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蜗居》中的楼疯现象揭示城市社会变革

《蜗居》中的楼疯现象揭示城市社会变革

时间:2024-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指代爱情的房事也开始被房子“绑架”了,成为房子的工具、目的。在《蜗居》中,我们看到了女人、男人们因大城市中难以抗拒的房子而出卖“房事”,欺骗亲情,愚弄爱情。《蜗居》,讲述的不是寂寞,而是“恐惧”。房子与房事的合污,或许是影视与现实版《蜗居》所揭示的最终命题。

《蜗居》中的楼疯现象揭示城市社会变革

房事合污:从《蜗居》看“楼疯”时代社会突变

房子与房事,从远古到现在,从未分离过。没有房子的“房事”,那是野媾,不体面。所以房子与房事,都是人类体面生活的表征。不过,时过境迁,在一个遭遇楼疯的时代,房子比老婆重要,房子比感情长久,房子比亲情踏实的“价值跳跃”已然让我们有了“难以承受之重”。而指代爱情的房事也开始被房子“绑架”了,成为房子的工具、目的。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中的资本家会为了超额利润出卖朋友、出卖亲情、出卖灵魂。在《蜗居》中,我们看到了女人、男人们因大城市中难以抗拒的房子而出卖“房事”,欺骗亲情,愚弄爱情。所以,《蜗居》貌似是一部上海大都会的疑似“三级片”的都市剧,其实是展现了楼价“红衣飘飘”的年代里我们的伤痛、绝望与挣扎的心。

海萍的虚荣,是一种真实的社会与生活存在[1]。在偌大的一个上海,没有一个安居的房子,怎么会有一个安全的心。没有房子,很多人都会没有“体面”的日常生活。所以,为了虚荣的“体面”也罢,真实的需要的“体面”也罢,房子的的确确成为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尊严与体面”的代名词。海藻要房子是没有错的,那些认为这是一种错的人,或许没有感同身受到一个都市白领没有房子的千种不安和万般苦恼。但海藻为了获得一个房子而使用的手段,是绝大多数人无法认同的。

海藻的青涩、懵懂和爱的迷离,其实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因为没有人能够脱离自身的生活局限,没有人能够摆脱在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生活的“体面需求”,无论这种需求是家人的需求还是自身的需求,都需要得到满足。为了房子、工作的安全感,海藻付出了“房事”的全部,也背叛了小贝的爱[2]。这都是海藻的错吗?当一个人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大城市生活,突然找到了一个可以给够安全感的有权有势的男人,有几个女孩能够抗拒呢?——不是“难以抗拒你的容颜”,而是“难以抗拒你容颜背后的金钱”。我们很多人在鄙视抑或同情海藻的时候,是不是也留有一点点“向往”,这不得而知。但网络上的“深圳版蜗居”、“北京版蜗居”、“广州版蜗居”、“南京版蜗居”等故事,无不展现了楼疯时代,大都市生活的“蜗居”之普遍化。

《蜗居》,讲述的不是寂寞,而是“恐惧”。一个因为房子而分裂成“有房阶层”和“无房阶层”,“炒房阶层”和“贷房阶层”的巨大落差而使后者形成的内心的“恐惧、焦虑、不安”。房子影响着年轻人对安全感的感知,当无房的年轻人因为工资追不过房价的增长,工资追不过房租的增长,工资更追不过的爱情的价码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极度的绝望和恐惧,这其中,绝大部分的“罪”,会归因到“房子”。所以“没有房是可耻的”、“房奴是痛苦的”、“租房是悲剧的”,这些因房子而绑架心情的现象,已给大都市年轻工薪阶层以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传导给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反馈。有人成了“海萍”,有人成了“海藻”,有人成了“苏淳”,有人成了“小贝”;当然,这种压力的反向传导,也让很多人成了“宋思明”。“宋思明”利用了在这样一个包括房子在内的“消费主义”急剧膨胀的时代,绑架了因为跟不上“开往消费狂欢的动车”的年轻貌美的男男女女,而实现了自己所需要的“房事”。也因此,没有房子的恐惧,没有消费心理满足的失落,成为了“蜗居”的“悲剧性故事”的主线。

2009年中国楼市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现了一种奇特的“不跌反涨”的爆发性市场现象。很多地方的楼市价格都突破了史上最高,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纪录。南京房价的“破三奔四”,让这个素来被称为二线市场的城市,昂首挺胸进入了“一线矩阵”。但南京的城市能级、工资能级、市场机会却依然在“二线偏下”。这种趋势的日益演化,必将使得更多的城市遭遇“楼疯疯”。楼疯疯的后果之一,便是让越来越多的无房族满心恐惧,在恐惧中迷失方向,最终一部分人成为了“海萍”与“海藻”。(www.xing528.com)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也因此它绑架了中国经济。楼价红衣飘飘的事实,将改变很多人的生存模式和情感模式,高价的房子,就如一把双刃剑:一边刺激经济增长,一边刺痛很多人的心;一边刺激着有房阶层的消费欲望,一边刺伤了无房阶层脆弱的心与脆弱的灵魂。

也因此,“房子”日益绑架了“房事”,“房事”与“房子”都开始沾满了马克思、恩格斯笔下资本主义那些“血和肮脏”的东西。房子与房事的合污,或许是影视与现实版《蜗居》所揭示的最终命题。

【此文已发表在《当代财经(财智人物)》2010年第12期】

【注释】

[1]张鸿.蜗居的“房奴”人生[J].中国经济周刊,2009(46)

[2]苏芩.通过《蜗居》感受爱的领悟[J].大江周刊(纪实),2009(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