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舞蹈基础理论
通过本编学习,明确舞蹈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了解我国悠久的舞蹈历史,对舞蹈学科有所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本编属于理论知识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可采用讲授、自学、搜集相关知识等方法进行学习,加深对舞蹈知识的理解。
第一章 舞蹈概述
舞蹈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并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是一种最原始、最本能、最直接、最优雅、最具有灵性和人性,同时也最具有美感和生命力的艺术。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称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英国哲学家罗宾·科林伍德称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中国文豪闻一多称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法国画家马蒂斯说:“舞蹈是一种惊人的事物——生命与节奏!”
舞蹈是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具有语言文字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所难以表现的特点。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开展文化娱乐、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情境案例】
图1-1 雀之灵
一只孔雀,在高昂阔步。她时而侧身微颤,时而急速旋转,时而慢移轻挪,时而跳跃飞奔……亦真亦假,似实似虚。飞扬的活力在释放高傲的能量,忘怀的舞者在尽情欢跃!
点评:
舞蹈《雀之灵》(图1-1)从传统孔雀舞中脱胎、演变、创新而来,形式上更个性化、现代化、形象化,而内在传统上却更回归生命本体价值,更回归文化内在价值。这种内外的张力形成了《雀之灵》独特的艺术魅力,打上了杨丽萍的个人烙印。《雀之灵》犹如一个蓝色的梦境,一个无限纯净的世界,在那个神秘的境地,生命之河在流淌、洗涤和净化着我们的心灵。杨丽萍在《雀之灵》中,举手投足间,看似孔雀迎风挺立、跳跃旋转、展翅飞翔,实则是舞者和孔雀灵与肉的交融和呈现。即使孔雀飞走了,那深邃的目光似乎还在那蓝绿色的空气中注视你、缠绕你。眼神像空谷一样安静,心灵却在震撼之后久久不能平息。
第一节 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一、舞蹈的起源
对于舞蹈的起源,千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大致有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巫术说、宗教说和性爱说六大类。
模仿说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最杰出的代表。其基本观点是:艺术本是一种模仿的形式,舞蹈的目的一概是“通过有节奏的动作去模仿性格、感情和行为”。
游戏说是18世纪德国诗人、文艺理论家席勒提出的艺术起源理论,以康德的“艺术像游戏一样都是自由的活动”为理论依据。席勒认为舞蹈的根本起因是“游戏的冲动”。
劳动说是长期受到“劳动创造了人类”这一学说理论的影响而产生的艺术起源理论。从自然形态的劳动上升为艺术形态的舞蹈,其间有一个“劳动动作舞蹈化”的转化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同自然的状态拉开距离,提高其纯粹审美价值的过程。舞蹈起源于日常的劳动(图1-2~图1-4)。
巫术说与宗教说。在原始社会,人类处在蒙昧状态,生产力极其低下,各种魔法巫术和宗教信仰应运而生,以求对未知的外部世界有所把握,使自己的身心达到某种平衡,舞蹈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的(图1-5)。这类舞蹈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如印第安人捕捉野牛的舞蹈,墨西哥人追逐麋鹿的舞蹈,中国云南纳西族的“阿热热”舞蹈等。
图1-2 陶罐
图1-3 舞蹈岩画(一)
图1-4 舞蹈岩画(二)
图1-5 祭祀舞
在所有的舞蹈起源说中,性爱说最具说服力,有着无穷的魅力。英国哲学家蔼里斯说:“舞蹈不仅与宗教有紧密的关系,它与爱情也有同样的紧密关系。”在一些民族里,舞蹈一词既指舞也指爱。
综上所述,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众多需求的总和,以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礼活动、劳动生产、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和内在冲动,从而产生了舞蹈。舞蹈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二、舞蹈的发展
舞蹈这一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精美,显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在人类创造文化又被文化造就的历程中,舞蹈逐渐发展为具有独立品格和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门类。
在人类尚未产生语言的时候,就会用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由于动作的形象是具体可见的,更易于被人们所感知,所以比声音更富有感染力,和人们的关系就更加亲密。因此,有人把舞蹈称作母体的艺术,或者把舞蹈说成是艺术之母。远古的舞蹈,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还处于舞蹈艺术刚刚产生的初级阶段,实用性的目的大大超过了精神的、审美的、愉悦的目的,在艺术形式上是粗糙和简单的。
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特别是产生了脱离生产的专业舞蹈者以后,舞蹈得到了迅速发展。舞蹈的种类除了生活舞蹈外,还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舞蹈。近200年来,舞蹈艺术有了更高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世界著名的并具有一定时代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如世界芭蕾舞名作《天鹅湖》《仙女》,著名的现代舞蹈《马赛曲》《绿桌》等。
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欣赏和享用,各国的舞蹈家及舞蹈作品,成为促进和增强各国人民友谊和文化交流的使者。舞蹈艺术只有在与各种艺术的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中,才能更快地发展自己和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西方舞蹈的发展
1.芭蕾舞的发展
芭蕾在最早的时候,是一种经过职业舞蹈家加工提炼的贵族化了的欧洲宫廷舞蹈,后来慢慢进入了剧场。
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17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18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19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期。在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王公贵族竞相把艺术作为炫耀自己权势与扩大政治影响力的工具和手段,他们不惜巨资相互攀比、相互竞争。芭蕾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在古朴的民间舞的基础上,从一种游戏性质的舞蹈开始在意大利宫廷中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确定风格、舞步与技巧的艺术形式。那时的芭蕾作为一种简单的娱乐形式由王公贵族在各种宫廷庆祝活动和宴会上亲自表演,因此也叫席间芭蕾。15世纪末,法兰西国王理查八世率军来到意大利时,惊喜地发现了优美、豪华的席间芭蕾,于是法国人将芭蕾艺术连同意大利的艺术家一起“引进”到法国。1581年在法国王后路易丝的妹妹的婚庆上演出的《皇后喜剧芭蕾》是历史上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剧。芭蕾舞在17世纪成为法国宫廷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王路易十三、路易十四都酷爱芭蕾,并亲自参加演出。特别是“太阳国王”路易十四对芭蕾的喜爱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他先后在26部大型芭蕾舞剧中担任主角,组织三位艺术大师(吕利、莫里哀和博尚)专门负责芭蕾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并形成了新的芭蕾形式——幕间芭蕾。1661年他下旨创办了芭蕾史上的第一所舞蹈学府——皇家舞蹈学院,开始对芭蕾舞蹈进行规范化训练。芭蕾舞的脚位及手位都是那时确定下来的,并一直沿用至今。17世纪后半叶,芭蕾艺术走出宫廷,登上了舞台,开始成为剧场艺术,首批专业芭蕾舞演员也应运而生。但那时的女主角都是由男演员扮演的,直到1681年在巴黎歌剧院上演吕利的《爱情的胜利》中,芭蕾舞女演员才首次登台亮相。扮演女主角的拉·芳登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芭蕾演员。
芭蕾舞的发展经历了五大时期:早期芭蕾时期、浪漫芭蕾时期、古典芭蕾时期、现代芭蕾时期和当代芭蕾时期。早期芭蕾历经300年;1832年《仙女》在巴黎问世,标志着芭蕾进入了浪漫时期,代表人物为柴可夫斯基,我们今天所说的真正的足尖舞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浪漫时期的代表作有《仙女》《吉赛尔》《葛蓓莉娅》《海盗》等;19世纪中叶,芭蕾开始在俄罗斯繁荣并进入了古典芭蕾时期,其代表作有六部,其中有三部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天鹅湖》(图1-6)《睡美人》《胡桃夹子》,其他还有《唐·吉诃德》《舞姬》《雷蒙达》;1909年,芭蕾进入现代芭蕾时期。当时在古典芭蕾的阵营中有一批不安分的芭蕾精英,以著名的芭蕾经纪人谢尔盖·佳吉列夫为首,他带领这些精英编导家、表演家重返法国巴黎并成功地出演了现代芭蕾的处女作《仙女们》,这是第一部没有故事情节的纯粹的芭蕾或者说芭蕾舞。Ballet不再被翻译成芭蕾舞剧,而是芭蕾或芭蕾舞;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们称之为当代芭蕾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从芭蕾的500年历史中,吸取前人经验,融会贯通,使自由成为芭蕾发展的一个最大趋势。
【拓展阅读】
图1-6 天鹅湖
代表早期、浪漫、古典、新古典四种风格的世界知名舞团有六个: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基洛夫芭蕾舞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美国的纽约市芭蕾舞团和美国芭蕾舞剧院,以及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以现代风格为主的芭蕾舞团中,真正称得上世界级的有两个:瑞士的贝雅洛桑芭蕾舞团和德国的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在当代芭蕾时期中有四大芭蕾舞团:荷兰舞蹈剧院、德国的法兰克福芭蕾舞团和汉堡芭蕾舞团、西班牙国家舞蹈团。
芭蕾发展至今,被举世公认为芭蕾流派要有三个标准。首先,要有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训练体系;其次,要有一批驰名世界、有世界影响力的舞蹈表演家、编导家;最后,要有一批世界著名的芭蕾剧目。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可构成所谓的芭蕾流派。当今世界公认的芭蕾流派有:意大利流派、法国流派、俄罗斯流派、丹麦流派,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和英国也各自成一派。近年来,古巴的芭蕾舞在世界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当成一个流派来认同。
2.现代舞的发展
19世纪末期,欧洲古典芭蕾单纯追求形式与技巧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内容与题材仍旧停留在神话传说、王子与公主的范围内,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大,成为舞蹈反映社会生活的巨大障碍。在工业革命带来的喧嚣声中,人们陷入前所未有的苦闷与彷徨,力图通过艺术来寻求精神上的解放,现代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在一大批舞蹈艺术家的努力下,很快形成了一股舞蹈改革的浪潮。
伊莎多拉·邓肯(图1-7)的出现,掀起了20世纪一场波澜壮阔的人体文化的复兴。她认为古典芭蕾的练习会造成人体的畸形发展。她向往原始的纯朴和自然的纯真,主张“舞蹈家必须使肉体与灵魂结合,肉体动作必须发展成为灵魂的自然语言”,真诚地、自然地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她被称为“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以集音乐、动作或无伴奏的形式来建构她那无比生动的个性及与他人迥异的艺术主张。她不仅创造即兴动作,表演抒发真情实感的自由舞蹈,还公开批评古典芭蕾舞,表明自成一派的舞蹈观念。
在现代舞(图1-8)发展初期,舞蹈家在艺术创作中把感情表露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在艺术思想上,主张真实地反映世界,不仅反映人性的善,也揭露人性的恶等;在探索上,注重个人风格,并创作出个性化、系统化的动作体系和技术流派。20世纪20年代以来,现代舞领域中出现了玛莎·格莱姆、默斯·坎宁汉、保罗·泰勒、霍塞·林蒙、汉姬·霍尔姆五大古典现代舞的训练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这个思想解放的年代,现代舞艺术家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但同时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充满矛盾与迷茫。在这样一个新时期,既有跟格雷姆、韩芙莉等大师亦步亦趋的接班人,也有坚决、彻底地与传统舞蹈观念决裂,进行各种大胆尝试的现代主义舞蹈的先锋派(或称前卫派)。先锋派要开创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艺术道路,其首创人是坎宁汉。坎宁汉在艺术方法上追求的是“偶得动作”。在他看来,任何动作都不应该事先安排,而是偶然悟到的。他还认为舞蹈者只要在舞蹈,那便是一切,把舞蹈精简到只剩下“动作”这一基本要素。他们的作品没有内容,没有意义,只有动作本身。在这些新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并加以演变发展的现代主义舞蹈,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60年代盛行,经由70年代一直发展到今天。现代主义舞蹈由先驱者、创建者、叛逆者、继承者至改革者,从不循规蹈矩地一次又一次地拓宽,形成了派中有派,五彩斑斓,保持自身活力的奇异群体。
现代舞的发展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日本的“舞踏”,朝鲜和中国的“新舞蹈”,以色列、大洋洲、非洲等都有独具特色的现代舞。但有一点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现代舞的存活、发展、壮大最终都是在自己的生活、时代、文化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表达方式。当然,现代舞进入中国后,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图1-8 现代舞
【拓展阅读】
一般都认为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是现代舞的创始人。实际上与邓肯同时代的以现代舞而闻名的还有另外两位,一位叫洛伊·富勒,另一位叫圣丹尼丝,所以“现代舞之母”的桂冠应该有三顶。这三位著名女性,虽然同是美国现代舞先驱人物,但她们的舞蹈实践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夫勒斯堡的洛伊·富勒不仅舞蹈跳得好,还因在舞蹈服装与舞台灯光投射照明系统等方面的许多发明和创造而名垂演艺圈。
(二)中国舞蹈的发展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舞蹈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因其呈现方式的转瞬即逝和记录工具的局限性,在浩瀚的古籍中竟没有一部独立的舞蹈史。依据历代文献有关舞蹈的记述,考据论证、研究分析,可大体梳理其发展的脉络。
图1-9 燕乐采桑图
1.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
原始舞蹈,功能变异——从娱神走向娱人。在社会演进中,一方面向着自娱性、民俗性逐渐转化,在民众中自然传衍;另一方面则向着表演艺术升华,追求更高的审美效应。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祭祀乐舞、宫廷乐舞均以“娱君”为主要目的。
制礼作乐,寓教于舞——先秦舞蹈功能的转化(图1-9)。古代所谓“乐”是一种综合形式,舞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周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化期,周王为巩固其统治而制礼作乐,组成了规模宏大的宫廷乐舞机构。西周初年制定的雅乐体系,可谓我国乐舞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其中最著名的有“六大舞”(亦称六代舞):《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还有“六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两者都较多继承了古代祭祀乐舞的套路,变祭天地诸神为祭先帝,形式也由浪漫色彩的民间歌舞演变为端庄典雅的宫廷乐舞。《左传》记述了吴国公子季札对《大武》的赞扬:“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在没有传播、记录工具的古代,《大韶》《大武》能流传百年乃至千年之久,足见其影响之久远。
四方交融,雍容博大——汉唐盛世的舞蹈高峰(图1-10,图1-11)。汉魏、隋唐出现宫廷乐舞发展的两个高峰,固然与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紧密相关,但民间舞蹈的发展为其注入的新鲜血液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的西汉,宫廷乐舞与各地区的民间歌舞蓬勃发展。所设官署乐府机构除正乐之外,另设散乐末部,负责采集散见于民间的歌舞(亦称俗乐),并从全国选拔技艺超群的艺人进宫表演,承担着继承、保存、提高传统舞蹈的任务。汉《乐府》可谓继《诗经》《楚辞》之后,集诗、乐、舞之大成,是汉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体现。傅毅所作《舞赋》对狂放、豪迈、气势恢宏的汉代舞风做了“若俯若仰,若来若往……若翔若行,若竦若倾”的传神描绘。唐代舞蹈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纵向集中体现了历代乐舞之最高水平并有所创新;横向与日本、高丽(朝鲜)、真腊(柬埔寨)、天竺(印度)、波斯(中东伊朗等国)、拂林(罗马)等国和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频繁交流。王室设规模宏大的专业舞队,凭借宫廷优越条件汇聚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并予以提高、发展,涌现出众多优秀舞目和技艺高超的专业舞人。有关唐代舞蹈的图文记载、壁画、雕塑、出土文物等比较丰富,全唐诗中描述乐舞的达200余首,其中可查证的舞目有百余个,可见辉煌唐舞之一斑。
图1-10 汉砖
图1-11 陶舞者
流向民间,异峰突起——宋以后之舞风变异。与唐代相比,宋代宫廷乐舞的规模和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但民间歌舞却异军突起,非常活跃。颇有代表性的“队舞”,继承了唐代表演性舞蹈的基因,流传到民间与宗教、祭祀、农闲娱乐相结合,成为民俗、民风的组成部分而不断传衍。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城镇出现了“勾栏”“瓦舍”,为民间艺术剧场化、民间艺人职业化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民间舞蹈向表演艺术的演进。元代杂剧的崛起,使舞蹈有些相形见绌,但仍有《十六天魔舞》等颇负盛名。明代的宫廷礼乐、宴舞主要行仪、仗、排场之功能。清代的宫廷乐舞具有浓郁的满族风格,他们的“队舞”既保留有祖先狩猎的遗迹,又以弯弓骑射的雄姿颂扬清王朝之强盛和历史功德。
自宋代以后,舞蹈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呈衰落趋势,而综合了唱、念、作、舞(武)的戏曲艺术(图1-12),成为其重要的构成因素。“戏曲舞蹈”继承了乐舞的优秀传统,融汇了民间舞蹈、杂技、武术之精华,经过历代杰出艺人的雕琢创造,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程式和独特的训练表演体系,是中国舞蹈十分珍贵的遗产。
【拓展阅读】
文献记载中的舞史大都“以事述人(舞)”,较少“以人传舞”,对专业舞人在舞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有所淹没。更因自奴隶社会继巫而起的“女乐”乃至历代佼佼舞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地位卑微,千百年来留下芳名者寥若晨星。即使如战国时期“体肢柔软似可收怀入袖”的旋娟、提嫫;春秋吴越“饰以罗、教 以容步、习于土城”的西施;汉代善作“翘袖折腰之舞”的戚夫人;“身轻若燕,可作掌上舞”的赵飞燕;以及唐代以《霓裳羽衣舞》著称的杨贵妃……其红极一时的舞蹈也都未能流传后世。而今我们只能从白居易“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之中想象着《霓裳羽衣舞》的精妙;从杜甫“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之中领略公孙大娘把剑器的光、声、动、静,舞到“天地为之九低昂”的境界!感佩先人非凡才艺的同时,更深深遗憾其经典舞目之失传。
图1-12 戏曲
2.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的发展
中国的近现代舞蹈是在动乱和革命中发展的。在新旧世纪更替的过程中,中国舞蹈从明清戏曲舞蹈的综合性形式中走出来,直接凭借人体手段去表现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精神情感,再次创造出与时代需要和民族发展相适应的舞蹈形式,将中国舞蹈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初,欧美的舞蹈开始逐渐传入中国,西方的芭蕾、现代舞、民间舞及交谊舞都陆续登上中国的舞台,进入人们的生活,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最早学习西方舞蹈的是曾任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裕容龄。她作为邓肯的私塾弟子和在巴黎音乐舞蹈学院深造的舞蹈家,对中国近现代舞蹈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在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科学、民主精神的舞蹈作品。此后,中国现代乐舞教育的先驱者黎锦晖开创的儿童歌舞为中国大地带来了美的生机,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舞蹈人才。
以“一腔热血与一颗丹心书写舞蹈人生”的吴晓邦(1906—1995)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播种人,他高举“为人生而舞蹈”的大旗,用舞蹈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进步作用。他早年留学日本,看了揭露社会罪恶的现代舞《群鬼》而改变志向献身舞蹈,与鲁迅的“弃医从文”一样,怀有同样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理想主义的思想光芒。他提出了“新舞蹈艺术”理念及“为人生而舞蹈”的艺术主张,并倾其一生身体力行。在抗日烽火中创作表演《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以及怒问苍天的呐喊《饥火》,皆为经典之作。他在延安接受了革命洗礼,新中国成立后领军舞坛,并为舞蹈学高端教育奠基。
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戴爱莲(1916—2006)出生于特立尼达,在英国接受系统的舞蹈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回国,先后在香港、重庆义演并投身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她是第一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北京舞蹈学院院长、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被国际舞坛称为“中国舞蹈第一夫人”,以其特殊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芭蕾跨越式发展和中西舞蹈文化交流。她说:“芭蕾是我的工作,中国民族舞蹈才是我的热爱!”她以极大的热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间采风,从20世纪40年代直至其80岁高龄,终生乐此不疲。她早年创作表演的《瑶人鼓舞》《哑子背疯》,抗日战争时期风靡大后方的《边疆舞》及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传世经典《荷花舞》《飞天》,无一不是在深入继承民族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凸显东方审美特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舞蹈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中国艺术事业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时期,中国的舞蹈获得了全面的发展,硕果累累。舞蹈专业艺术团体纷纷建立,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完成了创建民族舞剧和移植芭蕾舞剧的基础工作。与此同时,还建立了舞蹈专业学校,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1957年,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演出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族舞剧的崛起。1958年,被誉为欧洲芭蕾艺术顶峰的《天鹅湖》由北京舞蹈学校(现更名为北京舞蹈学院)搬上中国舞台,为中国舞蹈表演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59年,大型舞剧《小刀会》在上海首演成功,为舞蹈题材和语汇的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1963年,中国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建立,并演出了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东方歌舞团和芭蕾舞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舞蹈以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东西方优秀舞蹈艺术的成熟期的到来。但接踵而来的1966—1976年的“文革”十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艺坛萧条,舞蹈自然也难逃厄运。
改革开放时期,备受摧残的中国舞蹈艺术得到了复苏。1979年,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的成功,冲出了古典舞蹈的规范,建立了一种新古典舞蹈的雏形,是中国第二次古典舞蹈复兴运动的先声。接下来的十几年,古典舞蹈呈现出磅礴之势,涌现出《奔月》《文成公主》《霸王别姬》《铜雀伎》《秦俑魂》《扇舞丹青》(图1-13)《千手观音》《踏歌》等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具有巨大的时空覆盖面,在新时期的舞蹈事业中留下了酣畅浓重的一笔。《奔腾》《黄土黄》《雀之灵》《残春》《孔雀飞来》《扇骨》《云南印象》等新意盎然的舞蹈,都洋溢着改革开放时期的意绪和气息,成为流传于世的经典之作。
现代舞在中国经过了曲折坎坷的历程,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以重新崛起。这一方面得益于现代舞自身科学的训练和创作理论,以及其独创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舞蹈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的迫切需要,及中国舞蹈使用既属于世界又属于自己的语言与外部沟通的急切心情。1980年,第一批中国现代舞《希望》《再见吧,妈妈》一诞生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广东和北京两地现代舞实验班的成立,中国的现代舞拥有了更为坚强的后盾,一批散发着东方民族特殊魅力的中国现代舞,如《太极印象》《光》《也许是要飞翔》等,频频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情境案例】
中国古典舞《扇舞丹青》赏析
图1-13 扇舞丹青
“扇起襟飞吟古今,虚实共济舞丹青。气宇冲天柔为济,怜得笔墨叹无赢。丹青传韵韵无形,韵点丹青形在心。提沉冲靠磐石移,却是虚谷传清音。”这首诗精辟概括、准确描述了《扇舞丹青》这一舞蹈作品。《扇舞丹青》借用一把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动态展现了“纸上的舞蹈”,可谓文治“舞”功。作品通过表演者似飞腾狂草、像描画丹青般的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在整个舞台空间,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体态的形象。与以往女子古典舞相区别的是,它打破了阴柔为主的风格,增加了刚性质感的表现。作品营造出洒脱、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应,时而高山坠石、千里阵云,时而春蚕吐丝、绵里藏针的舞蹈形象、形式之美,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扇舞丹青》作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它“闪、转、腾、挪”的动势,“回”与“流”的形态,以及瞬间止息如红日欲出、满弓蓄势的感觉等,无不体现出中国舞独有的舞蹈韵味和独特的精神气质,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舞蹈艺术的佳作,让人们在意醉神迷、出神入化中品味中国舞蹈向前发展的无穷神韵。
第二节 舞蹈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征
舞蹈是社会生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是生命形式的跃动。
一、舞蹈的社会功能
(一)舞蹈在古代社会的功能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当其他艺术形式还没有产生和尚未发展成熟的时候,舞蹈就已经渗透到人类的许多重大活动之中,其功能十分广泛。
1.舞以达欢
古代社会尤其是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都十分低下,终日为生存和延续生命而忙碌。但艰苦劳动之余,在猎捕有获之际,在部落结盟联欢的时刻,在风调雨顺的季节,人们也会暂时忘却忧烦和痛苦,手舞足蹈,尽情欢乐,以便舒缓疲惫的身心,去迎接明日的奋斗。每逢此刻,舞蹈就成为人们最佳的选择。先人们总是寄情于舞,以舞传情,尽欢而散。
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此时,舞蹈除了自娱外,娱人的功能大大增加。到了封建社会时期,舞蹈就有民间舞、宫廷舞、宴饮乐舞、祭祀舞等类型,在这些舞蹈中有许多以表达欢乐为主题,大量的舞蹈作品供人欣赏娱乐。
《盘鼓舞》是中国汉代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表演的舞蹈。舞时将盘子和鼓排列在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艺高低而定。舞者有男有女,在盘、鼓上高纵轻蹑、浮腾累跪,踏出有节奏的音响,表演各种舞蹈技巧。因为一般用七盘一鼓,所以又称七盘舞(有时只用鼓而不用盘,或以鼓代盘)。
2.祭祀与祈祷
古代的人们由于无法解释某些自然现象,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因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和祈祷。当时主持并领舞祭祀和祈祷活动的是巫。《说文解字》解“巫”为“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我国周代的“六大舞”就是著名的祭祀舞蹈。“六大舞”分为六部分:《云门》是皇帝祭祀的乐舞,用以祭祀天神;《大咸》是尧时期的乐舞,用以祭祀地神;《大韶》是舜时期的乐舞,用以祭祀四方神(日、月、星、海);《大夏》是夏禹时期的乐舞,用以祭祀山川;《大濩》是商汤时期的乐舞,用以祭祀先妣(女性祖先);《大武》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乐舞,用以祭祀先祖。
【拓展阅读】
今称为“傩舞”(图1-14)的舞蹈是古代一种求雨的乐舞祭祀仪式。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舞者佩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作为民族舞蹈的活化石,傩舞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现在所保存的傩舞头戴面具,大多数基本上保持着古代傩舞驱鬼逐疫的遗风。
图1-14 傩舞
3.交流与健身
人类曾借助手舞足蹈来弥补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情感用抽象的语言难以完全表达时,就会出现“言之不足,则嗟叹之……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情况。部落的欢聚、联盟,甚至择偶,舞蹈也常常发挥神奇的作用。
舞蹈是人体动作艺术,既能舒展筋骨,又能宣泄感情,对健美躯体、愉悦身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古就有“舞蹈养血脉”之说。
4.宣传与教育
在古代,舞蹈曾长期被认为是一种上佳的教育手段,所谓“百兽率舞”就是在狩猎成功,欢聚一堂时,载歌载舞,重温猎兽快感的同时展示捕获野兽的过程和经验,这对于年轻人来讲是一种极佳的受教育过程和经验的学习过程。到了周代的“六小舞”,是教育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古代的宫廷舞蹈,无论是“文舞”还是“武舞”,无论是“昭德”还是“象功”,目的都是宣传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舞蹈的教化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儒家十分强调“乐教”(舞蹈、音乐、诗歌,古人综合称之为“乐”)。
【拓展阅读】
唐代的《秦王破阵乐》
中国唐朝宫廷乐舞,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有大型的宫廷乐队伴奏,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这个歌舞,百官看了都激动不已、兴奋异常。(www.xing528.com)
(二)舞蹈在现代社会的功能
舞蹈是属于人类的,随着节奏舞动是人类的天性。进入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娱乐、健身、美体随之兴起,人们的观念已经改变,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之发展,舞蹈成为大众越来越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
1.抒发情怀,增进交流
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生命的机能是动,而舞便是有节奏的动,所以它是生命机能直接的表演。这是闻一多先生对舞蹈的看法。他还认为,自身参与舞蹈或观看别人舞蹈会得到一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感觉。诚然如此,舞蹈与生命同在。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生命形式的跃动,也就有欢悦的舞蹈。
舞蹈是抒情的艺术。从本质上说,舞蹈就是人类为了表达和交流情感而创造出来的。它是用身体动作来传递情感的艺术。正因为舞蹈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动态人体文化,所以它是全人类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天然手段。
【拓展阅读】
秧歌(图1-15)是我国汉民族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头表演节目之一,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信仰、情感理想、审美习惯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如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各具风采,抒发人们的喜悦心情,展示中华民族的昂扬斗志和气宇轩昂的精神风貌。
图1-15 秧歌
2.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在我国古代,舞和武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在世界各地以舞强身很普遍。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舞蹈健身顺理成章,参与者不但强身健体、自娱自乐,在某种程度上还进入了艺术表现的境地,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马克思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优美动人的舞蹈使人们从外在形态到精神内涵都得到了愉悦和陶冶,从而使人们变得更美、更善良、更崇高。
3.提升素质,认识世界
“舞为心声,舞为力量,舞为善美,舞为素质之王”!舞蹈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文明。在舞蹈的过程中,人们培养了内在的善良、高尚的品质。对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舞蹈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了解灿烂的文化、精湛的艺术,从而形成爱国、爱家、爱民的思想情操。舞蹈是表现,人们在舞蹈中逐渐认识自我潜能;舞蹈是合作,人们从中懂得与人配合和尊重他人的重要;舞蹈是身体对空间的占领,这样可以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舞蹈艺术作品,是对特定生活的真实反映,可以让人们形象地认识历史、了解现实。
二、舞蹈的审美特征
舞蹈美离不开人们对舞蹈作品的审美感受;人的主观感受又必须以客观存在的舞蹈美为前提。舞蹈的审美特征如下。
(一)动作性
动作是舞蹈的语言,我们称之为“舞蹈语汇”。舞蹈动作有着鲜明的直观性,它把人物的内心情感变成有形的外化动作。动作是舞蹈的核心元素,离开了艺术化的人体动作,舞蹈便失去了物质基础,也就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价值。在舞蹈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矛盾冲突的进展、激化,情感意境的渲染、创造,主题思想的表达等都需要依靠动作来完成。
(二)节奏性
如果说动作是身体语言的形态,那么节奏就是身体语言的韵律。节奏是各种艺术门类共有的美学特征,对于舞蹈来说,节奏更显得重要。节奏根源于运动,有运动便有节奏。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舞蹈是运动的时空艺术,它的节奏表现为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幅度的大小等。舞蹈的节奏是人体动作的韵律美。著名的舞蹈家吴晓邦认为:“舞蹈的表情离开了舞蹈的节奏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节奏不通过表情也不可能表现出来。”
(三)抒情性
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和最后的艺术手段。《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人的感情表达手段是:语言—歌唱—舞蹈。
舞蹈的抒情性不是一般的抒情性,而是抒情的极致化。舞蹈艺术最善于用人体动作来抒发人的感受,表达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强烈的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杨丽萍的《雀之灵》、聋哑艺人的《千手观音》都以鲜明的美感和强烈的抒情性,深深地打动和感染着人们。
(四)技艺性
舞蹈的技艺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舞蹈演员的舞蹈表演技巧,如高跨度的腾空跳跃、急速的多圈旋转、柔软的身体滚翻和慢动作的控制,以及身体各部分的表现能力等;二是编导在艺术结构、场面调度、舞蹈语言的运用和对人物性格、内心情感细致深入的刻画等方面所具有的艺术技巧和表现能力。无论在演员的表演上,还是在编导的创作中,只有体现出一定的技艺性,观众才能得到舞蹈美的感受。技艺性愈高,舞蹈美的感受就愈强烈。以独特的技艺塑造出的舞蹈形象更能给人以深刻和强烈的审美感受。
第三节 舞蹈的分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的表现领域不断扩大,舞蹈形式也有了发展和变化,出现了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类别。各种不同类别的舞蹈,反映和表现了不同的社会生活内容。
舞蹈种类系统一览表
一、生活舞蹈
生活舞蹈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各种舞蹈活动,它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舞蹈动作简单,没有高超的技巧和技术规范,只是舞蹈者为获得乐趣而自由的舞动,是人人都可参加的舞蹈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一)习俗舞蹈
习俗舞蹈又称风俗舞蹈,主要是指在各民族节日中跳的群众性的舞蹈,也包括一部分在婚丧嫁娶等活动中的风俗习惯舞蹈。
(二)宗教、祭祀舞蹈(包括巫舞)
宗教舞蹈是为了表现宗教信念,宣传宗教思想,进行宗教活动的一种舞蹈形式。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神祇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凡祭祀图腾、天地、日月、山川等自然神灵的舞蹈都是祭祀舞蹈。
(三)社交舞蹈
社交舞蹈是在文化生活中最广泛流传和最具有群众性的舞蹈活动,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社交舞蹈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也称交谊舞,由民间舞蹈演变而成,多为男女对舞的舞蹈形式。国际流行的交谊舞主要有华尔兹、布鲁斯、狐步、探戈、伦巴、桑巴、迪斯科等舞蹈。
(四)自娱舞蹈
自娱舞蹈是指人们为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从抒发和宣泄感情的舞蹈中,得到自我的快乐和满足。如我国汉族民间舞秧歌、花灯,彝族的火把节活动,傣族的嘎光等。
(五)体育舞蹈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和体育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以艺术审美的方式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体育舞蹈新品种,如健美操、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以及冰上舞蹈、水上舞蹈等。另外,还有舞剑、舞刀和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都属于体育舞蹈。
(六)教育舞蹈
教育舞蹈是指幼儿园、学校为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所开设的舞蹈活动及舞蹈课程。它陶冶人的情感思想、道德情操,在加强礼仪、优美体态、增进身心健康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舞蹈在各种院校广泛开展,并发展迅速,体系也日趋完善。教育舞蹈作为舞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在走向新的繁荣。
二、艺术舞蹈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观察、集中、概括、分析和想象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产生出形式完整、情感丰富、主题思想鲜明、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台上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艺术舞蹈按其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有三种分类方法。
(一)按风格特点分类
1.古典舞
古典舞一般是指本民族传统的、有代表性的、具有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是在本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加工,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检验而流传下来的,具有规范性的动作,严谨的程式和比较高超的技巧的舞蹈。我国的古典舞大部分保存在戏曲艺术之中。在表演上,中国古典舞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和谐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中国古典舞是中国几千年舞蹈传统积淀的艺术结晶。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古典舞,特别是一些有着古老文化的国家,古典舞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如日本的雅乐,印度的婆罗多、卡塔卡利、卡塔克,泰国的古典舞剧洛坤,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舞蹈,以及柬埔寨、缅甸、朝鲜的宫廷舞等。
2.民间舞
民间舞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作,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它的形成与各地区人民文化动态、风俗习惯、自然条件、劳动方式的差异紧密相连。因此,民间舞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既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背景,又随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发展和演变。民间舞也是中国古代舞蹈的源头,是舞蹈工作者创作的源泉。
3.芭蕾舞
芭蕾舞又称芭蕾,是法语Ballet的译音,是一种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戏剧、哑剧、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舞蹈。由于表演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足尖鞋,并用脚尖立地跳舞,所以俗称足尖舞。
4.现代舞
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舞蹈派别。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主义生活和单纯追求技术的形式主义倾向。现代舞奠基者们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现实,尽管主题发生变化,技术也发展了起来,基本的观念却没有改变。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传达的是个人的真实经验。
现代舞从一开始并没有严格的动作规范、统一的审美标准和任何保留剧目。后来匈牙利人鲁道夫·拉班创造了一种被称为自然法则的训练方法,他把人体动作的构成归纳为砍、压、冲、扭、滑动、闪烁、点打、飘浮等八大要素,认为正确处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就能组成各种新的动作。这套法则成为现代舞早期较为完整的理论与训练体系。他创造的“拉班舞谱”至今仍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舞谱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舞又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动作规范,并发展出多种流派,经历了自由现代舞阶段、早期现代舞阶段、古典现代舞阶段、后现代舞阶段和后后现代舞阶段。在审美的标准上,它们有着极大的共性,那就是永远不因袭前人的遗产,很少有千人一面的现象。现代舞是一种打倒偶像崇拜的艺术,它与今天的时代同步,以个人的感受为依据,追求创新,甚至与即将到来的那个时代相吻合,属于一种相对较为开放的舞蹈体系。
(二)按表现形式分类
1.独舞
独舞又叫单人舞,是由一个人表演并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独舞对演员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一般由在表演上有较强的刻画人物的能力、基本功扎实和技术水平高、发展比较全面的演员来担任。
2.双人舞
双人舞是指两个人表演,以相互协调和对比性较强的动作、姿态造型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的舞蹈。双人舞的演员在表演时情感交流要配合默契,在舞蹈动作的完成上和谐一致。
3.三人舞
三人舞是由三个人合作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担任三人舞的演员多具备独舞的素质和双人舞的默契配合能力。
4.群舞
四个人以上的舞蹈都叫群舞,是常见的一种舞蹈样式。一般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绪或塑造群体的形象。
5.组舞
组舞是由若干段舞蹈组合(包括舞蹈动作,技巧,或一小段舞蹈情趣表演)组成的。其中各个舞蹈组合间可以有层次,表演角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都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之中。
6.歌舞
歌舞是歌唱与舞蹈结合的一种艺术表演样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7.歌舞剧
歌舞剧是以歌舞为主要手段来展现戏剧性内容的综合艺术形式。我国的歌舞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古代的歌舞剧一般通称为戏曲。
8.舞剧
舞剧是以舞蹈为手段表现一定戏剧情节内容的艺术形式。舞剧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舞蹈和戏剧相互统一,用舞蹈的形象来表达故事内容和人物的内心感受,对舞蹈表演者的艺术水准有着很高的要求。舞剧是由音乐、舞蹈、美术、哑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一种戏剧形式。舞剧中的舞蹈一般以古典舞或民间舞为基础,以结合剧中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用高度概括的凝练的手法,重视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并注重舞剧的戏剧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表现特征。我国当代有《虞美人》《丝路花雨》《一把酸枣》《风中少林》等表现各种题材的舞剧作品。欧洲的古典舞剧称为芭蕾,如《天鹅湖》《吉赛尔》《睡美人》《胡桃夹子》等。
(三)按表现特征分类
1.抒情性舞蹈
抒情性舞蹈又称情绪舞,其主要艺术特征是舞蹈基本不具有情节,只是以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表现某种情绪,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
2.叙事性舞蹈
叙事性舞蹈又称情节舞,其主要艺术特征是舞蹈以情节、事件的发展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主题。
总之,舞蹈艺术是一种民族文化,它在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遵守纪律、文明礼仪等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对艺术美育功能和作用理解的加深,舞蹈教育必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并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拓展阅读】
在汉代皇室舞者中,赵飞燕舞艺超群,跳起舞来异乎寻常的轻盈飘逸,故人称之“飞燕”。飞燕父亲姓冯,膝下有一对双胞胎,姐姐叫宜主(即赵飞燕),妹妹名合德。姊妹俩聪明伶俐、能歌善舞。父亲去世后,二人流落长安,被赵临收为养女。后到阳阿公主家做婢女并习演歌舞,成为其家伎。一次成帝出宫游玩,到了阳阿公主家,见赵飞燕姿容美丽、舞艺精湛,十分喜爱,遂召入宫中,先封婕妤后立为皇后。《赵飞燕别传》云:“赵后腰骨尤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
关于赵飞燕舞姿的轻盈,有许多佳话。一说飞燕在宫中瀛洲高榭上舞蹈,成帝亲自为她击玉瓯,冯无方吹笙。舞至妙处,突然大风骤起,飞燕迎风扬袖,似欲飞去,成帝急令冯无方拽住其衣裙。风停后,飞燕那南越进贡的云英紫裙上留下了皱折。从此,一种下摆成折,呼为“留仙裙”的裙子在宫中流行开来。又传成帝见飞燕体态着实轻盈,又爱之极深,生恐她有朝一日真的被风吹走了,于是,特为她建“七宝避风台”。同时,还为她造一水晶盘,令宫人托之,让飞燕舞蹈于其上。
第四节 舞蹈记录
一、世界各国记录舞蹈的方法
世界各国记录舞蹈的方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古代埃及人曾用象形文字来记录舞蹈。15世纪中叶的西班牙用横的和竖的笔画来记录舞步,并用字母来代表舞步名称。这种使用字母符号的方法,虽较简单易学,但不能记录较复杂的离地跳跃动作和舞姿。进入18世纪,出现职业舞蹈家以后,舞蹈动作更趋复杂。法国人R.A.弗耶发明了用曲线来表示舞台上舞蹈者的走向,同时沿着曲线注明舞步、手势和身段部位的记谱方法。到了19世纪,随着古典芭蕾技巧的确立,很多舞蹈家开始使用火柴棍似的杆状人形来记录舞蹈者的腿部、身体和臂部的位置。以上各种记录舞蹈的方法都脱离音乐,单纯记录舞步、舞姿。19世纪末,圣彼得堡马利亚剧院的舞蹈教师B.H.斯捷潘诺夫发明了结合乐谱的舞蹈记谱法。20世纪出现了3种较为重要的采用抽象符号表示的舞蹈记谱体系:①莫里斯记谱法;②拉班记谱法;③贝尼什记谱法。第一种体系因较复杂、难读,现已逐渐被淘汰,第二、三种体系由于比较简洁、严谨、精确、易学,广为世界各国舞蹈界所采用。另外,近年来,V.色腾发明了一种“动作速记法”,它采用杆状人形做符号记在五线谱上,简明易懂,更适宜于业余舞蹈爱好者使用。各种舞谱尽管有许多优点,但其共同的缺点就是记录的速度太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70年美国人发明了拉班记谱法的舞谱打字机,大大地加快了记录的速度。1976年又发明了用计算机来记谱的方法,更加快了记谱的进程。
二、中国记录舞蹈的方法
中国记录舞蹈的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观、形象地再现,如录像、电影或图片等;另一类则是使用文字、舞蹈术语或舞谱来进行记录。舞谱是用符号或图文来记载舞蹈动作和方位变化的一种书面记录方法,其作用相似于记录音乐的五线谱。中国古代有《敦煌舞谱》、宋《德寿宫舞谱》、元《韶舞舞谱》、明《朱载堉舞谱》等。其中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编制的舞谱,被完整地保存在《乐律全书》中,它也是流传至今兼具文字说明、歌词、音乐与舞姿、场记图的最早的舞谱,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朱载堉舞谱的舞图描画十分精确、清晰,舞姿动作的变化及队形的走向移动交代十分清楚,即使在今天我们仍可以依图排舞。朱载堉编制舞谱的方法,不仅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为我们今天创造性地恢复古代舞蹈提供了历史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舞蹈工作者也开始了舞蹈记录方法的研究。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舞蹈出版物中比较流行一种名为“舞蹈场记”的舞蹈记录方法,它是用舞蹈音乐简谱、舞蹈动作图、舞蹈队形移动线图、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图等,再配以文字说明的方法来记录舞蹈作品。由于这种方法比各种舞谱简单易学,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看懂,所以,这种记录舞蹈作品的方法能够在一些舞蹈爱好者中得到普及。但是,使用这种方法来记录舞蹈很麻烦,而且用它也只能记录一个舞蹈的大概轮廓,舞蹈的风格、动律等根本无法被记录下来,因此效果不够理想。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出版了吴曼英的《舞蹈动作速画法》,隆征丘的《新舞谱记法》,武季梅、高春林的《定位法舞谱》等。《舞蹈动作速画法》是体块组合式画法,就是将头、胸、骨盆三大部分画成不相同的三大体块,然后根据动作的需要,把这三个体块和上、下肢组合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动作。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形象化,简明易懂,没有学过速画法的人也能看懂。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画法统一、规范,简便易学。掌握了人体五大部分(头、胸、骨盆、上肢、下肢)的基本画法和规律,就可以自如地画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舞姿来。《定位法舞谱》是在发现了运动的人体骨骼的连接、依托关系和人体运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数学原理,采用球面坐标系,以24个具有级进定量关系的基本字符,进行有机组合而创造出来的。它的舞谱谱面是自左向右的横向记谱法,舞谱与乐谱同步进行,舞符与音符一一对应,舞符中不包含时间值,而是像歌词填写在歌曲下面那样受到了音符的制约。这样就将舞蹈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紧密而准确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准确、细腻地描述出舞蹈形体中动与静、张与弛的时间差。而对于无音乐的形体运动时间值的描述,采用不写音高只写节拍的方法予以解决。《定位法舞谱》受到国内外舞蹈界、科技界的普遍重视。
三、多媒体技术在舞蹈记录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越来越多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进入舞蹈艺术的领域,其中舞蹈多媒体技术也应运而生。舞蹈多媒体技术包括视频的剪辑、声音的处理、人体动画的制作、二维交互性动画的制作、三维交互环境的渲染、图形图像加工等。虽然它的运用离不开计算机,制作的内容大多集中在舞蹈教学或者舞蹈知识介绍上,但随着舞蹈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这必将渗透到舞蹈艺术的领域。自从数字化产品广泛普及以来,记录和保存舞蹈的难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只要有舞蹈的VCD、DVD等,欣赏和学习舞蹈再也不是困难的事情,它比各种舞谱和舞蹈记录法都简便易行,舞蹈风格、动律和表情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摄像机和手机摄像功能的高速发展,也为舞蹈的记录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法,这些数字化技术手段的运用比单纯地用纸、笔记录舞蹈的形象更加直观、简便和准确,也更加有利于舞蹈艺术的传播和学习。
思考练习
1.简述西方舞蹈的发展历程。
2.请结合现实阐述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
3.根据不同的舞蹈种类和舞蹈作品体裁的审美特征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舞蹈的基本记录方法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