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3年,美第奇家出身的教皇克雷芒七世继文艺复兴的大保护人尤利乌斯二世和利奥十世之后登位。这时,欧洲各国都在主张独立,对它们屈从罗马教廷的地位提出质问。许多个人也对宗教问题提出新看法,马丁·路德只是其中的一个。新教皇签订各种盟约以挑动君主互斗,而在目的达到时立刻弃盟。他徒劳无功地想继续其前任扩张教皇领地的政策,结果招来灾难性的结局。
1527年,西班牙查理五世的那支无饷又拼命的雇佣军劫掠了罗马,三天之内大肆毁坏,他们亵渎教堂,抢空财宝,人民和教士都任由士兵处置,教皇在梵蒂冈的宫殿也被占领。
这次抢劫对罗马的文艺复兴比对教皇的威望打击还大,它说明人和政治都可以把已经体现在文艺复兴社会中的不合理和不稳定的现象发展到何种地步,这对相信或不相信文艺复兴的人、对异教的人文主义者或堕落的基督教领袖、对追求自私的或有限的目标的人都一样。人们在15世纪文艺复兴中曾形成坚定的信念,认为人有能力管理自己的事务,对一个更美、更合乎道德、更高尚、更公平的社会抱有良好的愿望,而这些,现在都在瓦砾废墟堆中化为乌有了。
但从艺术方面说,教皇却部分地挽回了名誉,最终对它采取保护态度。他把米开朗基罗再次从佛罗伦萨召到罗马,让他为西斯廷小礼拜堂作壁画《最后的审判》。
1541年10月31日,米开朗基罗的伟大壁画在西斯廷小礼拜堂圣坛上揭幕了。“它使整个罗马惊讶,事实上是使整个世界大吃一惊。我就是在那一年从威尼斯去罗马的,专程赶去看它,我简直吓了一跳。”瓦萨里就是这样记载他自己和他的同时代人对米开朗基罗这幅画的看法的。这一次,他作为目击者,同时也是伟大的艺术家的学生、朋友和仰慕人发表评论,他的说法就特别重要,反映出人们对这幅文艺复兴史上如此关键的作品的反响。
这是七十年前就开始为教皇在梵蒂冈的私人礼拜堂作的壁画装饰中的最后一幅。而文艺复兴绘画向完美境界长期挺进的运动,至此结束,只有米开朗基罗一个人抵达终点。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在到达终点时又最终超过了它,把文艺复兴的艺术规律和评判标准甩在身后。
由于“华丽者”洛伦佐向教皇推荐,培鲁基诺、波提切利、罗塞利(Rosselli)和其他佛罗伦萨艺术家曾在15世纪70年代给西斯廷礼拜堂画圣经故事壁画,接着,米开朗基罗沿礼拜堂长长的天顶画创世情景。这幅图中,空间和时间有节奏地进展,逐一展现上帝创造大地、人类和自然万物的景象。每一个创造都独立成篇,隔开在米开朗基罗画出的建筑结构的框格里。最后,又画成这幅最后审判图,它没有边框,不顾任何时间或逻辑的顺序,散布于圣坛之后的整片墙面。
画上,比真人还大的一群人争先恐后、你争我抢。人在这里仍旧受人类思想方法的指导,仍然希望实现各自的抱负。他们带着殉难和行善的标记,紧紧拥挤在有史以来最大的基督像周围。基督是作品的中心,人们向他请求报复,但他给他们的回答却概括在一个手势中,基督毅然决断地举着手,仿佛要停止一切混乱,停止报复和激愤、背叛和对抗。
这个手势和整幅画的色彩明暗相呼应,又由天使的号声传播开去,它是统一全画的力量。
上帝前面的裸体灵魂很有名,瓦萨里对此十分拜倒,认为是文艺复兴时人体构造的最高表现,但后世的正人君子们又感到甚不以为然,于是将他们一一遮掩起来。这些灵魂排列得井然有序,呈环形运动,这是画家赋予整个画面的特色。它从基督的右面开始向上,然后再下转到左面结束。(www.xing528.com)
87.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作《最后的审判》,1536——1541年,壁画,罗马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圣坛壁。
作品中的故事单个来说都画得十分精彩,但又融合得浑然无间。米开朗基罗笔下的上帝深不可测,他超出人间的激情和恐惧,也超出人间的善和恶,他有他自己的正义,他自己的天国法规,全不被人的心灵所理解。
由于对作品作这样的形式处理,米开朗基罗就超越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人的空间和体积、对自然比例和人为透视等等的固定看法。在这最后的画作中,艺术家超越了一个多世纪来人们对人及其环境、对自然及自己的关注,《审判》是对神和对天国存在的赞歌,在这蓝色的无穷空间里人们看到的不是线性的透视而是宇宙的透视;在《审判》那如同雷鸣电闪般的色彩配合和奇怪的蓝白辐射色中,人们看到的不是描绘阳光普照或乌云密布下的城市和乡村的颜色,而是深色的绝望和明亮的救赎。
画中心区最亮,基督独自在那儿,几乎顾不上他的母亲,圣母大概太凡人化了,难以理解他的法规。画最下面的部分最暗,在那儿,基督的右面是打开的坟墓,死人从中升起去接受审判;在他的左面,那些最终被抛弃的人被引向永恒的黑暗。
站在《审判》前,我们感到文艺复兴时的个人主义已经结束,不仅个人在此受审,人类本身也接受审判,而且这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类,好人和坏人很难区分,正确和谬误也很难区分。基督右边那些人的上升运动未见得就比打入左边的那些人的下堕运动更能升高。人人脸上露出怒容,只有希望才能使愤怒稍逝片刻。强烈的感情忽收忽放,像碰撞的声波传给观众,带着前所未有的气势。束缚不再是作品的信息,《审判》在长久地悲悼人类理想的幻灭。然而人们可从中嗅出另一个信息,这一个卑恭的信息,是深切地追求安适和救助,是恢复信念的深沉呼号——即使不恢复对人的信念,也要恢复对神的信念!
米开朗基罗在造物主面前谦恭渺小,他在神的帮助下预言新的艺术观念即将产生。在这幅作品中他宣告了下一世纪的艺术,这种艺术现在叫巴罗克风格,它是一种大众的艺术,一种寻求慰藉的艺术。一代新人将探索与神的新关系,那是一种更强烈、更热情、更富有想象力的新关系。
如果说文艺复兴只不过让人认识自己,从而使他产生深刻的信念,发展他同自己、上帝和自然的更强的联系(而这有时还会使他大失所望),这也已经是极了不起的成就了。
【注释】
[1] 即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在位)。——译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