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南安阳市殷都实验小学:发现教育培育科学种子

河南安阳市殷都实验小学:发现教育培育科学种子

时间:2024-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发现·文化——科学种子在这里萌芽学校文化是学校中所有人,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所共同具有的一种教育认识,也可以说是一个学校的“性格”。左上角的图案,是“我发现”文化的标识。在时时处处的发现中,最终形成科学创新素养。在一年一度的“我发现”文化节上的合唱比赛中,这首校歌成为各年级必唱的曲目,嘹亮动听的歌声回荡在校园上空。

河南安阳市殷都实验小学:发现教育培育科学种子

第一章 发现·文化——科学种子在这里萌芽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所有人,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所共同具有的一种教育认识,也可以说是一个学校的“性格”。它是一个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是一个学校的“魂”,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学校文化承载着学校的办学思想,承载着学校的育人理念,也反映了学校的实践模式。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学校文化作用于学校的方式有二:其一是形成文化凝聚力,即把不同认识、不同能力程度、不同社会分工的人凝聚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其二是形成文化示范,将文化的诸多元素物化为一定的显性符号,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学校中的人。学校文化可以分为思想理念文化、制度规划文化、物表环境文化三方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呈现,承载了学校文化的实质。其中物表环境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走进不同的学校,人们所得出的不同感觉首先是从环境而来的,独特的校园环境吸引人们关注它、认同它、接受它。校园里的每一处环境都应能够反映出学校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学校文化应该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各种物质载体和全部的符号体系(校训、校歌,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的语言表达)之中。

殷都实验小学以“发现教育”为教育指导思想,以“我发现”学校文化为思想载体,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我发现”学校文化如根深叶茂的大树,根植于殷都实验小学长期自主教育实践的沃土,萌发于教育的“传承和创新”本质功能论,受主体多元教育思想和自主发展教育理念的滋养浸染,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素养为目标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这种独特的文化,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没有移植,更没有复制。让我们通过几个特写镜头,去了解殷都实验小学情理交融、充满活力、风貌独特的“我发现”学校文化。

特写一:醒目的“我发现”文化主题墙

走进殷都实验小学的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我发现”为主题的大幅墙壁画,学校的校 园文化建设正是围绕“我发现”这一主题展开的。

这三个大字的色彩是富有生命气息的绿色,象征着在不断发现中成长的孩子们犹如茁壮成长的绿芽,生长着,生长着。这个大型主题壁画的方案是根据孩子们的投票结果产生的。学校将几种供选方案公布,由孩子们挑选、投票,确定了现在的图案。

东校区主题墙

西校区主题墙

仔细看“我发现”中“我”字的笔画,会发现是由学生的签名构成的,表示每个学生都是主体的“我”,“我”包括每一个学生。后边的省略号,由六个字母组成,是“我发现”的英文缩写。左上角的图案,是“我发现”文化的标识。学校希望每一位孩子能够用“我”的眼睛去观察,用“我”的大脑去思考,用“我”的双手去操作,用“我”的智慧去创造。在生活中发现,在校园中发现,在课堂上发现……在时时处处的发现中,最终形成科学创新素养。 “发现”两个字是启迪智慧的开端,这里既指具备发现素养的一种行为,形成发现习惯后所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还指发现就是学习,发现就是研究,发现就是发明,发现就是进步。

“我发现”三字上方的LED电子屏滚动播放着“科学并不遥远,发现就在身边,万事万物神奇,奥秘我能发现”的发现文化理念,启发学生“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创造”,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园围墙内外由每个班级“我发现”卡汇集而成的各具特色的展板,静静地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学校鲜明的文化特色,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无声力量,无痕的浸染。

在“我发现”学校文化的浸染下,学生获得了一些科学创新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科学创新意识,养成了一系列科学创新习惯,经常做出一些科学创新行为,甚至有一些科学创新的成果。一句话,就是形成了科学创新素养。这是我们的“文化理想”。

围绕“我发现”校园文化,我们制定的校训是:让发现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校风是:自主、快乐、发现、创新。

而今,“我发现”不仅成为学校一切环境建设的起点,更成为学校师生的语言符号,成为师生的思维习惯,成为校园特有的精神内涵。

特写二:耳熟能详的《我发现》之歌

校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理念、校园精神和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宣言,在激励学生成长、凝聚学校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首好的校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起着明责、励志、抒情、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这种作用甚至让人一生都铭记在心。

我们殷都实验小学的校歌是什么呢?校歌的歌词既要体现学校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又要具有儿童特点,简洁明快、朗朗上口。于是学校发动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参与校歌歌词的创作活动,并为校歌的创作献计献策。这时,多年前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天地之间》的主题曲《天地之间》进入到大家脑海里,这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欢快,为许多人所熟悉,歌词朗朗上口而且寓意深远,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强调动手动脑,和“我发现”学校文化理念相得益彰,于是我们的校歌《我发现》诞生了:

从地到天,从天到地,

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多么神奇,啦啦啦啦啦,

多么神奇,啦啦啦啦啦,

谁能解开这些奥秘,

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

天上地下多么壮观,

多么壮观,啦啦啦啦啦,

多么壮观,啦啦啦啦啦,

人人学会动手动脑,

共同建造幸福乐园,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在一年一度的“我发现”文化节上的合唱比赛中,这首校歌成为各年级必唱的曲目,嘹亮动听的歌声回荡在校园上空。

特写三:自由自在的书吧

寒假结束了,重新聚集到学校的学生们在学校楼梯间里发现了一件奇妙的事情,不禁兴奋地叫起来。

原来,每栋教学楼的楼梯间都添加了开放式书架,书架中的图书琳琅满目,有《可怕的科学》《神奇的校车》《美国国家地理》等。这些图书,突出了科学特色,绝大多数是儿童科普类读物。学生无需办理任何借阅登记手续,只需从中选取一本图书,在书架旁或站或坐静静阅读,阅读后把书放回原处就可以了。这是学校为学生设置的一个无障碍自由阅读的平台,比在新华书店书虫还要自由。

我们在校园内的雪松周边,用大理石做成长凳,并镌刻了象棋盘,每个棋盘配上一副象棋,方便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得空坐下来杀一盘。在车棚的横梁上悬挂了许多铁钩钩,买来塑料绳,截成适合跳绳的长度,挂在铁钩钩上,方便学生在课间得空取一根跳绳,欢快地跳一跳。乒乓球台的下边,我们给学生准备了一个工具箱,箱子中放了乒乓球和乒乓球拍,方便学生随时战一局。篮球架下,给学生准备了篮球。书吧随后也出现在校园的楼梯间。

最开始把书放上去,发现学生看得很少,也不去围观。随后我们做了调查,原来是书吧里放的图书太陈旧了。那些散发着腐味儿、霉味儿的发黄的图书,根本就吸引不了孩子们的眼球怎么办?那就买新书。学校立即和新华书店联系,提出购买科普类书籍的要求,由新华书店整理出图书目录,交由学校审定。在审定目录时,结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推荐的儿童读物,我们增加一些品种进去。买来的新书全部放在书架上,这下子,情况完全变了,学生一下课就挤到书架旁。北京一位儿童教育专家到学校考察,看见一个孩子靠在书架旁看书,说:这个孩子了不起,你们学校这样安排学生阅览,更了不起。

学生喜欢看书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孩子看书看得入了迷,站着可能觉得累,索性席地而坐,将书放在腿上出神地看。校长看见这些坐在水泥地上看书的孩子,既心疼又兴奋,安排总务部门买来一批塑料板凳,每个书架前放一些。学生看书的时候可以拿来坐,平时将板凳摞起来还不占地方,这下子彻底解决了孩子们看书的问题。

我们给开放式书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书吧”。不过这个书吧不仅不需要付费,而且连登记签名都不需要。我们只有一个追求,那就是学生能够读书,学生能够方便地读书。在后来的校园规划中,配合“科技园”等特色阵地的命名,我们给书吧改了名,借蜜蜂采蜜的寓意,更名为“采蜜园”。

现在我们“采蜜园”中的图书,基本每个暑假都要更新,更新率在50%。我们更新图书的原则是,内容前沿、最新出版、科学特色、适合孩子。

到学校来的客人总是问一个问题:这些图书难道不丢吗?难道你们不怕丢书吗?我们校长的回答是,丢了书好像不是什么坏事,可能是某个孩子太喜欢看某一本书了,在课间又看不完,于是拿到家里继续看。书到了喜欢它的孩子家里,应该是一件大好事。实质上,我们在学期初充实了书架以后,一般情况,到学期末也丢不了几本。曾经跟踪过几起“丢书”事件,都是我们的教师拿书看,看着书好,就带回家让孩子也看看,之后再还回来。

“采蜜园”也是一个校级管理岗位,每个书吧都有两三个管理员。管理员只负责整理图书,清理书架卫生,而不需要管理学生看书的情况。

自由自在的校园书吧

特写四:可以爬来爬去的操场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为此,他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即使在今天,仍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21世纪需要的正是具有这种创造精神的人才。

参观一些学校,总能看见硕大的电子屏上打着“不奔跑,不打闹,课间文明休息”的字样。在操场上,课间难见孩子喧闹的踪影,而以安全为口号的“圈养”则成了越来越多的小学管理孩子的方式……爱游戏、爱玩耍,本是少年的天性所在,在玩耍中接触社会,在玩耍中张扬个性,在玩耍中充实人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自然之道。

为了给孩子创设更好的“玩耍”环境,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精心筹划和设计,把东、西两个校区所有的水泥地面改建成了色彩鲜艳、质地柔软的塑胶地面,使学生在校园里“处处能运动,人人会运动”,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允许学生放开手脚,在塑胶操场上或自由自在地打滚,或无拘无束地爬来爬去,或三五成群地席地而坐……这样的校园里多了一份童真,多了许多欢笑,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多了一些自由成长的空间,不但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www.xing528.com)

实际上,学校铺设塑胶地面,也的确来源于学生“玩得高兴”。我们学校的春季运动会每年4月份举办,由于学校校园面积较小,没有活动空间,我们只能到外面开。我们学校几乎在安阳市所有设有塑胶操场的学校开过运动会,安阳五中、安阳实验中学、安阳市外国语中学、安阳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每当开运动会时,孩子们都会在塑胶操场上滚着、躺着、趴着、坐着,好不惬意。看着操场上快乐的孩子,老师们都想,我们学校的操场何时也铺设塑胶呢?

可以爬来爬去的操场

学校操场刚铺上塑胶的那段日子,孩子们可兴奋呢。他们在地上打滚、叠罗汉、翻跟头,甚至还躺在地上晒太阳。我们校长看见了,还专门拍了一组照片发在学校的博客上,博客的题目就是“他们家的‘炕’可真大啊!”让孩子们高兴,让孩子们喜欢学校,是我们教育者的永恒追求。只要真心地热爱孩子,做好孩子们感兴趣的一件一件小事,孩子们就会高兴和喜欢。

当然,孩子的行为是童心的表现,对于有可能带来不安全的隐患的行动也要禁止,并用通俗易懂的韵语儿歌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为了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陶行知语),学校因地制宜,对操场的每一隅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把学校原有的修剪整齐的绿色灌木统一去除,分割出会结出雪白棉朵的小块棉花田,会长出紫色红薯的小块红薯地,会结出弯弯穗子的小块红高粱地,还有养着胖乎乎的小白兔的小兔之家,养着长相奇特、鸣声响亮的火鸡的养殖角……棉花、红薯、高粱、兔子、火鸡等这些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感到无比新鲜的植物动物已成为孩子们的小伙伴,就连校园的花草树木都挂着自我介绍的卡片,引导学生去触摸自然,学会发现……校园里的一墙一瓦、一树一花,使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都感受到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别具匠心的设计。“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培养学生想发现、善发现、常发现、有发现的科学素养。

校园中的植物

特写五:会说话的墙壁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传承人类既有的文明成果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素养。我们的传统教育注重传承功能,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十分欠缺。我校以此为鉴,确立科学创新素养为教育侧重目标,把科学知识教育和创新品质教育作为教育的着力点,以“我发现”为思想承载和标签,进行了系列的科学主题物表文化建设。比如学校的墙壁文化,几乎全部以科普知识为内容,实现了让墙壁会说话,让墙壁说科学创新素养的话,让墙壁成为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一个个“老师”。

学校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尤其是利用墙壁的育人功能,使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一)变走廊为“科学知识长廊”

教学楼的走廊张挂着科学家画像、科普知识、世界著名大学等图片,成为普及、学习科学知识、科技信息的“科学长廊”。科学走廊按“宇宙空间”“科学人物”“科学历程”“微观世界”“航空航天”“交通工具”等主题布置,让学生有序了解和学习科普知识。其实不仅是走廊,连教室、卫生间乃至一花一木,处处皆文化,可谓是大百科全书,学生时时都可以耳濡目染地知道许多海、陆、空的奥秘及其他科学知识。

(二)变围墙为“科技文化墙”

学校利用校园围墙,形成以展示“我发现”卡片为主的文化墙。这些卡片来自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卡片内容涉及广泛,但都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通过观察、探究的方式获得启迪;卡片的造型也是千姿百态,每一个小卡片背后都有它的小主人认真观察、勤于探索、认真创作的汗水。面向校外的文化墙让来往的路人对学校的“我发现”文化建设也能略窥一二,同时也激发了小作者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面向校内的文化墙更是让学生对校园文化耳濡目染。墙壁成为了宣传和展示学校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阵地,既展示了学生平时的小发现,又创造了人人是发现之人,天天是发现之时的氛围,培养学生善发现、常发现的意识。

(三)增设说出心声的“涂鸦墙”

如果说“我发现”文化墙展现的是学校文化的共性,那么在西校区南墙上近30米的涂鸦墙更能代表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可以在涂鸦墙上写写画画,抒发情感,晒晒想法,展示特长……由于学校特意选择了质硬面光的材质铺到墙面上,使得学生写上的字画可以轻松擦掉,非常方便。这面墙又高又大,足够让学生随性涂抹。涂鸦墙开放以来,先后有“毕业赠言”“我发现”等主题让学生去涂鸦,随后根据学生们的建议,我们固定了一些栏目,有“我来问—你来答”“我来写—你来看”“我发现—你发现”等。饱含深情的语言、匠心独运的设计、色彩艳丽的绘画……让学生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抒发心声的平台,独具特色的涂鸦墙也成为校园一道别样的风景。

校园文化墙

西校区学生涂鸦墙

特写六:具有科学特色的年级、班级和小组文化

“我发现”学校文化以学生的科学创新素养教育为培养内容目标,以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创新品质为文化内涵。各年级、各班级文化也一以贯之,命名突出科学特色。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科学主题,年级内各班再根据年级文化主题设置班级文化。其中,一年级以植物研究为主题,二年级以动物研究为主题,三年级以科学家成就为主题,四年级以交通工具发展历程为主题,五年级以天文研究为主题,六年级以能源关注为主题。每个科学主题跟随该年级六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年级科学主题相对固定。

各班教室内的布置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本班、本年级的文化主题。如某个班级以“百花园”作为班名,既贴合了年级植物系列主题,而且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之意,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共赢。

班级内的各小组也紧紧围绕班级文化起组名,如“清香溢远”小组、“傲霜秋菊”小组、“向阳葵花”小组……在教室外有班名版面,教室内布置有班级文化解读、小组文化解读、科学泡泡、星光版等不同的版面,作为班级文化的物质载体。希望学生从小爱科学,并逐渐养成动手研究的习惯,形成科学创新素养。

再如以“科学家”命名的一个班级对于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的阐释:

我们的班名:达尔文班

热爱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也是生活的真谛,只有你全身心地去爱大自然,你才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多么可爱,也只有热爱它们,我们才能更好地热爱生活,去发现,去创造。我们达尔文班的每位同学都将投入到科学的怀抱中去探索、去研究。

科学成果展示

我们的班风:勤学习,爱研究,勇探索。

我们的班训: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

我们的口号:我们努力,我们成功,我们收获。

班级建设目标:

1.我们要制定班级法规,形成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

因为好的纪律是学习的保障。

2.我们要形成良好的习惯。

因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播种一种命运,收获美好明天”。

3.全员参与班级管理,让每个人成为真正的主人,把班级的荣誉放到首位,把班级建设成温暖的家、健康成长的小乐园,使班集体具有强大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4.我们班的同学人人学习科学、敢于创新。

我们的小组建设:

贝格尔号小组——我们将在贝格尔号中,探索知识的奥秘,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同舟共济,勇往直前!

口号:贝格尔号,冲、冲、冲!

进化论小组——达尔文经过不断研究,写出了《物种起源》,使人们了解了生命的起源。我们也将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进化”出美好的明天。

口号:勇于探索,不断发现。

起源小组——达尔文发现了世界万物的起源,我们沿着他的足迹探索明天。

口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源头做起,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草芦小组——达尔文发现了草芦的向光性。我们要像草芦一样,向着太阳,汲取知识的阳光,快乐成长。

口号:草芦,永远向阳!我们,茁壮成长!

剑桥小组——昨天达尔文在剑桥探索科学的奥妙,今天我们将在这里探索知识的奥秘。

口号:踏着知识的脚步,去寻找文化的宝藏。

爱丁堡小组——我们将在达尔文的科学之路上,展翅高飞。

口号:让我们插上科学的翅膀,一飞冲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