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宋濂是明代开国时期文人的领袖,很有学问,散文写得很生动。做翰林时,他编修过《元史》,著有《宋学士集》七十五卷,被人们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书。酷爱读书的他只能向人家借书看。每次借阅,他总是事前讲好归还的时间,所以人们都愿意借给他。
宋濂家很贫寒,他能读书并取得如此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教育后辈的一文中写道:
我从小特别爱学习,好钻研。那时家里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以后,就抓紧时间抄写,以便按时送还给人家。
有时天气特别冷,砚台里的墨汁都冻成了冰,手指也冻得弯不过来,但我还是赶紧抄写,不敢有半点偷懒。抄写完了马上把书送还,绝对不敢稍稍错过送书时间。因为我守信用,所以好多人都肯把书借给我看,我也因此能博览群书。(www.xing528.com)
到了成年,我更加羡慕学者们的成就和品德,想学更多的东西,但苦于没有好老师指导,只好到百里以外,去找有名望的老师请教……
我到百里以外求师的时候,自己背上书箱和行李,爬高山,越深谷,顶风冒雪。天冷极了,脚冻得裂开老大的口子都不知道,赶到老师家里,冻得四肢僵直,简直动弹不了……
住不起学校,我便和一个穷店主一起吃住,一天只吃两顿饭,更谈不上吃鱼吃肉。
和我一起学习的人,都穿着绫罗绸缎,戴着镶嵌明珠宝石的帽子,打扮得光彩照人,我却穿着旧衣破袍。但我不羡慕他们穿的、吃的,因为我有得到知识的极大乐趣。
长此以往,宋濂靠诚实守信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从而借阅了许多好书,凭着自己对学文的渴求,尊师重道,向老师请教,大大增长了学识,后来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点拨台
同其他好学而环境艰苦的人不同,宋濂为学路上所遇到的困难是无书可读。他解决的办法是向有书的人借阅,然后抄写,在抄写的过程中来阅读,领会书中的义理,并存留副本。书是借来的,从而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珍惜机会的来之不易,于是更加勤奋。“书非借不能读也”大约就是从他的经历中来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