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国,正处于一场城市管理的拉锯战。一边是乡村人口、异地人口大量流入各大城市,让城市呈现出一种人口增长、汽车增长、道路增长、建筑增长的躁动与活力状态,几乎每一个快速变化的城市都像一个大工地,充满张力但也稍显混乱;另一边是城市美化与城市现代化要求有更好的城市秩序与和谐生态。这两种现象交织在一起,让城市管理陷入“进退维谷”的艰难境地。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城市管理需进行重新思考与设计。首先,城市新项目的建设,必须要从“全局有序”与“细节有治”上审慎的规划与实施。城市生活的麻烦,在很多地方都因建筑项目到处开花而倍显糟糕。特别城区内建筑项目,一定要从城市、街区、环境、市民生活的最大公约数角度思考,从施工项目的规划,道路流线、作业环境、作业时间、噪声处理、灰尘处理、渣土清洁、施工宣告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科学设计。特别有一点,很多项目神神秘秘,身处附近或天天路过的深受其苦的市民都无法得知项目的名称、功能、进度、完工时间,因此,项目宣告必须确保项目的公众知情权。另外,很多建设项目都搞层层分包,但责任却没有得到层层落实,造成了今日很多城市满城工地,满城灰尘、满路渣土、满城噪音,城市街区效率与市民生活都大受影响,因此,城市建设项目中的文明施工条款必须细致设计、坚决规范,强制落实,要让城市建设在有序的、有责的、有治的、友善的状态下推进。
其次,城市街区秩序一定不能矫枉过正与“单一化”思考。很多城市为了片面追求街道秩序,粗糙设定目标,几乎驱赶掉所有的街区、街道的街角小店、路边摊贩、流动商贩以达到减而化之的效果。干干净净固然管理上简单干脆,但安安静静、冷冷清清的街区缺乏了活力,丧失了生活便利性,小业者失去了谋生的机会,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并非城市管理的善治目标。再好的城市秩序都是为市民服务的,如果城市街面都空了,城市没有了活力,也就没有了吸引力。一定要从道路通行效率与街区生活便利与活力层面进行系统思考,有管有放,有治有疏,有严有松,要让城市街区充满生活的张力,才会有街区的魅力。(www.xing528.com)
再次,城市秩序的保障与维护,需有全程的、全面的、全方位的、高效率的执行过程。原有的“三分建、七分管”的理论是有失偏颇的。从一开始的城市定位规划、城市区域规划、街道路网设计、城市街区建设规划,就必须树立长远规划、可持续发展、市民为本的理念。否则一旦建成,就可能陷入“过时、短期性”的窠臼。这样给城市管理带来先天不足与后天缺陷的双重困境,十二分的管理也解决不了问题。另外,城市秩序所包含的汽车数量控制、交通信号控制、道路流线控制、停车位设计、环卫管理、道路养护、街区管理、广告牌管理、噪声、渣土、扬尘、拆迁等几乎数十项问题,这需要城市管理的每个具体部门必须进行全局思考、全面照顾、协调配合、高效行动,否则将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
另外,城市管理必须上升到“城市公共服务”的高度。城市管理要转变强制性、行政化色彩的“管治”理念,在维护城市秩序,提升城市效率的同时,规划合理的街区路段、时段,让有需求的下岗市民、小业者、大学生能有摆摊、练摊的空间,要让城市的报亭、早餐铺、瓜农果农能有合适的空间,这样才能真正服务市民、服务城市的活力。所以城市管理者需以“城市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促进就业、增强街区活力层面发挥更大更好的功能。所以有必要在城市管理的目标设计上树立“相对化秩序”的立场。就是能放松管制的地方,一定要放松,并且还要有节奏的开辟更多的“马路经济”机会,让更多的人共享可能的街区资源,共建街区活力。这就是既要为城市街道效率服务,更为城市百姓生活服务的城市公共服务者的理念。
最后,城市管理要“温暖人心”。城市越来越大,人口异质性愈来愈高,人口流动加速,阶层分化在所难免,所以在城市管理过程中需恪守文明执法、礼貌待人、关爱弱者、保护业者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化解冲突,缓和矛盾,提振形象,从而能更好地维护城市的“大局性秩序”,最终必然通过系统优化的城市管理与服务,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文明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