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度-中印文化交流史话

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度-中印文化交流史话

时间:2024-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中把中国叫做“支那”,用拉丁字母写出来就是Cina。他在别的著作中也谈到过“支那”即“秦”的译音问题。在印度方面,最早记载“支那”这一名称的典籍,是孔雀王朝初期考底利耶写的《政事论》。在《政事论》里,有“丝及丝衣产于支那国”这样的话。这说明,印度古人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前就已经把中国叫做“支那”了,而且与中国有丝的贸易。

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度-中印文化交流史话



  在印度的古书里,如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曾多次提到中国。书中把中国叫做“支那”,用拉丁字母写出来就是Cina。我们知道,如今的欧洲人称中国,英国人叫做China,法国人叫做Chine,意大利人叫做Cina,一看就知道,这些叫法都是出于同一个来源。

  那么,为什么他们都把中国叫做“支那”呢?为了寻求这个答案,人们伤透了脑筋,又是考证又是争论,意见还是不统一。不过,其中有一个意见是较多学者所赞成的,那就是:“支那”是“秦”的音译。早在17世纪中叶,就有人提出,“支那”一名是“秦”的译音;1912年,法国人伯希和又写文章力主“支那”即“秦”的译音,并指出,欧洲人与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其实是同出一源;近年,中国学者季羡林先生也说:Cina“这个字的汉译很多,其中最流行的为大家所熟知的是‘支那’,一看就知道是音译。汉文原文是什么呢?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个人,还有其他一些中外学者,比较同意法国学者伯希和的意见,他认为这个字来自中国的‘秦’字,但是,比秦始皇统一中国时间要早一些,总在公元三世纪中叶以前。”他在别的著作中也谈到过“支那”即“秦”的译音问题。

  印度古人有可能从两条线路上知道“秦”这一名称,即从中国的西北方和西南方。

  先说西北方。据《史记·秦本纪》,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的名声有可能从此传向中亚,并由中亚传至印度。春秋战国时,中国大西北的游牧民族匈奴人、月氏人、乌孙人等都与秦国相邻过,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大,都有可能成为秦这一国号的传播媒介。

  再说西南方。据《史记》中《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将司马错于公元前316年攻伐蜀地并平定了它,又于前301年平定蜀侯之乱。嬴政继秦王位时,“秦地已并巴、蜀”。近世的许多考古资料证明,蜀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与外界有若干物资交流关系,特别是与西南方的缅甸、印度等国有密切往来。那么,他们在蜀地归秦以后,到印度一带活动,并把秦的国号传给古代印度人,也是很自然的。

  在印度方面,最早记载“支那”这一名称的典籍,是孔雀王朝初期考底利耶写的《政事论》。关于考底利耶其人其书,学术界历来有所争议,但在没有确凿证据以前,人们仍认为他是《政事论》的作者,《政事论》约作于公元前4世纪。这正好与秦统治蜀地的时间相一致。在《政事论》里,有“丝及丝衣产于支那国”这样的话。这说明,印度古人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前就已经把中国叫做“支那”了,而且与中国有丝的贸易。


(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