:

今晚大约九时半,在福特剧场,当总统同林肯夫人、哈里斯夫人和罗斯少校同在私人包厢中看戏的时候,有个凶手突然闯进包厢,从背后接近总统,向总统开了一枪。(1865年4月15日《纽约先驱报》)

而第二代导语则省去一些要素:

肯尼迪总统今天遭刺身亡。(1963年11月22日《纽约时报》)

两相比较,后者更简明扼要。

(三)第三代导语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导语也是一样。在新闻业务实践中,记者们不满足于第二代导语的模式,于是向着更广阔的导语境界扩展,力求把导语写得丰富多彩、精美完善,以提高消息的质量,提高报纸的竞争力。再说,新闻事实本身的丰富性,受众感应心理的丰富性,记者思维的丰富性,三者汇一,也必定会形成丰富类型的导语。这便是第三代导语产生的基础。

就西方来说,在理论指导上,记者不仅十分注意自己学识的积累与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且认为记者本身的喜剧感、悲剧感、诙谐感、幽默感对导语构思、导语结构、导语风格都有直接影响,并在提高导语的设计技巧与质量上展开了竞争。某些著名报纸甚至几乎获得了某一类型导语的“专利权”或形成独特传统。如华尔街邮报几乎获得了写人情味导语的“专利权”。《华尔街报叙事体》善于使用扣人心弦的延缓性导语,即使有时可以使用直接性导语,他们也能把延缓性导语“安”上去并恰到好处。而《纽约时报》使用直接性导语的技巧,又为其他报纸所望尘莫及。这样一来,非但导语设计花样倍出,而且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突破了倒金字塔结构导语的唯一形式,产生了与之相对的延缓型导语、复合型导语、描写型导语、议论型导语、悬念型导语等等。人们把这一类型的导语,称之为丰富型导语,又称之为第三代导语。

第三代导语保留了第一代、第二代导语的“遗传基因”,又有所变异。其特点是:讲究“精”——用最精美的语言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受众;注重“活”——记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表现手法。

三、导语的分类

没有哪个新闻工作者是依靠公式来写导语的,但是学习一些导语的典型类型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新闻导语有很多种分类,如按新闻要素分类,导语可以分为何事、何人、何时、何地、如何、为何导语;欧美新闻学者把导语分成直接型导语和延缓型导语。

对导语的分类,由于各自划分的标准不同和各国文化传统不同,类型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着重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将导语归为概述型导语、描写型导语和评述型导语,其他所说的分类标准实际上多属表现技巧。

(一)概述型导语

即用直接叙述的方法,把消息中最实质性、最吸引人的内容,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来。大多数消息,尤其是动态消息,多采用这种类型。这类导语的优点是:事实、信息的传递最为简洁明了,极易为读者所理解。广播电视新闻大多采用这类导语。写好这类导语要注意增强提炼与概括能力;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如下面两则消息的导语都属于此类型:

今天下午3时,从新疆北部哈巴河起飞的我空军某部一架直升机,在扎玛纳什边防站缓缓降落:哈巴河—扎玛纳什山边防站试航成功。战斗在祖国西北边疆的这个边防指导员王志民,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记者:战士们看到祖国的飞机第一次在边防站降落,无不欣喜若狂。

《(边防战士的喜事:直升机代替了马拉爬犁》《解放军报》1979年9月22日)

曾经是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的美加净品牌,4年前曾卖给一家著名的合资企业经营,现在又被原主——上海家化联合公司以每年支付1200万元人民币的代价“买”了来。到昨天为止,重归上海家化的“美加净”销售额已突破1.2亿元。

(1995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上海家化公司好气魄 1200万元买回美加净》)

(二)描写型导语

这一类型的导语,对新闻人物、现场或个性化的细节,进行简洁而有特点的描绘,使人有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大屏幕上,头戴雷锋帽的美国街舞青年里欧·巴克一脸兴奋,时而摆动腰肢在天安门广场的游客中腾闪挪移,时而踏着即兴舞步攀上长城,教峰火台上小贩大妈摆个街舞范儿。最终,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伴随着大提琴名家马友友与中国民乐家携手碰撞出的别样民族风韵律,这位黑人小伙子以一段“金蛇狂舞”掀起全场观众的热情。

(新华网北京2012年4月17日讯)

这则题为《一位美国“中国通”的文化交流畅想》消息,以第五届全美中文大会上的一段视频描写开始,呈现了与会者感兴趣的细节,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股浓烈的麻辣气味飘浮在空中。

(新华网郑州2012年4月15日电)

这则消息揭露的是“小食品”加工黑作坊背后的生存条件——不规范的出租屋管理。记者抓住现场环境的气味细节,直接呈现在导语中,烘托一种氛围,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可见,描写型导语的特点是: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三)述评(议论)型导语

即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报道的人物或事件作出评论。这样做,可以突出新闻的意义,升华新闻的主题,起到意见引导的作用。所以议论型导语也是常用的导语类型。

获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电视消息《外滩:悄然崛起的上海金融衔》,其导语是先评后叙的述评型导语: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历史的巨变常常记录在长存于世的建筑上。作为上海标志的外滩建筑群正以三年超过百年的巨变于无声处记录一场伟大的变革。

(上海东方电视台1994年10月3日)

又如新华社1999年8月18日消息《“天体大十字”宣告破产》:

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证实,8月18日没有发生特殊的天文现象,更没有发生地球毁灭这样的大劫难。世界各地的人们像往常那样度过了平静的一天,“天体大十字”这一“末世论”预言宣告破产。

这个导语前一句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后一句是对“末世论”的评论。

(四)橱窗式导语

橱窗式导语多用于综合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有如橱窗展示样品,用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为橱窗式导语。

美联社(1990年)5月12日报道 在津巴布韦东北偏远山村的小河边,16岁的穆昆比正在洗衣服。正当她拧干衣服的时候,一道雷电打到她脚下的砂石上,使她成为雨季里遭雷击的第93人。

据警方统计,在从11月到3月的雨季里,这个地区每年有100多人被雷电击毙。据专家们说,这是世界上雷击致人死亡最多的地方。

写作这种类型的导语,关键是注意故事的典型性、人情味以及趣味性。

这里要说明的是,按表达方式所分的类型及样式,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有交叉、融合的情况。所以不可拘泥在某一点上。

四、提高导语的写作技巧

美国现代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写作导语。”“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了消息。”重视并研究消息导语的写作,历来是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增强导语的表现力,写作中应讲究修辞技巧。

(一)设问

在导语中,抓住人们“欲知”而“未知”的问题,以设问的方式提出来,然后加以解答,可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思考。写作的关键是设计好要提出的问题。运用时有两种情况:一是导语一开头便鲜明地提问,紧接着直截了当地回答,揭示新闻要旨;二是在导语中提出问题,而后在主体部分作答。

听众朋友,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能不能兴建呢?4月3日下午3点多钟,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草案)”,由2600多名人大代表表决。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1992年4月4日广播消息《三峡长梦将成真》)

猪肉蛋类价格近期拼命地往上“飙升”让不少人望肉兴叹。猪肉与鸡蛋价格的上涨,是否会增加在校学生们每天的开支?学校的食堂是否也会趁机涨价?为此,本报记者对海师与海大两所高校进行了一番调查。

(中国食品产业网2007年6月6日消息《肉蛋价飙升高校学子伙食费没涨》)

写作这种导语,要求抓读者有共同兴趣的问题,不要无疑而问;设问后要用事实回答,一般不要连续提问。

(二)拟人(www.xing528.com)

将导语中无生物或其他生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

1990年《经济日报》报道长城学会成立的消息导语,就是把无生物当做人来写:

本报讯 当万里长城缓缓步入2644岁(从公元前657年有文字记载算起)高寿之时,一桩喜事降临在她的脚下:中国长城学会25日在北京诞生了。

下面这个导语是把动物拟人化:

新华社1987年9月18日消息 捷克斯洛伐克一小镇上,盛传趣闻一桩,工人救护公天鹅,爱情坚贞的母天鹅寻夫探望。

拟人型导语的写作要求是真实、贴切、适度。

(三)引用

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揭示新闻内涵,为导语增色。如:

“清风破署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久旱的京城终于在五一节之际迎来了一场“贵如油”的透雨。

(《北京日报》1994年5月4日)

引用型导语的要求是恰到好处,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点到为止,不可太长,也不可太生僻。

(四)对比

将导语中两个极端的事物如美与丑、新与旧等加以对照,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观点,更鲜明地显示新闻事实的个性特征及其意义。如:

拉美社哈瓦那11月24日电 正当美国总统布什在全世界大谈自由的时候,美国国内的监狱系统却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合众国际社纽约(1991年)3月30日电 丹尼尔·斯蒂尔有9个孩子,其中5个孩子尚不满12岁,可她却每7个月写一本小说。

(五)比喻

借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段,增强导语的形象性和接近性。可以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简明,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从而发挥导语的感染力,刺激读者的“阅读欲”。

本报讯 长垣县孟岗乡苇团村王印修等6户农民“自由恋爱”搞服装加工,一年就抱了“金娃娃”。

(《河南农民报》1993年3月26日)

比喻型导语的写作要求有:比喻要贴切,比喻要通俗,比喻要新颖。

(六)假设

以“假如”“、如果”开篇。在交代具体的新闻事实之前,先作某种设定。

法新社电 如果一名大夫把日内瓦湖当做病人的话,那么他下的诊断是“严重的慢性消化不良和呼吸道感染”。

(《对外报道参考》1983年5月15日)

本报讯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考场上,没有监考老师,教室里却鸦雀无声,秩序井然。这是1月12日上午记者在北京一中看到的该校这学期做的一项实验:各门课程的考试均不设监考老师。

《(光明日报》1990年1月19日)

(七)排比

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的一部分,形成排比式导语,这种技巧的好处是: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导语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

新华社(1994年)6月5日电 一身戎装、一部轮椅、一面国旗、一个军礼。叶乔波以这庄严而悲壮的一幕结束了首都体育馆为她隆重举行的“叶乔波冰坛生涯20年专题晚会”,同时也结束了她拼搏冰坛20年的赛场生涯。

除了上面介绍的七种运用修辞手法组织的导语外,还有其他很多技巧,比如引语式导语、悬念式导语“、你”字导语等。

(一)引语式导语

就是在消息中引用新闻人物的语言来设计的导语。这样的导语说服力强,比较客观、可信,能触动读者的认同感。

本报讯 “实在无法形容我们激动的心情,我们只想哭。”“胜负无关紧要,友谊才是第一!”这是复旦大学辩论队参加“亚洲大专辩论会”之后,昨晚飞抵上海虹桥机场时几位队员说的第一句话。

(《文汇报》1988年4月13日)

设计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引用新闻人物或相关人物的精彩的,或有针对性的,或有代表性的和权威性的谈话,使之构成导语。

引语式导语可以为导语增色;增强导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新闻个性化。

写作要求是:必须真实,不能断章取义、随意篡改和歪曲别人的原话;引语要凝练精彩;把最精彩的话放在导语的最前头,再交代其他要素;对“说”字的表述要灵活多样。如:表示、强调、指出、预言、预测、作证、证明、声明、抗议、声称、宣告、宣布、透露、认为、解释、驳斥、警告等。

(二)悬念式导语

悬念又称“卖关子”、“设扣子”,把新闻事件中最吸引人的内容,在导语中来个提示或暗示,先不直说或不全部讲明,在读者脑中悬个疑团,诱导读者跟着你的思路走。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990年12月19日电 瑞典全国滑冰锦标赛尚未开锣,16枚金牌已尽入一人囊中。

埃菲社蒙得维的

悬念式导语的写作要求是:导语和主题要有很强的联系,不可小题大做,生拉硬扯,令人莫名其妙,陷入迷宫。

(三)“你”字导语

导语以“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亲切自然。

本报讯 你见过这样的医院吗?它用冰柜冷藏断指,进行再植手术成功。你相信吗?一个乡办医院居然把离体56小时的断指接活。

创造这些奇迹的,是我国农村第一家治疗手外伤的医院——江苏无锡市郊区河埒乡外伤治疗中心。

(《人民日报》1986年11月23日)

【本章小结】

消息是以简要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消息是新闻媒体的主角,是构成新闻媒体的最基本元素。

消息体裁的写作要求是迅速、准确、简明。消息的特征可以从其外在特征、结构特征、内在特征来把握。

导语的分类由于各自划分的标准不同和各国文化传统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表现技法上需要掌握的是概述型导语、描写型导语和评述型导语。读者在掌握基本类型的导语的基础之上,学会基本的修辞技巧,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

【训练与指导】

1.根据下面的事实写一则导语。

谁:贵州无业男子舒适。

事件:冒充飞行员顺利登机,与机长聊太久露馅。

时间:2007年4月14日。

地点:北京至贵阳的航班上。

结果:公安部门根据相关法规对其作出拘留10日、罚款500元的处罚。

过程:不详。

其他信息:舒适,贵州省旅游学校毕业,曾在贵阳市某五星级酒店工作一年多,任酒店销售部职员,2005年12月辞职,现无业。舒适平时对飞行业务比较热衷,熟知许多专业术语。他的飞行制服、帽子以及飞行包是从网上购得,飞行包内《飞行员手册》、《出勤表》、《飞行穿云图》等文件都是从网上下载制作的。而他随身佩戴的“空勤登机证”是以真证为样板复制的。

2.从报纸中找出10条导语。看这些导语回答了六要素中的哪些问题。确定导语的类型(如叙述型、描写型等)。

3.下面是同一条新闻的四个不同版本的导语,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并指出各自属于什么类型的导语。

(1)针对当前市场反应,经与会员银行协商同意,4月6日中国银行业协会自律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决议,要求各会员银行于本月20日之前,开始停止向持卡人收取人民币银行卡境内ATM跨行查询费用。具体停止日期由各行根据各自系统调整所需时间自行决定。

(2)一直坚持不放弃对会员银行收取跨行查询交易服务费权利的中国银联,终于将态度软化下来。今天,中国银联以及相关商业银行的知情人士透露,五一前,中国银联已决定暂停向各会员银行收取跨行查询交易服务费。

(3)大三学生张科本来决定放弃手中的银行卡,但因为日前的一则消息让他改变了主意。中国银行业协会正式叫停了“银行卡跨行查询费”,4月18日交行第一家宣布停收跨行查询费,随后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邮政储蓄也在征收了近一年的银行跨行查询费后全面停收。市民、银行业内人士、金融专家对此反应如何?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

(4)从4月20日凌晨起,市民持银行卡在境内ATM跨行查询,不用再花每笔0.2至0.3元的手续费了!记者从本地各大银行获悉,各行日前已收到其省行的相关通知,开收不到一年的跨行查询费正式退出市场。

4.用“你”字导语写法重写练习3中的第二个导语,比较哪种更好,为什么?

5.比较同一则消息在不同报纸上的报道,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看看哪个更好,为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