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学习能力培养的阶段性指南

儿童学习能力培养的阶段性指南

时间:2024-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婴儿的这种爬、翻、滚的活动能力就是他们基本的学习能力,家长要给孩子创造培养这种“学习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于是儿童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到了知觉动作阶段。

儿童学习能力培养的阶段性指南

第四节 儿童学习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人不是“生而知之者”。在呱呱落地以后,人才开始与客观环境接触,与人类社会交往。在这种接触和交往中,随着身体的成长逐步发展出认知能力。如两岁以前,婴儿通过“感觉-运动”模式探索世界,从而具有了最初级的因果关系的观念。手的“抓握”与嘴的“吸吮”是他们与环境互动从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最初,他们是被动地“抓握”与“吸吮”成人放入他们手中和口中的东西,后来,他们逐渐学会自己主动伸手抓取和吸吮物体。在抓握与吸吮过程中,他们从认识自己的身体逐渐发展到认识外界客体,直到获得“客体永恒性”认知结构。“客体永恒性”让婴儿明白,物体看不见并不意味不存在,这导致他们会弯腰去寻找掉在地上的东西,或去另一个房间寻找妈妈,或会掀起手帕拿被手帕盖住的东西。这是智慧的萌芽。

因此,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是遵循这样的过程的:动作感觉—具象感知—具体运算—抽象认知。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变的。从出生开始的各个认知发展阶段,都遵循着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原则与模式。

儿童从认知到学习能力的形成,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大体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1.0~1岁 大肌肉活动能力阶段(哺乳期

婴儿通过爬、翻、滚、抓、旋转、坐等大肌肉的活动,来接触世界、了解世界,开始对外部世界形成稳固的表象。婴儿的心理开始从混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过渡。婴儿的这种爬、翻、滚的活动能力就是他们基本的学习能力,家长要给孩子创造培养这种“学习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有的家长深知这一“运动”的重要性,他们在家里铺上地毯,再把桌子角、椅子角用布包好,以免磕伤孩子,然后让孩子尽情爬玩;而有的家长生怕孩子摔着、碰着,总是把孩子抱在身上。幼时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不能正确掌握握笔姿势、书写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做事马马虎虎的现象;还会在运动方面表现得技巧很差,经常碰伤自己或摔倒;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落后,在跳绳、打球方面显得很笨拙;在运动时经常有多余的动作,在精细动作方面落后,不能根据对象的性质掌握用力的轻重,常将东西弄碎、弄坏,不会系鞋带、解纽扣,用不好筷子等。

2.2~4岁 感觉动作学习阶段(幼儿园时期)

儿童的感觉动作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基础。

当幼儿会坐会走后,他们开始在动作的基础上形成感觉,并通过动作与感觉的配合形成较为复杂的身体运动。幼儿开始能够去接或抛物体、拍球、抛接球、坐滑梯、骑小三轮车、跳绳、跳远跑步、玩积木折纸剪贴画、照图形绘画等,这时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小肌肉精细动作的训练。通过这些活动,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凭借触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等来认识事物,同时在感受事物时形成较为简单的判断。这就是感觉动作学习过程。

这个时期,家长应带孩子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在引导孩子观察时要注意,使他们通过语言,理解所观察事物的意义,掌握事物的名称,自己说出观察的内容,进行语言系统的训练。好的教育是向儿童提供一个环境,让儿童在其中能够自己试验某些事情,并找到自己的答案。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多接触自然、社会,多接触生活,通过对事物的积极活动来获得自己的知识。

儿童知识的获得首先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经过内化而构造起来的,而不是大家所设想的通过教学而获得。儿童逻辑智力或反省智力的根,始终深藏在儿童与周围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玩弄、操作、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

感觉动作能力落后的儿童,则表现为难以对外界事物集中注意力,好像任何事物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某些事情过于敏感。他们不爱参加户外活动,动作笨拙,经常把头撞在门框上,跑步跌跟头,列队行走时有的是顺拐子,手—眼协调能力差。

3.5~6岁知觉动作统合阶段(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

儿童在大肌肉动作和感觉动作两个阶段的发展基础上,开始形成丰富的知觉表象世界。当大人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时,孩子不用先模仿大人的动作,而是通过手势、表情、语言,并根据对这些信息的记忆就可以完成这项活动。于是儿童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到了知觉动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视觉与听觉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学习途径。

视觉方面:开始辨认有意义的事物,学会区分经验中的对象与背景,辨认相似图形中的不同部分,辨认点、线、面,并能记忆呈现的图形与文字。这时家长应多给孩子看儿童画报、画书;多陪孩子玩拼图游戏和迷宫游戏;并带孩子去动物园看各种动物,去观察大自然等。(www.xing528.com)

听觉方面:开始将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事物联系,辨别不同的发音并从中提取意义。儿童能够将听到的语言记在大脑中,按照这一指令去行动。这时家长应给孩子多讲故事。如“365夜”、“故事大王”、“格林童话”等,给孩子讲各种有趣的事,让孩子听听各种优美的音乐,如果孩子喜欢可以学习乐器。这也是培养孩子审美观、是非观、同情心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阶段。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视觉与听觉总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看到或听到对他们有用的信息,他们不会无动于衷,他们通过积极的看、积极的听,进而有相应的行动和动作。前面阶段,是以动作为主,动作诱发感觉、知觉,而在这个阶段,是以知觉为主,知觉统辖动作。他们将知觉经验如实画出来、如实说出来,他们这时有能力照着画、照着说,他们内部心理活动占据了优势,但动作仍然必不可少,这就是该阶段叫知觉动作统合阶段的原因所在。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发展儿童的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尤其是视觉和动作的统合能力。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文化课,他们的听课能力和写作能力直接依赖于视觉动作统合能力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分化为视觉型学习方式、听觉型学习方式以及综合型学习方式。

视听觉动作统合能力是大脑将感觉器官传入的信息进行正确处理,再指挥行动的一种能力,如果这个信息处理过程出现问题,那么行动一定会出差错,看到的、听到的与做到的是两码事。例如,孩子在做数学运算时,时常忘记进位和错位,就是因为视觉记忆受到下一步计算的干扰;孩子将数字抄错、遗漏或左右颠倒,是因为视觉记忆、视觉分辨能力与视觉次序性记忆能力发展不足造成的;在竖式计算中,个位、十位、百位数排列不正,是因为视—动协调性出现了障碍,大脑对方向、位置和距离信息的处理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出现这些问题就需要用知觉动作统合能力训练来解决。

知觉动作统合能力是后天学习与训练的结果,其实很多家长小时候玩的踢毽子、踢沙包、打陀螺、滚铁环、跳格子、抓石子、抓羊拐、斗鸡等游戏对孩子的知觉动作统合能力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不妨带着孩子重温这些游戏。另外,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聊天,带孩子到朋友家做客,给孩子创造适应陌生环境的机会,进行适应社会能力的训练。试想,如果像有些家长连系鞋带这样的事都要代劳,孩子十三四岁了还等着爸爸妈妈把螃蟹剥好了自己只管吃肉,孩子的知觉动作统合能力能发展起来吗?

4.7~9岁 符号认知与阅读能力阶段(小学二至四年级)

阅读是对文字符号的视觉辨认与领会过程,文字与图形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由点线组成,阅读与图形辨认涉及更高级的大脑过程,即领会、理解、提取语义过程。阅读能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眼球运动、视觉速度、视觉辨别能力;二是符号转变成语义,即理解字词意义的过程。

一个对字词不善领会、阅读能力差的孩子,不能真正领会数量概念,不能有效地进行抽象思维。如果发现孩子视觉动作统合能力低下而导致阅读困难,则要进行前一阶段的补救,即训练儿童知觉动作统合能力。

家长在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养成孩子爱看书的好习惯。同时要加强孩子对字、词意义理解的训练,如字词联想训练、阅读策略训练,这也是孩子学习数学,理解抽象数学概念,领会应用题的基础。1988年,时年23岁的赵彤言成为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年龄最小的博士研究生。在她儿时,父母为了提高她的阅读能力,一有空就带她去书店,买回一大堆书。她从2岁至7岁的五年间,先后看过1500多种书。

5.10~12岁 数学推理逻辑思维阶段(小学五六年级)

这一阶段是要培养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训练其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孩子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这种能力是动作、感觉、知觉、阅读等诸项基本能力发展的积累,体现的是多种基本学习能力的积累效应。只有前几个阶段顺利发展后,这一阶段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具备。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发展儿童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训练数形关系、数量关系来进行。而数学的运算则可以通过将运算与动作相联系来传授给儿童。我们看到儿童在这一阶段所玩的一些游戏,如跳皮筋、踢毽子、跳方块及各种棋类等,均对提高大脑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上述学习能力如果在各阶段发展过程中出现落后或者发展不平衡,就容易导致学习障碍。大量研究表明,学前和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也是矫正学习障碍的黄金阶段。年龄幼小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由于学习障碍处于初级阶段,矫正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在这个阶段的努力往往事半功倍。

父母应知道学习障碍儿童并非丧失所有的学习能力,因此,如何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学习障碍儿童的社交、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诸多情况,父母都应了解。对于出现了学习障碍的儿童,家长更应该有足够的爱和耐心去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应尽可能为他们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友爱,当然也不要溺爱孩子,以免适得其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