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解析观察和观察能力

中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解析观察和观察能力

时间:2024-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什么是观察和观察能力观察,即仔细察看事物与现象,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一种是现实性的观察,一种是审美性的观察。观察是一种活动,观察能力是迅速而敏锐发现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并进行正确描述的能力。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是指善于通过观察活动,全面、迅速、深入、精确地认识事物的特点的能力。

中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解析观察和观察能力

第一节 什么是观察和观察能力

观察,即仔细察看事物与现象,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是我们得到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的一种方式,是对认知对象的接收与感应,是对认知事物的反射,有利于我们对事物的整体认知与把握。

观察作为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是一种知觉活动。但是,观察又不同于一般的知觉。这是因为,第一,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例如,老师组织学生看日食,一般都事先确定本次观察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方法等,而学生的观察活动则是按照老师所确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的;第二,观察过程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当然,这并不是说一般的感知活动就绝对没有思维的参与。观察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知觉,就在于其中的思维活动是更有意识、更为自觉的。为了达到观察的目的,思维不仅要对观察对象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比较和分析,而且总是不断地提出问题,积极地指引、调节着观察活动的正常进行;第三,观察具有持久性。观察不同于一次性的瞬间知觉,它需要经过系统、持久甚至是反复地感知,才可能达到观察的目的。观察的持久性,又使得观察与观察者的注意力、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相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稳定的注意力、正常的情绪和坚定的意志,观察难以持久地进行。

由此可见,观察远比一般的知觉复杂得多。从心理的意义上看,它既是分析器系统综合作用下的知觉过程,又是思维积极参与下的智力活动过程,它是知觉与思维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智慧的源泉。尤其是青少年正处于知识和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观察对他们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观察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是语言发展的基础

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并得到发展的。作为语言的最小单位的每一个词,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客观对象在人的意识中的概括反映。学生学习语言,只有在自主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对每一个词所表示的客观对象经过反复地分析、比较和概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词的意义。比如,月色“朦胧”、山峰“陡峭”、寒风“凛冽”、空气“清新”等,学生对这些词的实际理解程度,总是随着他们对相关事物的观察、理解的不断深入和实际感受的不断加深而提高的。从根本上说,观察和实践是学生语言赖以发展的基础。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理解某些词语的真实“含义”,而只是死记硬背那些抽象的词语解释,这样的学习效果就只是片面的。一味地死记硬背,不注意联系实际,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迟钝。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在阅读文章时缺乏语感,在写作时用词不当,进而影响学习成绩以及学习兴趣。

二、观察是所学知识形象化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容易接受鲜明、生动的形象,较难理解书本上理性的知识和字词概念。他们在学习时常常会因为缺少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的支持,而使一些理性的知识变成了僵硬的、教条的东西。知识不能得以消化和周转,是学生思维发生困难或受阻的重要原因。但是通过观察,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在观察中,学生可以把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具体、生动的形象紧密结合起来,在边感知边思考的过程中达到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大大提高孩子习得新知识的效率

三、观察是审美能力赖以发展的条件

出于人的不同需要,观察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现实性的观察,一种是审美性的观察。现实性的观察,是以实事求是的现实态度去感知事物,它要通过理性的分析、比较和概括去识别事物的形态、种类和属性,并注意从事物的因果联系上去考察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原因,从而能够判断出这一事物是什么,它为什么是这样。审美性观察是以审美的态度去感知事物,它虽然离不开现实性做基础,但并不以实用性为目的,而是与审美主体内在的特定的情感生活模式相联系。审美性的观察并不满足于判断出这是动物,那是植物。它不是科学的判断与分类,而是一种按照自身内在的情感生活模式的探求与把握。一旦事物外在的形式结构与主体内在的情感生活模式相符合,便会引起主体充分的注意和观察,进而透过事物的形式达到对其情感表现性的把握。(www.xing528.com)

例如,苏轼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波浪怎么会淘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呢?科学的意义上这显然是荒谬的。然而在审美的意义上则是合情合理的——词人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的感受,是因为大江东去一去不复返的感性形态的特征与词人岁月流逝、历史无情这一内在的情感生活模式的特征正好相似,从而达到情感上的谐振与共鸣。可见,审美性的观察与现实性的观察有着本质的不同。

正因为观察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观察是所学知识形象化的重要手段,观察是审美能力赖以发展的条件,所以我们必须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只有进行仔细观察,我们才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学到更多的知识。

何谓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指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知觉事物的能力,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分析,并发现和抓住其典型特征及内在本质规律的能力。

观察能力与观察有着密切联系,脱离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就无所谓观察能力,即观察能力是以感知为基础而形成的。但观察能力是在感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固的认识能力,而不是感受本身。观察是一种活动,观察能力是迅速而敏锐发现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并进行正确描述的能力。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是指善于通过观察活动,全面、迅速、深入、精确地认识事物的特点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观察。

观察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观察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起点,它也是学生求知的入门。如果两个学生同时观察一只猫,一个学生在观察中记录了猫的身长和体重,但他的数字不精确;另一个学生不仅准确地记录了猫的身长和体重,还记录了猫的毛色和叫声。那么,相比之下,后一个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较强,他知觉事物的能力就更全面、更准确。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如果忽视了必要的观察活动,忽视了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么所造成的损失,将是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难以弥补的。

名人名言

在学校工作的36年使我深信,在小学里对儿童进行教学,这首先就是教给他们观察和发现世界。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 苏霍姆林斯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