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儿童各项感知觉的发展与成长
∴味觉和嗅觉
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它是由溶解在水中或唾液中的有味的物质引起的。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嗅觉是由散布在空气中有气味的物质微粒作用于鼻黏膜中的嗅觉细胞引起的。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是触觉、痛觉、冷觉、温觉。它们对于维持儿童的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孩子出生数周后已能辨别甜、咸、苦、酸等不同味道,并且对甜的喜爱胜过咸。婴儿味觉辨别力发展得相当快,1岁内就能精确区别同一味道的不同浓度。婴儿具有辨别多种气味和适应气味的能力。4个月时已能比较稳定地区别两种不同的气味。儿童对气味的感受性在6岁时已发展得很好,再继续改善直到中年。
味觉、嗅觉是儿童感知系统中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积极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它们对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不像视觉、听觉、触觉那样重要,但最新研究表明,它们是人类维护生存、抵御危险、认识事物、积累经验以及建立情感依恋关系的重要手段。
∴视觉
眼睛是周围世界信息输入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新生儿对亮度差别是敏感的,并且辨别力发展迅速。但在出生后2~3周内,两眼运动仍不协调,无法视觉集中。在2个月时才明显地出现视觉集中。视线首先集中在活动或鲜明发亮的物体上,逐渐还能随光亮的刺激物移动。3个月时能够区别灰色和彩色。4个月时视觉调节已非常有效,其注视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视觉集中也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此时,孩子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4~8个月时,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而不喜欢暗色;喜欢光波较长的“温暖色”(红、橙、黄),而不喜欢光波较短的“冷淡色”(蓝、紫)。
研究表明,2~3岁的儿童就能够正确辨别红、黄、蓝、绿4种基本颜色以及简单的图形轮廓;3~4岁开始发展细微区别各种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并能把各种基本颜色和它的名称牢固地联系起来,且在文字和图形的轮廓细节上也开始有了很细微的分辨能力。这种能力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以及对抽象词汇的掌握程度一同发展起来的。儿童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图形轮廓的细节区分正确率因教养方式的不同而互有差异。因此,视觉的集中度与视觉的分辨力在儿童早期的发育和教养中非常关键,这是决定孩子上学后注意力集中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听觉
声音感知能力的发展因先天条件、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不同而不同,也受听觉感受器、听觉中枢、言语运动中枢和言语器官等物质基础的影响,有较大个体差异。关于新生儿最初听见声音的时间,历来存在分歧。有些研究认为是出生后5天,有的认为出生后24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就有听觉,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要到几个月以后。
现在一般认为,新生儿已能对某些声音发生反应,但明显的听觉集中在3个月时才清楚地表现出来,即能感受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并把头转向声源。3~4个月的婴儿已能对音乐表现出愉快,对强烈的声音表示不安,还能对成人(特别是母亲)的声音进行分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测定了婴儿对声音刺激的各种反应,如肌肉变化、呼吸紊乱、眨眼以及心律和活动水平的变化,认为处于35~75分贝范围之内的会话,可以对很小的婴儿起刺激作用。还发现低音比高音更使新生儿感到舒服。大些的婴儿已能较好地辨别词音。学前儿童听觉集中与分辨的个体差异很大,这也跟家庭的教养方式有直接关系,那些在家庭教养中经常发出强烈刺激声音的家庭,往往造成幼儿的听觉集中和分辨力严重发育滞后。其听觉感受性虽然会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但往往会形成逃避不安声音的心理习惯。
儿童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必须精确地分辨各种语音,如zh和z、ch和c、sh和s、d和t、n和l,以及汉语中的四个声调和语音相近的字等。这对儿童未来进入知识性学习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俗话说,十聋九哑。如果儿童的听觉发展得不好,不仅会严重影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还会严重影响其未来的学习。
∴触摸觉
触摸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结合,对儿童的动作和心理发展都有很重大的意义。
触摸觉的绝对感受性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开始出现,如对粗细、软硬、轻重的辨别。触摸觉的差别感受性则从学前期才发展起来,如用双手比较两个体积相同而重量不同的物体。3~4岁的触摸动作开始能区分玩弄物体的大小;4~5岁基本能较好地进行探索性的触摸活动;6~7岁开始能做出细微的触摸动作,如能摆弄或安装比较精细的积木玩具等。这些特点与幼儿小关节(指、腕)活动的进步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很多家长在孩子1~3岁时,很少让孩子独立地吃饭或玩玩具等是非常错误的教养行为。
另外,触摸觉和视觉的联合,对儿童认识物体具有特殊意义,但在学前期的不同年龄阶段又有不同特点:年龄最小者只是对物体匆匆地看一眼,就力图尽快用手抓住并开始玩弄起来;年龄较大者则通常在实际动作之前,要用眼睛相当仔细地观察物体。触摸觉发展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视觉定位和空间知觉,还关系到孩子语言发展的能力。
正常孩子喜欢与母亲有亲密的肌肤接触,这强化了亲子间的沟通与感情。但触觉防御过当的孩子大多排斥与他人的亲密接触,因而减少了很多听取和模仿语言的机会。另外,有些触觉学习不良的孩子特别黏人,而且情绪较差,容易哭闹,所以容易引起父母无意识的排斥,导致早期的沟通障碍,造成孩子语言能力发展不良。因此,在孩子2~3岁阶段,对于幼儿的探索性触摸,如搂抱、摆弄玩具或碗筷等,要在安全的前提下给予鼓励。
∴空间知觉(www.xing528.com)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等。
人没有专门感知空间的感觉器官,它是由多种感官联合协调活动的结果。视觉、触觉和运动觉在空间知觉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听觉和平衡觉也常协同参加感知空间的活动,如通过听觉可以分辨声源的方位及远近。
儿童大小知觉、形状知觉发展得比较早。在幼儿期,即2~3岁时就已经有了对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知觉恒常性,这种知觉的恒常性是由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次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距离观察同一物体,再加上触摸觉和眼的运动觉的配合,才逐渐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主活动参与度的提高,儿童的直觉判断和推理判断开始发展,并能正确辨认几何图形,而且能正确绘制各种图形,最后还能用语言正确说明图形的特征。也就是说,儿童的形状知觉在自然成长状态下,基本就可以发展出很好的大小、形状知觉。
由于方位本身具有相对性,儿童从具体的方位知觉上升到方位概念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指导。3岁时仅能辨别上下;4岁时开始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6岁时达到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的水平。但对于左右方位,则常常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辨别。如上体操课时,对“向左转”、“向右转”的口令反应不够灵敏和准确,有1/3左右的儿童会出现错误。对字形的感知往往只注意形状而不注意方位,尤其在学习困难的儿童中,有近3.5%的儿童出现书写字母颠倒,呈现镜中倒影的现象,如把“3”写成“ε”,把“8”写成“∞”,“b”、“d”和“q”、“p”不分等。这些问题,往往会引起儿童在学习中的挫败感,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过程的先后和长短的辨认,即对客观现象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应。
儿童的时间知觉总是借助于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或以周围现象为指标的,如早晨是起床、上学的时候或太阳升起的时候;上午是午饭前上课的时候;下午是午饭后的时候;晚上是放学回家或天黑的时候;明天是今天晚上睡觉之后醒来的时候。儿童对于“正在”、“已经”、“就要”这三个表示时间次序的副词的理解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将来延伸的,先理解“正在”,然后理解“已经”,最后为“就要”。在一般情况下,单一的时间“先”、“后”比合成时间词“以前”、“以后”更早被儿童掌握。但同一个词由于所处语言环境不同,儿童在理解上有难易之别。凡句子中动作出现的次序和实际动作的次序相一致的顺向句子,如“大娃娃先走,小娃娃后走”,就容易被儿童所理解,而二者次序不一致的逆向句子,如“小娃娃后走,大娃娃先走”就不易被理解。
时间知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只有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才能逐步掌握。由于时间关系比较抽象,不如空间知觉那样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所以学前儿童时间知觉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时间理解概念上既不准确也不稳定,7岁前不会使用时间标尺。因此,那些不了解儿童成长规律的家长去训斥一个3~5岁的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无疑是在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一般来说,当进入小学后,在教学和学校常规活动的影响下,儿童的时间感知能力就会很快发展起来。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儿童肢体的运动与协调能力,包括大肌肉运动知觉和小肌肉运动知觉。
儿童大肌肉运动知觉成熟较早,学龄前儿童和刚入学的儿童已有相当发展,能自如地做各种基本动作,如走、跑、跳、爬行、攀登、伸展、弯腰等。小肌肉运动知觉的发展较迟,在小学阶段,手部肌肉的力量在不断增强,手部关节的灵活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未达到灵活控制的程度。从解剖学上看,腕骨的骨化过程在6~10岁发展明显;掌骨的骨化在6岁左右开始明显发展;指骨的骨化在5岁左右开始明显发展。虽然学龄前和刚入学的儿童,手指、手腕运动不够灵活协调,如一年级小学生刚学写字时,字迹歪歪扭扭,还经常把本子戳破。但这种锻炼手指灵活度的活动已经把大脑神经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大脑树突和轴突神经就是在这样的精细活动中发展壮大的。这对儿童今后学习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儿童的感觉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直立行走和摆弄、操作、使用各种物体的动作,对于扩大视野、进一步发展各种感觉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近距离感觉逐渐转向远距离感觉:儿童出生后,首先发展的是以触觉、味觉为中心的近距离感觉,随后逐渐发展以视觉、听觉为中心的远距离感觉。
从不分化到逐渐发生分化:婴幼儿常出现联觉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对这一原理的运用。这是各种感觉未能分化的表现,随着儿童抑制功能的发展,逐渐达到各种感觉的分化。
各种感觉从单独起作用到相互结合:幼儿出生后的前半年,主要通过各种感觉去认识事物。以后随着肢体动作的发展,视觉、听觉、运动觉、触觉之间建立了多种联系,产生对复合刺激的反应。这就是儿童知觉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