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新闻引语
新闻中记述人的言论的部分就是引语,引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语可分为间接引语、直接引语和混合引语。
一、间接引语在新闻中的使用
间接引语是新闻人物所说话语内容的概括,引文不用引号,它可以是讲话的原话,也可以是记者用自己话的进行转述。中外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外国记者喜欢运用直接引语,而中国记者喜欢运用间接引语,二者都是对说话人语句的转述,但是效果却有很大不同。间接引语较为凝练,有利于提炼新闻价值,便于记者把握新闻的主题和取舍新闻材料。但使用间接引语时也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是准确,即怎么归纳与转述新闻人物的原话;二是真实,即怎么克制自己不杜撰引语。使用间接引语时虽然不加引号,但引述的内容也必须与讲话人的原意相同或者相近。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更不能移花接木,根据个人需要任意杜撰,把新闻人物从未讲过的话加在他们的头上。
A.渣打银行经济师许长泰说,香港受制于外围经济表现,倘若明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或内地经济出现硬着陆,便将拖累本港经济,沙士重临也可能对经济造成隐忧。
B.东亚银行首席经济师邓世安表示,本地经济活动已全面复苏,七至九月的出口数字表现得更强劲,进一步支持经济增长,但他担心明年能否持续。
在A中,许长泰在被采访时表述香港经济如何面临种种外围影响,SARS,非典型性肺炎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对经济造成隐忧的话语,记者都没有展开,而是通过对许话语的整理,代之以总结性表述。B中记者用很简短的话转引了邓世安要表达的两层意思,一是对现在经济的评价,二是对明年的预测。很明显,这种引用是概括性的,客观而冷静的叙述方式。
这种做法缩短了篇幅,加快了叙述速度;同时,通过记者对采访中新闻人物大段语言的重新梳理,删去其中情绪化的表达、混乱的叙述,可以使受众更直接地了解到新闻人物的表达意图。
二、直接引语在新闻中的作用
直接引语是指新闻中用引号引起来的新闻人物所说的话。引文必须原原本本,准确无误,一字不差,绝对忠实于讲话人的语言和思想。直接引语既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个词或者一个短句。在西方新闻界,几乎到了没有直接引语便不成新闻的程度,它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许多情况下必不可少。直接引语要真实、准确、一字不差,完全忠实于新闻中人物的原话。
英体育大臣警告称
法新社伦敦1月1日电 英国负责2012年奥运会的英国体育大臣休·罗伯逊对《星期日泰晤士报》说,操纵比赛现在是对奥运会公正的最大威胁,他列举了亚洲一些非法赌博集团。
罗伯逊说,就对奥运会的声誉构成的威胁而言,操纵比赛超过了服用兴奋剂。
他说:“不能低估这带来的危害,因为观众一旦觉得他们在现场看到的不是真正的比赛,他们就不会来了,一切都完了。”
他说,他认为西方国家的赌博监管机构“做好充分的准备”来监督非法活动,但是他批评亚洲,不管是印度次大陆还是远东,缺乏监管。
罗伯逊举出了最近的板球腐败丑闻为例。在这一丑闻中,有3名巴基斯坦球员因在一场比赛中参与舞弊让赌博集团从中牟利而被关进英国监狱。
这位大臣说:“在本地区,这个问题不是赌博集团的问题。这是印度次大陆和其他地区的非法赌博集团的问题,在那些地区有巨额资金易手。”
罗伯逊说:“今后两三年内,某个体育项目还会出现其他形式的赌博丑闻。我希望这不会发生在奥运会上。”
(《参考消息》2012年1月2日)
上面的例文大量使用了英国体育大臣罗伯逊的直接引语,生动再现了他对奥运会禁用兴奋剂、制止操纵比赛行为,坚持公平、公正的态度,读起来真实可信。
直接引语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直接引语是新闻当事人或目击者谈话的真实记录,显示记者的客观手法;
第二,直接引语拉开了记者与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的距离,显示记者引其语,并不一定赞成其观点;
第三,直接引语也是记者自我保护,避免新闻官司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四年前,当海螺集团计划到浙江投资建厂时,浙江水泥业界人士曾向省政府进言设法阻击,因为‘海螺会给浙江水泥带来灭顶之灾’。”(徐益平、金连升:《50亿浙江水泥资本游走全国》,《东方早报》2003年8月20日)
如果记者直接说“海螺会给浙江水泥带来灭顶之灾”,有可能招来报道对象的投诉,引火上身。
汽车找到了家
大约在星期三清晨两点四十五分,十六岁的米歇尔·塞拉斯正在他的南市区家中的卧室地板上睡觉,一辆货车从一扇窗户猛地冲了进来。
他的后脑勺被汽车的保险杆或者飞石划开了一道口子,在进行了几针缝合之后,他说:“强光照在我的眼睛上。”
米歇尔的父亲、四十二岁的唐纳德说,这件突如其来的事,也把在卧室中的家庭其他人——他的三十七岁的妻子芭芭拉和他一个十二岁的儿子博比都惊醒了。
“我的博比说,汽车闯进来的声音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
米歇尔说:“驾驶员从汽车里钻出来就问大家是不是都很安全……”
这篇文章是刊登在《密尔沃基日报》上的消息,事发当时记者不可能在现场,但他却根据事后的调查,描写了汽车撞进塞拉斯家的情景,引用了当事人的一些原话,指明了消息的来源,给人一种很可信的感觉。
其五,直接引语可以是重要人物所说的重要的话,这些话有可能是新闻中的点睛之笔,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言者,心之声也”。直到最后一刻,丹尼尔·莫伊尼汉还在说,他不知道是否应该辞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职务。
他说,“我下了三十次决心”,“就像马克·吐温讲的,‘戒烟容易得很,我已经戒了一千次’。”上周,莫伊尼汉最后下定了决心:辞职。
(引自《时代》杂志)(www.xing528.com)
我国记者在重视使用间接引语的同时,普遍忽视对直接引语的使用,尤其是对于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常通篇采用间接引语来报道某某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重大会议以及外事会见活动,并且形成了几乎一成不变的报道模式。报纸读者对于僵化的报道(宣传)一定不陌生,在一些本可以故事化的新闻中却看不到人的影子,听不到人的声音。李希光教授就认为中国新闻文风的癌症是没有直接引语。如果能学会灵活应用直接引语,我们的新闻必定会变得真实、生动、丰富多彩。
三、混合引语的使用
混合引语则是将直接引语与记者自己的转述混合使用的一种派生手段。直接引语可以原创性地再现人物的讲话,记者更多地处于一种记载的状态,实现一种“同期声”的效果,保真性较强。混合引语往往和记者的叙述共同组成对一个句子的完整叙述。如果一条新闻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的直接引语,如会议报道中领导人的长篇讲话,是非常令读者厌倦的。在这方面的改进是精选直接引语,对讲话中的一些话,通过加解释和背景来显示其新闻价值和意义。把直接引语插入间接引语和概括性叙述之间,可以活跃报道的气氛,打断单调的行文,让读者眼睛休息一下,同时有助于强调某些特定的内容。
使用直接引语时,记者的叙述频率明显放慢,叙述集中于某个时间某个人的说话状态,引语叙述时间基本与实际事件发生时间在频率上同步,而受众被引入新闻人物事件发生当时的语境。而用间接引语时,由于引语经过记者总结后,用词减少了,呈现出精简的特点,叙述速度加快了,读者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当再转入记者对事件的陈述时,叙述频率和语境又进入初始状态。这种变迭在文中的交替使用,可以刺激受众的阅读神经,产生新鲜感。
新闻写作中,记者并不总是一味地使用直接引语。最好是将新闻人物的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混合引语交替使用,这会使新闻行文跳跃,文字活泼而富有节奏。
想吃天鹅肉?这里还真有!
“快去看看,听说那边有种鸡蛋150块钱一个,去看看什么‘金蛋’卖这么贵啊!在展厅一侧。”(直接引语)
记者听见一位市民这样对身边的朋友说。什么鸡蛋这么贵?记者也不禁好奇起来。记者找过去,还真有这种150元一枚的鸡蛋。外表看去其貌不扬,笼子里的鸡,外观上也与普通鸡没啥区别。我们这种鸡与普通鸡最“大的差别是吃的东西不同,普通鸡吃的是饲料、粮食、小虫等,我们这种鸡喂的可是中药,有冬虫夏草、人参等32种中药材呢。”该展位负责人、来自阜阳的张友明告诉记者。(直接引语)
记者在现场发现,根据鸡吃中草药饲料时间的长短,他们把这种草香鸡像景区一样划分为几个级别。A段的每只240元,2A段的每只330元,3A则卖到450元,4A的570元,而顶级的5A则卖到750元一只。鸡蛋也随着母鸡吃草药的级别分为三个价位:60元一枚、100元一枚、150元一枚。150如此天价的鸡蛋和鸡有人买么?张友明告诉记者,他们并不愁销路,因为定位高端,他们主要是定向供应。(间接引语)
不过,“下半年我们打算在合肥开设直营店,到时候市民要是购买就方便多了。”(直接引语)
(《新安晚报》2012年4月9日)
上面例文中混合应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让读者轻松感受到现场的气氛,就像直接和当事人交流一般;而记者的间接转引,用叙述的语言总结当事人的表述,避免了行文累赘。
什么时候用混合引语呢?
值得引述的材料较多时,其中新闻价值较大的言论应该使用直接引语,新闻价值相对较小的可使用间接引语或混合引语;
记者希望一笔带过的内容,或记者出于过渡的需要不想详加引述的内容,宜使用间接引语或混合引语。
【本章小结】
一次完整的新闻写作需要反复推敲、修改才能完成。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种新闻报道结构无疑会让写作变得流畅自然,起个响亮、恰当的标题更是锦上添花,而适当引入的新闻背景和引语可以让文章更加活泼、通俗易懂。
新闻结构、标题、引语、背景,在每个新闻写作的环节都有要注意的具体知识与技巧,需要初学采访者用心体会,通过采访实践,反复磨炼与掌握。
【训练与指导】
材料一:
《桃姐》总票房报收超9000万夺三月华语片冠军
许鞍华年度话题之作《桃姐》在2012年3月档不仅口碑叫好,同样凭借优异的票房成绩成为一匹黑马,这部温暖动人的真情电影由博纳影业、映艺娱乐和银都机构联合出品,女主角叶德娴与男主角刘德华双双凭借此片获得了金马奖表演大奖的肯定。正如主演兼投资人的香港资深男星刘德华所预料的,文艺片照样可以口碑票房双丰收,只要东西做得好,就不怕观众不买账。
势头强劲《桃姐》夺冠三月档
截止到3月26日凌晨,《桃姐》的内地票房已超越6200万元人民币,香港2200万港元,台湾4300万新台币,新加坡16.7万美元,马来西亚19.3万美元;合计已冲破1亿港币,折合人民币总票房已过9300万元!势头如此强劲,《桃姐》夺得3月档华语片票房冠军是当之无愧。同时,《桃姐》也破了许鞍华近年来执导作品的票房纪录,她用实力证明了区别于商业大片的文艺佳作市场潜力无穷。……
(搜狐娱乐,2012年3月31日)
材料二:
外媒评价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苦乐参半,影片中的两位主角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仍然情同母子,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
——《好莱坞报道》
这部电影掺杂着一些小幽默,在细节处理上也都非常符合许鞍华的一贯风格。
——英国Monsters and Critics网站
这部电影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笑中有泪,令人感动。
——法国国际新闻频道
材料三:
在2012年3月19日晚举行的第六届亚洲电影大奖颁奖典礼上,叶德娴凭《桃姐》封后,这也是她第五次获得影后大奖,与此同时,许鞍华用一部《桃姐》为自己的艺术生涯再添辉煌一笔,更是获得第六届亚洲电影节终身成就大奖。
1.根据上述材料写消息稿件。
2.为所写消息拟一个单行题和一个复合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