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情绪及情绪管理解读
一、关于情绪
(一)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情绪的源泉,人的需要是产生情绪的中介。随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关系的不同,人会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从而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的事物,就会引起愉快、喜悦等积极的情绪;凡是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意愿的事物,就会引起烦恼、愤怒等消极的情绪。
由于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人的需要丰富多彩,构成了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复杂而矛盾的关系,致使一种事物能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但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的需要,甚至与其他方面的需要相抵触,进而引起人的复杂而矛盾的情绪,如啼笑皆非、悲喜交加、百感交集等情绪。
(二)情绪的功能
情绪具有调节功能、信号交际的功能和感染功能。
1.情绪的调节功能
它是指情绪可以引起或维持行动的方向。具体表现在:积极的情绪能推动人们积极地去体验它、维护并发展它;消极的情绪则能使人们改变行动方向,摆脱不利影响。适度的情绪对行动有促进作用,过度的情绪往往会对行动产生阻碍作用,并且不利于身心健康。
2.情绪的信号交际功能
它是指人们以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为意识信号,来反映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态度,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一种功能。例如,有人待人和气,笑脸相迎,便是以自己的表情反映对别人友好的态度;有人善于察言观色,便是通过他人的表情,洞悉对方的态度与心情。通过这种情绪的相互流露,人们便实现了信息交流的目的。
3.情绪的感染功能
它是指人们之间感情的沟通需要情绪的感染,而人们接受客观事物所带来的刺激而引发的情绪体验也具有感染性。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以情动情,情景交融,引发人们对认识活动中注意的集中或分散,从而影响认识活动的效率。
(三)情绪的分类
人的情绪是极其多样的。心理学家根据各自不同的标准,将情绪分为不同类型。
我国古代通常将人的原始情绪分为喜、怒、哀、乐、惧、忧、惊或喜、怒、哀、惧、爱、恶、欲等多种,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谓的“七情”。
心理学界通常根据情绪的状态将其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基本的类型。
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从总结我国古代情绪分类的角度,把情绪分为十八类:安静、喜悦、贪欲、忧愁、愤急、恐惧、恭敬、烦闷、惊骇、抚爱、哀怜、悲痛、愤怒、骄慢、嫉妒、惭愧、耻辱、憎恶。
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从情绪的时间序列性或刺激物属性的角度将情绪分为五类:
(2)激情,即一种猛烈爆发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暴怒时,“暴跳如雷”、“怒不可遏”;狂喜时,“捧腹大笑”、“喜不自禁”等。
(3)心境,即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例如,“人逢喜事精神爽,雨后青山分外明”、“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等,正是这种情绪的表现。
(4)应激,即一种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例如,飞行员、司机在驾驶过程中突遇故障或险情,人们碰到地震、海啸或敌人的突然袭击等,这时所产生的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都属于应激状态。
(5)情操,即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如道德、学问、艺术等)所怀有的复杂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等。
(四)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一般比较不稳定,带有情景的性质;而情感则较为稳定,是比较本质的东西,它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
(2)情绪往往和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则大都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3)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则为人类所特有。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也很紧密: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另一方面,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总之,情绪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都是人的主观体验。所以,有些心理学家对情绪和情感不加过细的区分,统称为感情。
(五)情绪的外部表现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通过人的面部、体态、言语等表现出来的,亦称为表情。它是以有形的方式体现情绪的内在体验,成为人际间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手段。
(1)面部表情是指由面部肌肉和面色的变化所表达的情感状态,以眉、眼、鼻、嘴等及面部肌肉的变化为主。例如,人在喜悦时的眉开眼笑,人在悲哀时的愁眉紧锁等。
(2)体态表情是指由身体的姿态和动作的变化所表达的情绪状态,其中手、头、脚是体态表情的主要动作部位。例如,人在高兴时,手舞足蹈;人在愤怒时,摩拳擦掌等。
(3)言语表情是指由言语的音调、音色、节奏、速度等的变化所表达的情绪状态。例如,人在高兴时,音调高昂,节奏轻快,语言高低差别较大,音色悦耳动听等。
以上三方面的表情不是孤立存在的,当人处于某种情绪时,三方面的表情通常都协调一致,共同表达着特定的情感。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和搭配,表达着人们复杂而又细腻的内心世界。
当然,三种表情只能作为我们判断情绪的参考,而不是唯一的依据。
二、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而且也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长寿,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因素,60%取决于自己。而在这60%当中有35%是取决于个人的情绪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们在患生理疾病时,70%的患者同时伴有心理上的困扰。大学生中,一些学生的失眠、紧张、神经性头痛、消化系统疾病等,大都是因为情绪状态没能得到很好的调整引起的。一些大学生的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心理障碍和疾病,也大都与不良情绪密切相关。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二)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情绪状态对大学生学业成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少大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的情绪积极乐观时,学习的效率很高,而当自己的情绪处于低迷、忧郁或是烦躁不安时,学习往往也是一团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一个人再聪明,他的能力也是无法发挥的,而一个良好的心态,正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三)对自身成长的影响(www.xing528.com)
情绪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对大学生的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都强调了情绪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良好的情绪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潜能开发,并有助于个人自信心的建立。
三、关于情绪管理
(一)什么是情绪管理
所谓情绪管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驱策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与适度的反应能力。它包括如何准确了解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何克服冲动、延迟满足;如何调适情绪,避免因过度沮丧而影响思维;如何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真诚地去理解别人;如何激励自己越挫越勇,对未来永怀期望等内容。一个善于管理情绪的人,其情绪的基本基调应该是积极的、乐观的、愉快的;能够接纳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够较好地把握与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够适时、适度作出情绪反应,而且情绪反应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适应。
(二)情绪管理的意义
1.情绪管理影响身心健康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可见情绪管理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的生活事例和研究都已证实,情绪活动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情绪不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不良的情绪不仅会导致心理疾病,还会导致生理疾病;良好的情绪不仅可以治疗心理疾病,还可以治疗生理疾病。
处于忧郁、焦虑不安和烦恼等消极情绪之中会使内分泌失去平衡,造成器官功能活动受到阻抑,如果反复出现这种情绪就可致病,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干扰一个人正常的心理活动,对人的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工作学习效率等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引发生理疾病。
良好的情绪则会对人体的身心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乐观、开朗、心情舒畅的人,可使各种内脏功能健康运转,增强对外来不良因素的抵抗力。
2.情绪管理的好坏影响人生成败
情绪管理与我们能否适应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和更好地享受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一个人事业或学业的成功,智力因素固然重要,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绪的作用不可低估,有的学者认为“智商(IQ)是基础,情商(EQ)是关键”,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成功是20%的智商(IQ)和80%情商(EQ)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明确倡导“积极的心态成就一切!”一个善于管理、调节情绪的人,当他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合理地看待困难和挫折,从而使自己能够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并最终战胜困难和挫折。
(三)情绪管理的心理机制
不合理认知是引发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
1.ABC理论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不良情绪呢?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Ellis)用ABC理论解答了这个问题。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这就称为ABC理论。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则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直接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导致不合理的信念,从而导致了不良的情绪和心理。换句话说,导致不良情绪的“罪魁祸首”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不合理的认知,导致不合理的信念。
2.不合理认知的特征
一般来说,不合理认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要求绝对化
这是不合理认知中最常见的特征,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怀有必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例如,“只要我付出了努力,我就应该获得成功。”“我那么喜欢他,他就应该用同样的爱来回报我。”显然,这些认知常常与“必须”、“应该”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这类认知是不合理的呢?因为万事万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不能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
(2)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例如,有的人遭遇一次失败后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等情绪。而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他人,就会对他人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
(3)糟糕至极
不合理认知的第三个主要特征是“糟糕至极”,是指对事物的可能后果做出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设想。这种想法之所以是非理性的,是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顶。如果某个人坚持这样的观念,那么当他遇到了自认为是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情或比之还糟糕的事情发生时,他就会陷入极度不良的负面情绪体验中。这种认知会给人带来严重的不良情绪体验,并使人陷入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
3.常见的不合理认知
(1)对自己的不合理认知
比如,我必须出色地完成我所做的事情,以赢得他人的赞赏,否则,我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
艾利斯认为,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理性的人们会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努力做好每件事而不去和别人做比较;他们会在努力的过程中寻找乐趣而不是忙于得到结果;他们会努力学习怎样把事情办得更圆满而不试图去做一个完美的人。以具体的一件事来评价一个人的全部是不理智的,人的价值仅仅在于他是一个人,具有人性。每个人都应该承认和接受自己是一个可能犯错误的人。
(2)对他人的不合理认知
认为人们必须善意地对待我、体谅我,以我所希望的方式对待我,否则,社会和上天应该对他们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艾利斯指出,任何人都不可能控制他人的意愿。理性的人们受到他人的责备时,如果自己确实有错误,会努力改正。如果自己没有错误,会认为这种责备是别人情绪问题的表现。
(3)对周围环境的不合理认知
认为我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必须安排得井然有序,以便我能很舒服地、很快地、很容易地得到每一样我想得到的东西,而我不想要的东西一件也碰不到。
艾利斯指出,人们周围的各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理性的人们会努力去改善那种令人不快的环境,当无法改善时,则会努力学会接受这种现实。
四、关于情商
情商,又称情绪或情感商数,用EQ表示,一般与智商(IQ)相对。这一概念提出的目的就是探讨人生成功除智商以外,所起作用的其他因素。
最早提出“情商”概念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彼得·塞拉维教授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教授。1993年他们把情商定义为社会智力的一种类型,并对其应包含的能力内容作了如下界定,即区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1995年10月,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戈尔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把情感智商这一学术研究新成果以非常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大众,并迅速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一时间,情商这一概念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如今,EQ在国外已被纳入正式教育。
戈尔曼在其书中声称,情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这是情商的核心。没有能力认识自身的真实情绪就只好听凭这些情绪的摆布。对自我的情绪有更好的认识就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人生,更准确地决策人生。
(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它是指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这种能力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它包括自我安慰,如何有效摆脱焦虑、沮丧、烦恼、愤怒等因挫折和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袭击的能力。
(3)自我激励的能力。这是一种为服从于某一目标而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要想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自我把握,发挥创造性,这一能力必不可少。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更有效率,更富于成效。
(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也就是心理学中讲的“移情”,它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能力。具有移情能力的人能通过细微的信号,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
(5)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可强化一个人的受欢迎程度、领导权威、人际互动的效能等。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者,凭借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即可事事顺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