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融洽访问氛围-新闻采访教程

打造融洽访问氛围-新闻采访教程

时间:2024-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持人在采访时如能以亲切示人,营造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就能使采访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遵守时间,是我们营造和谐融洽的访问气氛的重要一步。

打造融洽访问氛围-新闻采访教程

第二节 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

谈话要有好的气氛。斯诺的前夫人、著名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在谈到采访艺术时,介绍过“斯诺法”:“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聪明睿智,就是表现在特定的环境里,选择合适的话题,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同采访对象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似的谈起来,无拘无束……”

一个采访是否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记者能否与采访对象关系融洽。在访问的过程中,记者是主导者、发问者。记者与采访对象在和谐的气氛中无拘无束地交谈,才能达到思想感情和知识上的交流,从而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信息,使采访对象谈出心里话和比较深刻的见解。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出融洽的采访气氛呢?

一、选择合适的访问地点

采访对象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心理状态是有很大差别的。记者选择的访问场所,往往直接影响访问对象的情绪。访问的场所选择恰当,不但有利于记者访问,而且有利于传播。

选择采访对象熟悉的地点,可以缓解对方由于被采访而产生的紧张心情,从而使之身心放松,更健谈。因此,访问要选择与访问对象密切相关的场所。著名记者纪希晨曾深有体会地说:“在许多情况下,往往在办公室里、在家里谈不出的情况、细节,一到了劳动场所,他就能触景生情、侃侃而谈了。”比如,在运动场上访问运动员,在竞选台前访问政治家,在后台访问演员等等。这种场所的选择往往能够使访问对象触景生情,激起浓厚的谈兴。

合适的访问地点,要由具体的访问对象、访问内容和实际条件来决定。访问关键的一点是记者要走入另一个人的世界,因此,采访应该方便采访对象而不是记者,所以,最好让采访对象决定采访的时间和地点。

二、选择恰当的访问时机

选择访问时机,掌握访问的最佳“火候”,也是记者访问时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有经验的记者,在访问某个对象之前,往往要考虑对方的工作忙闲、思想情绪、身体状况以及作息时间等因素。记者贸然打电话给采访对象,让人家马上接受采访,是不明智的举动。记者应当事先与对方协商约定采访时间,这样既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也便于对方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

2010年3月23日上午,贵州电视台第5频道《法治第一线》栏目记者在贵阳中华路上拍摄一名开无牌照中华车违法的女司机时,遭到了该驾驶员的野蛮殴打。土豆网视频显示[2],开无牌照中华车逆行的女司机被交警拦下执行处罚之时,被打女记者向正接受处罚的“中华女”提问:“现在‘三创一办’,你觉不觉得你给贵阳市丢脸了?”此言一出,“中华女”顿时情绪激愤,回头对女记者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然后边打边回答说:“这是回家,哪叫丢脸?”其实,不难看出,正是女记者不当的提问激怒了逆行女司机,进而导致怒骂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通过视频可以看到,记者提问时采访对象背对记者,正接受交警处罚,这时记者提问在时机选择上不合时宜,因为此时采访对象女司机正接受处罚,心有不平,情绪不稳定。另外,女记者尖锐的提问内容更不适当,“丢脸”两字明显带有侮辱性和攻击性。试想一下,如果被打女记者在女司机接受完处罚、心情稍微平静之后,礼貌地问上一句:“您好,开车逆行很危险,经过这次处罚,您会接受教训吗?”可能怒骂和殴打就不一定会发生。

三、设计巧妙的“开场白”

营造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主要靠记者,因为记者在访问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优秀的记者都很注重谈话气氛,尤其会在“开场白”上精心设计。

意大利著名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在采访中一向喜欢以咄咄逼人的提问先发制人,但在1980年8月21日对邓小平的访问中,这位有“硬鼻子”之称的记者,却转变了惯有的提问风格,没有急于发问。她的访问是从祝贺生日开始的。

法拉奇:明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

邓小平:我的生日?明天是我的生日吗?

法拉奇:是的,邓先生,我看了你的传记。

邓小平: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别祝贺我。我已经76岁了,到了衰退的年龄了。

法拉奇:邓先生,我父亲也76岁了,如果我对我父亲说76岁是一个衰退的年龄的话,他会打我耳光的。(www.xing528.com)

邓小平:那他可做对了,你可不能对他那样说。

作为一名外国著名的记者,法拉奇和邓小平的身份、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是巨大的。为了迅速地和采访对象熟悉起来,努力营造一个适合交谈的气氛,法拉奇用“祝贺邓小平的生日”作为开场白,并把邓小平的年龄巧妙地和自己的父亲相比,使得双方的关系迅速拉近,并由此产生了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为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提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法拉奇的手法是极其成功的,两天后,在1980年8月23日,她又得到了一次采访邓小平的机会,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独家材料。由此可见,邓小平对法拉奇的采访也是认可的。

由此可见,在采访的最初几分钟里如何打破尴尬、紧张的气氛,对整个采访是否可以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记者要把采访对象当成自己的朋友,树立一种亲切感,开头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小小的幽默都能使被采访者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并进入佳境。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记者应做到既不盛气凌人也不低人一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和平等的交流。主持人在采访时如能以亲切示人,营造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就能使采访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注重记者的自身形象

记者与采访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初次见面,因此,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记者必须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有些细节看起来很小,但如果不注意,也会影响到访问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遵守约定的时间。守时是一种基本的文明习惯。记者在正式访问前,通常要和采访对象约定好访问的准确时间。遵守时间,是我们营造和谐融洽的访问气氛的重要一步。试想,如果采访对象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而记者却久候不到,这就使得采访对象不得不怀疑记者的诚意、对采访对象的尊重程度以及记者的工作能力,从而减少甚至失去对记者的信任,进而有可能使采访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导致采访失败。

预约好采访之后一定要守时。如果约好了11:00采访,那么最好10:50就要赶到采访地点。提前到达约会地点表明了你的主动性,会给采访对象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如果你坐到采访对象的面前,原计划采访30分钟,提前10分钟到,也许就会是40分钟,问题问得好也许就会变成1小时。但是要注意也不要到得太早,最多提前10—15分钟到达,因为过早到达有可能给采访对象带来不便。

其次,注意着装。记者的装束不必拘束,但应合时合地,适情适景。当采访对象是普通老百姓阶层,在着装上应朴实、简洁、大方。如果穿着华贵、艳丽,会使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产生隔阂,增加距离感。在采访中如果采访对象不停地打量记者的装束,这无疑会使采访的效果大打折扣。

记者着装的原则一是要庄重,二是要考虑与采访对象和采访现场接近。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人们都喜欢与自己比较接近的人交往,所以,在访问的时候,记者要尽量使自己的着装与采访对象的身份和采访环境接近,尽量消除与采访对象的隔阂,使他感觉与你很接近,这样你的采访才会成功。

中央电视台记者马国力因为一次访问中的着装问题而至今耿耿于怀:

那是1985年我去采访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那天早上下大雨,我骑车上班,穿了一件雨衣,穿短裤、T恤。那个任务派到我头上我又不能不去,后来就硬着头皮去了。去了之后,当然人家什么都没说,可是我忘不了,我觉得这是我对他的不尊重,也是我对这个行当犯的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所以,从那以后我没有穿过短裤,夏天再热我都穿长裤,我办公室里永远都放一套比较整齐的衣服。因为我这人平时比较随便。就是这种小事,但小事有时容易让人瞧不起你,采访对象瞧不起你或是认为你不尊重他,想再采访出来什么就很难了。[3]

马国立的经历反映了记者的着装对于融洽气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用心倾听。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是营造和谐气氛的一个重要因素。记者的访问不是单向的信息流,而是双向的交流。当采访对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记者倾听时的眼神、表情及插话等都能使采访对象感觉出来记者是否对他的话题感兴趣。在访问中,记者要让采访对象感觉到他是在和一个朋友聊天,而不仅仅是回答一连串的问题。

记者在访问中不能急功近利,只对自己关注的问题感兴趣,而要适当地给采访对象足够的时间用以心灵的宣泄。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芭芭拉·沃尔什认为,出色采访的关键是出色的倾听。“我学会把节奏真正放慢,真正地保持耐心。我不怕采访对象长谈,你可能不会用全部信息,但是如果你急于行事就会冒犯采访对象。”她说,“在采访中,如果你表现出真诚,让采访对象知道你怀有同情心,他们会愿意谈。采访技巧很重要的部分是对采访对象想说的话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4]

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柴静说:“现在采访,我总是习惯性地身体前倾,这是一种倾听姿态。倾听,让我可以更贴近被访者的内心,新闻的背后是心灵。记者很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让你的被访者获得表达的权利。记者所有的发问,只是为了揭示和呈现,而不是做道德判断。发问也不是为了让受访者觉得自己不堪,或者受人同情。不管被访者是强者、弱者,还是备受争议者,当他选择接受你的采访时,他就已经知道了你会、也懂得去倾听,而且也会尊重他表达的权利。当我们在一些人面前缄默不语,不去发问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剥夺了对方的表达权利。”[5]

记者在倾听中,神情要专注,要给予采访对象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要和采访对象有眼神的交流,不断地反馈,可以用赞同点头的方式,也可以用“哦,是这样!”、“真是太不容易了!”等语言来反馈。在反馈的同时,记者还可以就采访对象的话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会这样?”、“能不能举个例子?”等等。

记者在聆听时的及时反馈可以向采访对象传递“我对你的话很感兴趣”的信息,可以激起采访对象的信任以及将谈话进一步深入的欲望。反之,如果记者只顾低头记笔记或半天一言不发、频频环顾四周,给人的感觉就是漫不经心,不感兴趣。当采访对象对自己的谈话能否引起记者的兴趣缺乏信心时便可能急于结束谈话,因为,没有谁喜欢与对自己没有兴趣的人交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