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采访报道教程:提升记者观察力

新闻采访报道教程:提升记者观察力

时间:2024-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做观察笔记是使观察力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

新闻采访报道教程:提升记者观察力

第四节 记者观察力的培养

一、保持好奇心和睿智的观察力

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说:“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情都看做是新鲜的、各具特色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17]这说明,记者对任何事物都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将“孩童般的眼睛”和“聪明长者的眼光”相结合,对要观察的事物保持高度的专注度。

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夏收何必搞仪式小麦未熟遭“剃头”》的产生就缘于记者的好奇心。

1997年陕西农机局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会——“小麦机械化东进西征收获活动开机仪式”,邀请记者们到仪式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但仪式结束后,有三台没进地的收割机掉头离去了。四台正在收割的收割机也调转车头,准备打道回府了。

本来是个“开机仪式”,比划两下做做样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新华社两名记者却生出一个疑问:正是“龙口夺粮”的“三夏”,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持续收割呢?他们想弄个究竟。没想到农场一位负责人告诉他们:这里的小麦还要三四天才能完全成熟,现在收割有点可惜了。但省农机局好几天前就打电话布置了,不能不搞。听了这些话,记者们决定继续跟踪采访,最终发现这个仪式不如不搞。[18]

设想一下,如果这位记者缺乏新闻敏感,对事物的反常之处缺乏好奇,就不可能触碰到现象背后的事实。在实践中,记者用“孩童般的眼睛”发现新鲜事,往往都带有偶然性。只有平时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究,对新事物、新现象抓住不放,追根问底,才能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培养宏观与微观观察相结合的能力

新闻记者的观察力是宏观的本领与微观能力的结合体,既能通观大场面、事物的总体、全貌,又能探幽索微,抓住各种生动传神的细节。一句话,就是既注重整体又看重细节,才能做到新闻整体真实和局部真实的统一。

1945年《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霍默·比加特在原子弹爆炸四周后赶到了广岛。他在同一篇报道中,对“瓦砾”的观察体现了宏观与微观观察的巧妙结合。

今天,记者巡视了广岛市各条大街……一片平坦的瓦砾看上去令人胆战心惊,荒芜一人的废墟一片死寂,偶尔能见到的熏黑了的光秃秃的树木残干和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空壳,使这一片死寂更加触目惊心。

——宏观观察

从空中拍摄的照片上看不到瓦砾……但是在陆地上我们看到的情景却是这样一幕:四处都是碎砖破瓦,但是要比正常的小得多。

——微观观察

霍默·比加特通过不同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原子弹爆炸后广岛的景象,广岛整个城市的总体状况和“比正常的小得多”的碎砖破瓦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读来身临其境,仿佛画面就在眼前展开,充分体现了宏观观察和微观观察相结合的魅力。

三、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

观察不仅是察看,更是记者思索的过程。在现场观察中,记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知到什么,这些当然重要,但观察不能仅限于此,更重要的还在于之后的思考和联想

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重点包括发散思维、延伸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由一点四散开去,举一反三,以探求更多路径和答案的思维方式。延伸思维则是对某事物的认识向纵向伸展、延长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是一种反向思维,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从原有的思路返回,朝着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并力求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运用到新闻观察当中,就要求记者在观察时,不能拘泥于现场和人物所给的直接信息,而是要从中寻找到更多的新闻侧面,比如环境、背景、来源等等,展现给读者一个真实、全面、准确的新闻事件。只有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才能解读出事实背后的意义。

四、进行观察力的训练

记者观察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天生的。记者的观察力主要取决于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的高低,知识的积累是否丰富和业务上的熟练程度如何,但同时也要通过日常的训练,才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老舍先生曾经和一位记者谈过他年轻时是怎样锻炼观察力的。他说,为了观察太阳的形象,他从早晨的日出到傍晚的日落,连续多少天都细心观察,有时还画成图。一天从早到晚,太阳的形象各有不同;晴天和多云的日出,也各有特色。[19]

因此,记者要培养观察能力,就要进行坚持不懈的观察力的训练。

首先,要掌握观察的规律。无论是观察人还是事态的发展,一般的顺序是先动后静。即先观察动态的事物,如人物的关键动作、精彩引语、情节变化等稍纵即逝的事物,然后在观察静态的事物;先大后小,先看到大的、轮廓的东西,再注意小的、局部的事物;先上后下,这是人们的视觉习惯,也是阅读习惯。

其次,要养成记观察笔记的习惯。做观察笔记是使观察力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经常有意识地去观察一些人或事,抓取最有特色的语言,捕捉典型的情节和细节,并把它们记下来。比如说,为你的老师、亲戚或朋友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然后再拿给别人看,是否与描写对象的特征相符合。记观察笔记,要靠坚持不懈的毅力,长期、经常地做下去,让观察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本章小结】(www.xing528.com)

观察是新闻采访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在新闻实践中,记者的观察和访问常常相互配合。观察细致入微可以使记者获取第一手及细节材料,可以激发创作灵感,有时还是唯一的采访手段。本章从现场观察的要求、现场观察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仔细讲解了如何培养观察力,指出记者培养观察力,要保持好奇心和睿智的观察力;培养宏观和微观观察相结合的能力;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行观察力的训练。

【训练与指导】

1.到校园中你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地方去,试着用你所有的感官观察那里的环境和人们,写一段文字。文字中可以包括你无意听到的人们的谈话,以及其他一切有助于营造氛围的细节。

2.请描述你曾去过的教师办公室,至少列出10项令你印象深刻的事物,其中不包括办公桌公文包一类的标准物品。

【注释】

[1]〔英〕阿·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上册),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第238页。

[2]沙林:《不教黄土过阳山》,《中国青年报》2001年8月29日第4版。

[3]http://tieba.baidu.com/f?kz=381126941

[4]http://baike.baidu.com/view/283238.htm

[5]〔美〕卡罗尔·里奇:《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82页。

[6]刘坤:《让中国领先世界10秒的伊拉克勇士》,《中国青年报》2003年12月9日。

[7]《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2003年7月21日播出。

[8]李彬、常江编:《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219页。

[9]刘力书、陆福:《论电视新闻细节的魅力》,《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1期。

[10]〔美〕梅里曼·史密斯:《我看见历史在爆炸……》,合众国际社华盛顿1964年11月23日电。

[11]〔美〕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221页。

[12]周珂羽:《像一面旗子高高飘扬——评析人物特写〈记鲁迅〉》,《新闻写作》2001年第7期。

[13]周珂羽:《像一面旗子高高飘扬——评析人物特写〈记鲁迅〉》,《新闻写作》2001年第7期。

[14]〔美〕约翰·布雷迪:《采访的技巧》,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76页。

[15]范炬炜:《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第5版。

[16]刘保全:《因为他离现场很近——评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802/node37145/node341064/node341078/userobject15ai4189858.html

[17]〔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

[18]周克冰:《中外经典采访个案解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19]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2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