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大滩改变为农田,垦荒故事草木皆兴

西大滩改变为农田,垦荒故事草木皆兴

时间:2024-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披荆斩棘垦荒原西大滩变米粮川在平罗县境的西部,有一大片以白僵土为主要土壤类型的瘠薄土地,平罗人称之为“西大滩”。8月,西北农林部、西北农学院组织60余人的勘察团,对西大滩进行1个多月的勘察。军垦战士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用睿智的头脑规划西大滩的宏伟蓝图,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西大滩,今日的西大滩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塞上鱼米之乡”。几代军垦战士开发西大滩的功绩将永载祖国边疆开发的史册。

西大滩改变为农田,垦荒故事草木皆兴

披荆斩棘垦荒原 西大滩变米粮川

在平罗县境的西部,有一大片以白僵土为主要土壤类型的瘠薄土地,平罗人称之为“西大滩”。而白僵土的特点是,每逢干旱之年,极易结成坚硬的土块,蒿草之类不易着生存活,而一旦下雨,又立即变成烂泥塘,道路泥泞难行。因此千百年来,西大滩一直沉睡在贺兰山下而未被开垦,只有一些稀疏的白刺和芨芨草,艰难地在这里生存守望着。在平罗人眼里,西大滩是一个连兔子也不拉屎的地方。

1949年8月19日,国民党陆军第八十一军由军长马惇靖(马鸿宾之子)率部起义,驻中卫、中宁。10月23日,八十一军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独立第二军,军长马惇靖(同时任宁夏省军区副司令员)。该军下辖两个师,其中一师师长卞得云,下辖3个团;二师师长郭奎武,下辖两个团。全军连级单位85个,共9389人。该部由宁夏省军区领导。

1950年11月20~26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命令,撤销西北军区独立第二军番号,该军与原西北独立第一师留下的二团合编成西北军区独立第一师。

农业机械化

1952年4月1日,西北军区独立第一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一师,开赴平罗县西大滩开展农业建设活动。师长马惇信,首任政委张建纲,第二任政委王世杰,副师长兼参谋长王世杰,副师长卞得云、康占元,副参谋长郝耀。一团团长韩哲生,政委安继周,参谋长牛有珍;二团团长白有山,首任政委王志峰,第二任政委张成友,副政委刘志友,参谋长吴思敬;三团团长马慎吾,政委刘云海,副团长马正猷。每团12个连,全师共有官兵6180人。同年8月,定名为农建一师国营平罗机械化农场,下设3个分场,仍沿用部队番号。1953年1月,改名为农建一师国营前进机械化农场,仍沿用部队番号。

1955年10月24日,中共甘肃省委根据国务院农业部通知,决定农建一师集体转业,撤销农建一师建制和番号,人员由供给制改为工资制。农建一师撤销后,3个团分别成立国营前进一、二、三场,实行单独核算。农建一师撤销时,全师有5293人,一场留用765人,二场留用853人,三场留用853人,复员回原籍800余人,之后又继续调出数百人,至年底,3个场有1750人。

1965年11月3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将国营前进一、二、三场合并成立农建十三师三团,团长高德云,政委王都在,副团长傅文彬,副政委刘生才,参谋长武永基。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处。(www.xing528.com)

1970年3月14日,农建十三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代号兰字950部队。农建十三师三团改为农建五师三十四团,代号953部队,团长魏江,政委靳凤歧,副团长杜修信、葛成仁、杨印春,副政委张振勤,参谋长耿兰书,副参谋长柳登旺、鲁魁。

1974年7月1日,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1974)69号文件通知,原农建五师三十四团改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国营前进农场。

西大滩,地处平罗县境内,贺兰山东麓,东西长21公里,南北宽17公里,占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据史书记载,在西夏时期,西大滩开“昊王渠”引黄灌溉垦种,元代搁荒,明代复修渠垦种未果,荒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西大滩除部分白僵地和沙丘外,有可开垦面积3.2万公顷,划出2.2万公顷归农建一师垦种。

1952年7月,师政委张建纲率49名干部到华北、东北7个农场进行3个月的考察学习,取得了建设机械化农场的经验。8月,西北农林部、西北农学院组织60余人的勘察团,对西大滩进行1个多月的勘察。9月,编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一师国营平罗机械化农场初步设计书》。同年,一团修建八一路1条,长8.1公里,由西大滩向南在平罗、贺兰交界处与包(头)兰(州)公路连接。在公路跨越唐徕渠处建桥1座,名“八一桥”,并立碑作纪念。

195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独立第一师除三团留中卫在龙宫滩继续搞生产外,一、二团先后由海原县高崖子、中卫县移至银川、贺兰、永宁,进行新开第二排水沟和唐徕渠裁弯取直工程;5月,一团开赴平罗县西大滩,驻黄家场子;7月,二团开赴西大滩,驻施家场子。1953年4月,三团开赴西大滩,驻强家田。在军垦建场期间,先后安置日本侨民37人,浙江支宁青年6780人,天津青年1060人,北京、银川青年140人,转业军人548人,大中专毕业生近百人。农建一师官兵、支宁青年、知识青年、科技人员在开垦西大滩、建设新家园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1953~1955年,农建一师开荒地3077.07公顷。1956~1974年,农建十三师三团和农建五师三十四团共开荒地2813.47公顷。截至2000年,农建部队时期和农场时期共计开荒地13236公顷,建成渠、沟、路、林带配套的机耕条田5200公顷。建成支渠2条,总长30公里;斗渠35条,总长86公里;农渠679条,总长49公里;中心沟10条,总长32公里;农沟753条,总长6245公里。建成电灌站、扬水站、电排站15座。房屋建设由建场初期的土窑洞、土木结构房屋,发展为砖木、砖混结构平房和楼房。房前屋后绿柳成荫,沟、渠、路旁林带成网。

军垦官兵在西大滩蒿草丛生、荒无人烟、野狼出没的戈壁滩上,挖地窝,搭帐篷,顶风雪,战酷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建筑房屋,植树造林,筑路建桥。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建起一个农、林、牧、渔、工、商、交通运输各业全面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的机械化农场。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粮食生产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产量稳步上升,粮、油、肉、瓜、果自给有余。年产700万公斤的“西大滩”大米,被誉为珍珠米,畅销北京、内蒙古、陕西、青海、山西等地;“塞上春”系列酒畅销宁夏内外。军垦战士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用睿智的头脑规划西大滩的宏伟蓝图,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西大滩,今日的西大滩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塞上鱼米之乡”。几代军垦战士开发西大滩的功绩将永载祖国边疆开发的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