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晚期半殖半封社会及鸦片战争

清朝晚期半殖半封社会及鸦片战争

时间:2024-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章清朝晚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节鸦片战争重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比较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作出正确评价。加深学生对疯狂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危害的认识,并且强化学生对中国正义立场的肯定。教师给出有关英国侵略和中国人民抵抗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

清朝晚期半殖半封社会及鸦片战争

高一年级上学期

第一章 清朝晚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它实际上是在介绍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等。这些名词学生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事件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材地位的分析: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建议】

关于“鸦片战争的经过”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壮烈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一览表》,讲清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然后提问学生以下两个问题:如此众多清朝爱国将领在鸦片战争中壮烈捐躯,为什么最后中国战败了?在这些战败的原因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寻求最佳答案。

关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史实,然后依次提出下列一组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创设良好的环境:首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经济影响是什么?再问英国工业革命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冲击?然后再问此时的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最后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介绍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国情,引导学生分析这中间的矛盾冲突,对比两国实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原因。

关于“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首先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分析英国走私鸦片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然后提问学生: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从而为清政府对待禁烟和战争态度的两面性埋下伏笔。对比出林则徐与道光帝在对待禁烟和战争两个问题上的精神境界的区别,这样既促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这个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也有利于学生认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观原因。

【重点难点】

1.重点:⑴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⑵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2.难点:⑴鸦片战争的原因。⑵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和分段。然后分析并提问学生:关于发生在16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我们并不陌生。中国禁止毒品输入,遭到痛打;西方贩卖鸦片,为国法所容;中国在本土作战,惨遭失败,英国海盗式袭击一举胜利;正义战争受到惩罚,殖民战争取得成功;中国社会按自身矛盾运动的固有轨迹运转,遭到历史扼制,西方社会按固有轨迹运转,却获得历史成功。正义遭到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劫掠者弹冠相庆,自卫者俯首求降。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呢?结局一定会这样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新的学习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和中国

1.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上半期世界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是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教师再次提问学生:工业革命的影响都有哪些?这其中哪些会影响到中国?关于影响,学生可能回答不全面。教师稍作补充,指出,由于生产力极大提高,产品极大丰富,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否则其发展就会停滞不前。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后,自然就把侵略矛头指向了落后的中国。

2.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

关于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

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比较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教师通过刚才对表格的分析,引出中英贸易的不平等的结论,提问学生英国出现贸易逆差的原因。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师此时概括出两点原因:一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工业品具有顽强的抵抗力,二是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限制,使英国不可能在中国为自己的商品打开市场。

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作出正确评价。

然后分析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会做出哪些努力?由此引出特殊商品——鸦片。

教师此时利用扩展资料“鸦片贸易”简单介绍后,提问学生:疯狂的鸦片走私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中国政府内部有什么反响?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响?此问题由于学生对初中知识和现实生活的了解,可以答出危害、对策及其原因。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和虎门销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由学生说明:林则徐在禁烟运动前的主张,然后再对比他在禁烟运动中的作法。思考下面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它说明了什么?加深学生对疯狂的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危害的认识,并且强化学生对中国正义立场的肯定。由此说明鸦片战争中中国方面的正义性。

三、鸦片战争

1.原因:

此时,由学生概括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借口)。学生应该能够说出根本原因,但是对直接原因和借口则容易混淆。教师应该加以区分:直接原因是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借口是虎门销烟“危害了”英国的利益。

2.过程:

学生看书,理清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和重要事件。教师给出有关英国侵略和中国人民抵抗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

3.结果:

学生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学生能够总结出具体原因,但对根本原因概括不清。由教师点出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我们在思索,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也在思索: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结局?

【扩展资料】

鸦片贸易:是一种三角贸易

英国资产阶级把本国生产的纺织品倾销到印度,把印度生产的鸦片购进转卖到中国,再把中国的生丝和茶叶购进来销往本土和世界各地,其中鸦片是关键环节。鸦片贸易扩得越大,“三角贸易”的链条就会转得越快,英国资产阶级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多。

“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这一名称,并不见诸于当时任何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以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提出来的。它指清王朝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有二:一是封建自然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二是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闭关锁国政策在一个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落后的政策。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使自己停滞倒退,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最终被动挨打。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禁烟问题上的争论:

1836—1838的几年中,鸦片问题引起清政府的讨论。1836年,太常寺卿许乃济奏请承认鸦片为合法贸易品,理由是政府可借此增加大笔税收,弥补财政困难,这种主张受到多数官吏的反对。

1838年6月,鸿胪寺卿黄爵滋上奏,痛陈鸦片祸害,揭发官吏包庇,主张严惩吸烟者以遏制鸦片的输入。道光帝命令负有清望而且办理禁烟有成效的湖广总督林则徐进京讨论查禁事宜。一时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在各省展开了。北京捉获的吸烟犯中竟有皇族亲贵。两广总督邓廷桢从赞成弛禁转而认真禁烟,12月12日,广州爆发了1万多人的群众示威,反对英、美等国暴徒干涉广东当局在商馆前处绞烟贩。到了年底,道光帝决定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并命令由他节制广东水师。

鸦片战争前后的法美工业概况

1789年到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领导了大革命。法国工业生产迅速上升。生铁产量1814年为10万吨,1840年增加到35万吨;煤产量1831年为176万吨,1847年增加到515万吨。棉织业产量1815—1840年间增加了3倍。到18世纪中叶,法国在世界各地占有大量殖民地,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殖民主义强国。

美国在1783年取得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很快。机械纺织的纱锭数1805年只有4500锭,1815年增加到15万锭,1825年更增加到80万锭,1850年已将近500万锭。铁路线1850年已长达1.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1805年美国商人曾经掌握国际贸易的1/3。当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的时候,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的重要帮凶。

鸦片战争前后的英国工业概况

1640年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到了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在纺织业中,机器大生产开始代替了工场手工业。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如1771—1775年,英国纺织工业使用的棉花总共只有500万磅,1841年一年里就达到5.28亿磅。生铁产量1796年只有12.5万吨,1840年增加到140万吨。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英国在世界各地掠夺殖民地,开辟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亚洲,18世纪中期,英国控制了印度。19世纪初,占领新加坡和缅甸的一部分。1838年侵入阿富汗,又强迫伊朗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后,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鸦片战争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及其结果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人被西洋的蛮夷拖进了近代,如蒋廷黻先生所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在这场战争中,大清朝被新兴的英国打败了,关于失败的原因49年以后给出了一种相当固定和主流的解释,“满清王朝统治集团腐败无能,尽管广大爱国官兵英勇奋战,但由于统治集团的妥协出卖,中国才战败了。”尽管许多史家也提到中国的落后,但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奸臣或卖国贼似乎是一种更方便也更安全的解释,然而历史是无情的,落后就要挨打,并不因为落后的一方掌握着正义就有所厚待,鸦片战争的失败,首先是双方悬殊的军事力量较量的结果。本文的论述也就着重于此。

1.军队数量对比: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大约在80万左右(包括八旗绿营兵),在鸦片战争中调集并先后投入战争的大约在10万左右,而英军最初派出大约海陆军7000多人,后来增至最高达2万人,简单由数字上看,中方占绝对优势,但在具体的战役中,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却为未能显现。英方船坚炮利的优势使其牢牢地掌握着制海权,也使其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为了防御英军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从盛京到广东的7个省,几十个海口都得设防,分到每个重镇上驻守的部队也就在4000~10000不等,如此分兵,自然在每一处都难以集合优势兵力,中英间的多次战役,中方能投入的部队往往与英军相当,甚至还处于劣势。交通不便,调兵速度的缓慢更加重了中方的困境。《天朝的崩溃》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双方在这一方面的巨大差距。“一、1841年10月26日,道光帝调四川建昌松潘两镇中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征剿。一直到1842年2月,该部援军风尘仆仆,历经4000余里赶至前线。3月10日参加进攻宁波的战斗。而英军于1841年10月10日攻占宁波后,此时已休整近半年。比较中英双方,谁劳谁逸?二、1841年4月16日,浙东反攻失败后,道光帝根据前方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头起、二起550人到达,后两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正浩浩荡荡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第59~60页)。

2.军队质量对比:中英方都实行招募制度,但英国陆军以小而精见称,薪给优厚,训练良好,而皇家海军作为世界海上霸主,更吸引了许多有为之士。英军军官出生贵族者甚众(这也是长期奉行重文轻武的中国官员很难理解的),而且大抵经过军官学校培训,士兵的招募、军官(包括士官)的选拔、退役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而这些恰恰是中国军队十分缺乏的。清军士兵缺乏良好的裁补淘汰制度,许多人年事已高还留在军中,还往往父子相继,大大降低了军队素质,清军的训练也很成问题,承平日久,训练废弛,而且由于军饷200年不变,物价上涨,当兵所得不足以养活一家老小,于是大家纷纷从事第二职业,如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提到浙江定海的绿营兵从事修脚业务,湖南抚标兵开茶室等等。清承明制,官员俸禄标准很低,《钦定大清事典》规定的一品武官的年俸和诸种杂费不过600余两银子。七品武官的年俸和诸种杂费仅70多两,雍正年间耗羡归公,除年俸杂费之外,文武官员还得到一笔养廉银,不过文官和武官的差异甚大,正一品的直隶总督的养廉银有15000两,而一品的提督只有2000两。而且武官较之文官,可供搜刮的渠道也少得多,但这不仅不能抑制,反而更令他们贪婪,除了传统的吃空额、克扣军饷之外,各路军爷们各显神通,贪赃枉法,广东绿营开赌场,福建水师出租船只给私人,甚至兵匪一家,走私贩私。在鸦片贸易中,各海口水师参与这种活动的大有人在。这种活动的猖獗,连林则徐都感棘手。据载,当时任福建汀漳龙道员的张集馨向他询问如何改变福建水师兵匪一家的局面时,林表示“虽诸葛武侯来,亦只是束手无策”,后来的曾国藩更称“自守备以上,无不丧尽天良”。清军内部的腐败,以致于茅海建先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我为了研究结论的公允,曾千百度地寻找光明,但光明始终远我而去,我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本是一个难得见到光明的黑暗世界。”(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第71~72页)。

3.武器装备对比:明清之际,受战争的刺激,加上西学东渐,耶稣会士带来西方火炮的理论与知识,黄一农先生认为:“明末传入中国的操炮技术尚能与西方同步……直到17世纪末,中国与西方在实用炮学上的差距其实并不特别显著。(黄一农:《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而天下既定,对枪炮技术的改良便不再重视。”康熙五十四年,山西总兵金国正上言愿捐造新型的子母炮22位,分送各营操练。上谕曰:“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前师懿德、马见伯曾经奏请,朕俱不许。”竟然禁止地方官自行研制新炮以充实武备。雍正间,清廷还将盛京、吉林和黑龙江以外各省的子母炮尽行解除。康熙末年以后的禁教,更令原先在引进西方火炮新知上扮演重要媒介的耶稣会士,较少机会和兴趣继续这方面的工作。(黄一农:《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而西方的火炮技术却是与日俱进。至鸦片战争前夕,双方的差距已相当巨大。以兵丁所用枪支相较,英军主要使用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射程分别为200和3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和3/4发/分钟,清军所使用为兵丁鸟枪,射程100米,射速为1/2发/分钟,双方差距可见一斑。而且自18世纪以来,西方军队所用步枪均使用刺刀,而兵丁鸟枪由于枪身太长(2米左右)而无法装配刺刀,在制造工艺上,西方日益精密且规格化,而中国的制造技术在闭关锁国中不仅未见长进而且还有后退,嘉庆四年(1799)曾改造160门前朝的“神机炮”,并改名为“得胜炮”,但经试放后发现其射程竟然还不如旧炮。(黄一农:《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火炮的差距也与枪支相仿,中国的火炮铸造技术全面落后,不仅制造工艺差,而且使用的主要原料铁在质量上也远逊于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由于铁质太差,铸造出来的火炮十分粗糙,威力也小,往往数千斤大炮不如英军的小炮。双方当时使用的炮弹都装填黑色火药,但欧洲的化学家已找到了黑色火药的最佳配方,而清军使用的黑色火药的硝、硫、炭比例中含硝量过高,大大影响了火药的爆炸威力。炮架和瞄准器具方面,中英也存在着很大差距(火炮瞄准器具的重要性,可参见黄一农先生的《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此处不赘)。清军许多火炮连起码的瞄准器具都没有,其简陋程度甚至超过刚刚引入西方火炮的明军。而且清军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兵丁鸟枪并不普及,使用冷兵器的部队至少占到一半,而鸟枪的质量也不容乐观,有的一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火炮中也有不少前明遗物。海军的差距更大,天朝的水师较之皇家海军,其差别可谓天上地下,甚至到中法战争中,还有不少封疆大吏献火攻破法舰之法,大概他们还生活在“火烧赤壁”的三国时代。

如此巨大的差距决定了战争中中方的惨败,这里仅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大角、沙角之战,清军奋勇抵抗(考虑到这场战争中清军更多的是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此战清军的表现可谓难能可贵),战死277人,伤重而死5人,受伤462人,而英军受伤38人,无人死亡。虎门之战,清军250人阵亡(包括关天培),受伤和被俘达千余人,英军仅有5人受轻伤。不用多说了,“战争的现实就是这么冷酷,丝毫也不照顾正义的一方。”(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第227页)。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昏庸的政府,愚昧的政策

B.封建经济占支配地位

C.抵御外来侵略

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2.以下论述,体现出鸦片战争爆发必然性的是(  )

A.清政府闭关锁国,阻碍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极端落后

C.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

D.林则徐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二、材料解析题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应亟请变通办理……今若宽内地民人栽种罂粟之禁,则烟性平淡,既无大事,且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1836年6月《许乃济折》。

材料二: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吸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1838年6月《黄爵滋疏》。

材料三:吸食者果论死,则开馆与兴贩即加至斩决果示,亦不为过……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林则徐集》。

回答:

(1)综合材料一、二、三,说明他们谈论禁烟的背景是什么?

(2)对比材料一、二,说明许乃济和黄爵滋的主张有何不同?

(3)对比材料二、三,说明黄爵滋和林则徐主张的异同。

参考答案

1.B 2.C

3.(1)英国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造成严重危害,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

(2)许主张弛禁,让人民自种鸦片,“则外洋之来者自不禁而绝。”黄主张重治吸食鸦片的人。

(3)林、黄都主张严禁。不同的是:黄只主张重治吸食者而林则主张对吸食者和开馆、贩运者重治。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侵略者在中国获得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

2.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分析:

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这些专有名词学生平时接触较少,在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

教材地位分析:

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从不同领域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剧变,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论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时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建议】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

为便于学生理解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在讲授《天津条约》时,建议教师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把《天津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1)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是再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分别分析这些增加的内容有什么危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此外,还应该强调战争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以激发学生对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憎恶感。《北京条约》的讲授同《天津条约》。

关于“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简单讲完两国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问: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权利呢?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从中促使学生学会比较的能力,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危害。

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讲完《南京条约》的签订后,指导学生看书,依次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所有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然后利用扩展资料,给出相关专有名词的定义。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2)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1)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条约签订情况,然后学生看书并分析:《南京条约》内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国什么权利?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能够回答完整,但对后两个问题回答不完整。根据情况加以补充如下: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香港岛由一个荒凉的渔村变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货物转运站和海军基地。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开口通商,损害了中国贸易主权,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不能自己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教师首先介绍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这两个《南京条约》的附件内容,并加以简单概括,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学生由于对《南京条约》的分析刚完成,所以对附件的分析较为简单。教师稍作补充即可。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阅读课本内容,分析下面的问题:美法两国从这两个条约中得到的新的权利有什么?英国是否同时享有这些权利呢?为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教师强调,在中美《望厦条约》中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更多地损害了中国主权。《望厦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第二,鸦片战争前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第三,鸦片战争后政治、经济方面有何变化?由学生分析。题目较难,学生说不到之处,由教师视情况加以补充说明并简单介绍“半殖民地”和“半封建”这两个名词。

第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国家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

第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原有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

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

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样的社会还能说是封建社会吗?下面介绍两个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从这个概念出发,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这个变化就是由鸦片战争开始的。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教师提出思考题: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鸦片战争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学生回答较为容易,但对“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难。教师应加补充。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教师提出下列思考题:人民的革命任务在鸦片战争前后有何变化?学生回答较为容易。

最后教师小结。

【扩展资料】

领事裁判权

指资本主义国家的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了侵略者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恶例,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在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可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因而是片面的。

协定关税

又称协定税率,是关税税则制度的一种。它是一国根据与他国缔结的条约或贸易协定,对进出口商品所规定的税率。有双边、多边和片面协定关税数种。前两种一般是平等互利的,是为了相互发展经济。片面协定关税,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在这种税则制度下,强国依靠强权或武力,强迫弱国或落后国家在条约和关税税则中订立适合强国要求的片面的低税率,以便达到他们侵略的目的。缔约国双方权利是不平等的:一方有权利而无义务,另一方却有义务而无权利。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被迫与列强订立了片面的协定关税。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是中国被迫接受协定税则的开始。此后,在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中又规定,一般货物应纳税额,皆按值百抽五核计,如欲变更,则须与英人共同协议订定。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租界和租借地

租界是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通商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贸易的一定区域,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侵略的据点。在帝国主义国家取得“租界”管理权后,“租界”便成了“国中之国”。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块“租界”,是英国根据所谓的《虎门条约》,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强迫上海地方官公布《上海租地章程》划定的。其后,从1843年起的近60年间,英、法、美、德、俄、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上海、厦门、广州、天津等10多个通商口岸开辟了近30多个租界。“租借地”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将其划定的地区强行“租借”。租期25年至99年不等。近代中国第一块“租借地”出现在胶州湾(今青岛)。1897年德军攻占胶州湾,1898年3月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租期99年。其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租界”或“租地”条约,掀起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界地的高潮。“租界”和租借地直接由帝国主义各国管理,是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地区性殖民地。“租界”和港、澳成为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基地。

侵略者肆无忌惮地破坏中国主权。五口之中,上海逐渐成为最主要的侵略基地。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G.Balfour)于1845年11月和苏松太道员宫慕久议定,将黄浦江边洋径浜(今延安东路)以北和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以南的一块地划为英国人租借居留地,并由宫慕久颁布了23款的租借办法,称为《上海地皮章程》。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占租界的开端。1848年,美国人占据另一块地为居留地,后来和英“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1849年法国也夺取了一块“租界”。这些侵略者在1854 年7月,乘上海小刀会议起义的时机,擅自制定“管理章程”,在这些“租界”中成立行政、税收、警察和司法机构,以所谓“工部局”为中心建立殖民地式的统治。香港被英国侵占后,迅速地殖民地化,并且成为走私的中心。葡萄牙在1849年竟强迫中国海关从澳门撤出,强迫中国居民交税,企图把澳门变为殖民地。这样,中国沿海一批半殖民地化和殖民地化的城市出现了。侵略势力所到之处,包括香港、澳门两地,中国人民都不断奋起进行英勇强烈的反抗,广州是反侵略斗争的中心。

【习题精选】

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主要表现是(  )

A.资源被掠夺   B.主权被破坏

C.封建制度衰落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鸦片战争后,列强谋求在中国传教的根本目的是(  )

A.从精神上侵略中国   B.让西方宗教获得广泛传播

C.传播西方文明     D.为清政府提供精神武器

3.《南京条约》附件中的“片面最惠国待遇”主要破坏了中国的(  )

A.领土主权    B.领海主权

C.司法主权    D.贸易主权

参考答案

1.B 2.A3.D

【典型例题】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www.xing528.com)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试题分析:本题为1996年的高考题,考察的知识点为“鸦片战争的影响”。正确答案为C。易错选项为D。另外B、C两项也容易误选。本题是人们常说的最佳选择题。如果仅就鸦片战争而言,这三项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只有社会性质开始根本变化是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最主要根据。本题不是问关于鸦片战争的内容,而是问关于这个近代史的内容。“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也是两个范围不同的历史阶段。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当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如在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确实是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这也不是“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导致发生这种错误的原因,首先是对重要的历史结论理解不准确,把握得不牢固。其次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中最重要的概念——“矛盾”的理解不准确。本题关于D项的设计,就是为了考查考生对“矛盾”这一重要哲学范畴的理解水平和思维的严谨性。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难点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的认识。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5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关于“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知识点:

教师可利用教材13页表格和14页图,制成电子课件,以增强形象性,使学生对俄国的贪婪有更深刻的印象。

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知识点:

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知识点教师以中国性质的变化为重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学生能够概括的)历史表象到(学生不能够概括的)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关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点:

要注意让学生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借口的区别。关于根本原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19世纪5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特点,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美法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然后利用教材小字内容整理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分析英国商人和政府的感想及要求。这样使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关于借口,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只要强调一下它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1)战争的根本原因。(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

教师提问:

(1)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迅速提高的生产力驱使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英国侵略者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但是结果却非常的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讲授鸦片贸易的背景时教师有所交代,所以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2)既然结果不理想,英国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呢?其结果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教师此时简单介绍一下“修约”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感情。

(3)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

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教师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导出“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

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

(1)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

(3)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史上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以使学生对战争再次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即可。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师首先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的不同表现,然后由学生分析美国只是帮凶的原因。再分析:俄国此时侵略中国的特点是什么?表现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由学生回答。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此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出相应补充。

【扩展资料】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即《中俄续增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日沙俄利用英法侵华联军攻占北京的军事压力,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由清钦差大臣奕讠斤、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共15款。主要内容为:

(1)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归俄国;

(2)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卓尔、特穆尔图卓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根据这一规定,于1864年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

(3)开放喀什噶尔(今喀什市)为商埠;

(4)俄国在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喀什噶尔设立领事馆。

《中俄天津条约》

《中俄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以调停为名诱迫清政府定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13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国驻华公使普提雅廷在天津签订。共12款。主要内容:

(1)俄国可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等7处口岸通商,若他国再有在沿海增开口岸,准俄国一律照办;

(2)俄国可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并派兵船在这些口岸停泊;

(3)俄国东正教教士可入内地自由传教;

(4)中俄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实际上是要借此侵占中国领土);

(5)日后中国若给予其他国家以通商等特权,俄国可一律享受。

《中法北京条约》

《中法北京条约》原称《中法续增条约》。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5日清钦差大臣奕讠斤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签订。共10款。这个条约除确认《中法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法国招募华工出国;

(3)将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产赔还,法方在中文约本上私自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4)《中法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800万两。

签约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讠斤当政。

《中法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原称《和约章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27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天津签订。共42款。另订《和约章程补遗》6款。主要内容:

(1)法国公使可住北京;

(2)增开琼州、潮州、台湾(台南)、淡水、登州、南京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登州口岸设在烟台,潮州口岸设在汕头),并在各口设领事馆;

(3)天主教教士可入内地自由传教;法国人可前往内地游历;

(4)凡中国与各国议定的税则、关口税、吨税、过关税、出入口货税,法国都可“均沾”;

(5)法国兵船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停泊;

(6)中国给法国赔款银200万两。

《中美天津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原称《中美和好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以调停为名诱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18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美国驻华公使列卫廉在天津签订。共30款。主要内容:

(1)清政府倘准许其他国家公使驻北京,应准美国一律照办;

(2)增开潮州、台湾(台南)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潮州口岸设在汕头);

(3)耶稣教教士可自由传教;

(4)扩大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清政府给其他国家的特权,“无论关涉船只海面、通商贸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国得“一体均沾”;

(5)确定领事裁判权。

《中英北京条约》

《中英北京条约》原称《中英续增条约》。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讠斤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共9款。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800万两。

签约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讠斤当政。

《中英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26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订。共56款,附有专条。主要内容:

(1)英国公使可住北京,并在通商各口设领事馆;增开牛庄、登州、台湾(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牛庄口岸设在营口,登州口岸设在烟台,潮州口岸设在汕头);

(2)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传教;

(3)英国人可住内地游历、通商;

(4)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

(5)中英两国派员在上海举行会议,修改关税税则;

(6)中国给英国赔款银400万两;

(7)确定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4年(同治三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于塔城不平等条约,根据1860年(咸丰十年)《中俄北京条约》关于中俄西段边界的原则规定,具体划定了中俄西段边界,即自沙宾达巴哈山口起,到浩罕边界为止的边界。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侵占了中国西部44万多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

《中俄伊犁条约》

即《中俄改订条约》。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趁浩罕头目阿古柏侵占天山南路的机会,出兵强占中国伊犁。清政府多次交涉,沙俄拒不撤兵。1877年清政府平定新疆。次年派崇厚赴俄,谈判收回伊犁问题。1879年10月2日崇厚在沙俄胁迫下擅自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按约中国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划失伊犁西部、南部及南疆、北疆边境土地甚多,此外还有偿付“兵费”500万卢布等条款。朝野纷纷反对,清廷未予批准。1880年改派曾纪泽赴俄修订条约。次年2月24日在圣彼得堡签订《中俄改定条约》,争回了条约划失的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但仍划失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疆的斋桑卓尔以东地区。“兵费”增为九百万卢布。沙俄通过此约和以后的几个勘界议定书,又侵占了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其他条款依条约,稍有修改。

《中俄瑷珲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即《中俄瑷珲和约》。1858年(咸丰八年)5月28日,沙俄乘英、法侵华联军进攻天津、威胁北京的时候,用武力迫使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由清政府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今爱辉)签订。主要内容是:

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只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间中国军民抗击英法联军入侵的战争。因其性质与鸦片战争基本相同,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叶,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对外侵略扩张日益加剧。1854年(清咸丰四年)和1856年,英、法等国驻华公使向中国提出“修约”要求,企图攫取比《中英南京条约》更多的特权,均遭清政府拒绝。于是,英、法在美、俄支持下,恃其海军的优势,不惜诉诸战争,以胁逼清政府同意“修约”。时清政府正忙于在长江中下游与太平军作战,对外国侵略实行消极避战、求和为主的方针。此次战争前后延续四年,经历了三个阶段。

广东作战:1856年10月23日,英国以清军到持有过期港英执照的中国船“亚罗”号上搜捕海盗为借口,命军舰3艘、划艇10余只、陆战队2000人向虎门开进,以挑起战端。清军事先既疏于防范,临时又下令对敌船“不可放炮还击”,致使英舰顺利闯过虎门,攻占珠江沿岸炮台,集中炮火轰击广州城,击毁督署,其陆战队一度攻入外城,并烧毁靖海门、五仙门一带民房。11月12、13日,英军为解除后顾之忧,又占虎门的横档、威远、镇远、靖远炮台。英军以武力胁迫两广总督叶名琛谈判的目的并未达到,又遭沿江军民袭击,乃于1857年1月撤往虎门口外。

1857年初夏,英国增派远征军2900余人抵香港。

法国以潜入广西西林进行非法活动的天主教神父马赖被判死刑为借口,也决定派出侵华远征军1400人。10月,英法组成联军,共有舰船61艘,总兵力1.1万余人。叶名琛奉咸丰帝“总宜息兵为要”的谕旨,既不认真侦察敌情,又不切实加强战备。12月12日,英、法公使额尔金和葛罗向叶名琛发出最后通牒。与此同时,英法舰队驶入珠江口,15日兵临广州城下。28日晨,在舰炮掩护下,陆战队5700人分三路向城南、东南、西南进攻。1.3万清军,除东门外及东固炮台守军曾英勇击敌外,其余均稍战即溃。次日,联军攻入城内。30日,广东巡抚柏贵和广州将军穆克德讷竖白旗投降。次年1月5日,叶名琛被俘,后囚死于印度加尔各答。

大沽作战:英法联军侵入广州后仍未能迫使清政府屈服,乃于1858年4月20日率舰船20余艘,官兵2600余人抵天津大沽口外,要求与清政府全权代表谈判。清政府则坚持谈判到广东进行。5月20日,联军出动炮艇、陆战队,向大沽南北炮台进攻。守台官兵奋起还击,重创敌船多艘,毙伤敌近百人。因后路援兵溃逃,炮台相继失守。26日,联军炮艇溯海河驶抵天津城下。6月下旬,英、法、美、俄公使威逼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战火暂熄。

条约签订后,英、法政府决定以武力为后盾坚持进京换约。1859年6月17日,联军舰船22艘、官兵2100人再次抵大沽口外。这时,大沽的防务在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筹划下已有所加强,炮台已增至6座,海口敷设了铁链、木桩等障碍物,部队经过临战训练。25日,联军在未侦察清大沽设防的情况下,贸然出动炮艇13艘驶入海口,拆毁障碍物,冲撞铁链。守军火炮齐发,中敌旗舰,击伤英侵华海军司令贺布。稍后,联军陆战队千余人从南岸强行登陆。僧格林沁急调火器营等部迎击,北岸炮台也发炮支援,战至半夜,将敌陆战队击退。此战,击沉联军炮艇3艘、重伤3艘,毙伤448人,予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见抗击英法联军入侵大沽之战)。

联军遭此惨败后,英、法政府决定进行大规模的报复。而咸丰帝在此战获胜后,即从大沽地区抽兵2000前往镇压捻军,并认为联军这次来华“实则以兵胁和”,谕令僧格林沁等“总以抚局为要”。僧格林沁则株守大沽口,不在北塘设防。1860年7月27日,联军1.7万余人乘舰百余艘抵大沽附近海面。8月1日,联军首批陆战队乘虚占领北塘镇。12日、14日击败清军马队,攻占新河、塘沽。21日进攻大沽北炮台,直隶提督乐善以下守军近千人壮烈牺牲,北岸炮台相继陷落。僧格林沁率南岸守军撤往天津,旋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附近。24日,联军不战而据天津。

京师外围作战:大沽、天津失守后,咸丰帝感到英法两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决心与之决战。时僧格林沁所部清军3万余人(其中马队万人)部署在通州张家湾、八里桥一带,准备与敌“野战”。而英法联军也以清方不能满足要求,决计进犯北京,双方展开张家湾、八里桥之战。9月18日联军发起进攻。僧格林沁马队突遭联军密集火箭的袭击,马匹惊骇狂奔,冲散步兵队,造成全军败退。21日,联军进攻八里桥时,僧格林沁用马队实施正面反冲击,遭到据壕固守的联军枪炮火力大量杀伤,被迫后退。当联军攻占八里桥并分兵抄袭清军后路时,僧格林沁弃军先逃,导致各部纷纷败退。

张家湾、八里桥战败后,咸丰帝于22日逃往热河,留恭亲王奕讠斤督办和局。10月初,联军进逼北京。时城外清军不战而退,留京亲王大臣亦称“城不可守”,于13日将外城拱手让给联军。联军先后在圆明园等处大肆劫掠焚烧。24、25日,英、法胁逼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随后,俄国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又遭受重大损失。11月,侵略军撤出京津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此次战争,清廷在广州实行不抵抗政策,军事上必然失败。而三次大沽抗登陆作战的实践证明,只要认真备战,清军仍可能取胜。在张家湾、八里桥之战中,由于清军缺乏大规模近代野战的训练和经验,加之马队使用不当,虽拥有数量的优势和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也未能取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忙于对付外来殖民者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造成了北方边疆防备空虚。俄国乘虚而入,加紧蚕食和非法占领黑龙江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南的许多战略要地,而且一直在寻找机会,想用条约的形式把所占领的中国领土固定下来。1856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派普提雅廷为公使,与清政府谈判边界问题。1858 年5月,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用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两国共管。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俄国驻中国公使伊格纳切夫以“调停有功”为借口,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14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增开喀什噶尔为商埠,并在喀什噶尔、库伦设领事馆。同时,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

圆明园

北京西郊从西苑到西山一带,风景非常秀丽。清朝雍正皇帝即位后,决定把这一带定为夏宫所在,扩建了不少避暑宫殿。到了乾隆皇帝时,更召集全国名匠从事兴建。前后花费了数以万计的钱财,终于建造了一座世界上少有的宏伟美丽的人工宫苑,这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包括三个主要的园:万春园、长春园和圆明园,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其中以圆明园最大。此外,还有许多附属的宫苑,散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这些庭园以圆明园为中心,连绵二十几里,放眼看去,一片山林园,亭台楼阁,非常优美秀丽。

圆明园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园中很多景物是仿造了各地的名胜古迹,漫步园中,就好像游历了整个中国的大江南北。另外,有些景物是仿造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所建造的,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那些诗人画家的幻想境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丽,而且还收藏着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先秦时代的钟鼎铜器,以及历代名人的书画,可说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博物馆。

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占领了圆明园,把园内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掠夺一空,然后放了一把火将圆明园烧掉了。执行放火的军官看到这一座瑰丽的宫苑烧了三天三夜,变成了一堆瓦砾焦木,也不禁感叹摇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无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大浩劫。

张家湾、八里桥之战

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与英法联军在直隶张家湾、八里桥进行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战。

十年八月,清政府全权代表与英、法公使在直隶通州谈判破裂。八月初四(9月18日)晨,巴夏礼要求怡亲王载垣通知僧格林沁将张家湾之兵撤退,并坚持亲递国书,否则即是中国不愿和好,言毕而去。同时,联军先头部队自河西务越过马关,推进张家湾附近。咸丰帝再次下谕与侵略军决战,并诏宣示逆夷反复状(坚欲亲递国书,撤退张家湾之兵,并将天津知府石赞清劫去),声罪致讨,悬赏杀贼。载垣即通知僧格林沁截拿巴夏礼。僧格林沁根据载垣等通知,将巴夏礼等39人(英人26名、法人13名)扣押送京(锁禁于刑部北监),严阵以待,准备迎击敌人的进犯。当时,清军在通州一带的部署是:僧格林沁的督师行营设在通州与张家湾之间的郭家坟,率马步兵1.7万人驻张家湾至八里桥一带,扼守赴通州及京师广渠门(建国门)的约20里大道。其中驻前沿阵地张家湾兵力仅步兵千人,异常单薄。副都统格绷额督带马队3000人驻张家湾东、南面。署直隶总督胜保率绿营兵4000人守通州。原驻通州的礼部尚书瑞麟所统京营万人和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的马步队4000人移守八里桥,作为后援。僧格林沁还派将率哈尔滨马队2000人,防守张家湾西南,以防敌军绕道趋京。总计,通州地区防军达3万人,较之英法联军在兵力上占较大优势。另外,副都统胜保(?―1863年)率京营5000驻齐化门(朝阳门)以东的定福庄,声援僧、瑞两军,保卫京师。

八月初四中午,英法联军约3500人突然向张家湾发起攻击,中国士兵英勇抵抗,给敌以重大杀伤。联军炮队突发火箭数百枚,马队惊骇,冲乱步队,清军阵势顿时混乱,马步队兵自相践踏,纷纷溃退。僧格林沁所部退守八里桥。瑞麟所部也从通州慌忙撤走。联军占领张家湾,乘胜追击,一举攻占郭家坟和通州城。载垣、穆荫、桂良等自通州回京。初五威妥玛抵通州,要求清廷释放巴夏礼等人,否则进攻北京。初七凌晨4时,联军向八里桥推进。八里桥位于通州城西8里,西距北京城东仅20余里,是由通州入京的咽喉要点,有僧、瑞两军3万人(其中马队近万人)防守。上午7时,由孟斗班任总指挥的联军分东、西、南三路进攻八里桥。僧、瑞商定:首先全马队出击,而后,由定福庄移至八里桥的胜保所部,迎击南路敌军,瑞部迎击东路,僧队迎击西路,所有步兵隐蔽待机杀敌,马队向联军的左翼到右翼的宽大正面实施反冲锋。战斗打响后,清军马队立即冲向前去。他们奋不顾身,连声大喊杀贼,进如山倒,战一时许,毙伤敌军千余人。但马队因遭敌炮轰击而伤亡者多,被迫退却。南路联军主攻八里桥,在重炮猛轰石桥的同时,前卫冲至石桥边与清军激战,厮杀争夺阵地。胜保部伤亡严重,胜保亦中弹受伤,遂率军退出定福庄。联军追至,再逃北京。僧格林沁率队与西路联军激战,对方伤亡惨重。上午9时,英军分兵企图抄袭僧军后路,僧格林沁甚为惊恐,便于酣战之际,自乘骡车,撤队而逃,以致军心动摇,纷纷退出齐化门以东的皇木厂。瑞队则于未阵之前,先已溃散,逃至皇木厂,与僧队会合,后齐退出齐化门。中午,八里桥失守,联军迅速占领八里桥附近的咸户庄(咸宁侯庄)、三间房、干家卫一带地方。八里桥之战,清军虽败,但英法联军也损失惨重。为了等待从天津调来必需的兵员和粮弹军费补充,联军在通州城一直停留到九月初二。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增开通商口岸      B.要求在中国自由贸易

C.企图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的态度是(  )

A.调停中国与英法的冲突

B.帮助英法共同侵略中国

C.持中立立场

D.直接出兵中国

3.鸦片战争后,首先被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的是(  )

A.中国外交    B.中国内政

C.中国海关    D.中国军事

4.第二次鸦片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不包括(  )

A.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C.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

D.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出现分化

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主要在于(  )

A.大片国土被割占     B.更多的主权遭破坏

C.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6.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朝被迫开辟对外通商口岸最多的行省是(  )

A.山东      B.广东

C.福建      D.浙江

7.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A.中国的家庭手工业开始破产

B.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供给地

C.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

D.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二、问答题

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学生自由选择的思考题:

1.比较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两国状况。

2.比较《南京条约》与《天津条约》的异同点。

3.19世纪40—60年代俄英两国侵华的不同特点及原因探讨。

4.你如何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B3.C4.A5.B6.C7.A

二、(1)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只是1840年时,中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市场没有打开;1856年,由于已有《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大门已被打开,不过因为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是缓慢的,不可能突然之间被冲毁,因此,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从侵略战争的发动者看,第二次虽然多了一个法国,又有美俄出面调停,但实际上是以英国为主。

(3)从两次战争的手段看,都是凭借其坚船利炮进行武力征服,都发动了两次进攻,战争过程也有相似之处。

(4)从战争结果看,清政府都被打败,都被迫签订赔款,割地、开商埠等的不平等条约。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典型例题】

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  )

A.英、法      B.英、法、俄

C.英、法、美    D.英、法、美、俄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发动侵略战争”。正确答案为D。

易错选为A。造成错误的表面原因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太机械。因为仅仅根据课本上的题目就可以判断此项应该符合题目要求。那些单纯凭借死记硬背的人,肯定是牢牢记住这点知识的。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在机械记忆的背后还有深层的原因:第一,阅读理解的能力有欠缺。本题的题干是“策划发动”,而课本上则是“发动”,二者之间的差别是“策划”。第二,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从能力角度说是理解能力较低。具体联系本单元了历史知识,就是对于在这场战争中,西方国家所拉家常的角色没有从本质上去观察分析。第三,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只知道记忆知识点,而忽略了“历史过程”,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学科的最基本要求。历史,就是“过程”。没有任何过程的,绝对不是历史。在历史课本中,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编写者确实是省略了不少历史事实的过程。这些被省略了过程的知识点,一般很少被纳入考查的范围。学习历史,如果把“过程”都抛在一边的话,其实等于没学。“历史过程”,可以说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有鉴于此,所以在高考中对与之相关的能力要求规定得非常清楚:“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这三方面内容,其实质是一个,即“发展过程”。这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忽略对历史过程的掌握,是犯了历史学习的大忌。认识到这点后,我们再看课本,就可以看到在课本上用小字清楚地写道:“美国和俄国公使分别乘军舰赶到香港,替英法两国武装侵略中国出谋划策。”当然,有的人可能说:“这是小字,不足为凭。在课本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一目中就用大字写道:“美俄两国公使随同英法联军舰队北上,……美俄两国借'调停'之名,伪装‘中立’。在美俄‘调停’的掩护下,英法联军做好战争准备,而后发动突然袭击,夺取大沽炮台。”这不是参与发动是什么!

本题启示我们: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必须以是否准确掌握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为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