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
习勤忘劳,习逸成惰。
———李惺
从古到今有所成就的人,都曾经历过千辛万苦。
北宋时期,有个很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一向虚心好学,不避艰难。“程门立雪”便是讲的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故事。
杨时在少年时代,读书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范围内学术修养最为深厚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师,跟他学习儒家经典。4年之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是中年人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一天,天空阴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即将来临。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窗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www.xing528.com)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浑身发抖但,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有长足的进步,最后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点拨台
“程门立雪”的故事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在大雪纷飞的寒冬,杨时为了请教学问,在老师家门口静等老师午睡醒来。杨时的行为体现了两种精神:一、不避艰险的求学精神。即使是天气条件恶劣,为了求得真知,一切都不成其为困难。二、尊师重道的品格。尊师是为学最为起码的道德,不尊重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尊重学问本身。杨时的行为不仅仅是一种求学的行为,他的行为践行了儒家的道德,表现出一代学人宽厚、博大的气质,令人钦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