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察感知的客观规律,培养中小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感知的客观规律,培养中小学生观察能力

时间:2024-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节遵循感知的客观规律观察事物是为了认识事物,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因此,遵循感知的客观规律对提升观察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感知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活动律。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观察得清晰、准确。因此,在观察前,对有可能提高强度的事物,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强度。差异律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感知活动比单一感官进行的感知活动效果要好得多。

观察感知的客观规律,培养中小学生观察能力

第十节 遵循感知的客观规律

观察事物是为了认识事物,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观察是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的,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发展的。因此,遵循感知的客观规律对提升观察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实验中,我们应遵循感知的客观规律,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感知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活动律。

一般来说,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容易吸引我们去注意观察。运动中的情况与静止状态有所不同。因此,观察某些事物时,既要观察静止的情况,又要观察活动中的情况。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静止的背景上,尽可能地使观察对象呈现出运动的态势,以此来增强感知的效果。比如,观察一个人,就应将静止状态与活动状态结合起来观察。再比如,魔术师表演魔术时,都会用一只手做明显的动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另一只手却在“耍手法”以达到他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观察中要善于利用活动规律,从而达到观察目的。

第二,强度律。

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观察得清晰、准确。因此,在观察前,对有可能提高强度的事物,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强度。一般人对雷鸣闪电是容易感知的,因为它的感知强度很高,而对于昆虫的活动,如对蚂蚁行走的声音则难以觉察。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适当地提高感知对象的强度,并要注意那些强度很弱的对象。再比如,观察人的肌肉,绷紧时看得最清楚;观察蒸汽的特点,水壶里的水要满到一定程度,效果才会更好。

第三,对比律。

两个显著不同甚至互相对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因此,在观察中要善于用对比的方法,把具有对比意义的事物放在一起观察效果好。例如,把两种不同的梨放在一起,比较其颜色、形状、大小,再通过品尝比较味道。同时,我们也可以运用高矮对比、色彩对比观察事物。

第四,组合律。(www.xing528.com)

心理学研究证明,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在实际观察中,我们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式相同、颜色一致的形式组合起来进行观察,这样既能把握整体情况,又能把握具体情况,从而找出各自的特点。例如,在一堆乱物件中选大小相差不大、颜色相近的若干件排列起来比较,就较容易看出彼此的差异。运用组合律,尤其要注意在观察中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编排,形成系统,分门别类。

第五,差异律。

差异律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点红就很容易被感知。为了使知觉对象能迅速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就要尽量使被感知的事物与它的背景有明显的区别,以增强对比,使感知对象的印象更加清晰。比如,观察一种昆虫的体态、颜色,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纸上,效果就会更好。

第六,变式律。

变式律,就是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变换材料的呈现形式,以此达到更佳的观察效果。比如,在观察主动轮与从动轮的关系时,不要只观察主动轮大于从动轮,还要注意到从动轮也可以大于主动轮。这样才能排除有所变换的非本质现象,抓住恒定的本质属性。否则,很有可能形成“只有大的轮才是主动轮”的误解。

第七,协同律。

协同律是指在观察过程中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协同活动,这样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也指同时运用强度、差异、对比等规律去观察对象。观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协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感知活动比单一感官进行的感知活动效果要好得多。实验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看到的要比听到的印象深。单纯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15%;如果靠视觉,一般能记住25%;又听又看,那么获得的知识就能记住65%。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注意把听、看、记、想、说几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