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及保健
学习目标:
1.熟悉各类特殊儿童的分类、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2.掌握视、听、智能障碍、言语和语言儿童的身心特点及保健措施。
3.了解其他类型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卫生保健要点。
第一节 视觉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及保健
一、视觉障碍的定义与分类
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标准)
视觉障碍也称视力障碍、视力残疾、视力损伤等,包括盲和低视力(或弱视)。
表2-1-1 我国视觉障碍的分类标准
注:最佳矫正视力是指通过镜片矫正以后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
视力判定标准以双眼视力较好的一侧眼为准。
二、视觉障碍的形成原因及预防
(一)视觉障碍的形成原因
1.先天原因
先天因素是造成儿童视觉障碍的主要因素原因,常见因素如下:
①家族遗传。父母一方或双方有显性或隐性致盲基因,遗传给后代。如先天性小眼球、先天视神经萎缩、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等。
②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的结婚,如表兄妹、堂兄妹结婚等。
③胎儿期影响。母亲孕期药物中毒(氯霉素、链霉素、强的松和地米等皮质激素、毛地黄类药、维生素A、雷米封等)、营养不良或患有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风疹等);分娩时难产、胎儿缺氧等各种因素。
④不明原因。
2.后天原因
①视觉器官疾病 。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神经传导系统和眼附属器官等部分,某个部分发生病变,都有可能导致视觉障碍。常见导致视力残疾的疾病有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沙眼、晶状体或玻璃体病变、视网膜变性、视神经萎缩、颅脑外伤或肿瘤等。
②全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如麻疹、风疹、脑炎、肺炎、结核病等;一般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维生素缺乏等均有可能将来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伤。
③眼外伤。炸药和雷管等爆炸物使眼球致伤,机械外伤、化学药物致伤,各种离子辐射、微波眼外伤及职业中毒等。
④心因性因素。情绪及心理问题也是导致视觉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如长期的情绪困扰、病态的情绪反应等,有的甚至会造成完全失明。
(二)视觉障碍的预防
②孕期保健。禁烟酒、防止疾病或中毒、营养均衡、安全分娩等。
③卫生用眼。普及眼保健知识、防用眼疲劳、做眼保健操等。
④防止眼疾。毛巾、手帕、脸盆专用,定期消毒,及时治疗眼部疾病等。
⑤防止外伤。做好儿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等。
⑥增强体质。加强锻炼、及时治疗全身性疾病等。
三、视觉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
视觉障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普通儿童一样,遵循着相同的规律,经历着同样的历程,但也有明显的一些身心特点。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特点
1.身体形态方面
一般有“盲相”(或“盲态”),即走路磕磕绊绊、行动笨拙、手脚不协调、面部表情不自然、眼睛睁睁眨眨等。但“盲相”不是视觉障碍儿童必须有的特点,即不属于特征表现。如果通过早期方向辨别和定向行走训练后,可不带“盲相”或少带“盲相”。其他身体形态基本同正常儿童一样,无明显差异。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地调查结果显示,18~21岁盲生在身高、体重和胸围几个指标较普通学生低,但由于样本量少,不能说明是全国视觉障碍儿童的特点。
2.生理机能方面
①视觉缺损。表现盲或低视力。
②听、触、嗅等其他感知觉功能强。如盲童较普通儿童用触觉辨别两点阈值要明显减小。
③一般运动功能发展迟缓。如自发运动减少,运动平衡能力差,定向运动、目标行动能力和掌握动作技能较差。这可能与视觉刺激减少,参加运动的机会、次数及活动空间范围受到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二)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1.认知特征
①视觉表象缺损。视觉障碍儿童对事物的感知有时具有片面性,不完整性,如缺少物体的颜色、明暗度、透明度、准确的空间关系等特点,较难形成完整的知觉;由于视觉缺损导致获取感性信息减少,感性经验的缺乏,直接影响其对事物认识的全面性及概括性,易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思维。
②空间认知困难。空间认知是定向的前提,故其定向能力较差,但他们的时间认知一般较好。
③障碍感觉特异。有人称这种特异性感觉为盲人的第六感觉,即有时能即时感觉到所处环境的障碍物,并自动远离或避开。这种对障碍的特异感觉是其他感觉器官综合作用及长期练习的结果,还是其他特殊原因所致,具体还不太清楚。
2.语言与思维
视觉障碍儿童的语言障碍不明显,说、写能力都较强,但因受感性经验缺乏影响,有时语言理解能力有困难,存在“咬文嚼字”的现象,影响语言的学习,也影响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动作思维等,但后天形成的视觉障碍儿童要好一些。
3.学习与记忆
视觉障碍儿童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受到限制,某些活动受到限制,不能进行模仿学习,使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形象记忆能力较差,机械记忆和听觉记忆能力较强,记忆的广度大于正常人,如通过对方的声音不仅能判断他是谁,在哪个方向,离自己有多远,甚至能判断他的情绪和健康状况等。
4.情感及个性
视觉障碍儿童可能有一般残障者都有的情感特点,如孤独感、自卑感、敏感、依赖性、自尊心强、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富有同情心等。另外,多数视觉障碍儿童情感体验比较深沉而含蓄,即使内在情感很丰富,也很少爆发式对外表达,他们喜欢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国内有研究表明,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品质(忍耐性、固执、领导性及一般适应性等)明显不如普通儿童,但优于听觉障碍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
四、视觉障碍儿童的卫生保健
视觉障碍儿童重点应保护其残余视力,促进视力障碍的康复。积极消除损害视力的因素,如借助充足的光线去看,借助于视力辅具(如高倍放大镜)来看,每次看的时间不宜过长,所看的材料应色彩鲜明、轮廓清楚、重点突出等,防止视力的进一步下降;对视力障碍儿童必要时配备合适的康复器材和生活学习辅具,如调整视力的眼镜,导盲器如盲杖、导盲犬、障碍探测器、盲文写字板等。
同时,要训练和发展触、听、嗅等其他感觉功能,并保护好相应感觉器官。通过充分发挥其他感觉的能力来弥补视觉的缺陷。如触觉训练:尽早触摸各种物体,如各种玩具、生活用品、家具、花草、小动物等;利用嗅觉或听觉辨别方向等;但要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玩具清洁不够、触压强度大、温度过高或过低、化学药品对皮肤的损害等。
视觉障碍儿童也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不要因为其视力缺陷而阻止或限制他(或她)参加体育锻炼,而应在一定的保护措施下,创造条件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如体操、田径、游泳、柔道、盲人门球、盲人足球、盲人乒乓球等,不仅可增强体质,而且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在体育锻炼中,视觉障碍儿童应重点训练运动平衡能力、目标行动能力和定向运动等,一方面可帮助其克服“盲相”,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其运动和动作的技能。
积极培养视觉障碍儿童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最好培养视觉障碍儿童容易发展的兴趣爱好,如音乐、语言、雕刻等。引导他们接受现实,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鼓励其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帮助其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锻炼儿童良好的个性特征,如坚强意志力、自信心、忍耐性、开朗乐观的性格等。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注意对待视觉障碍儿童的方法方式要不同于普通儿童,如对其肯定的赞扬不能用微笑、点头,而要说给他听,如“你真棒”,“你表现得很好,继续加油!”等,或者通过摸摸他(或她)的头,拍拍他(或她)的肩等,让其感受到这种鼓励或认可。
学校、家庭及社会应提供适合视觉障碍儿童生活或学习的设施和环境,如生活空间布局要合理,交通路线要安全、通畅,配制无障碍设施,如盲道、盲文符号牌、交通音响信号装置等,尽量为视觉障碍儿童创设一个安全便利的生活或学习环境。
第二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及保健
一、听觉障碍的定义与分类
听觉障碍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听觉障碍也称听力残疾、听力障碍、耳聋、聋哑(过去的俗称,实际上有聋,但不一定哑)等。听觉障碍分为聋和重听两类。
表2-2-1 我国听觉障碍分类标准
二、听觉障碍的形成原因及预防
(一)听觉障碍的形成原因
1.传导性听觉障碍
外耳和中耳疾病,引起声音传导障碍,导致听觉减退,为传导性听觉障碍,多由以下疾病引起:
①先天性疾病。包括外耳道闭锁、鼓膜、听骨发育异常等。
②后天性疾病。包括外耳道异物、耵聍栓塞,外耳中耳炎症、肿瘤、外伤、耳硬化症等。
2.神经性听觉障碍
耳蜗或蜗后听路病变,引起听觉神经通路障碍,导致听觉减退,为神经性听觉障碍,多见的原因有:
(1)先天性疾病
①遗传性:基因或染色体异常。现在研究发现与听力有关的基因约200多个,其中60多个可引起耳聋;先天性遗传性听力障碍中,约80%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约18%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2%为X伴性遗传,如先天内耳发育异常或不全症,部分唐氏综合征伴有听力障碍等。
②非遗传性:妊娠或分娩异常,如怀孕初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等易造成胎儿不可逆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分娩造成的外伤、难产导致的严重窒息、新生儿核黄疸、母婴血型Rh因子不合或ABO溶血、早产低体重儿等都可引起神经性听力损害。
(2)感染性疾病
各种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脑膜炎、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耳带状疱疹、伤寒等均可损伤内耳而引起轻重不同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3)药物的中毒
药物中毒已成为我国儿童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主要原因,尤其多见于卫生工作较落后的地区。对听神经的毒性导致神经性耳聋最多见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小诺霉素等;其他药物如抗肿瘤药(如长春新碱),解热镇痛药(如消炎痛、阿斯匹林),类固醇抗炎药物,利尿药(如速尿),麻醉药,酒精、铅、苯、奎宁、一氧化碳等,也有一定的耳毒性,若长期使用也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耳药物中毒与机体的易感性有密切关系。
(4)外伤性损害
颅脑外伤、颞骨骨折、强烈震荡引起内耳损伤,均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如近年发生噪声性耳聋的人群比例在增多;耳部或脑手术伤及内耳或耳后神经也可导致神经性耳聋。
(5)突发无原因
突然发生而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能急性血管阻塞和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耳聋可在瞬间显现,几分钟或数小时内达到最低点,早期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二)听觉障碍的预防
①优生优育。禁止近亲结婚、科学进行婚前咨询和产前检查等。
②孕期保健。避免耳毒药物、安全分娩等。
③卫生用耳。普及耳保知识(如防劳、防噪声、防游泳耳病等)。
④防止感染。毛巾、脸盆专用,定期消毒,及时治疗感染。
⑤防止外伤。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
⑥慎用药物。学龄前儿童尽量不用氨基甙类药物,其他耳毒药也要慎用。
⑦增强体质。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等。
三、听觉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生理特点
1.身体形态方面
听觉障碍儿童体质的总体状况可能不如正常儿童。我国局部地区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听觉障碍儿童在体重、胸围、肺活量等主要指标上不及同龄正常儿童。但也有研究资料显示,听觉障碍儿童身体素质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具体还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2.生理机能方面
①听觉缺损。聋或重听,导致声音辨别或欣赏能力较差。
②平衡功能较差。部分儿童容易摔倒,可能由于损伤到内耳的前庭感受器或传入神经所致。
③语言形成或发育迟缓。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形成和发育主要靠视觉、运动觉和触觉,缺少了听觉刺激,受很大影响,听觉障碍出现越早,影响越大,如先天耳聋儿童一般言语的形成要较正常儿童晚几年(6~7岁以后,而正常1~4岁),如果尽早进行语言训练,可以使语言功能得到改善。
(二)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1.认知特征
①听觉表象缺损。听觉障碍使儿童不同程度丧失听觉感性材料的来源,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正确、全面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②视知觉发展较好,能力较强。视觉成为听觉障碍儿童的主要补偿途径,利用率较高,发展较好,知觉准确,速度较快,范围也较广,一些人有较强的动作模仿能力。
③空间定向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只能直接感受到视野之内的物体或现象,而视野之外的情形就不易感受到,从而影响其准确的空间判断。
2.语言与思维
①语言障碍是听觉障碍儿童最明显的心理特点。听觉障碍出现越早,程度越重,学习语言越困难,语言训练若不及时,导致的语言障碍越严重。许多听觉障碍儿童的主要交流手段是手语。
②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活动受听力和语言的影响,具有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
3.注意与记忆
听觉障碍儿童的注意以视觉材料为主。记忆特点是记得慢、忘得快,记忆力差,尤其是语言材料的记忆最不好,形象记忆相对较好。
4.人格特征
无研究资料证明听觉障碍儿童有特定的人格特征。但有研究发现,听障学生独立性、恒定性和忍耐性较差,依赖性较强,易产生固执、冲动、自我中心的个性特征。听觉障碍与视觉障碍儿童相比,一般较外向,情感反应比较直接、强烈,但持续时间短。沟通能力差,缺少关爱的听觉障碍儿童容易产生内向、自私、倔强、多疑与猜忌的个性,进而影响其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视觉障碍儿童观察问题,重视事物的表面现象,不太愿意去深入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
四、听觉障碍儿童的卫生保健
听觉障碍儿童应重点保护剩余听力,促进听觉障碍的康复。积极寻找和消除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对疾病及时进行医学治疗,防止听觉损伤的进一步加重,对有剩余听力的儿童及时配备合适的助听器,尽早进行相关康复训练,如听力训练。另外保护耳要注意:饮食卫生(如少吃高脂食物,多吃含纤维素和蛋白质多的蔬菜、水果,不要缺乏维生素A、钙、镁、锌等营养素等),戒烟戒酒,尽量避免接触噪声,慎用耳毒药物等。
听觉障碍儿童也要保护好视觉、触觉、嗅觉等的感觉器官,尤其是视觉器官眼睛。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坚持做眼保健操,做好卫生保健和防止外伤工作,预防近视、弱视、沙眼、眼外伤及其他儿童常见眼病。
尽早进行科学的听觉语言训练(包括必要的手语),并保护好声带等发音器官。对发音器官无损害的听觉障碍儿童一定要进行语言训练,做到三早一坚持:早发现诊断;早配置辅具;早训练实践;坚持长期进行。另外,要保护好声带,如不要经常大喊大叫,防止疲劳等。
使听觉障碍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重点锻炼动作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全面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促进身体的康复。
积极培养听觉障碍儿童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个性特征,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要发展听觉障碍儿童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雕刻、舞蹈等;锻炼儿童良好的个性特征,如坚强、自信、活泼、乐观等。老师、家长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必要时借助沟通辅具或学习手语。
提供适合听觉障碍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尽量减少噪声,保持安静,安置必要的扩音设备,学习时安排其目视学习和听取声音方便的座位。在学习、锻炼和生活的场所,如教室、走廊、实验室、宿舍、餐厅等,配置作息指示灯(信号灯)或电子显示器等。
第三节 智能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及保健
一、智能障碍的定义与分级标准
智能障碍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社会适应行为的障碍。智能障碍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智能障碍也称智力落后、智能不足、智力残疾或精神发育迟滞等。
智能障碍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之前的智能障碍者,包括三要素:①18岁以下;②智力低下;③适应行为缺陷。
表2-3-1 我国智能障碍的分级标准
注: WHO-DAS即WHO残疾评定量表,包括理解与交流、身体移动、生活自理、与人相处、生活活动、社会参与等多项评量。
二、智能障碍的形成原因及预防
(一)智能障碍的形成原因
1.先天原因
我国有人调查发现,在导致智力残疾的病因中,遗传性病占全部病因的17.7%,占先天病因的40.5%,其中以染色体异常病最多,先天代谢疾病次之。
(1)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异常包括常染色体异常和性染色体异常。其中,常染色体异常会出现唐氏综合征、猫叫综合征等;性染色体异常会出现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Turner综合征等。
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或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第21对染色体多了一条染色体),是引起先天智能障碍最常见的疾病。这种病是以智力减退为主(大多数患儿IQ为30~55,也有的患儿IQ甚至低于30),并伴有其他发育不良(如先天性心脏病、出迟牙、牙发育不良等)的综合征。这种病患儿有比较典型的特殊面容:小眼(眼裂小,眼距宽,内眦赘皮明显),小嘴(口嘴小),小耳朵(耳小,对耳轮突出,外耳道狭窄);唇厚,舌大(舌相对较大,常常外伸),鼻梁塌(鼻梁低平)。另外还有身材矮小,四肢短;手宽肥厚,多通贯(多有通贯掌);足大趾与其余四趾分离较远;患儿肌张力低下,关节活动度大,动作笨拙等。唐氏综合征在我国新生儿中的发生率0.5‰~0.6‰,男女之比约为3:2。年龄越大的妇女生育唐氏综合征患儿的几率越高。另外也与母亲病毒感染,接触过量放射线或化学药物、毒物等有关。
猫叫综合征也称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丢失了一个片段,患儿的哭叫声非常似小猫的咪咪声,故得名。患儿面部情看似很机灵,但实则智力低下非常严重(智商常低于20),发育迟滞也很明显。常见的临床表现还有小头、满月脸、眼裂过宽、内眦赘皮、下颌小且后缩等。其发病率估计为1:50000,女性多于男性。
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Fragile—X Syndrome),又称Martin—Bell综合征,是一种仅次于唐氏综合征的常见遗传性智能障碍。主要表现为X染色体上的三个碱基(CGG胞嘧啶—鸟嘌呤—鸟嘌呤)异常重复,这种重复序列越多,患者症状越重。主要表现为中重度的智力低下,其他常见特征有身长和体重超过正常儿,发育快,前额突出,面中部发育不全,下颌大而前突,大耳,高腭弓,唇厚,下唇突出,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大睾丸症。一些患者还有多动症,攻击性行为或孤癖症,20%患者有癫痫发作。
Turner综合征又称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征或女性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征,为女性缺少一条X染色体,表现身体矮小,肘外翻,显蹼颈,卵巢发育不全、乳房不发育,原发闭经,性器官幼稚型,无生育能力,少数患儿会伴发轻度智能障碍。30%伴有先天性心脏病。在新生女婴中的发病率为0.2‰~ 0.4‰。
以下是各类染色体异常综合征的特征性面容图:
图2-3-1 各类染色体异常的特征性面容图
(2)先天代谢障碍
先天代谢障碍最常见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孕期缺碘、半乳糖血症等。
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一种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由于体内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苯丙氨酸不能正常代谢,或只能通过旁路代谢成苯丙酮酸与苯乙酸,体内堆积的大量苯丙氨酸及其酮酸对正在迅速发育的婴儿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毒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进行性智力落后。
典型的半乳糖血症患儿是由于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简称转移酶)缺乏,致使半乳糖-1-磷酸及半乳糖积聚在血中,部分随尿排出。半乳糖-1-磷酸在脑的积聚可引起智能障碍。
(3)宫内未成熟
早产、低体重是导致小儿日后可能智力低下的一个主要因素。孕期母体患风疹、流感等病毒性疾病、服药不当、X线照射、毒物作用、某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或缺氧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疾病、严重肾病、肝病等)可引起的胎儿脑发育不良。
2.后天原因
(1)感染和中毒
婴幼儿期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接触某些毒性物质铅、有机汞、一氧化碳等,某些药物中毒及副反应等。如有研究发现,高铅儿童群体的智商水平低于低铅儿童群体,血铅浓度超过100µg/L,就会对儿童的脑发育造成危害。
(2)外伤和物理因素
外伤和物理因素,常见的如产伤、窒息及生后的颅脑外伤、核黄疸、放射线、高烧等。产伤、分娩时难产、产钳助产、负压吸引和脐带绕颈等,引起头颅的机械压迫和窒息(窒息时间超过15分钟,即可引起小儿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性损伤,可能留下程度不等的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等),新生儿早期脑创伤等,都可能造成脑发育不全。
核黄疸是大量胆红素渗入脑细胞内,又称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病死率极高,即使能幸存,也会影响婴儿的智力和运动系统的发育,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以致残废。
(3)心理因素
严重的精神创伤,心理社会剥夺等,如先天性耳聋或眼盲致感觉剥夺、剥夺母爱、幼年文化教育的机会剥夺等,都有可能影响儿童智能的正常形成与发展。
(二)智能障碍的预防
应根据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采取预防措施,重点应放在孕期保健及婴幼儿保健。
1.初级预防
消除可能病因,预防疾病发生。
①遗传性疾病:避免近亲结婚、婚前检查、孕期保健等。
②围产期保健:提高助产技术防止产时脑损伤。
③宣传与教育:提高防病意识、预防接种、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合理营养,避免心理社会因素等。
2.二级预防
早期干预,预防永久性功能障碍。
①高危随访:早发现,早治疗。
②疾病筛查:如苯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③健康检查:体格、营养、精神、心理发育检查。
④产前诊断:羊水穿刺检测染色体疾病、神经管畸形等。
3.三级预防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残疾。早期治疗、早期干预、早期教育,进行医学治疗、特殊教育、家庭指导和教育相结合,促进智力改善和潜能发挥。
三、智能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
(一)智能障碍儿童的生理特点
1.身体形态
表现多样,可正常,也可有表情呆板或特殊的面容特征等。一般智能障碍程度越重,表现越明显。一般智能障碍儿童的身高、体重、胸围等生理体征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别是,虽然有一些研究表明他们的身体素质不如正常儿童,但样本量小不足以说明是全部智能障碍儿童的特征。
2.生理功能
①感觉功能较差。智能障碍者感官的感受性普遍较差,故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②运动功能较差。智能障碍儿童一般有运动发育落后,如视动控制、平衡力、动作的协调性、速度、灵活性等较差。
③原发病的病理表现。如呆小症的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二)智能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智能障碍儿童的整个心理活动各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下(特殊才能除外),具体表现如下所述。
1.认知特点
①感知觉迟钝、速度慢、范围窄、容量较小,主动选择性和恒常性差,由于触觉、痛觉迟钝,易发生自伤现象。
②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发展差。
2.注意与思维
①智能障碍儿童的注意范围狭窄,注意的转移和分配能力差,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差(集中注意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注意力常不能集中,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严重者缺乏对周围事物的注意能力。
②思维水平低,尤其是抽象思维差,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与概括能力等都很差,相对的具体形象思维较好。另外,思维常刻板、迟钝,灵活性和连贯性差,不会灵活调节。
3.语言障碍
语言发育迟缓,同时存在着多种构音、发声障碍和节律异常等,如发音不准,吐词不清是智能障碍儿童言语的明显特点,另外也存在词汇少,语法差,运用复杂句子的能力差等障碍。据报告70%以上的智能障碍儿童有语言方面的问题。
4.记忆与学习
①记忆力差,记得慢,忘得快,尤其是短时记忆和意义记忆很差。
②学习困难,对各种资料如语言、计算、技能等的学习都难。学习要在生活实例中学,要在游戏中学,不要急于求成,更多需要耐心和坚持。
5.情绪与情感
①原始情绪表现强烈(如吃、睡等生理需求的满足),对社会和精神需要的情绪反应迟钝。
②情感单纯、幼稚,缺乏高级的社会的情感如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及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
③情绪和情感缺少理智的控制,不稳定、易冲动,与环境不相适应,如莫名其妙地哭或笑。
6.个性特征
智能障碍儿童的个性特征可以分为两个类型:抑制型与兴奋型。抑制型者精神不振,忧心忡忡,动作迟钝,反应缓慢;兴奋型者行为易冲动,缺乏控制力,情绪变化无常,突然大吵大闹,乱发脾气。智能障碍者的整个心理水平都低下,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7.特殊才能
智能障碍儿童可能具有某种特殊才能,如音乐、绘画、计算、记忆等,常被称为“白痴天才”,若经过科学的教育,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有用人才或专家。
四、智能障碍儿童的卫生保健
对智能障碍儿童要早期干预,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面进行护理和教育。
注意体育锻炼和营养,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可选用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一些活动,如步伐练习、跳舞、踏平衡木及韵律操等。合理膳食,多吃有利于大脑和身体发育的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的食物,尽量避免有损脑神经的一些食物,但也不要营养过剩。
智能障碍儿童应加强感知觉与动作的发展训练,可通过不同形状、大小、数量、颜色、功能各异的卡片、画片、玩具、实物等,刺激多个感官。选购玩具时,要选购比较简单的、直观性较强的玩具,如可结合生活常识,选购一些日常生活用具类模型、常见动植物模型玩具、简单的拼图等,像魔方就不宜选购;通过游戏,使各种感知觉得到良好的刺激,并训练四肢活动、手眼协调等能力,如玩过家家、唱歌跳舞、堆积木及涂色、剪纸、穿珠、传球等;可配合日常生活进行动作训练,如穿鞋脱袜、刷牙、梳头、倒水、盛物等;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增强对大自然的感受力等。
加强智能障碍儿童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应抓住时机(3岁之前最好),因材施教。如注意训练唇、舌、齿的灵活性,坚持每天做口型操,通过发音训练来矫正音素的音调、音质和音量等,达到帮助智能障碍儿童矫正发音缺陷,发准音、吐清字。
培养智能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要对智能障碍儿童进行基本生活技能(如吃饭、穿衣、如厕、洗衣、做饭等)的学习与训练,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将某项生活技能分解成若干步骤,让他逐步学习掌握。另外要进行社会交往的训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怎样与同伴玩耍、与同辈和长辈交往,怎样帮助别人等。如每周带孩子到亲戚朋友家串门一次,带孩子外出购物或郊游,指导孩子独自招待来访的客人,鼓励孩子购买日常用品、买门票、问路等。
培养智能障碍儿童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品质,可通过故事情节演示或实践来获得各种良好情感的体验;个性品质要注意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及意志、自控力、抗挫折力等的培养;方法上要多引导、帮助和鼓励;要发现他们的特殊潜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专长,使其获得自信和自尊,走向社会。
智能障碍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要符合卫生标准,注意安全保障,防止各种意外发生。教师、家长和社会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要多鼓励、肯定和赞扬他们,尽量营造一个亲切、温暖和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
第四节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及保健
一、言语、语言障碍的定义与分级标准
言语、语言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或说话异常)或语言障碍(或语言异常),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或病程超过两年者,不能或难以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3岁以上)。言语、语言障碍也称言语残疾,或单称言语障碍或语言障碍(不太准确的称呼)。
表2-4-1 我国言语、语言障碍的分级标准
注:以上标准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明确病因,经治疗一年以上不能治愈者。
图2-4-1 言语产生的机制
二、言语、语言障碍的形成原因及预防
(一)言语、语言障碍的形成原因(www.xing528.com)
①言语器官结构异常。腭裂、唇裂等先天性畸形,舌体肥大,舌、软腭肌肉病变、声带小结和息肉、舌系带过短,喉头肿瘤等,是导致构音障碍的常见原因。
②神经系统病变。先天性大脑发育不全、颅脑损伤、脑感染、脑血管病变、脑肿瘤等病变如累及大脑颞叶言语中枢时,可引起语言障碍,如脑瘫引起的语言障碍、中风引起的失语症等。小脑有病时,使形成言语有关的肌肉运动功能不协调,讲话费力,含糊不清的言语障碍等。
③听、视觉器官障碍。尤其是听觉障碍,是儿童言语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如“十聋九哑”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④心理异常与精神疾病。心理性因素如心理性口吃、选择性缄默,意识思维障碍引起的语言障碍等;某些精神障碍,如癔病性失音和失语、精神分裂症的语言障碍等。
⑤其他疾病。如智能障碍伴发的语言障碍,自闭症伴发的语言障碍等。
(二)言语、语言障碍的预防
①宣传教育,优生优育、保护发音器官常识。
②病因预防,预防可导致语言障碍的因素。
③原发病治疗,言语器官及神经系统疾病及时治疗。
④及早发现,尽早发现儿童的语言障碍。
⑤语言训练,尽早进行语言训练。
三、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
(一)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生理特点
言语或语言的障碍可表现为构音障碍、声音障碍、语流障碍或语言的发展迟缓、各种失语症等多种表现。
具有引起言语、语言障碍的原发病表现。言语、语言障碍常是其他病的合并症状,这类儿童必然有明显的原发病表现,如智力落后、听力障碍、自闭症、脑损伤、声音器官病变、单纯语言发展迟缓等。
(二)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主要工具,语言的障碍使人失去了与人沟通的交际工具,与人交往受阻,伴随产生恐惧、紧张、自卑等心理,与人交往的自觉性、主动性会越来越小,会自我封闭,对周围事物的接触减少,认识能力会减弱,交际技能得不到很好发展。言语、语言障碍儿童会由于言语、语言的障碍感到痛苦愤怒、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敏感、恐惧、焦虑等产生情绪上的障碍,也容易形成害羞、胆怯、急躁、孤癖、自卑的不良个性特征。
四、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卫生保健
通过医学检查,找到引起言语、语言障碍的疾病或原因,尽可能控制这些病因,如改善听力,甚至配戴助听器;唇腭裂者,尽早手术矫正;智力低下者,要全面改善脑功能等。
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很重要,决定其语言功能的恢复程度。语言训练要做到三早一坚持。
1.早诊断
诊断是否是言语、语言障碍,言语、语言障碍的程度和性质,包括语言生理功能评定(如脑功能、神经系统功能、视听觉和发音器官功能等的评定)和语言能力评定(如发音水平、语言理解能力、词汇量等级分布、语言的使用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等)等。
2.早训练
①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包括建立良好的亲子、师生关系;提供多交流说话的机会与环境;充满关爱和鼓励的心理支持等。
②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的对象、时间、方法、内容(发音、词汇、句子、口语、阅读等)、阶段性目标、效果评定等,并应因材施教,注意个体差异性。
③早训练实践:对言语、语言障碍儿童越早、越及时、越科学地进行语言训练,其进步越快,效果就会越好,反之效果就越不好,如超过6岁语言训练的收益就大不如6岁之前的儿童。
④坚持长期进行:对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将是一个长期而辛苦的过程,需要恒心与毅力做保证,坚持长期进行,才能获得语言训练的最后成功。
另外,要保护好呼吸器官、口、鼻、咽喉、声带等发音器官。
要重视言语、语言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问题,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面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经常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进行自我意识教育、社会交往技能教育、情绪控制与情感体验的教育等,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与社会适应能力。
第五节 肢体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及保健
一、肢体障碍的定义与分级标准
肢体障碍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参与的局限。肢体障碍也称肢体缺陷、肢体残疾、肢体残废、肢体残障等。
(一)肢体障碍的分类
根据肢体障碍的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上肢或下肢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碍;如先天缺肢、短肢、下肢不等长、截肢、肢体畸形等。
②脊椎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如脊柱裂、驼背、脊柱侧弯等。
③中枢、周围神经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造成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碍。如脑瘫、小儿麻痹后遗症、中风引起的偏瘫等。
(二)肢体障碍的分级
根据运动系统有几处残疾,致残部位高低和功能障碍程度综合考虑,并以功能障碍为主来划分肢体残疾的等级。
1.肢体残疾一级(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四肢瘫:四肢运动功能重度丧失;
●截瘫:双下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偏瘫:一侧肢体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单全上肢和双小腿缺失;
●单全下肢和双前臂缺失;
●双上臂和单大腿(或单小腿)缺失;
●双全上肢或双全下肢缺失;
●四肢在不同部位缺失;
●双上肢功能极重度障碍或三肢功能重度障碍。
2.肢体残疾二级(基本上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偏瘫或截瘫,残肢保留少许功能(不能独立行走);
●双上臂或双前臂缺失;
●双大腿缺失;
●单全上肢和单大腿缺失;
●单全下肢和单上臂缺失;
●三肢在不同部位缺失(除外一级中的情况);
●二肢功能重度障碍或三肢功能中度障碍。
3.肢体残疾三级(能部分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双小腿缺失;
●单前臂及其以上缺失;
●单大腿及其以上缺失;
●双手拇指或双手拇指以外其他手指全缺失;
●二肢在不同部位缺失(除外二级中的情况);
●一肢功能重度障碍或二肢功能中度障碍。
4.肢体残疾四级(基本上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单小腿缺失;
●双下肢不等长,差距在5厘米以上(含5厘米);
●脊柱强(僵)直;
●脊柱畸形,驼背畸形大于70度或侧凸大于45度;
●单手拇指以外其他四指全缺失;
●单侧拇指全缺失;
●单足跗跖关节以上缺失;
●双足趾完全缺失或失去功能;
●侏儒症(身高不超过130厘米的成年人);
●一肢功能中度障碍,两肢功能轻度障碍;
●类似上述的其他肢体功能障碍。
二、肢体障碍的形成原因
(一)先天因素
①遗传。如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肌营养不良。
②胎儿期发育受影响。如细菌病毒感染、放射线照射、营养不良、滥用药物、外伤、缺氧等,脑瘫、脊柱裂等。
(二)后天因素
①外伤。如意外事故直接的创伤所致截肢,脑外伤所致的颅出血等。
②感染。如小儿麻痹症。
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脑中风偏瘫。
④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关节炎、侏儒症等。
三、肢体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
肢体障碍儿童除了运动系统明显的缺陷特征外,其生理和心理基本同正常人,即感知、智力、语言、思维、记忆等不受影响(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除外)。部分儿童由于运动的障碍,活动受限,在升学、就业、社交、婚姻等方面会遇到挫折,可有社会适应性差及失望、忧虑、悲观、愤怒、情绪不稳等负性情绪,长期存在会形成冷漠、孤僻、懦弱、狭隘、自卑、抑郁、敏感等不良个性倾向。肢体障碍者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倔强和自我克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可以把一切不平和怨恨忍受下来,只是到了难以忍受的时候才会爆发。行为和人格偏离的患者,由于情绪极不稳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极差,其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很大。
四、肢体障碍儿童的卫生保健
肢体障碍儿童应加强健全肢体的体育锻炼,保持身体的健壮。体育锻炼中尤其注意对肢体的残存功能进行训练,防止关节挛缩或肌肉废用性萎缩。
肢体障碍儿童往往需要借助一些辅具(如助行器、假肢、轮椅、生活辅具等)来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科学正确地选配合适的辅具很重要,装配好还要进行相应的功能训练,如假肢训练,尽快促进其机能的康复。针对不同程度的障碍,进行相应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或职业劳动技能的培训,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要做好肢体障碍儿童的心理保健工作,引导培养他们自信、自强、自立,培养乐观、向上、坚强、豁达的个性品质。学校、家庭及社会要重视为肢体障碍儿童提供无障碍的,良好的交通便利及生活学习环境。
第六节 多重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及保健
一、多重障碍的定义与分类
多重障碍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身心障碍的状况。1987年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多重残疾占残疾人数的13%,0~14岁为9.87%。如脑瘫、自闭症等都属于多重障碍。多重障碍根据以哪种障碍为主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以智能不足为主的多重障碍,如唐氏综合征。
②以视觉障碍为主的多重障碍,如盲伴智力低下。
③以听觉障碍为主的多重障碍,如聋伴语言障碍。
④以肢体障碍为主的多重障碍,如脑瘫。
⑤以情绪障碍为主的多重障碍,如自闭症。
二、多重障碍的形成原因及预防
多重障碍的形成也分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的遗传如先天愚型,先天的代谢异常如苯丙酮尿症,先天畸型如小头畸型、脊髓膨出、多器官系统的畸型等,孕期及出生时疾病所致等。后天的可以是疾病、外伤、中毒、不良的教养等各种因素。多重障碍的预防也是从产前诊断、孕期保健、出生及出生后的监护等各方面进行预防。
三、多重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
多重障碍儿童往往因其多重障碍,使其生理或(和)心理方面存在有多种缺陷,可因障碍类别及程度不同而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一,但总的来说,是特殊残障儿童中表现最重的一类儿童,他们生活的基本需求需要多方面的帮助和照顾。
四、多重障碍儿童的卫生保健
①早诊断、治疗和康复。从日常生活观察发现,结合生理和心理指标的测查,及早发现多重障碍的存在,针对性进行医学治疗和康复。
②早期进行教育和训练。多重障碍儿童一般残障程度都较重,对他们的教育主要应是一种“生活教育”,包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习惯、休闲娱乐、简单的社会交往技能等,情况好的可进行合适的职业技能训练。
③身体锻炼和心理保健。不能忽视体格的锻炼和心理保健。
④提供更多的关怀照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包括生活、学习的照顾,安全的保障,辅具的装配,社会的接纳等。
第七节 脑瘫儿童的身心特点及保健
一、脑瘫的定义与分类
脑瘫是指出生前、出生后或婴儿期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癫痫、智力、语言、视听觉、情感、学习等多种障碍。患病率为2‰-6‰。
二、脑瘫的形成原因
妊娠期:宫内感染、胎儿期中毒、胎儿期脑损伤、前置胎盘、染色体异常等遗传病、母亲吸烟、嗜酒或精神受刺激、先兆流产、母亲糖尿病、妊高症等。
围产期:产伤、窒息缺氧、急产、早产、过期产、脐带绕颈、巨大儿、多胎、低体重儿、颅内出血、核黄疸等。
新生儿期:脑炎、脑膜炎、脑外伤、败血症、一氧化碳中毒、重度肺炎等。
三、脑瘫儿童的身心特点
新生儿期:无原因哭叫、睡眠过少或嗜睡、吸吮无力、咽下困难、易惊。
婴幼儿期:常流口水、面容呆滞、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牙齿发育不良、严重的癫痫。
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等多种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特点的临床表现。临床常根据其功能障碍的特点或障碍部位的不同进行以下分型。
1.根据运动障碍特点分型
① 痉挛型:最常见,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多由大脑运动中枢或锥体束病变引起。主要表现为肢体的异常痉挛,即肢体局部肌肉或肌群持续或断续的不随意收缩,肌张力高,牵张反射亢进,肌肉呈发硬或僵硬(严重的一型,也称强直型)状态。痉挛部位的屈肌与伸肌的主动协调运动出现障碍,被动运动时阻力明显增加,活动受限。肌肉长期的收缩会导致关节挛缩变形,如肘关节挛缩不能伸直、髋关节挛缩出现扭曲等。
② 手足徐动型:此型也称不随意运动型,约占脑瘫患儿的20%左右,多由大脑基底神经核、小脑齿状核等锥体外系病变所致。主要表现为患儿的上肢、下肢、面部、头颈或躯干部位出现难以随意识控制的晃动、徐动样或舞蹈样动作。此动作尤其在紧张或运动时表现更明显,安静时可减轻,睡觉时可停止。
③ 共济失调型:此型相对少见,约占脑瘫患儿的5%左右,多以小脑病损为主要病变区。临床主要表现为小脑的功能障碍,即以运动协调功能障碍和身体平衡障碍为主要特点,也称共济失调症状,如眼球震颤、肌张力相对低下(低下与正常之间为多见)、动作缓慢不协调、走路步态不稳等。
④ 迟缓型:此型也称肌张力低下型,多为脑瘫疾病的早期阶段性表现,大部分将来(多于2~3岁后)可转变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或混合型,个别转为共济失调型。主要表现为躯干或四肢某些肌肉的肌张力明显低下,即在无外界刺激时呈现完全瘫软、松弛低下的状态,甚至不能维持正常的姿势。如果受到突然刺激,肌张力会立即升高,甚至出现肌张力亢进(如背肌肌张力亢进导致角弓反张的状态)。患儿障碍部位肌肉由于肌力低下难以产生自主运动,被动运动时关节的活动幅度异常增大。
⑤ 混合型:患儿如果同时存在有以上各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典型症状即为混合型,如痉挛及手足徐动,手足徐动级共济失调,痉挛、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等,以痉挛级手足徐动的混合型最常见。
2.根据运动功能障碍部位分型
①四肢瘫:四肢或四肢及躯干部位都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瘫,一般四肢瘫痪程度差别不大。
②双瘫:双下肢运动功能或瘫痪较重,双上肢和躯干较轻的脑瘫。实际上是四肢瘫的一种类型。
③截瘫:指双下肢肢运动功能障碍或瘫痪,双上肢及躯干正常。一般临床上被称为截瘫的患儿多为双瘫的轻症,其躯干和上肢并不是完全正常。
④偏瘫:指一侧上下肢同时发生运动功能障碍或瘫痪,尤其以上肢障碍较重的脑瘫。
⑤双重性偏瘫:是指四肢均有功能障碍的瘫痪,双上肢重于双下肢或一侧上下肢重于另一侧上下肢。
⑥三肢瘫:指三个肢体有运动功能障碍的瘫痪。
⑦单瘫:指一个肢体有运动功能障碍的瘫痪,临床上少见。
脑瘫合并症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视觉、听力障碍、情绪行为学习障碍等。脑瘫继发症状有脊柱侧弯、关节脱位、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
四、脑瘫儿童的保健要点
①早诊断早治疗。通过病史、生长发育、运动发育、肌张力、反射、视、听、语言、智力、ADL测查等综合评定。手术治疗、矫形器等。
②运动康复训练。运动疗法如Bobath、Rood方法,理疗(水疗、电疗、光疗),中医(按摩、针灸),作业疗法等。
③其他综合康复。其他障碍的康复训练,如语言、视、听康复等。
④教育和心理保健。教育如特殊教育、引导式教育、认知教育等,注重心理保健等。
⑤多方面照顾关怀。
第八节 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点及保健
一、自闭症儿童的定义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在3岁之前出现,主要表现特征是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以及重复刻板行为或动作等。
二、自闭症的形成原因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自闭症病因的社会心理学假说
父母情感冷漠、教养的形式化、家庭经济较好、父母智商较高等。
(2)20世纪60年代以后:生物学病因到多因素致病学说
生物学病因的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①有的自闭症症状在父母护养之前就出现;
②自闭症患儿经精神分析治疗无明显效果;
③自闭症发病率有性别差异:男:女≈4:1;
④双胞胎发病率:单卵生(90%)>双卵生(0~10%)。
多因素致病学说认为自闭症的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可能由多因素作用所致,也就是说自闭症可能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作用于具有自闭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导致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从而表现出一系列功能障碍的疾病。
三、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点
(一)自闭症儿童的生理特点
有关自闭症儿童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的系统研究还很少,没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有的自闭症儿童存在以下异常。
1.神经生理的异常
自闭症患儿的功能障碍可能与脑神经结构或生理的异常有着直接的联系,尽管临床资料显示,绝大多数自闭症患儿的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仅极少数有脑部结构异常或病理性改变。有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大脑皮质、脑干和基底神经节血流量降低、功能受损;部分自闭症患儿脑部体积比同龄正常儿童相对要大,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异常;有人应用MRI检查发现,2~3岁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2~11岁患儿随年龄增大的额、颞、顶叶生长较正常对照组慢。也有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存在神经递质的异常。
2.运动功能的异常
① 肌肉力量差,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差,如抛接球时动作无力,手眼不协调或怕球碰着,不敢接球,跳蹦床时腿发颤,跳动姿势不稳,对爬、跑的活动害怕或逃避等。
② 肌平衡能能力差,如有的儿童不会单脚站立或站不稳,不会单、双脚蹦跳或轮跳等。
③ 运动技能相对普通儿童低下,如有的儿童不会拍球、踢球、跳绳、做操等。
④ 运动耐力差、惰性强,不能自觉地按规定完成训练内容,极容易逃避等。
(二)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特点
1.社会交往障碍
①缺乏交往能力与技巧。不会使用面部表情,不与他人目光交流,对他人友好行为无动于衷甚至是拒绝,他好像不能理解他人的表情或反应,也毫不在意他人的行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
②缺少同龄伙伴或友谊。不(或很少)与同龄孩子一起玩,即使玩也不懂一起玩的规则,只顾自己玩,并且有时玩的方法也奇怪,如别的不朋友玩用卡车载东西,而他却玩轮子,使它转动。不与周围小朋友交往,根本不能建立友谊。
③缺少亲人的依恋情感。正常儿童六个月后,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亲人的依恋感情,尤其是人多场合下黏着妈妈。自闭症儿童不黏人,没有或很晩才出现这种依恋情感,对父母的呼唤听而不闻,需要人时才拉你的手。
2.语言交流障碍
① 语言发展迟缓。开口说话晩,正常孩子1岁一般都会叫“爸爸”“妈妈”,自闭症儿童有的2岁以后可能才能说几个单词。研究报道25%~50%自闭症儿童终生有失语症或只能说有限几个单词。有的还会语言功能的倒退,2岁前本来会说二三十个词,以后会说的越来越少。
② 语言运用障碍。有的孩子有一定语言能力,但不会恰当运用,有时问而不答,有时答而非问,有时又是自话自说。如许多自闭症儿童表现出刻板语言、语言重复(“鹦鹉学舌”)的现象,不能运用或理解人称代词如“你”“我”“他”等,有的出现语音语调异常,如语调平板单一不会变化等。
3.兴趣行为异常
(1)兴趣狭窄
研究表明,大约75%的自闭症儿童表现兴趣狭窄,如有的对旋转的东西感兴趣,有的对长竿状的东西感兴趣,有的对与数字有关的东西感兴趣,有的对音乐或绘画等感兴趣,有的特别喜欢柔软光滑的物体(如被子或毧子),有的对某一物件(如一个杯子或一块砖头、塑料袋、门锁、某些水果等)感兴趣,并产生依恋,甚至终生依恋,一旦拿开这些依恋物他们就烦躁、发脾气。而对亲人却不依恋。
(2) 刻板行为
①对人、物的固定反应,如不论对亲人还是陌生人都反应一样,也常被外人认为这孩子不认生。对物体有固定的放置方式,如果变动了,就大发脾气或哇哇大哭。
②生活中的固定仪式,也有人称为生活中的同一性的执着,即每天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或用固定的物品,并且这种执着不会像正常儿童随年龄增加而消退,反而有时会加强。如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只用黄色的碗吃饭或蓝色的杯子喝水。周围环境常常固执地要求一成不变,一旦发生变化就会焦虑不安。自闭症儿童的这种对生活常事的同一性与重复性的坚持,对多样性与变化性的排斥是很普遍的。
(3)重复行为
一些自闭症儿会出现重复的、自我刺激的动作行为:如自言自语,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不停地翻动手掌或摇晃身体,摆动脑袋或脖子,走路踮脚,玩身体某部位,重复转圈,等来寻找刺激,被学者认为可能是满足自我感觉的需要。也有人认为是自我感觉调节的需要,因为一些儿童在环境越嘈杂表现越厉害。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活动过度、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有的自闭症儿在刺激性环境或困难处境时还会表现自伤性撞头的行为等。
4.其他异常表现
诸如感知觉迟钝(如对痛觉或声音等不敏感),情绪不稳(莫名其妙发笑或不明原因的哭闹、尖叫)、焦虑、激惹,无害怕感或过度害怕等,或伴有智力低下,生活自理能力差等。
5.超常能力表现
有关专家介绍,20%的自闭症儿童可能有某方面的智力超常,如有的机械记忆力特别好,有的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高,还有的有绘画天赋等。但是,会有一些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智能下降,甚至智力低于同龄人。
四、自闭症儿童的保健要点
自闭症的具体病因机制还不清楚,它的治疗没有特效的药物或方法,但通过不断地探寻,已有多种有效的,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如药物疗法、教育疗法、行为疗法、感觉统合疗法、音乐疗法、艺术疗法、游戏疗法等。对自闭症儿童的保健要注意以下要点。
①加强体育锻炼和营养,增强儿童体质。
②加强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首先能主动注意周围的人或事,能理解和运用姿势性语言和表情性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愿,提高语言或非语言沟通能力,改善与父母及周围人的交往关系。
③及时进行语言的学习与训练,让患儿学会正确发音;正确模仿常用单词;用句子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提高复述和对答能力等。训练措施诸如呼吸训练、口型和发音训练、单词训练、句子训练、复述和对答能力的训练、朗读文章及表达能力训练、语言理解能力训练、文字应用训练等。
④积极进行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目标是使他们学会自我照顾,生活自理进行训练时,首先要评定目前水平,制定训练目标(要与患儿的能力水平相当)。其次,要选取正确有效的训练方法,如脱衣服,分解成多个动作步骤,分阶段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减少帮助)训练完成。孩子每完成一个小步骤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奖赏。注意不要在患儿尖叫或发脾气时满足他的要求;与自闭症儿童谈话时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要多与自闭症儿童说话(即使他们根本不注意)。
⑤积极治疗消除异常行为。异常行为包括重复刻板的行为、自伤行为、攻击行为、情绪行为(乱吼乱叫、哭闹、跑跳等)等。分析原因,可能是患儿想引人注意、刻板行为受到限制或改变、逃避训练要求、身体疾病或指导方法不当等。我们要选择有效的处理方法来消除其异常行为。
⑥行为矫正技术。包括用消退法来减少或消除异常行为,用强化法来建立或促进期望行为。
⑦认知行为疗法。从改变不适当的认知及想法来改变行为。它要求儿童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然后进行自我控制训练、发泄或迁移方法的应用等。
⑧感觉统合治疗。根据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动作发展状况,以游戏方式使他在活动中做符合要求的活动,帮助儿童培养训练的兴趣,减轻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等。
⑨必要时可用医学药物来配合治疗。
思考题:
1.形成视觉障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视觉障碍?
2.什么是盲相?视觉障碍儿童应当如何克服盲相?
3.简述视觉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卫生保健要点。
4.什么是听觉障碍?我国听觉障碍是如何分级的?
5.听觉障碍儿童有何生理、心理特点?
6.对听觉障碍儿童进行卫生保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7.儿童的言语、语言障碍是如何产生的?常见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8.如何根据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的特点实施卫生保健工作?
9.试述形成智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
10.简述智能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卫生保健要点。
11.实践题:走进某一残障儿童的学习与生活,通过观察及调查等方法,记录其卫生保健的实际状况,做出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