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雨林折兵-欧洲民族大迁徙史

雨林折兵-欧洲民族大迁徙史

时间:2024-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他重新去日耳曼尼亚担任总督,击败了入侵的伦巴第人,然后又回巴尔干镇压当地的蛮族暴动。贵族出身的父母在罗马担任人质期间生下了他,其童年和青年期也是在罗马度过的。上梁不正下梁歪,瓦鲁斯的部下纷纷效仿他们的统帅,军纪迅速败坏,整个日耳曼尼亚行省民怨鼎沸。他们在5月份抵达维悉河畔的夏季营地,沿途没有遭到任何有力的抵抗。9月初,瓦鲁斯军顺利地抵达了条顿堡丘陵地带。

雨林折兵-欧洲民族大迁徙史

公元前27年1月16日,恺撒的养子屋大维在战胜死敌安东尼和埃及艳后克丽奥帕特拉,平定了地中海世界之后,被罗马元老院赐予“奥古斯都”的头衔,就此建立起庞大的罗马帝国,其疆域北至英吉利海峡,南至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东至幼发拉底河,陆地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领海总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0万。

▌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屋大维(奥古斯都)像

只要打开此时的罗马帝国地图,我们就不难看出高卢东北部的地缘战略地位是多么的重要了。一旦此处有失,山南高卢、西班牙,以至于意大利北部,都将成为敌人朝发夕至的打击目标。而就在高卢东北部,罗马帝国也面对着它最凶悍的敌人——莱茵河东岸的日耳曼人。事实上,正如上文所述,罗马帝国建立的主要原因就是日耳曼人对罗马人军事威胁。如果不是罗马共 和国的半职业部队无力抵御日耳曼人频频南下的攻势,罗马共和国绝不至于将全部军权授予马略,进行职业化军事改革,从而导致元老院大权旁落。从此之后,马略、苏拉、克拉苏、恺撒等军事独裁者代代相传,最终成就了奥古斯都的帝业。

对于造就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民族来说,他们承受着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所居土地又过于寒冷潮湿,除了森林就是沼泽,明显不如已经相当繁荣的高卢北部平原易于开发。因此,向西扩张是他们必然的政策。奥古斯都皇帝也深知莱茵河防线的重要性,为了防患于未然,确信“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教条的他于自己在位的第15年,即公元前12年,调集重兵,从莱茵河西岸上百个军营出发,开始了他所谓的“日耳曼战争”,旨在一举征服所有西日耳曼人。针对日耳曼人没有城镇,行踪无常的特点,罗马大军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在进攻路线的沿途造了无数的碉堡,慢慢收紧罗网。公元前9年,他们终于粉碎了敌人顽强的抵抗,成功地推进到了易北河西岸,从莱茵河到易北河的广大地区被罗马帝国正式吞并为日耳曼尼亚行省。当时罗马军的前敌总指挥是德鲁苏斯将军,他在抵达易北河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庆祝,便突然死于一次意外的坠马事故。奥古斯都皇帝闻讯,立即从今巴尔干地区征调德鲁苏斯的弟弟、他自己的女婿提比略将军北上,接替其亡兄的职位。提比略巩固了日耳曼战争的成果,但在两年后又被岳父调到东方的亚美尼亚前线。一年之后,可能是因为和自己的妻子朱里娅吵翻了的缘故,他谢绝了岳父、家人和同僚的苦苦挽留,主动隐退到希腊的罗得岛——传说中,《荷马史诗》中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就死在那里。没过多久,朱里娅因通奸罪暴露而被岳父流放,提比略自己的地位也因此岌岌可危,但在公元2年辗转回到罗马后却很快福从天降:奥古斯都的子孙相继去世或被流放,作为皇帝的女婿,他成为唯一的皇储候选人。随后他重新去日耳曼尼亚担任总督,击败了入侵的伦巴第人,然后又回巴尔干镇压当地的蛮族暴动。正在此时,西北前线突然传来晴天霹雳:日耳曼尼亚行省新任总督瓦鲁斯和他的整个军队一起,在条顿堡森林中被阿米尼乌斯率领的日耳曼联军歼灭了。

阿米尼乌斯,简称“阿明”,又名“赫尔曼”,出身于西日耳曼人中的切鲁斯克族(又译作“车茹喜人”),他在指挥这场历史性的战役时,年仅25岁。贵族出身的父母在罗马担任人质期间生下了他,其童年青年期也是在罗马度过的。在敌国的首都,这个年轻的日耳曼人认真地钻研了罗马军队的战术。经过在文明世界中一段时间的“洗脑”之后,阿米尼乌斯回到故乡,按照罗马帝国对待盟邦贵族子弟的惯例,他被委任统率切鲁斯克族的友军,辅助罗马军队维护日耳曼尼亚行省的治安。公元7年,阿米尼乌斯随同提比略到今波斯尼亚地区平乱,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实战,由于表现英勇,被授予罗马公民权。提比略甚至还许诺将来封他为骑士,这已经是一个蛮族出身的军官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其实,地位和财富都不能动摇阿米尼乌斯对本民族自由事业的热爱,但他却很小心地不让别人发现这一点。

公元7年,当提比略离开日耳曼尼亚之后,屋大维皇帝委任自己的侄孙女婿、时年53岁的瓦鲁斯为日耳曼尼亚行省总督。此人曾经在北非和西亚指挥过多次战役,军事经验十分丰富。此时,日耳曼尼亚的局势看起来已经基本平静了,所以瓦鲁斯放松了警惕,没有像几位前任那样恩威并施,而是仗着自己显贵的身份和辉煌的功绩,在当地作威作福,四处摊派苛捐杂税,强抢民女。上梁不正下梁歪,瓦鲁斯的部下纷纷效仿他们的统帅,军纪迅速败坏,整个日耳曼尼亚行省民怨鼎沸。但在罗马强大的兵威之下,这些日耳曼人暂时还敢怒不敢言。在公元8年秋天回到日耳曼尼亚的阿米尼乌斯看到这种情况,感到机不可失,就开始积极联络其他西日耳曼部落,准备发动罗马人所谓的“叛乱”。

▌印有瓦鲁斯头像的铜币

在公元9年春天,瓦鲁斯率领他麾下五个军团中的三个——第17、18、19军团,从他设在利珀河口的大营出发,越过莱茵河向东进军。这是日耳曼尼亚行省总督的例常行动,目的是向刚刚被征服的日耳曼人显示帝国的军威。作为辅助部队,阿米尼乌斯也带领切鲁斯克族战士们随行。他们在5月份抵达维悉河畔的夏季营地,沿途没有遭到任何有力的抵抗。可能是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瓦鲁斯不再继续东进,观兵易北河,而留在这里避暑。8月气温转凉后,他率领大军拔营起寨,打算返回利珀河口过冬。此时,阿米尼乌斯已经成为他手下的红人了,常常在中军大帐中出出进进,利用自己精通拉丁语的优势,向军官们汇报和解释当地情况。9月初,瓦鲁斯军顺利地抵达了条顿堡丘陵地带。

条顿堡丘陵位于今德国下萨克森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交界处,介于奥斯纳布吕克和比勒菲尔德这两座后来兴建的大学城之间,是哈尔茨山西北方向的一条支脉。由此再往北,就是一马平川的北德平原了。它的地势并不险峻,其最高点的海拔仅有468米,上面至今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被规划为一个鸟类自然保护区。当瓦鲁斯正要走直线穿越这片丘陵,沿来时的道路向西南方挺进时,突然从右翼奔来一名阿米尼乌斯手下的传令兵,报告说本部受到敌军的猛烈袭击,情况万分危急,请总督阁下赶紧派兵增援!瓦鲁斯闻报大喜,此次出兵一直未遇敌手,什么战利品都没有捞到,使得天性逞强好胜的他一直郁郁寡欢。现在敌人居然送上门来,他自然十分兴奋,赶紧催动自己的全军将士追了上去。

罗马军的布阵如下:最前面是三个骑兵大队,每队大约120人;然后是6个独立步兵大队,每队大约500人;然后是数十名军号手和数百名弓箭手;再往后,就是三个列成方阵的军团,每个军团有重步兵6000人,并携带55门当时最强大的远程射击武器——弩砲;在三个军团的中央,骑在高头大马上的,便是威风凛凛的瓦鲁斯总督本人,他的司令部参谋人员及卫队簇拥在他周围;在兵团两翼掩护的是一些来自日耳曼、色雷斯和非洲的轻骑兵,殿后的则是随军家属、后勤人员、医生、厨师、奴隶等。全军总兵力约有25000人,包括重步兵18000人,轻步兵3000人,弩砲165门,相当于那时罗马帝国常备野战军总兵力的十分之一。沿着条顿堡丘陵北麓林间大道前进没多久,罗马军的左方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石灰岩山包,而右方则出现了一片广阔的沼泽,它们之间相距只有几百米。25000罗马人只得摆开一字长蛇阵,在茂密的灌木丛中穿行,首尾相距达5000米之长。树丛越来越密,丘陵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泥泞,因为天开始下雷雨了,响亮的雷声、雨声、风声汇聚在一起,怎么听怎么像是两军人马在激烈地厮杀。一般说来,雷雨总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但这次却不然。几个钟头过去了,敌人没有找到,阿米尼乌斯的部队也不知道去哪里了,而罗马将士们却全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受气候影响,他们垂头丧气、精疲力竭地走着,但绝不会想到,全日耳曼尼亚的七万多名反罗马武装力量,此时此刻正像猎人一样,埋伏在他们身旁的那些灌木丛和丘陵后面,等着他们这些猎物走进陷阱的最深处。

▌王晓明、罗三洋绘制

在敌国留学多年的阿米尼乌斯早已琢磨透了双方军队的优缺点。罗马军队身着坚固的铠甲,手拿沉重的盾牌,列成紧密的方阵,加上弩砲的掩护,势必行动迟缓,并需要较为开阔的战场。日耳曼军队缺少铠甲,盾牌又小又轻,行动迅速,喜欢各自为战,不习惯排什么阵型,所以也不需要开阔的战场。因此,对日耳曼军队来说,围攻罗马军堡垒是最为愚蠢的战术,其次是和对方在广阔的草地上野战,而最佳方案就是在地形狭窄的密林中伏击他们。巨大的罗马盾牌在此很容易被灌木卡住,长矛和弩砲在近距离格斗中发挥不了威力,沉重的铠甲更使他们行动迟缓,从而成为日耳曼标枪的活靶子。公元9年9月9日,条顿堡森林上空的暴风骤雨,更是帮了日耳曼军队的大忙。不幸的罗马士兵们直到日耳曼人杀到眼皮底下,才发现敌人的存在,此时再拿起武器并列阵,已经太晚了。从雨雾中冲出的无数日耳曼人像蚂蚁攻击长蛇那样,先是把首尾相距达5000米的罗马大军迅速分割成上百段,然后再慢慢地一口一口吃掉。许多走投无路的罗马将士逃入沼泽,被无情的泥潭全部吞没。在双方持续激战了两天一夜之后,55岁的瓦鲁斯总督看到大势已去,于10日傍晚和部分高级军官一起用宝剑自杀身亡。但他们属下的抵抗还没有完全停止,直到11日中午,战斗才终于以大部分罗马将士阵亡的结局告终。瓦鲁斯的首级在各个西日耳曼部落中旅行了一遍之后,被马可曼族国王马罗伯德送回罗马安葬。而他下属的尸体则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上:两万多颗头颅被悬挂在条顿堡森林大道两侧的树梢上,直到离战场50千米外的地方,都能发现他们被剥得精光的尸体。这里是欧洲被研究得最彻底的古代战场,直到1988年,一个英国考察队还在此处挖掘出大量的武器、数百枚银币,以及一些罗马军人、战马、骡子的骨架。

▌条顿堡森林战役复原图

时至今日,阿米尼乌斯(赫尔曼)依然被誉为日耳曼民族的解放者,“赫尔曼”也成为德国最常见的男人名字之一。马丁·路德曾经满怀敬意地说:“我从心底爱这位赫尔曼。”在条顿堡森林深处,矗立着他高达53.46米、手举利剑的青铜雕像。它自公元1838年开始建造,直到1875年才竣工,前后共耗时37年。在此期间,普鲁士国王 威廉一世在色当会战中俘虏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并在巴黎加冕为德意志皇帝,由此开始了日耳曼地区新的辉煌。

▌在条顿堡森林战场上出土的罗马重骑兵面具

自古以来,阿米尼乌斯便被奉为德意志民族最伟大的英雄之一,倘若没有他指挥的条顿堡森林战役,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必将被完全改写:罗马帝国可能会统一整个欧洲,民族大迁徙即使仍然会发生,其过程和结局也肯定将和后来的截然不同。罗马军团自公元前53年的卡雷惨败之后不可战胜的神话,至此宣告结束;第17、18、19军团由于损失太大,其番号被视为极不吉利而遭永久废除,此后这一废除惨败部队番号的规矩便成为欧洲军队的惯例。(www.xing528.com)

条顿堡森林战役是奥古斯都皇帝一生中最惨痛的失败,在得知这不幸的消息后,他一连几个月不理发、不刮胡须、不洗脸,还经常像个丢失了心爱玩具的孩子那样,反反复复地对着空中喃喃自语:“瓦鲁斯,瓦鲁斯,把我的军团还给我!”从此,这句话成为后世欧洲君主战败后的口头禅。

▌在条顿堡森林阵亡的罗马第18军团百夫长凯利乌斯的墓碑

不过,奥古斯都的失态只是暂时的。很快,皇储提比略带了6个军团去增援莱茵战区。连同当年被瓦鲁斯留在那里的两个军团,罗马帝国总兵力的四分之一都聚集在此。提比略不愧是久经沙场的常胜将军,他的战术细致而谨慎,不急于求成,先巩固住莱茵河两岸,然后再逐步向前推进,积小胜为大胜。公元12年,他被召回罗马,得到了凯旋式和胜利勋章的荣誉。然而,日耳曼 尼亚行省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在事实上独立。当地的新任总督是提比略的侄子、日耳曼人的第一位征服者德鲁苏斯之子日耳曼尼库斯,他也是前任总督瓦鲁斯的儿女亲家。这位与阿米尼乌斯同龄的年轻将领要比其叔父大胆得多,公元14年,他从今莱茵河口出发,经海上入威悉河,逆流而上,深入敌境,在次年夏天以万分沉痛的心情凭吊了条顿堡森林战场,并掩埋了部分早已化为白骨的尸体。此后,他更加猛烈地向敌人进攻,终于在公元17年5月26日于安格里瓦尔沃战役中为瓦鲁斯报了仇:由于岳父塞格斯特斯的临阵背叛,阿米尼乌斯在兵败后只身逃走,他的妻子图斯聂尔妲和儿子图梅利库斯都被俘虏,瓦鲁斯麾下三面罗马军团鹰旗中的两面也被缴获。不过,奥古斯都已经听不到这胜利的消息了,这位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于公元14年8月19日在诺拉城与世长辞,因安格里瓦尔沃大捷声誉鹊起的提比略成为第二任罗马皇帝。在不知不觉中,他也开了个恶劣的先例:从此之后,莱茵河前线的将领频繁地被士兵们拥立为皇帝,原因很简单:为了抵御日耳曼人的入侵,那里云集着全帝国最精锐的军团。

▌阿米尼乌斯像

▌提比略像

作为一位日耳曼专家,提比略深知在那里作战是多么得不偿失:当地湿冷的气候不适合罗马人定居,也没有什么值得开发的自然资源,征服它却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在安格里瓦尔沃战役之后,日耳曼尼库斯被立即调往西亚,并在两年后神秘地死在那里。很多人说,提比略一直在嫉妒自己这位侄子的军事才华,并应该为他的死负责。不管怎样,提比略即位后在日耳曼尼亚执行的新战略相当成功。他敏锐地看到,罗马帝国真正的危险不在于日耳曼部落的独立,而在于它们的统一。

▌图斯聂尔妲被俘

公元30年春天,拿撒勒人耶稣因为被族人指控为打算背叛罗马帝国,自立为犹太王,而被钉死在各各他的十字架上。6年之后,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消灭蜀帝公孙述,重新统一了中国。又过了一年,也就是公元37年的3月17日,提比略皇帝病逝,他的养孙、日耳曼尼库斯之子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日耳曼尼库斯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三位皇帝,世称“战靴”——卡里古拉。同年,在意大利北部重镇拉文纳城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孤独地走完了人生中最后的旅程,他就是马可曼国王马罗伯德。

▌日耳曼尼库斯像

拉文纳城始建于公元前49年,不久后被奥古斯都皇帝加固为全意大利最坚实的堡垒:他把城北的波河水引到城南,使得它在南北两面被这条“意大利河流之父”所包围。城东是深不可测的亚得里亚海,而城西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沼泽,其中只有一条小路可供进出,狭窄得连两匹马并行都不允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这还不算,每当波河涨潮时——这是常有的事,全城就成为一座汪洋之中的孤岛,没有船只,外人根本无法接近它。虽然它很适合防御,但居住起来却非常不舒服:城内遍地都是黝黑的泥浆,连一口像样的井都没有,卫生状况极差,常常流行恶性疾病。就是这么一座集脏、乱、差于一体的堡垒,因为易守难攻,在300多年之后,却成为全欧洲最炙手可热的焦点城市,外面的人拼着命也要进去,而里面的人却死活也不肯出来。整整18年来,曾经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马罗伯德国王,一直在这座比监狱还像监狱的城市里,过着与世隔离的悲惨生活。此时此刻,他万念俱灰的心中,也许正在感谢死神的召唤吧。

马罗伯德的早年生活和阿米尼乌斯如出一辙:作为蛮族领袖的儿子,他以人质的身份在罗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长大后回到祖国,并于公元前9年继承了马可曼族的君位。马可曼族是古斯维比人的一支,在公元前1世纪定居在今法兰克福附近的美因河流域。即位之初的马罗伯德很不走运:罗马将军德鲁苏斯为了征服所有的西日耳曼人,向他的民族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马罗伯德见势不妙,就三十六计走为上,带着族人向东撤退了。他们一直跑到易北河的发源地波希米亚,这里是东、西日耳曼人之间的缓冲区,当时人口还不多,属于所谓的政治真空地带。马可曼族仗着自己人多势众,顺利地把这里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们连战连胜,其势力范围南抵阿尔卑斯山脉,北至苏台德山脉,西起巴伐利亚高原,东达喀拉巴阡山脉,伦巴第人、汪达尔人、鲁吉人、查特人、塞姆侬人、夸狄人等周边地区的日耳曼民族全部称臣纳贡,马可曼族俨然成为中欧霸主。马罗伯德见此处山高皇帝远,便正式划疆域,定法律,自称国王,建立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日耳曼王国。当时罗马帝国的日耳曼尼亚总督提比略知道自己鞭长莫及,于是也就顺水推舟地承认了马罗伯德的国王身份,并和他结成了同盟。

条顿堡森林战役之后,切鲁斯克族威震四方,连易北河以东的许多东日耳曼民族都遣使朝见阿米尼乌斯,表示恭顺之意。只有马罗伯德自以为是罗马的盟友,不肯有所表示,他的那些附属民族因此也都动摇观望。阿米尼乌斯此时正要乘胜前进,联合所有的日耳曼民族,一举把罗马人赶过莱茵河,占领全高卢,见马可曼王国居然没有加入自己的统一战线的意思,心里自然恼火。他于是派人给马罗伯德送去了瓦鲁斯总督的首级,表明自己希望双方结盟,讨伐罗马侵略军,共分高卢之意。但如果不能蒙马罗伯德恩准的话,他就只得先安内,后攘外了。偏偏此时提比略也派来使团,卑辞厚礼地请求马罗伯德,看在双方多年友谊的份上,不要落井下石。马罗伯德深知,此时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自己必须得罪其中的一方。几经权衡,他认为罗马毕竟是老牌强国,阿米尼乌斯只不过是个走运的暴发户,一场战役的胜负并不足以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何况在危急时刻背弃盟友,又是不道德的事,于是决定保持和罗马的同盟,并把瓦鲁斯的首级交给了提比略使团。阿米尼乌斯闻报大怒,调动全部兵力,东下攻击马可曼王国,马罗伯德也召集伦巴第、汪达尔、夸狄等族联军迎战。双方旗鼓相当,从公元14年初一直打到公元16年底,依然不分胜负。日耳曼尼库斯当机立断,乘虚而入,偷袭切鲁斯克族的大后方,这才得以在安格里瓦尔沃战役中把阿米尼乌斯打得惨败。但马可曼王国此时也早已精疲力竭,日耳曼尼库斯撤兵之后,双方整军再战。这次阿米尼乌斯大获全胜,而提比略许诺的救兵却迟迟不到,各附属民族纷纷转而投靠阿米尼乌斯,一度强大的马可曼王国瞬间土崩瓦解。国民无不埋怨马罗伯德的外交决策失误,沮丧的贵族们在公元19年发动政变,众叛亲离的马罗伯德只得落荒逃往意大利,被提比略安置在拉文纳城,靠难民救济粮度过余生。阿米尼乌斯在公元21年被自己的亲属谋杀,马可曼民族因此得以幸存下来,他们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死灰复燃。

▌日耳曼尼库斯装殓条顿堡战场上罗马军人的遗骨

▌马可曼族武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