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闻与新闻报道
一、对新闻报道的系统认识
(一)什么是新闻报道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报道”的解释是:“(1)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报道消息。(2)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他写了一篇关于小麦丰收的报道。”可以说,“报道”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指的是新闻记者与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或传播活动,具有动态性;二是作为名词,指的是报道或传播的新闻,如消息,具有静态性。
(二)新闻报道的系统构成
从动态的角度看,新闻报道是对可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它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发生的客观事实及其原因、意义、影响进行叙述、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做出预测。从静态的角度看,新闻报道呈现出一定的文本形式。静态的文本形式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认识报道的角度,有助于破解我们对报道的认识。由此,我们会看到,新闻报道是一个系统,它由新闻事实、记者主体认识、表现形式三个子系统构成。
其中,事实是新闻的来源,记者在事实发生之后,加以报道,才有了新闻;事实是报道的内容,没有事实的发生与发现,就不会产生报道活动。
认识是对事实的判断。新闻事件是新闻的思维对象;新闻的思维以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生的新闻事件为对象,以有无报道价值为判别与选择的标准。对事实的判断,简单层面上,就是对事实有无新闻报道价值的判断。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这一层面的价值判断经过长期的新闻实践,形成了“新闻价值”这一专业衡量尺度。其要素不论是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还是可读性、趣味性,都是对事实本身的认识与考量。但在事实的判断即认识上,不仅仅是新闻价值尺度,还有新闻政策尺度、社会效果尺度、观众评价尺度等。这些评价尺度,都通过不同形式,进入记者对事实的判断之中,形成记者对于事实的认识的内在因素,影响着记者对事实的选择与材料的衡量。如果不认清这一点,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新闻报道的规律。
对事实的认识的结果,需要以一种表现形式反映出来。这就是表现形式因素。新闻的表现形式,按其文体类别,有消息、通讯、特写、专稿、评论等体裁;因媒介类别特性不同而形成了不同媒介报道的表现形式,如报纸以文字为主,兼有图片、图标、示意图、漫画等等;如广播的录音报道、现场报道、音响新闻等等;如电视以声画结合的电视新闻、专题、访谈以及兼容各种符号的图表、动漫、特技等等。不论表现形式如何复杂与多样,其承载的内容是特定的,都是对事实的反映;而其基本类别的制作要求有着一定的规范与要件,并且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消息的导语、倒金字塔结构等等,依然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较多地从表现形式入手来学习新闻采写、研究新闻的原因之一。
(三)新闻采写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共同作用
由上可知,事实是报道的来源,记者的认识是将事实“转化”为新闻事实加以报道的关键,表现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在对事实的认识中,新闻定义与新闻价值成为记者衡量新闻的专业尺度。归纳上述分析,则报道的构成元素可列表如下:
一切问题的由来,皆因为认识的因素,即价值判断主体因素。在报道的三个因素中,关键的是对事实的认识。认识因素之所以复杂,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认识主体自身;二是媒体机构以及新闻政策的影响;三是公众与社会的评价。三方面共同影响,作用于对事实的认识。一篇报道的生产过程,是这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不仅仅是记者个人的采写因素。但是,人们常常容易忽略记者之外的因素对于记者的认识与价值判断的影响。
指出这一点,就是要让我们明白,新闻采写是一个社会系统共同作用的产物。记者代表媒体采访,实质上是代表受众采访;记者的新闻写作,不仅仅面对事实,客观地反映事实,还要考虑影响新闻报道的外界因素。
图2-1 新闻报道的系统构成示意图
二、什么是新闻
要深刻地理解新闻报道,首先涉及新闻定义。新闻定义是判别新闻的“第一把尺子”。新闻界有句俗话:有一百个记者就有一百种新闻的定义。它指导着记者对什么是新闻的理解,指导着我们在采访与报道活动中如何选择新闻。记者在采访、写作或摄像之前,应该对这个问题有着透彻的思考和了解。
“新闻”,在汉语里,既可指新鲜重要的信息,又可用来指新闻作品的名称。用作新闻作品名称的“新闻”,广义上是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各种新闻文体的统称,狭义上则专指消息。英语中“新闻”(news)一词源于希腊,《牛津词典》解释为“新鲜报道”,并称始于142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的诏书:“我把可喜的新闻带给他。”[1]
美国新闻学教师约斯特在1924年编撰的《新闻学原理》中提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2]陆定一在1942年给出了中国新闻界一直沿用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尽管还有不完善之处,[3]但它强调新闻不只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报道或反映,指明了报道与新闻之间的特定关系:(1)报道要以事实为内容。没有事实的报道不是新闻,或者是假新闻;(2)报道对于事实是有选择性的。不是任何新近发生、变动的事实都能得到报道;(3)报道有报道者的立场。选择什么,如何报道,都反映了新闻的倾向性。所以说,任何报道,本质上都是经过了报道者对事实的选择,任何报道其实都是选择性的报道。美国新闻学者沃尔特·李普曼也曾说过:“新闻首先并不是社会情况的一面镜子,而是一种突出的事实的报道。”
李良荣认为,在新闻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新闻定义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定义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4]他还提到,“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林林总总的新闻定义,有的在帮助记者认识新闻,有的在阐明新闻应该如何去报道的问题,有的在揭示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在大众报纸的鼎盛时期,《纽约太阳报》主编约翰·博加特别出心裁地提出了至今在各国新闻界无人不知的新闻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5]《纽约先驱论坛报》城市版主编斯坦利·沃尔克提出了在西方新闻界影响持久的新闻定义:新闻有赖于三个“W”:“woman(女人)、wampum(钱财)、wrong-doing(坏事)。”[6]19世纪末美国大众化报刊创办者提出的新闻定义是:“如果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将新闻发表出来,那么新闻就是很有价值的商品。”[7]1835年创办《纽约先驱报》并被称为美国黄色新闻之父的詹姆士·贝内特提出,新闻是为“商人和学者以及工人和劳动者”提供的。[8]仔细分析这些新闻的定义,有的能给记者编辑选择新闻事实、正确报道新闻提供很好的帮助,有的则给新闻报道带来了不小的祸端。由于资产阶级商业新闻机构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以扩大销售量为其目标,博加特和沃尔克的两个定义在西方新闻界占有主导地位。这样的定义夸大了新闻的反常、趣味和刺激等个别特征,忽视事实的本质特征,因而在实践操作、选择新闻中将反常性、趣闻性、性、金钱和丑行等作为选择的标准。
三、新闻价值与新闻报道
(一)记者以新闻价值作为判断、遴选新闻事实的尺度
记者判断事实是否为新闻、能否报道,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专业的概念与尺度,这就是新闻价值。记者以此为依据判断、遴选新闻事实。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是新闻采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事实所包含的能够满足受众需要的各种素质的总和,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
新闻价值的要素包括:(www.xing528.com)
(1)时新性。一是时间性(新的事实),即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才有新闻价值。也就是说,新闻事实的发生与报道之间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二是新鲜性,即新闻题材新鲜感强。
(2)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动人心、能产生全局或重大影响的意义。
(3)显著性。是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非同一般的意义。
(4)接近性。指与读者、观众或听众具有地理上或情感上接近的事件,公众会对他们感兴趣。
(5)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兴趣。西方新闻学一般都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的基础和试金石。我们所倡导的是健康、高尚的情趣,绝非污染社会及人的灵魂的庸俗、低级的趣味,要做到有趣不俗、有益无害。
(6)异常性。第一次飞上月球是大新闻,因为是空前之举;伊丽莎白女王号远洋轮的最后一次航行也是大新闻,因为是绝后之举。反常性的新闻价值是相比较而言的:人体染病,是反常,但所患的是常见病,则不会成为新闻;而如果患的是一种从未见过的疾病,则具有新闻价值。
西方新闻界提出具有新闻价值、能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因素还有:出入意料、事关个人、距离接近、科学、娱乐、神秘、名人、气候、幽默、冲突、悲剧、犯罪、饮食、富有人性、人情味等等。
(二)新闻价值影响着新闻报道
从新闻价值要素可以看出,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决定着能否转换成新闻报道。新闻价值要素具有多侧面性,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如时效性与事实本身紧密相关;接近性则与受众直接关联;显著性涉及事实中的人物;重要性是事实的内在品质与公众利益的关联,等等。新闻价值的这种多侧面性特征也影响到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与处理,并最终导致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
我们看到,伴随着电视、广播现场报道的出现,报道正在发生的事实成为现实。今天的新闻日益突显“现在进行时”,“今天”、“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现在”、“此刻”等字眼,在新闻中不绝于耳。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为了争抢时效性,往往采取这样的报道步骤:急电(一句话交代发生了什么)—新闻简报(消息)—完整报道(通讯、深度报道)。这是由时效性这一因素决定的。
在对事实的认识中,新闻定义与新闻价值成为记者衡量新闻的专业尺度,记者应该学会以新闻价值尺度来判断、发现新闻,并以适当的形式表现新闻。
四、新闻要素与新闻报道
新闻要素是新闻报道要完备地交代清楚一件事实应该具有的基本要素。新闻要素包括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等新闻六要素(“5W1H”),有时概称“新闻五要素”(即“5W”)。有时,也把对新闻事实的价值、意义(meaning)的认识作为要素之一,这样,就成了“新闻七要素”(“5W1H1M”)。在新闻要素中,事件要素(what)居于核心地位,其他如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要素皆围绕发生了何事(what)而展开,由此构成了新闻报道的第一层次信息;原因(why)与结果(how)新闻要素构成了报道的第二层次信息。
新闻报道不论长短,交代清楚必备的新闻要素是必需的。下面这条消息引自新浪网站: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校园枪击案[9]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16日上午发生枪击案,包括凶手在内33人死亡,另有数十人受伤。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示意图
图2-2
2007年4月16日上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枪击案,韩国裔学生赵承熙枪杀了32名学生和老师。事发后,全世界的各类媒体都以最快的速度纷纷报道此事。这篇由一句话和一幅案发现场图组成的新闻作品,交代了发生在大洋彼岸的惨案。这凝练的一句话新闻交代了时间(when):16日上午;地点(where):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事件(what):枪击案;结果(how):包括凶手在内33人死亡,另有数十人受伤。在接下来的报道中,进一步提供了人物(who)、原因(why)等要素。
当受众在第一时间获悉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之后,好奇心也随之产生: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美国频频发生类似事件?给方方面面造成了什么影响?凶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因此,when、where、what、who要素只是第一层次的信息;而“why”要素常常作为第二层次的信息,为满足受众对更多信息了解的需求,媒体必须跟进报道。
为了便于受众更为清晰地“看到”新闻,媒体编辑还特意绘制了现场示意图,给人印象清晰而深刻。
不论何种形态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对新闻事实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概括、分析、综合、归纳等信息加工处理后,变成人们可认识的新闻或报道;内容纷繁的新闻事件既可以被归纳成简明扼要的文字消息,也可以呈现新闻照片、图表等背景资料。这就是说,新闻报道对新闻事实的呈现与反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论何种样式的新闻表现形式,新闻报道要清楚交代新闻事实的必备要素是无可置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