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偏心眼
许多事实都证明,容易对人产生偏见的人,也容易对人产生偏爱,诸葛亮一生水清无鱼,至察无徒。
刘备白帝城托孤,临死之前,还没有来得及交待家国大事,一看见马谡在旁边,就令其退出,告诉诸葛亮说:“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刘备不是算命先生,他如何就算得到日后诸葛亮要大用马谡。
诸葛亮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诸葛亮用人,极其求全责备,恨不能要求人人都有他那份天才。因为求人苛刻,就极容易产生偏见,上司的偏见会让下属一辈子都在阴影里生活,魏延就遭受了这样的命运。因为诸葛亮认为他有反骨,所以对他一辈子都是控制着使用,诸葛亮死时,还为魏延安排了悲剧性的结局。
许多事实都证明,容易对人产生偏见的人,也容易对人产生偏爱,诸葛亮一生水清无鱼,至察无徒。他一生都纠缠着一个旁人不知晓的苦恼,这就是他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传授所学的徒弟,将来可以继承他的权力。诸葛亮一向同马谡之兄马良交好,史书说:“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马良死在随刘备伐吴之时,诸葛亮爱屋及乌,便把马谡带来见刘备。刘备作为一个老板,他岂能不知诸葛亮的心思。“不可大用”,大用到什么程度,只有他和诸葛亮心中明白。但刘备的嘱咐并没有改变他对马谡的看法,他向刘备评价马谡:“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这种偏爱一直保持到马谡街亭战败。
诸葛亮南征,马谡奉旨到前线赐公军酒帛,诸葛亮特地向他请教了对南征战事的看法,马谡回答说:“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兵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马谡的这番见解,不但分析了南方的地理环境,南蛮反叛的依恃,还算到了诸葛亮平定南方后的用兵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此次南征应把握的战略方针,马谡的一席话,说到了诸葛亮的心坎里,他感叹道:“幼常足知吾肺腑也。”此时的诸葛亮,不是忘了刘备的嘱咐,就是认为刘备对马谡的看法有问题,总之,从此马谡就以参军的身份跟随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实际上,马谡此时已进入诸葛亮寻找的接班人的视野。
在后来蜀国北伐中原的初期,马谡协助诸葛亮制定战略战术,也有不俗的表现。但问题是,不论诸葛亮怎样赏识马谡,作为参军可以,但要作为蜀军统帅来培养,马谡必须建立特殊的军功,方有可能服众,所以,诸葛亮必须为马谡寻找这样的机会。(www.xing528.com)
机会终于来了,这就是去守街亭。
对于守住街亭的重要的,诸葛亮是这样说的:“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诸葛亮这番话既是说给马谡听的,也是说给蜀军众将听的。他首先强调街亭的重要性,防守的艰巨性,同时也肯定了马谡的深通谋略,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他是在帮马谡树威信,告诉大家,如果这次马谡守住了街亭,不但是大功一件,而且马谡就是文武全才了。
针对马谡有轻敌思想,诸葛亮进一步提醒他:“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马谡是这样来回答诸葛亮的好心嘱咐的:“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叡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矢,乞斩全家。”听了马谡这番话,诸葛亮只要还有一丝清醒,就应该即刻想起先主刘备的临终嘱托,但事情往往是:一个人只要对人产生了偏爱之心,那么连这个人的缺点都是可爱的。诸葛亮对马谡的夸夸其谈竟然没有警惕,还是把守街亭这急难险重的任务交给了马谡,只是加派了一员大将王平去帮助他。
如果这次马谡守住了街亭,也就初步奠定了诸葛亮接班人的基础,可惜诸葛亮的一番良苦用心化为了泡影,马谡还是丢了街亭。
诸葛亮犯的错误是,即使偏爱马谡,也应慢慢培养,让马谡建立军功,也当从易到难,哪有一开始就把如此事关全局的重担拿去考验一个自己着力培养的弟子。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痛哭不已,不知是哭自己的偏心眼害了马谡,还是哭蜀汉江山如此人才匮乏?还是哭自己?
总之,历来人才辈出的天府之国,诸葛亮是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传授平生所学的弟子了,他只有把寻找的目光转向敌方的阵营,后来,他还真的抓了一个俘虏来接班,诸葛亮终于把最后的偏爱给了姜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