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发现·成果——智慧在这里闪光
呈现一:成长的脚印
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啊,时间是这样的匆匆,一去不复返。
作为学校,一个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度过了六年的小学时光,我们怎样留住孩子们成长的瞬间,留住美好的小学回忆呢?我们该怎样记录下孩子们成长的脚印,到孩子们长大成人后重返母校时,还他们一份惊喜呢?应该怎样立足于每个孩子个体的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呢?那就是对孩子六年的成长予以记录,留下他们成长的脚印。于是我们精心设计了一套成长档案。档案包括两部分肖像,其一是“殷都实验小学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包括学生每个学期的照片,记录有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每个学期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成绩,同学、老师、家长对孩子的综合描述性评价,还记录有每个学期放假、开学的相关通知等。这份档案偏重于文字记录。其二是“殷都实验小学学生成长档案”,档案袋由市场上常见的一般档案夹代替,记录十二个学期中每个学期每个孩子的“成果”,设置有七个板块:我的基本情况、寄语成长、一手好字、我的发现卡、我的作品集、试卷王国、收获园。这份档案偏重于存放学生的“实物成果”。
这套档案,基本可以囊括孩子们六年的点滴进步,是每个孩子六年成长的脚印,当翻看时,孩子们能从中发现自己在一天天长大,在一点点进步。我们相信,只有发现,才有悦纳欣赏;只有悦纳欣赏,才能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小小的成长档案,一定会让孩子们感到母校对他们的一份浓浓的爱。
呈现二:发展的足迹
于光远在《我的教育理想》中指出:“整个教育工作搞好搞坏的责任都在教育者身上。”苏步青指出:“我们常说祖国是花园,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花朵结什么果,希望能否实现,关键是操纵在教师手里。”因此教育的成功必然要求关注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的发展、激励教师的成就感。
按照教师发展学校的思想,一个学校就是一个教师生活、成长和发展的“家园”。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师从入职到成熟,从年轻到年老再到退休,一直会生活在一个学校中。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甚至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们的学校,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稳重持诚师生师表,慈爱和祥桃李满天下,一个个的人生片段,我们应该替他们截取保存,将来作为一种纪念。不时看看自己的发展足迹,也是反思、总结、进步的材料。
教师成长档案
作为学校,也应积极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使教师把学校、把教育当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教师有强烈的发展冲动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就会充满活力,满怀激情,主动投入到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发展的内容和目标包括行为技术、情感、认知三方面。技术行为方面:增进教育学的知识技能及专长;找出阻碍教师充分发展的因素;改善教学表现;鼓励参与与发展;帮助同事有效地工作。情感方面:加强作为教学专业的自信;提高教学的满足感;增加对教育工作的承担。任职方面:理解当前的教育形式,理解现实学校政策和运作的目标和方向;认识教学工作的价值,确定个人教育信念,提供教师澄清角色的机会;认同学校的使命;对自己教学的成功和失败之处进行有效的反思。基于上面的三个方面,学校为每位教师建立一份成长档案,包括发展的“足迹”。每学期一份发展计划书、一份导学案、一份教学反思和一篇学习笔记,来记录下教师发展的足迹。
呈现三:各学科导学案汇编(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语文师生学习案
(一)《再见了,亲人》
续表
设计理念
(1)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初读扫清字词障碍,再读整体感知,品读体会情感,细读学习表达,仿写积累语言。
(2)遵循语文课标要求,高年级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尝试仿写。
(3)以任务包的形式出现,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分任务展示。
课后反思
这次语文课结束之后,我对高年级语文“五环”的教学流程及任务包的设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任务包:(一)生字词。(二)理清脉络,概括主要内容。(三)品读课文第( )—( )自然段,体会课文情感,有感情朗读。(四)品读课文第( )—( )自然段,体会课文情感,有感情朗读。(五)品读课文第( )—( )自然段,体会课文情感,有感情朗读。(六)揣摩写作方法,仿写或创编。
学习流程
课前预习:把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要求独立完成。
第一课时:检测读课文—自学群学整理—分任务预展—展示任务包一和任务包二(字词和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检测—展示任务包三、四、五、六(品读课文和写作方法)。
教师的作用:学生在展示时,教师要能沉静下来用心倾听,即使发现错误也要沉住气,给倾听的同学以纠错的机会。这样做学生展示会越来越自信,倾听的同学也会越来越认真。如果大家都没有听出来,教师再补充。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一个学习者、参与者。
(二)《威尼斯的小艇》
续表
续表
续表
设计理念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水城”威尼斯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文章思路清晰,语言形神兼备,是进行朗读和写作训练的好范例。本文所处的第八单元训练重点为抓住主要内容,了解民族风情,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所以本课的导学案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小艇在威尼斯的独特作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学习抓住一种景物刻画当地风情的写作方法。
本节课的导学案在两课时都要运用:第一课时的自主探究课上,它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蓝本;第二课时的展示提升课上,它是小组展示、生成,教师点拨的依据。
结合课文的特点,本课导学案的设计准确而独到地把握住了课文体裁——景物游记的特点,以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水城”威尼斯的形式展开。教学时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一定会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课后反思
两课时的学习过程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师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学习方法上,一节课让“读”贯穿于学习的始终,洋溢着随处可寻的独特的“语文味”:看,学生在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地模仿船夫介绍自己高超的驾驶技术;听,学生在激情吟诵夜色中的“水城”。尤其在展示交流环节中,学生诵读、表演、绘画、仿写……无不体现了“语文”二字,学生流连于语言文字和“水城”威尼斯的绮丽景色中,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情感熏陶的和谐统一。
存在的问题:展示提升课上,在创设的旅行情境中,学生时而是小导游,根据选择的不同段落小组进行合作、展示;时而是小游客,倾听、评价、补充其他段落的学习内容……各组展示虽精彩但耗时较多,没有当堂完成达标检测的内容。下一步将规范各组展示时间,使展示既生动又高效。
备课组点评
(1)导学案的设计匠心独具
《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导学案设计以旅行为线索,引领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令人乐而忘返的“水城”之旅,一次让人怦然心动的语文之旅,一次印象深刻的学习之旅。
本节课的导学案中既有旅行情境的创设,又有学习思路的引领,既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有温馨的提示和鼓励。此外,导学案中“我会读”“我会画”“表演小贴士”“旅行加油站”的设计,均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在相应的学习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捕鱼”的方法,指明了“旅行”的方向,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2)以读为主彰显语文学科特色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而朗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在本节课的导学案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读为主,对于读的要求和形式非常明确,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接着让学生再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在各小组分组展示时,学生通过绘画理解、比较品析读出小艇外形的特点,通过表演体会赞叹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通过填表想象,有感情地读出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读出威尼斯夜晚宁静的美丽……琅琅的书声贯穿整节课堂,学生一遍遍地反复吟诵,读出了感受,读出了意境!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在一次次的练读中明显提高。教师在其间相机点拨指导,如引导学生体会“你坐在船舱里,会怎么样?来舒服地读读这句话吧”,从而理解小艇带给大家的快乐惬意。
(三)《再见了,亲人》
续表
设计理念
基于新课程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去朗读。本课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课后反思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的,以阅读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教师不仅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而且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验”“品味”“感悟”还给学生。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练,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接着让孩子们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话。
(四)《乞巧》
续表
设计理念
《乞巧》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古诗两首》其一。对于古诗的学习,前面已经有学习和引导,同学们能根据注解、参考资料等内容理解字词、基本了解课文大意,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上,又增加了了解作者和拓展延伸,意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既扎实有效,又有提升的空间,所以对预习做了详尽的布置,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展示扎实,学生补充积极,时间到了,还意犹未尽。我想这得益于导学案上“课前预习”部分,条理清楚,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孩子们肚子里有“货”了,知道说什么,表现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加上我在每个任务后都有对这个任务展示的一些提示,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同学们对展示的方法也运用得得心应手。对古诗情感表达是个难点,我在备课时就预设了两次指导的环节。一次是在任务三了解诗的1、2句诗意时,我引导孩子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次是在任务四了解诗的3、4句诗意时,我引导学生看课后资料袋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人们还要在乞巧节时许下自己美好的心愿。让学生各抒己见:如果你在现场,你会许下什么美好的心愿,进而说明诗人的情感?
(五)《日月潭》
续表
设计理念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读书体验,注重情感的生成。力求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书与有关日月潭的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去想象日月潭的美,并在感受美的过程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最不能缺失的就是琅琅的读书声,我在本课采用自读课文、对子轮读、小队齐读、小队展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美文美读,深入文本。在这节课中,学生展读课文环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努力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同时努力让学生自己感受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日月潭之美的赞赏之情。于是,我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只要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美,那么这种“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有缺憾的课堂才是客观真实的课堂。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过渡语和体态语言的运用得加强。俗话说:“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课很难。”我应关注细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备、多思、多学。
总之,教学技能非一日之功,只有一如既往地去做,才会日渐提升。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应多学习、多反思自己的每一次教学行为,让我的课堂逐渐从“缺憾”走向“完美”。
二、数学师生学习案
(一)圆柱和圆锥
续表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梳理,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然后在课堂上,以任务包的形式分组抽签决定展示组,每组在展示完以后又根据与本题有关的知识进行拓展,这样孩子不仅学会了这道题,也把这类题进行了对比整理。通过展示,孩子在课堂上相互对比交流、补充、质疑,教学中的重点环节都是引导学生合作完成,真正起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2)精心设计练习
一堂好的复习课,需要配备必要的例题,通过教师对例题的讲解与析评,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我在例题的设计上尽量贴近生活,又有新鲜感,使孩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在本节课中,我始终尊重他们的每一个想法。对于他们在课堂上的每一个闪光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发挥潜能和创造欲。
总之,我认为在复习教学中,要安排、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复习全过程,使他们在复习中多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查漏补缺,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安排、点拨总结、答疑引导和评估反馈上。(www.xing528.com)
(二)长方体的表面积
续表
设计理念
首先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前提,再通过课前的一个生活当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来引入课堂。让学生知道数学是做什么的,在生活中什么地方会用到数学知识。
接下来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来实际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面的面积,这6个面有哪些特征? 我们怎么来求这6个面的总面积?通过思考学生就能逐渐得出计算方法及公式。最后的设计是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后反思
《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只要把6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行。但是,我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设计的第一个小环节是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学习。结果学生的表现我很满意。
方法一:把长方体展开后分成三组,按组求面积后再求和,得到的计算方法是:长×宽×2+长×高×2+宽×高×2。
方法二:把长方体展开后分成面积相等的两大组,得到的计算方法是:(长×宽+长×高+宽×高)×2。
这不免让我想起前几年的教学,教师在讲台上高举教具,边演示边提问:“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指哪几个面?”“谁会计算它的表面积?”随着几个学生的回答,黑板上出现了所谓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并让学生把公式记在书上。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没有学生交流、分析与整理的过程,何谈第二种方法的出现?何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两种做法的对比,让我看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因此我认为数学教学中,还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我们要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并给学生机会,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在多种算法的展示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能够真正实现我们心中的高效课堂。
(三)植树问题
续表
续表
设计理念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本节课主要研究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通过学习,要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数量关系,并会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这类植树问题,在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由于理解植树问题的概念和总结数量关系是解决植树问题的前提,所以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任务一:重点是通过线段图,理解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数量关系;任务二:重点是运用任务一中总结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的植树问题(两端都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一次理解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数量关系。由于任务一的内容是任务二内容的基础,所以课堂教学时,是通过高效课堂“小五环”模式进行,即每一个学习任务都让学生经历独学、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在每个阶段的交流展示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补充、质疑,将重、难点突破。
导学案的设计始终贯穿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力求营造和谐、主动、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
课后反思
“植树问题”是一节经典的课目,每个执教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路,设计导学案前,我首先参考并观摩了其他老师设计的课例,大部分都是由手的手指数和手指缝的关系引入植树问题,再通过解决例题来发现植树问题里的数量关系,最后应用。这样的教学流程基本符合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于是按这样的思路在四(1)班进行教学。吸取以前的听课经验,知道学生在学习植树问题时,最大的困难不在发现规律,而是在植树问题一些概念的理解上,所以,课上情景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后,我结合图例明确了路长、间距、棵数、间隔数等一些基本概念,再出示例题开始数量关系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教师明确概念用的图例上就能发现数量关系,不必非要等到有具体的题例,一个想法跳进了脑海,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例上明确概念、发现数量关系后,再去牛刀小试啊!行,就这么做!于是将导学案进行了修改,我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学生从图例中理解概念,发现路长、间距、棵数、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通过解决实际的植树问题,加深理解,最后灵活运用。这样下来,感觉一节课学生学得也比较清晰、明白。
最后的达标检测本以为应该畅通无阻了,但又有了新的问题: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本以为学生能发现路长、间距、棵数、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学生只学会了种树的植树问题,如果把树换成路灯、钟声、路队、车站牌,学生就不知该如何下手了。看来,植树问题的本质还需要在课堂上点透,植树问题就是研究点与间隔的问题,这个点上可以是树,可以是路灯、钟声、路队、车站牌……不管这个点上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不变的。课堂上将问题的本质说明白了,学生才会真正地运用。
(四)表内除法
续表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的复习提升。力求通过导学案上的知识梳理、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和达标检测来实现学生对单元知识的系统梳理,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后反思
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
能量一:分、圈草莓帮助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平均分含义。孩子们踊跃地补充多种分法,可以感受到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在碰撞中变得深刻、有序。
能量二:根据提供的商品和单价,孩子们提出了自己喜欢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不但解题思路讲解清楚,而且开始尝试展示组和倾听组的互动学习,从而使学习更富挑战性和趣味性。
当然,我更关注的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补充发言忽略规则,浪费了时间。孩子们虽然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但忘记了学习规则,就会导致争抢而浪费时间。因此,学习规则还要不断强化以形成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二:老师没有把握好展示小组的组内分工是否合理,配合是否默契,衔接是否紧凑,导致班级学习节奏的松懈。这也是今后我要努力的方向。
三、英语师生学习案
(一)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
续表
续表
设计理念
本课课型是学习新知课。重点是有关运动类的一些词汇及其用法,难点是会运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语言。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是面对全体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导学案内容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词、短语、句子到课文的顺序,通过学生自学、群学等方式让他们探究方法,利用双色笔的标注让学生明白目标中的重难点、质疑纠错点等,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课后反思
本节课遵循了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活动为主,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来实现任务目标,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书写和对话交流都符合学生的特点,整堂课比较活跃,达到了语言运用的目标。
课堂上使用了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们大胆交流、积极实践、合作创新。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教学对象为五年级学生,他们对英语保持着良好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表达和英语思维能力。以前学生学过句型,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课堂活动方式的变换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尤其在达标检测环节,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做得较好。
课堂上组长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序高效。以后课堂中要加强小组建设,为以后的顺利教学打下基础。
(二)My favourite season.
续表
续表
设计理念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有效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其核心是: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以及班级授课的特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课后反思
综观整个教学,课堂上有激情,有活跃,有思考,有高潮。特别是在巩固课堂知识、运用课堂知识并加以扩展的过程中,小组预展和展示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回头看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必须进一步强化教学基本功,力求把现代教育手段引入课堂,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让学英语“It’s fun! It’s easy”成为自己永远的追求。
(三)Time
设计理念
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运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暂,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我常用的有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
另外,在巩固新课时,我经常采用竞赛法,引进竞争机制,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尤其是自我表现力强的、得到老师表扬的,甭提有多神气了。
教学方式的转变,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缩短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类似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英语,轻松愉快,学生听、说英语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较快提高。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在原有学习数字的基础上,学习认识时间的英语表达法。
孩子们对数字掌握得较扎实,但是对表的认识不够,许多学生只认识时间的数字读法,一旦让他们看表用英语表示还是有些难度,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本节课后我给孩子们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在家拿出实物表,先会认读时间,在此基础上再转换成英语思维,用英语直接读出正确时间。
本课的设计思路:游戏满足了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该游戏的设计目的是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趣味性的活动,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音乐师生学习案
续表
设计理念
现在的社会是个能力培养的社会,因此,我区进行了教学的改革,而高效课堂模式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我的音乐课上,我摒弃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多听”的基础上逐步把课堂所学的内容自己去学会,而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以“听”带动学生的学,再加上学生的参与互动,从而让学生学会这首歌曲。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针对我区的教学模式,也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是使学生会听。本节课所学的这首歌曲从整体上来说是属于比较简单的,曲调朗朗上口。虽然曲调简单容易学唱,但是这首歌曲的难点也就是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在音程大跳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唱出一个滑音,再一个歌曲第二段的“小小”这里和第一段的“亚非拉”因为填词的原因学生容易唱成一样。针对容易出现滑音的地方告诉学生这里更要轻声唱,那么在歌词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让学生多听教师的范唱,再加上学生的听,通过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学生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依据本课的内容及情绪,我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编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每一位同学进行关心和鼓励,构建和谐、团结、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积极讨论,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和友爱的精神。
五、美术师生学习案
续表
续表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一节设计课,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的,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明确目标环节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图片来思考什么叫火花?火花的功能是什么?在预习交流展示环节通过导学案给的任务包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欣赏各种火花知道了火花的绘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版画、水彩画、速写、国画等等。通过分任务展示,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促进者、学习者、幸福者。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高效课堂模式精品课,这节课的核心是如何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孩子,还给孩子思维,还给孩子活动,还给孩子讨论,还给孩子自己去发现,还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五个环节很紧凑,教师的教学方式以探究式教学方式为主,学生的学习是研究性的学习,例如在预习交流展示环节,学生通过自主的欣赏、对子之间的探讨、小组内的交流解决了任务包里的问题,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在展示作品环节学生能把自己的设计思想展现给大家,作品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不断加强。
六、科学师生学习案
续表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孩子们感兴趣的魔术为话题,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猜想和实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孩子们对蜡烛燃烧的时间长短和什么有关进行了大胆猜想以后,老师只是交代了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并没有对小队进行什么实验做过多的干涉,而是由孩子们自主讨论决定。
小队决定实验内容、表格的制定,并合理进行分工,完成实验。老师的大胆放手,给了孩子们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也再次将孩子们的探究情绪推向了高潮。唯一遗憾的是,在展示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让展示的小队逐一演示实验,孩子们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