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健康解读
一、什么是心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的结构极为复杂。当人脑由于外伤或疾病而遭受破坏时,人的心理活动就会部分或全部失调。如大脑枕叶受损,人就会失明;大脑顶叶下部与颞叶、枕叶相邻的部位受损,阅读就会发生困难。人的大脑受到剧烈震荡便会产生幻觉、错觉和遗忘。无脑畸形儿生来就不具有正常的脑髓,因此不能思维。这些事实都证明,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包括各种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教育影响、他人言行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是在接触社会生活实践、与人交往中产生和发展的。离开了生活实践,要么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要么失去已形成的正常心理。众所周知的印度狼孩卡玛拉,至8岁被人从狼窝里发现时,她仅有相当于6个月婴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被日本人掠走的刘连仁,因不堪忍受矿山苦役而逃往北海道的深山中,在过了13年茹毛饮血的穴居野人生活后,已几乎没有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事实说明,客观现实和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3)心理带有主观性、能动性。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像照镜子那样简单、机械、刻板,而是带有主观性、能动性。同样的事物,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于同一人,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亦不一样。如肥肉,有人称腻,有人贪食;平时吃着香,病时却不想吃。另外,人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自己的观念,客观的东西反映到主观上来,又通过实践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于是,人可以操纵事物,改造世界,并且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体验,增长各种各样的见识和才干,并形成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是由人在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时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现象构成的。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其结构如图0.1所示:
图0.1 人的心理结构示意图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并总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反过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个体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色彩。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这种相互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并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才华就无从施展,力量就不能战斗,财富就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有了健康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健康更是学业有成、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长期以来,人们单纯从“生物医学模式”出发,认为健康就是指身体没有病,而对于心理或精神的健康却了解甚少。近20多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使人们得以从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地把握人、疾病和健康的问题。因而有的学者提出了“健康不仅仅是机体没有病,而且应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对健康提出下述定义:“健康不但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它指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力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为了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规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九是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十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新标准:“躯体五快、心理三良好”。“躯体五快”是指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心理三良好”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心理健康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有句名言说得好:“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关于心理健康,目前国内外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就个人的心理结构而言,心理健康应包括人的人格、能力、认识、意志、行为和情绪等多方面的健康。就心理健康的人本身而言,又有水平高低之分。要想较为具体地掌握心理健康的含义,就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大会还具体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的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充分了解自己,并恰当地评价自己;
(3)是否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理想和目标;
(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www.xing528.com)
(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约束下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尽管在措辞和侧重点上,学者们有所不同,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即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均涉及知、情、意、行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简而言之,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健康是相对而言的,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例如,一个没有明显的心理疾病、能够勉强生活工作的人和一个心理变态的人相比,他是健康的,但和一个心理非常健康的人相比,其心理健康水平又是需要改进的。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又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变的。人的心理健康既可以从相对不健康变得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
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标准给予着重考虑:
1.智力能力正常
智力能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包括在经验中学习和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成功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大学生的智力能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情绪积极稳定
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情绪积极稳定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面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适度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
3.意志品质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品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品质健全的大学生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采用适当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积极冷静地应对,而不是盲目行动、畏惧困难。
4.人格结构完整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在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7.社会适应能力正常
大学生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的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以适应个体需要,或改造自我以适应环境。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大学生经常严重地偏离这些心理行为特征,有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上述八个方面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想尺度。它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衡量自己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大学生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如果大学生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能够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则可以不断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指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