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企业会计的对象与会计恒等式
一、企业会计的对象
要了解会计的对象,首先要弄清资金在企业的运动过程。
(一)企业资金的运动过程
任何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来源,以此来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里以制造业为例,说明资金在企业运动的主要过程。如图1-7所示:
图1-7 企业资金运动的基本过程
从图1-7可见,资金在企业的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的运用和资金的退出三个主要环节。
1.资金的筹集
在中国,企业要申请开业,必须具备国家法律规定的各类公司相应的法定资本的最低限额,也就是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本金。投资人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无形资产作价出资,这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由此形成了投资人的权益——所有者权益。企业在收到法定资本的最低限额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借贷方式筹集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由此形成了债权人的权益——负债。投资人的投入资本和企业借入资金构成了企业的初始资金来源,这些资金来源形成了企业的全部资产。
2.资金的运用
在这里,资金的运用,这里指的是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企业为了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进行生产准备,用所筹集的资金购建厂房、生产设备,形成各种固定资产;要购买各种原材料、燃料等生产物资,形成企业的存货储备;要招聘、培训员工,开始产品生产活动。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消耗各种材料物资、计算固定资产磨损的折旧费、支付人工费及其他费用,这些生产费用形成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产品加工完成后要验收入库,形成库存商品储备。在销售过程中,发生运输、广告等各项销售费用,同时收回货款,取得收入。在此过程中收回的资金,不仅可以补偿产品生产费用支出,同时产生了资金增值,其中大部分又会重新投入到下一个生产经营循环中去。在资金的循环和周转的过程中还会发生企业与购货单位、销货单位的货款结算关系,与税务部门的税务结算关系,与员工之间的工资结算关系,以及与有关单位之间的劳务结算关系,等等。
3.资金的退出
企业获得的收入,扣除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后,形成企业的利润,即企业的资本经过一个生产经营循环而产生的增殖。这部分增量资本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提取公积金储备后,可以向投资者分配。这样,企业交纳的税款、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以及偿还的借款等资金就退出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而其余的资本将进入下一个生产经营循环。
综上所述:会计的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主要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资金运动。
(二)企业会计的对象及会计要素
根据资金运动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通过一系列的经济业务活动过程,将资金的形态不断予以转化,其中对应的每一项具体的经济业务就是会计的对象。在资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就是对资金运动中的各项具体经济业务的基本分类,称为会计对象要素,也称为会计报表要素或会计要素。即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由于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所以会计要素是主观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国家可以有不同的会计要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六大会计要素,即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财务成果的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分述如下。
1.资产
(1)资产的特征。
①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例如,企业有购买某存货的意愿或者计划,但是购买行为尚未发生,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因此而确认存货资产。再如甲企业和乙施工单位签订了一项厂房建造合同,建造合同尚未履行,即建造行为尚未发生,因此不符合资产的定义,甲企业不能因此而确认在建工程或者固定资产。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这一特征在资产定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资产应为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企业享有资产的所有权,通常表明企业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通常在判断资产是否存在时,所有权是考虑的首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即企业并不享有其所有权,但企业控制了这些资产,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符合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如果企业既不拥有也不控制资产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就不能将其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如,某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项固定资产,尽管企业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如果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企业控制了该资产的使用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应当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
③资产预期会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或者是可以转化为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减少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形式。
资产预期能否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例如,企业采购的原材料、购置的固定资产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制造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对外出售后收回货款即为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的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如,某企业在2008年末盘点存货时,发现存货毁损100万元,企业以该存货管理责任不清为由,将毁损的存货计入“待处理财产损失”,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流动资产予以反映。因为“待处理财产损失”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应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一项资产。再比如,企业为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理论依据就是资产是否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计提减值准备的部分是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不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所以要计提减值准备,使其账面价值减少。
④资产是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的。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其价值必须是可以用货币能够可靠计量的,不能用货币计量的资源,如人力资源,还不能作为企业资产入账。
(2)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概率在50%以上)流入企业;
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3)资产的分类。
资产按其流动变现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等。
实例分析
1.【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资产会计要素定义的是()。
A.委托代销商品 B.委托加工物资
C.待处理财产损失 D.尚待加工的半成品
【答案】C
【解析】选项C,待处理财产损失,在期末企业编制报表前要处理完毕,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定义。
2.【多选题】下列各项中,企业能够确认为资产的有()。
A.经营租出的设备B.经营租入的设备C.委托代销的商品D.融资租入的设备
【答案】ACD
【解析】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选项A属于企业的资产;选项B是企业并不能拥有或控制的,不属于企业的资产;选项C属于企业的资产;选项D是企业实质上控制的,属于企业的资产。
2.负债
(1)负债的特征。
①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如:某企业向银行借款1500万元,即属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负债;企业同时还与银行达成了2个月后借入2000万元的借款意向书,该交易就不属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应形成企业的负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或有负债在符合很可能条件时也可以确认为负债(预计负债)。
②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也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只有企业履行义务是以牺牲企业经济利益为代价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如果不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产形式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形式偿还;将负债转为资本;举新债还旧债;等等。
③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负债必须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它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中,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这里所指的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其中法定义务是指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通常在法律意义上需要强制执行。例如,企业购买原材料形成的应付账款,企业向银行贷入款项形成借款,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当交纳的税款等,均属于企业承担的法定义务,需要依法予以偿还。推定义务是指根据企业多年来的习惯做法、公开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义务,这些义务也使有关各方形成了企业将履行义务解脱责任的合理预期。例如,某企业多年来制定有一项销售政策,对于售出商品提供一定期限内的售后保修服务,预期为售出商品提供的保修服务就属于推定义务,应当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
(2)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
(3)负债的分类。
负债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类。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的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预计负债等。
3.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含义。
所有者权益也称股东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剩余权益。其实质就是企业从投资者手中所吸收的投入资本及其增值,同时也是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本钱”。所有者权益是表明企业产权关系的会计要素,与负债要素有着本质区别,即:负债是要定期偿还的,但所有者权益则不能随意抽走。
(2)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①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否则企业是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的;
②企业破产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③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3)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所有投入企业的资本,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被计入了资本公积,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下反映。所以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股本)和资本公积。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主要是计入资本公积的情况。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利得和损失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是指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以及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主要是指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金额)。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份额而增加或减少的资本公积等。
实例分析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的有()。
A.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
B.变卖固定资产的净损失
C.出售专利权的净收益
D.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日公允价值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
【答案】AD
【解析】选项B,计入营业外支出,属于计入利润的损失;选项C,计入营业外收入,属于计入利润的利得。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除所有者投入资本之外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1)收入的特征。
①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相区分,因为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计入利得。
②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二者兼有之。例如,企业销售商品,应当收到现金或者在未来有权收到现金,才表明该交易符合收入的定义。
③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属于收入的本质)。收入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但是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并不都是收入。
(2)收入的确认条件。
收入的确认包括销售商品的收入、提供劳务的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的收入。
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
②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③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知识链接
1.收入与利得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最终都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并均为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而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区别:收入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利得是在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2.收入与利得的构成
①收入要素包括:主营业务收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获得的日常收入)、其他业务收入(附属业务获得的利益流入)、投资收益(对外投资可取得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溢(交易性变动形成的收益)。不包括为客户代收的款项,原因是未形成本企业经济利益的真正流入。
②利得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如前所述;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偶然利益流入,如企业处置的非流动资产、期末财产盘盈、获得罚款、接受捐赠、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批准转销的应付帐款等业务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
实例分析
【多选题】
下列各项收到的款项中,属于“收入”的有()。
A.出租无形资产收到的租金 B.销售商品收取的增值税
C.出售原材料收到的价款 D.出售无形资产所有权收到的价款
【答案】AC
【解析】选项A出租无形资产收到的租金属于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选项B收取的增值税属于代收的款项不属于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选项C出售原材料收到的价款等同于销售商品取得的价款;选项D出售无形资产所有权收到的价款不属于日常活动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所以不是收入。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费用的特征。
①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这些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的界定相一致。因日常活动所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销售成本(营业成本)、职工薪酬、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等,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为损失。
②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如:某企业用银行存款400万元购买生产用原材料,该购买行为尽管使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了400万元,但并不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它使企业增加了另外一项资产(存货)。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应当将该经济利益的流出确认为费用。再如:某企业用银行存款偿还了一笔应付账款1000万元,该偿付行为尽管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1000万元,但是该流出并没有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而是使企业负债(应付账款)减少了,因此不应将该经济利益的流出作为费用予以确认。
③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最终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其表现形式包括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流出或者消耗等。鉴于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而该经济利益的流出显然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抵减项目,因此不应确认为费用,应当将其排除在费用的定义之外。
(2)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①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②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③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知识链接
1.费用与资产的关系:资产是费用的储备状态。例如,计入当期损益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和原材料领用等都是资产转化成的费用。
2.费用与成本的关系:会计要素的“费用”是广义概念,具体核算时包括成本和期间费用,成本为费用的对象化,费用中能够对象化的部分形成产品的制造成本,不能够对象化的部分则形成期间费用。即费用包括成本,成本一定是费用,费用不一定全是成本。
3.费用与损失的关系
(1)费用与损失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并均为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关而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区别:①费用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损失是偶发的,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②费用与收入之间存在内在的配比关系,而损失与利得则不存在此关系。
(2)费用与损失的构成。
①企业的费用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常性活动引发的销售成本)、其他业务成本(附属业务引发的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营业活动负担的相关税费)和期间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
②损失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与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如前所述;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主要包括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偶然利益流出,如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盘亏损失、罚款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自然灾害引发的非常损失等。
6.利润
(1)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其金额取决于收入与费用、直接记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与损失金额的计量。
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则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滑了。因此,利润往往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
(2)利润的构成。
①营业利润=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损益。
②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③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如图1-8所示:
图1-8 企业利润的构成
知识链接
1.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不同于企业会计要素,它共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2.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会有区别,例如,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行政事业单位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三)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的含义与分类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而这六项会计要素仍显得过于粗略,难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因此还必须对会计要素作进一步的分类,这种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类的项目,我们称之为“会计科目”。如图1-9所示:
图1-9 会计科目的分类
《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会计科目的分类方法如图1-10所示:
图1-10 会计账户的分类
《企业会计制度》与《会计学》教材对会计科目分类方法的不同之处是:
①《企业会计制度》将利润类归并入所有者权益类;
②《企业会计制度》将收入类与费用类的一部分合并为损益类;
③《企业会计制度》将费用类的一部分独立为成本类。
知识链接
最新会计科目表
2.会计账户的含义
会计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如图1-11所示:
图1-11 会计账户的结构
3.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1)相互联系。
①会计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账户的名称。
②反映的经济内容(会计要素)相同。会计科目规定了核算的内容及方法;会计账户则可用以具体反映特定的经济内容。如图1-12所示:
图1-12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2)相互区别。
①外表形式不同:会计账户必须具有一定的格式,会计科目则没有。
②发挥作用不同:会计账户是用来具体记录经济业务的工具(手段),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所形成的项目(标志)。
如果我们说银行存款是会计科目,则只说明我们为企业存入银行的款项这种资产要素起的一个名称叫银行存款;如果我们说银行存款是一个会计账户,则不仅反映企业在银行存入的款项这种资产要素的内容,还要反映银行存款这种资产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减发生额和期末的余额是多少的问题。
二、会计恒等式
会计恒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式或会计方程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而形成的恒等式。它包括静态与动态两个平衡式。
(一)静态恒等式
众所周知,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这些资产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分布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资产要么来源于债权人,从而形成企业的负债;要么来源于投资人,从而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由此可见,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同一价值运动的两个侧面,就如同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样,一个是来龙,一个是去脉,二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企业的“家底”是什么、有多少以及这些“家底”从哪来、分别来自于多少。因此,这两个方面之间,必然存在数量上的相等关系,这是由经济业务内容记录的本质决定的,也就是说:资产和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的权益)实际上是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在同一时点上所表现的不同形式。资产表明的是资源在企业的存在和分布的形态,而权益表明的是资源取得和形成的渠道。资产来源于权益,二者必然相等。这种经济业务记录的本质决定了企业无论每天发生怎样复杂多样的经济业务,无论引发各会计要素怎样的增减变动,都不会影响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如图1-13所示:
图1-13 静态恒等式
实例分析
下面举例来说明这种恒等关系。
1.经济业务发生引起等式两边金额同时增加,增加的金额相等,变动后等式仍然保持平衡。
【例题】A企业收到B投资者追加的投资500000元,款项存入银行。
这项经济业务使A企业银行存款这项资产增加了500000元,同时也使等式右边的A企业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本增加了500000元,因此并没有改变等式的平衡关系。
2.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两边金额同时减少,减少的金额相等,变动后等式仍保持平衡。
【例题】A企业用银行存款偿还了所欠B企业货款20000元。
这项经济业务使A企业的资产银行存款减少了20000元,同时也使A企业的应付账款负债减少了20000元,等式两边同时减少了20000元,恒等关系依然成立。
3.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左边即资产内部的项目此增彼减,增减的金额不变,等式仍保持平衡。
【例题】A企业用银行存款80000元购买了10台电脑,已交付使用。
这项经济业务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了80000元,但同时银行存款也减少了80000元,也就是说企业的资产内部发生增减变动,但资产总额未改变,恒等关系依然成立。
4.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右边负债或所有者内部项目此增彼减,或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的金额相同,变动后等式右边的总额不变,等式仍然保持平衡。
【例题】①A企业向银行借入100000元直接用于归还拖欠的货款。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A企业的短期借款这种负债项目增加了100000元。即负债内部项目发生增减变动,但负债总额不变。
②A企业经批准同意以资本公积金10000000元新增实收资本。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使得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项目资本公积减少了10000000元,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另一项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实收资本增加了10000000元,即A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内部项目发生增减变动,但所有者权益总额不变。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第一,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恒等关系。
第二,经济业务的发生只影响会计等式一方要素发生或增或减变化,双方总额不变,等式保持平衡。
第三,经济业务的发生影响会计等式双方要素发生同增或同减变化,双方总额或增或减,但等式仍保持平衡。如图1-14所示:
图1-14 经济业务的发生影响会计等式的九种类型
(二)动态恒等式
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在一定期间内实现了收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成本费用,两者相抵后,形成了企业的损益。如果收入大于成本费用,则产生了利润;如果收入小于成本费用,则形成了亏损。所以出现了第二个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不包括利得,费用也不包括损失,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适当的调整后才等于利润。如图1-15所示:
图1-15 动态恒等式
(三)扩展恒等式
1.扩展会计等式的形成过程分析
将两个等式合并: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由于“利润”可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化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将上式移项即成: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2.对扩展会计等式的理解
资金两个不同侧面的扩展——资金存在形态与资金来源渠道。如图1-16(1)所示:
图1-16(1) 扩展恒等式
等式双方是在数量增加基础上的新的相等。如图1-16(2)所示:
图1-16(2) 扩展恒等式
静态恒等式揭示了企业期初会计要素间的平衡;动态恒等式揭示了企业在会计活动期间会计要素间的平衡;扩展恒等式则揭示了企业会计期间终了时各会计要素间的平衡关系。它们是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要素构成了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形式,收入、费用、利润要素构成了企业利润表的形式。
§1.3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假定。因为这些设定都是以合理推断或人为规定而做出的,故称之为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虚构设想,而是在长期会计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和总结形成的,是对客观情况合乎事理的推断。这些假设是会计工作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设计和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只有规定了这些会计假设,会计核算才能得以正常进行下去。结合我国实际,我国企业会计假设共有四种。
一、会计主体假设
(一)会计主体定义
会计主体强调的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例如,甲所有者投资A企业,则A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就是A企业的资金运动。至于甲所有者投资到其他企业的相关核算,不属于A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的范围。
(二)会计主体假设的意义
首先,明确了核算的空间范围,解决了会计核算谁的经济业务、为谁记账的问题。
其次,这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假设和全部会计质量要求原则建立的基础。如图1-17所示:
图1-17 会计主体假设
(三)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
法律主体是指在法律上具有法人资格。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法人一定要进行独立核算,提供独立的财务报告,即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但是,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单独提供会计报告的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具体表现如下。
①企业中的分公司、事业部等需要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单独提供会计报告,但它们不是法人主体。
②独立核算的公司车间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不是法人。
③基金管理公司独立核算的基金,属于会计主体,但不是法人。
④对于企业合并形成的集团,其中的母公司是一个法人,子公司也是一个法人,但将母公司和子公司看做整体的集团不是法人。
二、持续经营假设
(一)持续经营的定义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比如企业购入一项固定资产,按照50年的预计年限计提折旧,这种情况就是假设企业在未来的50年不会破产,即假设持续经营。如图1-18所示:
图1—18 持续经营假设
(二)当企业的持续经营出现问题时如何处理
持续经营假设并不否定企业的自然消亡,并不是说企业就不会破产,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此时应转为破产清算会计处理,破产清算会计是非持续经营下的财务会计。
三、会计分期假设
(一)会计分期的定义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如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划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核算方法。如图1-19所示:
图1-19 会计分期假设
(二)会计年度和中期报告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财务报告分为会计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会计年度一般是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的。例如,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反映的期间就是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
中期报告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如上市公司编制的半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就是典型的中期报告。
(三)会计分期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表现
会计分期表现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核算方法。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需要说明的是,其他计量单位如劳动量度、实物量度等在会计核算中也要使用,只是不占主体地位。如图1-20所示:
图1-20 货币计量假设
在我国,要求企业对所有经济业务均采用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我国会计法明确提出,企业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货币计量假设也是以币值稳定假设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因素,就需要用特殊的会计原则,如物价变动会计来处理相关经济业务。
五、会计记账基础假设
2007年1月1日起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记账基础为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要区分两类活动:一类是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一类是事业活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即企业以收入的权力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也就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而不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是否在本期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其核心思想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会计期间的收支和损益。
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种与权责发生制相反的会计计量方法——收付实现制。所谓收付实现制是指完全以款项的实际收付日期为基础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又称现金制。两者在会计确认方面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会计期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权责发生制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企业确认了收入,但实际还没有收到款项,即利润表中反映的当期实现的利润很多,但有可能破产;再比如企业没有收到客户的款项,但利润表中有收入,所以要交纳税金。现金流量表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弥补了企业会计记账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缺陷。
§1.4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企业财务会计由于需要服务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保护投资者及社会公众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及其稳定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就迫切需要一套被社会公认的统一的“游戏规则”,即会计原则来规范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准则应运而生,其核心是通过规范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内容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根据我国2007年度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有两个层次,八个要求。
一、首要的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
(一)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也称客观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原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试想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势必无法满足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等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进行决策的需要,甚至会出现错误的决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会计实务中,有些数据只能根据会计人员的经验或对未来的预测来计算,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问题。不同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计量结果,但是会计人员应当在统一标准条件下将误差降到最低程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企业会计核算要求可靠性,但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也就是不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完全与客观事实保持一致,而只要可靠就可以。因为某些事项即使花费很大代价将会计核算与客观事实保持一致,对报表使用者来说也可能是无用的。
(二)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也称有用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将可靠性、相关性信息质量要求与财务报告目标结合,两者的关系为:决策相关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相关性;受托责任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可靠性。
可靠性、相关性是整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最重要的两个要求,由财务报告的目标而引申出。历史成本计量符合可靠性,但并不一定符合相关性。
(三)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也称可理解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模糊不清、晦涩难懂,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可理解性实际是当今会计面临的重大问题,怎样将专业的会计信息提供给社会大众、非财会人员,使之对其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财务报告中不仅仅包括表内信息,还包括大量的文字说明,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因为会计信息批露的目的在于使用,只有清楚易懂的反映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关系的信息才能被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所用,它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重要要求。因此,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尽可能做到传递表达易被人理解的会计信息,而要求使用者设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增强理解会计信息的能力。如图1-21所示:
图1-21 明晰性原则
(四)可比性原则
为了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变化趋势,使用者必须能够比较本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从而对自身的各时期业绩作出评价。同时为了评估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找到行业差距,也必须要求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因此就产生了对会计方法选择的可比性原则要求。它有两层含义。
1.横向比较
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会计准则是会计语言的语法,而会计语言就是为了使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如图1-22所示:
图1-22 可比性原则(横向可比)
2.纵向比较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这并不是说企业会计政策绝对不能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进行变更的。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例如,鉴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从2007年始存货的核算方法由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这属于有关法规的变化要求企业改变会计政策,而不属于违反可比性原则。再如,鉴于某项专有技术已陈旧,将其价值一次性摊销,这属于改变会计政策后能够更恰当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没有违反可比性原则的要求。我们提出可比性原则要求是为了杜绝滥用会计政策,如鉴于企业利润计划完成情况不佳,企业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加速法改为直线法就属于滥用会计政策,违反了可比性要求。如图1-23所示:
图1-23 可比性原则(纵向可比)
二、次要的质量要求: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中的“实质”指的是业务的经济本质真相,“形式”指的是业务的表层法律形式。该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果企业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么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如实反映经济现实和实际情况。
如前面所提到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确认问题。对于融资租赁,若承租人控制了租赁资产的大部分使用年限,从法律形式的角度看,承租人没有购买该资产,所以不能作为承租人的资产核算,但从实质的角度看,承租人占用了大部分的使用权,所以应该作为承租人的资产核算。该业务就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再如企业售后回购业务问题也体现了这一原则的应用。售后回购是指企业将某项资产出售给其他单位,在出售方已经收到了价款,并且已经办理了相关资产划转手续的同时,签订书面或口头协议,约定在将来的特定时期,以特定价格无条件将货物购回(事实上这也是购货方购买货物的前提)。在货物购回之前,从法律形式上讲,资产划转手续已经办理,货物的所有权已经转移给了购货方。但从经济实质上讲,由于补充协议规定了出售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必须购回所出售的商品,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购货方,出售方实质上仍然要承担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而且出售商品时往往会出现售价高于商品实际价值的情况,若将其确认为收入将导致企业利润虚增。因此,虽然该项交易形式上产生了一笔销售收入,但从交易的实质上看,售后回购只是企业的一种融资行为,并不能将其确认为销售收入。
对于合并报表,母公司和子公司都是法人,但它们组成的集团不是一个法人,但实质它们是一个整体,所以要编制合并报表,该业务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其他应用诸如收入的确认、关联方的判断、权益法核算、售后回租等。如图1-24所示:
图1-24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二)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对那些对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会计信息应单独披露,对于不重大的次要业务应简化核算或合并反映。之所以强调该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考虑了会计信息的效用和核算成本之间的比较。企业经济业务繁杂,要将所有零散经济数据全部转化成报表中详细罗列的数据,不但没必要,而且还会冲淡重点、影响决策。企业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则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如企业实物财产分为存货和固定资产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如图1-25所示:
图1-25 重要性原则
(三)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时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通常的做法是,应合理适度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但不预计可能产生的收益和高估资产的价值。遵循这一原则,可使本期产生的损失不致递延至下期反映,增加下期负担,从而使各期的经营成果更加真实。例如,企业对其所持有的资产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企业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企业对或有事项很可能流出的经济利益,符合条件情况下确认预计负债;等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的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应用谨慎原则时企业应对存在的经营风险加以合理估计,过分夸大收益与风险都是滥用谨慎原则的体现。如图1-26所示:
图1-26 谨慎性原则
(四)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及时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企业年度财务报告在下年4月30日之前报出都符合及时性的要求。如图1-27所示:
图1-27 及时性原则
综上所述,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四个质量要求对问题的考虑是不全面的,是仅从某方面考虑的,所以称之为次要的质量要求。比如,一般实质重于形式是强调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但这并不是说法律形式不重要,而是说在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发生冲突时,更多地要考虑经济实质。谨慎性是要求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不能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这里的高估和低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就是真实,所以谨慎性只是强调了一个方面,其实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重要性一般是以金额的大小为依据判断,但其实一分钱和一千万元同样重要,因为如果少一分钱,报表也是无法平衡的。及时性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企业在下一年4月30日之前报出年度财务报表也是体现及时性要求的。
上述八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在实务中往往需要相互结合,权衡取舍。其目的是为了用财务报告将信息对外披露给使用者。
§1.5 会计的方法
一、基本含义
会计方法是反映、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二、基本内容
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如图1-28所示:
图1-28 会计核算方法
三、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组成
1.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指根据会计对象的特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科学地确定会计对象分类项目的过程,这是分类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的专门方法。如图1-29所示:
图1-29 设置账户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在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登记的专门方法。如图1-30所示:
图1-30 复式记账
3.填制和审核凭证
(1)是保证账簿记录正确、完整的方法。(www.xing528.com)
(2)是审查经济业务合理、合法性的方法。
(3)是会计人员的职责。如图1-31所示:
图1-31 填制和审核凭证
4.登记账簿
登记账薄是指按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分门别类地在账户的载体——账簿中记录的专门方法。如图1-32所示:
图1-32 登记账簿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归集一定计算对象上的全部费用,借以确定其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专门方法。如图1-33所示:
图1-33 成本计算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等查明财产的实存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方法。如图1-34所示:
图1-34 财产清查
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定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的方法。如图1-35所示:
图1-35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上述7个会计核算方法的关系如图1-36所示:
图1-36 会计核算方法的关系
说明:①日常经济业务发生后,先要取得合法凭证;②根据设置的账户,按复式记账方法登记账簿;③根据账簿记录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④期末,在账实相符的基础上编制财务报告。
本章小结:
本章内容涉及许多抽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需要反复的理解与领会。本章首先对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做了概述,概述了会计的含义、职能和作用。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六大会计要素的特征及分类;会计恒等式的理解与应用;四大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两大类八项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以及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与评价。
课后习题精编及提示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基本职能的是( )。
A.会计预算与考核 B.会计预测与决策
C.会计分析与评价 D.会计核算与监督
2.下列各项关于收入的提法中,正确的是( )。
A.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投资者投入资本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B.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投资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C.收入是企业在全部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投资者投入资本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D.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负债增加、与投资者投入资本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3.下列各项会计要素中,属于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是( )。
A.负债 B.资产 C.利润 D.所有者权益
4.不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 )。
A.所有者权益 B.负债 C.利润 D.资产
5.下列各项工作不以会计等式为理论基础的是( )。
A.复式记账 B.成本计算 C.编制资产负债表 D.试算平衡
6.下列各项资产中,不属于流动资产的是( )。
A.生产使用的原材料 B.生产使用的机器设备
C.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低值易耗品 D.预付的购货款
7.收入的特征不包括( )。
A.收入从日常活动中产生 B.收入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增加
C.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D.收入包括代收的增值税
8.企业以银行存款缴纳税金,该业务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为( )。
A.资产与负债同增 B.资产与负债同减
C.资产增加,负债减少 D.资产减少,负债增加
9.根据负债的基本特征判断,下列不是负债的是( )。
A.应付账款 B.预收账款 C.其他应付款 D.预付账款
10.下列有关会计主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企业的经济活动应与投资者的经济活动相区分
B.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的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
C.会计主体可以是盈利组织,也可以是非盈利组织
D.会计主体必须要有独立的资金,并独立编制财务报告对外报送
11.关于货币计量假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货币计量假设并不表示货币是会计核算中唯一的计量单位
B.货币计量假设假定货币的币值是基本稳定的
C.存在多种货币的情况下,我国境内的企业均要求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D.货币计量假设为历史成本计量奠定了基础
12.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 )要求。
A.相关性 B.可靠性 C.可理解性 D.可比性
13.企业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自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遵循的是()要求。
A.谨慎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可比性 D.重要性
14.甲公司对乙公司投资,占乙公司表决权资本的17%,乙公司生产产品依靠甲公司所提供的配方,并规定乙公司不得改变其配方,故甲公司确认对乙公司具有重大影响。此项业务处理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要求。
A.重要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谨慎性 D.相关性
15.甲企业2007年5月份购入了一批原材料,会计人员在7月份才入账,该事项违背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要求。
A.相关性 B.客观性 C.及时性 D.明晰性
16.下列各事项中,使负债增加的是( )。
A.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 B.用银行存款购买公司债券
C.发行股票 D.支付现金股利
1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企业收入要素范围的是( )。
A.销售商品收入 B.出租无形资产收入
C.债券投资取得的利息收入 D.接受现金捐赠收入
18.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列有关收入和利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收入源于日常活动,利得也可能源于日常活动
B.收入会影响利润,利得也一定会影响利润
C.收入源于日常活动,利得源于非日常活动
D.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利得不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19.关于损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损失是指由企业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B.损失只能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不能计入当期损益
C.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D.损失只能计入当期损益,不能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
20.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其会计计量属性是( )。
A.历史成本 B.可变现净值 C.现值 D.公允价值
21.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 )。
A.账户的左方 B.账户的右方 C.增加方 D.减少方
22.“生产成本”科目属于( )。
A.资产类 B.负债类 C.成本类 D.损益类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资产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有( )。
A.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B.被企业拥有或控制
C.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D.具有可辨认性
2.下列各项中,企业能够确认为资产的有( )。
A.经营租出的设备 B.经营租入的设备
C.委托代销的商品 D.融资租入的设备
3.下列各项收到的款项中,属于“收入”的有( )。
A.出租无形资产收到的租金 B.销售商品收取的增值税
C.出售原材料收到的价款 D.出售无形资产所有权收到的价款
4.下列各项中,能引起资产与负债同减的有( )。
A.支付现金股利 B.取得短期借款
C.盈余公积补亏 D.以现金支付职工工资
5.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职能的有( )。
A.进行会计核算 B.实施会计监督 C.评价经营业绩 D.预测经济前景
6.六项会计要素表现的会计等式包括( )。
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B.收入-费用=利润
C.期初+本期增加=期末+本期减少
D.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7.下列各项中,能使企业资产、负债总额同时减少的有( )。
A.支付应付债券利息 B.发行公司债券
C.用银行存款偿还前欠货款 D.宣告分配现金股利
8.下列经济业务中,会导致企业资产总额发生变化的经济业务有( )。
A.支付上期已入库的原材料价款20000元
B.支付本期应交增值税2000元
C.购入一批售价为5000元的原材料,货款已付(不考虑增值税)
D.预付货款10000元
9.下列各项资产中,企业能够确认为资产的有( )。
A.已经收到发票,但尚未到达企业的原材料 B.融资租出的设备
C.经营租入的设备 D.预付的货款
10.下列有关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的提法中,恰当的有( )。
A.该等式是企业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不同表现形式
B.该等式是企业在某一期间内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不同表现形式
C.该等式是复式记账的理论基础
D.该等式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11.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的出现,都是基于( )的基本假设。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12.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财务报告目标的有( )。
A.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B.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C.与同行业信息作比较
D.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
13.下列组织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的有( )。
A.合伙企业 B.分公司
C.股份有限公司 D.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
14.根据“可靠性”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做到( )。
A.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B.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
C.如实反映交易事项的真实情况 D.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完整
15.下列对可比性要求说法正确的有( )。
A.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B.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C.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D.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16.某工业企业的下列做法中,不违背会计核算可比性要求的有( )。
A.鉴于某项固定资产已经改扩建,决定重新确定其折旧年限
B.因预计发生年度亏损,将以前年度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全部予以转回
C.因客户的财务状况好转,将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由应收账款余额的30%降为15%
D.鉴于本期经营亏损,将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工程借款的利息支出予以资本化
17.下列各项中,体现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的有( )。
A.或有应付金额符合或有事项确认预计负债条件的,应将其确认为预计负债
B.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C.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D.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18.下列资产中,属于本企业资产范围的有( )。
A.经营租赁方式租入设备 B.经营租赁方式租出设备
C.融资租入设备 D.盘亏的存货
19.下列项目中,属于所有者权益来源的有( )。
A.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B.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C.留存收益 D.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
20.关于所有者权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B.企业的利得和损失可能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
C.所有者权益金额应单独计量,不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D.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21.关于利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B.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C.利润反映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
D.利润金额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的计量,不考虑利得和损失金额的影响
(三)判断题
1.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反映了企业一定期间的财务状况,它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 )
3.企业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属于收入。( )
4.资产与权益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在同一时点上的不同表现形式。( )
5.谨慎性要求企业尽可能低估资产、少计收入。( )
6.无论何种情况下,企业都应按照持续经营的基本假设选择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 )
7.企业对其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才可以在其使用年限内,按照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确定采用某一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
8.判断一项会计事项是否具有重要性,主要取决于会计制度的规定,而不是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所以,同一事项在某一企业具有重要性,在另一企业则也具有重要性。( )
(四)实务应用题
【资料】某企业本月份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1)支付上月份电费5000元;
(2)收回上月的应收账款10000元;
(3)收到本月的营业收入款8000元;
(4)支付本月应负担的办公费900元;
(5)支付下季度保险费1800元;
(6)应收营业收入25000元,款项尚未收到;
(7)预收客户货款5000元;
(8)负担上季度已经预付的保险费600元。
【要求】:(1)比较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异同;
(2)通过计算说明它们对收入、费用和盈亏的影响;
(3)说明各有何优缺点。
参考答案及提示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基本职能就两个,一个是会计核算,一个是会计监督。
2.【答案】B
3.【答案】C
【解析】收入、费用和利润属于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4.【答案】C
【解析】选项C利润属于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其他三个会计要素属于反映企业特定时点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5.【答案】B
【解析】复式记账、编制资产负债表、试算平衡都是以会计等式为理论基础的。
6.【答案】B
【解析】流动资产是指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原材料和低值易耗品属于存货,机器设备属于固定资产。
7.【答案】D
【解析】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可能表现为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代收的增值税将来需要交纳给税务部门,不属于企业的收入。
8.【答案】B
【解析】以银行存款缴纳税金涉及“银行存款”(资产)和“应交税费”(负债)科目,使得银行存款减少,同时应交税费也减少,所以使得资产与负债同减。
9.【答案】D
【解析】选项A应付账款是企业应向相关债权方支付的款项,属于负债;预收账款是企业预收购买单位的账款,具有负债性质;选项C其他应付款是企业经营活动以外的其他应付、暂收款项,属于负债;应该向相关债务方收取的款项,属于负债;选项D预付账款是企业预付给供货单位或供应劳务单位的款项,具有资产的性质。
10.【答案】D
【解析】选项D,当某一会计主体不能独立对外时,如独立核算的销售部门等,则无须对外报送独立的财务报告。
11.【答案】C
【解析】在多种货币存在的情况下,应确定一种记账本位币。我国境内的企业一般要求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也允许采用其他外币(如美元等)作为记账本位币,只是编制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12.【答案】A
13.【答案】B
【解析】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其所有权不属于租入方,也就是说在法律形式上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出租方,但从实质上看是租入方长期使用并取得经济利益,所以企业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要求按照自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对其计提折旧。
14.【答案】B
15.【答案】C
【解析】企业5月份发生的业务应在5月份及时入账。
16.【答案】A
【解析】选项B属于资产内部的一增一减,不影响负债;选项C会导致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不会影响负债;选项D会导致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不符合题意。
17.【答案】D
【解析】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选项D应计入到营业外收入,属于企业非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利得。
18.【答案】C
【解析】选项A,利得源于非日常活动;选项B,利得不一定会影响利润,比如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选项D,不管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还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最终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19.【答案】C
【解析】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的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两类。
20.【答案】C
21.【答案】C
22.【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
【解析】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答案】ACD
【解析】选项A属于企业的资产;选项B是企业并不能拥有或控制的,不属于企业的资产;选项C属于企业的资产;选项D是企业实质上控制的,属于企业的资产。
3.【答案】AC
【解析】选项A出租无形资产收到的租金属于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选项B收取的增值税属于代收的款项不属于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选项C出售原材料收到的价款等同于销售商品取得的价款;选项D出售无形资产所有权收到的价款不属于日常活动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所以不是收入。
4.【答案】AD
【解析】选项A会导致银行存款和应付股利同时减少;选项B会使得银行存款和短期借款同时增加;选项C使得所有者权益内部一增一减;选项D会使得现金和应付职工薪酬同时减少。
5.【答案】ABCD
【解析】注意与会计的基本职能的区别,基本职能有两个: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6.【答案】AB
【解析】反映财务状况会计要素的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财务成果会计要素的会计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
7.【答案】AC
【解析】该类题型首先应作出会计处理,然后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针对每个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得到结论。
选项A支付债券利息,会计处理为:
借:应付利息
贷:银行存款
资产与负债同时减少;
选项B发行公司债券,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债券
资产与负债同时增加;
选项C用银行存款偿还前欠货款,会计处理为:
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资产与负债同时减少;
选项D宣告分配现金股利,会计处理为
借:利润分配——分配现金股利
贷:应付股利
所有者权益减少,负债增加,资产总额不变。
8.【答案】AB
【解析】支付上期已入库的原材料价款,一方面减少企业的货币资金,另一方面减少企业的债务,导致企业资产总额减少。支付本期应交增值税,一方面减少企业的货币资金,另一方面减少企业的债务,导致企业资产总额减少。在购买的原材料款已付款的情况下,一方面减少企业的货币资金,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存货,企业资产增减总额相等,不会导致企业资产总额发生变化。预付货款,一方面减少企业的货币资金,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债权,企业资产增减总额相等,不会导致企业资产总额发生变化。
9.【答案】AD
【解析】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选项A企业已经收到了发票,虽然原材料尚未到达企业,但该原材料的所有权已经发生了转移,企业能够确认为资产;选项B是由于融资租出的固定资产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到承租方,因此不再属于企业的资产;选项C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承租方只是取得该资产的使用权,并没有取得该资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因此该资产仍属于出租方,不符合题意;选项D企业预付的货款,将来要获得相关的货物,属于企业的资产。
10.【答案】AC
11.【答案】BC
12.【答案】AB
13.【答案】ABCD
【解析】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本题所有选项均可作为会计主体。
14.【答案】BCD
【解析】选项A属于“相关性”要求。
15.【答案】BC
【解析】选项A体现的是及时性要求;选项D体现的是可理解性要求。
16.【答案】AC
【解析】可比性要求强调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应保持前后各期的一致,不得随意改变。因此,选项B、D都是可比性要求所不允许的。选项A固定资产因扩建而重新确定其折旧年限,属于新事项下新的会计估计,不违背会计核算可比性要求;选项C属于会计估计变更,不违背会计核算可比性要求。
17.【答案】ABC
【解析】谨慎性要求企业保持应有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选项D不体现这个要求。
18.【答案】BC
【解析】选项A属于出租方的资产;选项D盘亏的存货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属于企业的资产。
19.【答案】ABC
【解析】选项D形成负债(债权人权益),不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来源。
20.【答案】AB
【解析】选项C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选项D所有者权益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不在利润表中反映。
21.【答案】AB
【解析】利润的确定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三)判断题
1.【答案】×
【解析】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2.【答案】×
【解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
3.【答案】×
【解析】出售固定资产不属于日常活动,因此,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经济利益总流入不属于收入。
4.【答案】√
5.【答案】×
【解析】谨慎性要求企业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并不表示要尽可能低估资产、少计收入。
6.【答案】×
【解析】如果企业处于破产清算阶段,不能持续经营时,则不能再按照持续经营的基本假设选择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
7.【答案】√
8.【答案】×
【解析】某一会计事项是否具有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所以,一个事项在某一企业具有重要性,在另一企业则不一定具有重要性。
(四)实务应用题
【解析】(1)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的异同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不论是否已有现金的收付,按其是否体现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收益情况,确定其归属期。就是说凡属本期的收入,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凡属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不管其款项是否付出,都应作为本期费用。反之,凡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凡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付出,也不能作为本期费用。
而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它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或费用的发生。就是说按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凡是属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反之,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不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收入和费用,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2)收入、费用的计量与盈亏的计算
(3)各自的优缺点
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优点是,可以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把各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相配合,加以比较,正确确定各期的收益。会计工作中对每项业务都按权责发生制来记录,因而,平时对一些交易也按现金收支活动发生的时日记录,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就需要在期末根据账簿记录进行账项调整,即将本期应收未收的收入和应付未付的费用记入账簿;同时,将本期已收取现金的预收收入和已付出现金的预付费用在本期与以后各期之间进行分摊并转账。
权责发生制,能够恰当地反映具体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因而,绝大部分企业按这一基础记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